發新話題

[討論] 十年一覺揚州夢

十年一覺揚州夢

清明,這個歷史悠久而古老的節日,累積了許多別緻的民俗活動,同時流傳著騷
人墨客感懷的詩篇。譬如晉朝王羲之與一群人聚於會稽山之「蘭亭」,曲水流觴
,飲酒賦詩的古風,祓除不祥,祈神降福的盛況。那種年代說是「修禊事」,就
在清明節,所謂「三月三.正清明」,杜甫也有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
邊多麗人。」……像晚唐.池州刺史杜牧也擺脫案牘,大起春遊雅興,獨自出城
,漫步西郊曠野阡陌之間,而怡然自得。「情景」掠入眼眸,心頭自然有好詩,
不禁唱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大好,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寫得樸實自然,卻情韻十足。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固然他狀至喜悅,但怎
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興奮的找到了酒店?而「遙」字面上的意義是遠,到底
是遠在「雲深不知處」,或是遠在「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有餘
不盡,留給讀者無窮的想像。


乍讀這首詩時,以為杜牧是個落拓人;很多年之後,才知道其實京兆杜氏自魏晉
以來就是名門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宰相,也是有名的史學家。他自己也
是少年才子,二十三歲時以一篇阿房宮賦名揚兩京。然而縱使有再高的才華,在
當時宦官當道的時代除了與之結黨之外並無升遷管道,這使得滿腹理想的杜牧心
情日趨沉鬱,長安只是一個夢魘。後來受牛僧孺賞識,成為其幕僚,在揚州的十
年歲月,用醇酒美人來麻痺自己,忘卻自個兒的不得志。


總在想,如果沒有白居易的詞“江南好,最憶是杭州”,沒有蘇軾的詩“若把西
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兩相宜”,沒有歷代文人香詞艷賦的粉飾,杭州會不會如此
地芳名遐邇。揚州也是一樣。當年隋煬帝為了觀瓊花,開鑿了一條大運河,揚州
的繁華旖旎隨著瓊花的芬芳傳遍天下,從此以後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的銷金窟,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揚州”的錦繡地,是“人生只合揚
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的溫柔鄉。可是,若沒有杜牧的詩魂相許,縱然揚州是
千古名城,她還會不會如此情致婉轉?想起他寫在揚州的《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蠃得青樓薄倖名。


十年一覺,十年漫漫歲月,一朝如夢初醒。十年夢醒,揚州過往僅是南柯一夢。
十年來究竟獲得了什麼呢?「贏得青樓薄倖名」!只是惹來青樓艷妓一聲薄倖。
「贏得」是自嘲、是自諷、是後悔、是暗自神傷......這十年,杜牧的心
想來並不好過;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可以錯過
?所以當杜牧有機會上京出任監察御史一展抱負時,雖然摯愛的情人願意相隨,
他卻想都不想就加以婉拒;在某個臨別的夜,面對著相愛的女子,寫下了《贈別
二首》──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未來太遙遠,年輕的杜牧給不起,也不能承諾。縱使他如何的讚她美,詩句寫的
煽情無比,真實的心底恐怕未曾想過要娶她。


她雖是個歌女,風塵裡摔打慣的,只是,她究竟是個小女子,與情郎分手時,心
底的哀傷總比他深。明知他歸來的杳杳無期,卻不能有過分的要求;她準是哭了
,所以惹他傷感地說︰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有芯他有情。


即便沉迷風月的時候,縱有深情如許,杜牧的心底也是清醒的。因為他,是清白
家聲的子弟,要娶的也是良家女。傳說杜牧26歲時在湖州遇一美少女,少女當
時只有十二、三歲。於是杜牧便與女孩母親協議,相約在十年後,迎娶少女為妻
,並預下聘禮,以表誠意。事隔十四年後,杜牧果真到湖州任刺史一職,但因十
年之期已過,少女早於三年前,已嫁他人,並育有二子。於是悲切遺憾的杜牧又
寫了一首《歎花》詩: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縱使埋骨成灰燼,難遣人間未了情~


[ 本帖最後由 報告Sir 於 2007-4-21 12:24 編輯 ]

TOP

挺有趣的

感恩大分享

TOP

透過端午來解析過往詩人的情懷

真是相當應景的探討呀!!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