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韃瀨刺痲的經教師
宗薩佛學院印度復校的第一位校長
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略傳



西元一九二0年出生於西藏多康德格的農家中,父親名索滇,母親名阿雅。十歲開始求學,十八歲進多系寺出家,於堪布索巴雷謝前受沙彌戒,從此進入佛門。十九歲時到衛藏朝聖,在大堪布賈巴南開袞桑滇貝賈參前聽聞道果及受比丘戒,然後進入宗薩佛學院就讀,在學院就讀期間當了幾年的復誦師,每天除了上課學習外,還要做復講的準備工作。三十一歲起在家鄉多系寺當了四年結夏安居和佛學院的堪布,後來又在哇惹寺佛學院當了二年半的堪布。

第一次謁見諸部遍主金剛持蔣揚確吉婁軸之笑顏時,即隨之落淚並且被他慈悲攝受有如親眷般,獲得至尊金剛瑜伽母的灌頂、七天的前行法開示,得到首次的法緣。


三十九歲時,由於時局的變遷,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並因而入獄,此後的二十一年歲月,生活在無邊的艱苦與恐懼中。平時若不小心脫口說了法,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因此,在獄中裝聾作啞有如在羊群中生活;常常被當成牛馬般的使役、打罵,有一段時間裡手腳被手銬腳鐐隨時鎖住,連外出勞動或甚至上廁所也不被打開,曾因為行動不便而從山上失足摔落,跌壞了背脊。


有一段時間,午夜裡一再地從夢中驚醒,那時只希望能夠求得一死,對於死亡全無後悔之心。但是在業力牽引尚未完盡之時,卻是求死也不得啊!在長時間的忙碌、疲憊下,難免也有辛酸的時候,這時候就憶起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所開示的話語:『曾於往昔對眾生,行如是之傷害故,因傷害諸有情故,我理應遭受此難。』以這樣的言教,自己不斷的盡力修忍辱、修心並甘而受之。不應生起的噁心念或因此而生的瞋恨之心,絕對未曾有過。


全靠著經常於心中默唸經典、持咒、持佛聖號,並且不斷地對上師祈請,終於得以脫離極恐懼的險境,在西元一九八0年(六十歲)重新獲得自由。


西元一九八二年,奉韃瀨刺痲、薩迦法王之命,特別是接到宗薩欽哲仁波切託人帶來的口信,要我協助他將宗薩佛學院復校。因此,我步上逃離西藏之旅。


為了躲避中供,我選擇經過凱拉克山(Mount Kailach)這條最長、最難的路程。一路蜷縮在卡車後面或是混在羊群堆裡,沒吃好、沒睡好,將近七個月的時間,衣服又髒又破,頭髮又長又亂,一身的憔悴恰似個老乞丐。最後終於抵達尼泊爾,並透過塔立仁波切的協助,到達錫金,見到自己上師的轉世-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之所以不畏辛苦的從西藏逃出,是因為我聽從上師的囑咐,並且深信佛法是眾生短暫和究竟利樂的泉源,佛法越興盛,眾生就越安樂。因此,從西藏出來後,除了去朝聖外,我即刻就投入建校、教學的工作,我只希望能儘快的將自己所知的教授給學生們。我的健康情形有一段時期非常糟糕,病得被迫住院,全憑著這份弘法的急迫、堅毅心志,讓自己又活了下來。


從錫金到印度比爾,從當時的七名學生到現今的三百二十名學生,一點一滴的,盡我全力來照顧並且為他們講授經論。這些學生包含印度拉達克、尼泊爾、西藏、不丹等一百多所寺院的僧眾以及多名的轉世祖古。目前學院已經教育出近二十名的堪布,有些留在校內擔任堪布,有些回到自己所屬的寺院,又有些被其他的寺院聘請去當堪布。


在抵達印度後,在第十四世韃瀨刺痲的座前,獲得觀音大灌頂、時輪金剛等多種密法,生起不共的恭敬心並且獲得不共的慈悲攝受,在韃瀨刺痲前獻予《集量論》、《集學論》、《入中論釋》等多部重要經教,獲得妙福賢善供養。在薩迦法王座前獲得喜金剛、瑪哈噶拉等三十多種的大灌頂。


一九九六年起應邀在台灣弘法,陸續講述《入菩薩行論》、《入中論》、《牟尼密義顯明論》、《修心七要》、《阿彌陀佛睡前瑜伽法》、《波羅密乘道實修心要》、《菩提道燈》、《佛子行三十七頌》、《龍樹菩薩勸誡親友書》、《俱捨論》等顯教經論;在密續方面則給予台灣的具信弟子們《四臂觀音》、《綠度母》、《四臂伏魔金剛手》、《財神》、《藥師佛》等多種密法的灌頂,並開示《上師五十頌》、《金剛瑜伽母》、《四加行》等;戒律方面則給予多場的《受三皈五戒》、《菩薩戒》、開示《皈依發心功德》,並舉辦多次的《觀音禁食齋戒法》共修。


略傳開示內容為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在民國八十五年到台灣後,陸陸續續在各個中心所講述的,由張惠娟居士整理出來,並為利益一切有緣眾,特將其製印出來。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轉惡緣為道發願文
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在獄中二十一年,每天唸誦的發願文





皈依上師三寶


以慈心、悲心、菩提心
對迷惑不知自己本來面目而生輪迴幻相的如母眾生
發此善願




我的身體、受用、語言、心意和三世所造善根
都成為無量眾生從輪迴中解脫、證圓滿菩提的因




有些人因我而生信心
有些人因我而生貪心
更有些人因我而生瞋心
不管他們生的什麼心,跟我結什麼緣
只要跟我結上緣的眾生

他們都因此而成佛
使此緣富有意義



雖然我並沒造惡
但他人卻生瞋心視我為殺父仇人的屠夫
直接或間接的攻擊我

有天我能以法讓他滿足


以餵養豬狗般地供給我衣食臥具
怒目打罵、凌辱譭謗、揭發我過失等

這些令人心生畏懼的一切行為
都成為成佛的因



因往昔我造業傷害他人
今日我受業果遭他傷害

此成為善因
將來無害於他



身體是輪迴中一切傷害的因
深知自取的身體讓自己受苦之後

所受的苦成為菩提道的助伴



因我的善及清淨的增上意樂力

以父母兄弟姐妹為首之慈愛親人和一切有緣者
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無吝惜施我衣食、藥物、金銀等財物之男女檀越
圓滿佈施,令佛歡喜




供給坐臥寢具、生計資具
疾病時給予慈愛照顧且對我恭敬之服侍者
持戒圓滿得相好之身



眾生多生為我父母
我卻無慈愛心、無珍惜的役使騎乘、馱運、吃喝其血肉及奶

他們圓滿忍辱儘速成佛



總之

所有與我有緣之眾生永不墮惡道
生生世世值佛出世
聞佛說法、發菩提心成佛




我日後一旦如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時
如所發願般
成為等虛空眾生的怙主



因上師三寶的慈悲以及業果無欺的真實力

我熱忱所發之願都達成



貢噶旺秋於入獄後之轉惡緣為道願文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前 言



敬禮大悲心

弘揚聖教遍十方 三世佛子共行道
清淨三學修覺心 敬禮無比上師足
住持正法頂莊嚴 出生利樂大寶藏
諸善弟子數勸請 謹依師語而開顯

為了利益如父如母的眾生,同時也為了要證得無上佛陀果位的緣故,今天到這邊來聽聞甚深的教法,在聞法之前我們首先要能夠如是的生起菩提心。所聽的法是無著賢所說的【大乘修心七要】。


大乘的【修心七要】,最先是由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所傳的不共教法。頌文一開始,先對本尊頂禮,亦即頂禮大悲觀世音菩薩。再來,就是無著賢頂禮自己的根本上師,文中無著賢認為自己的根本上師在戒、定、慧三學上都極為清淨,在勝義諦菩提心及世俗諦菩提心上都修持得非常熟練,而且遍十方弘揚佛陀的教法,是執持教法者的最上頂嚴,無人能跟自己的上師比,因此向上師頂禮。這是無著賢頂禮自己根本上師的頂禮文。在修行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具恩上師,我們都可以這樣的皈依跟頂禮。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子唯一行走的道路,一切利樂出處的寶藏,就是這個教法。由於跟我有緣的一些弟子一再地請求,因此我就依著上師所講的,在這裡將這個教法的文義加以述說。

我與世人等 欲證無上覺
依根菩提心 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邊智
修持此教授

為了要利益如父如母的眾生,想要獲得無上清淨圓滿菩提果的男女老少,首先應發菩提心,為了要修勝義諦菩提心跟世俗諦菩提心,我們必須非常精進的修持。


龍樹菩薩曾經說過:「世間人如果想要得到無上菩提,有三個根本。一個是菩提心,且這個菩提心必須像須彌山一樣的鞏固;另一個根本是無邊的悲心;第三個根本是無二智慧,也就是不執有、不執無的無二智慧。」


龍樹菩薩講說此偈語的意思就是說,凡想要證得菩提果者,其主要的因就是要能生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要證得遍智佛陀果位;為了證得遍智佛陀果位,必須依著菩提行如法修行。因此,這句話就包含著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必須如須彌山一樣的穩固,並且有如剛發菩提心時所承諾般,在往後都能不退轉、不違背如實去做。
第二個主因,我們應知道遍虛空的眾生皆是自己過去生的父母親,自己過去生的父母親在三界的輪迴苦海中,正嘗受著共同的生、老、病、死苦,和個別的寒熱、飢渴、愚癡苦。如欲去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引導他們證得無上佛陀果位,在我們內心中,首先要具有無邊的悲心,這就是證得菩提的第二主因。


第三個主因就是要捨離人我執及法我執,要捨離執有和執無,一切的戲論邊都要去除,不執一切戲論的無二智慧就是第三個主因。


要修菩提心證得佛果的這個教法,由阿底峽尊者講述,阿底峽尊者的名字又稱為「拉記」,就是「唯一尊」的意思。此乃由於西藏人對阿底峽尊者的信心,因此稱他為「唯一尊」。


在西藏,於赤松德贊王時代,蓮花生大士、寂護大師和赤松德贊王,他們三位將印度經部、續部的一切教法翻譯成藏文並傳入西藏。之後,有位名叫朗達的國王,生起邪見將西藏的佛法全部連根剷除。日後西藏人為了恢復日漸沒落的佛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班智達進入西藏,因此阿底峽尊者對西藏的恩德是極為浩瀚的。


阿底峽尊者原是東印度一個王國的太子,他捨王政出家修學佛法,後來成為五十個班智達中學問最為淵博的一位。在阿底峽尊者傳中,提到他曾依止過一百五十位上師,在如此多的上師當中,最主要的有法鎧論師,這位法鎧論師為了修菩提心,將自己身體的肉割下並施捨予他人,法鎧上師的一生只修慈心跟悲心,最後,他完全無誤的證得空性。還有一位上師,就是慈瑜伽論師,這一位上師具有真正能將其他眾生的痛苦取來並自己嘗受的修持證量。阿底峽尊者另外一位主要的上師是SERLINBA,中文譯作金洲上師。「金洲」是一個地名,就是現今的印尼。當時的阿底峽尊者曾經到過印尼,依止這位卻吉札巴(藏譯)上師,跟著他學習十二年。這位金洲上師一生所修的都是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他曾親見彌勒尊者,彌勒尊者並且為他說法,他具有如此功德。到過印尼的人,可以看到當年金洲上師所蓋寺廟、塔的遺跡,沒去過的人也都可以從照片上看到,他所建造的寺廟、塔,都是非常神奇的。


阿底峽尊者主要就是依止這三位上師而得到教法,而這三位上師中又以金洲上師所傳的為主要。阿底峽尊者過去在西藏所傳的,至今仍流傳著。


有關這個教法的開示法有很多種,例如:宗喀巴祖師所說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依著這個教法而來的。這教法主要是依著切喀瓦善知識所做的綱要來分科判。阿底峽尊者到達西藏後,有三個主要的弟子,一為「庫」,一為「俄」,一為「種」,現在所講到的切喀瓦是種頓巴的弟子,種頓巴就是三位主要弟子中的「種」。切喀瓦將阿底峽尊者所傳下來的教法,分成七個要點。


首先,明示修前行所依的法。第二,修持時要先發菩提心,也就是正修菩提心。第三,修菩提心時,不管產生任何惡緣障礙,都要能夠將它轉成菩提道,取惡緣成菩提道。第四,歸納一生的修持。第五,修心所成的量。第六,修心時應守的誓言。第七,修心時的學處。


切喀瓦將阿底峽尊者所傳下的教法,總共分成這七個要點,從過去一直廣傳到現在,非常有名,稱為【修心七要】。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壹、修學諸加行





在七個修心要點中,正文一開始就講到先學前行。在前行法中又分為三點,就是思惟暇滿難得、思惟死無常、思惟輪迴過患。首先我們要思惟暇滿難得。
一、修暇滿難得

我們現在所得到的身體,讓我們隨時都可以修行,想修行就能修行,想見上師就能見上師,且修行所需的衣食等順緣都具足。如此,就稱為是有佛法的人身。這個非常殊勝、暇滿、有佛法的人身,其中的「暇」字,指的是有閒暇,「滿」指的是一切順緣都具足。總括來說,「暇」就是不具修行的違緣障礙,「滿」就是具有修行所需的一切有利條件。


所謂修行的違緣,就是身處三界六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跟長壽天;生在沒有佛及佛法的暗劫,雖同樣生為人,卻是生在沒有佛陀、沒有佛法的暗劫中;生在有佛法的時期,但所生之處卻不興佛法,是沒有佛法的邊地;生在佛法興盛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心中卻具有邪見、不信三寶;亦或是雖信三寶,但卻為瘖啞或心智愚癡者。以上所講這八個就是我們修行時的違緣障礙。現在我們並沒有這八個違緣,所以我們獲得的人身就稱為閒暇的人身。


圓滿所指的是修行的順緣,圓滿在他(異己)上要具足的是:第一,佛陀降臨世間;第二,佛陀降臨世間後,佛說法;第三,佛陀所說的法至今仍住世間;第四,佛法住世間,且自己對佛法亦有信心,可進入佛門;第五,並有善知識可依止。這些是在他上所要具足的。


在自己身上要具足的,是我們生在六道中的人道,所以稱為人圓滿;第二,我們生在有佛法的中國,這個中國指的是佛法興盛的地方;第三,眼、耳、鼻、舌、身五根肢體都具足;第四我們沒有造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的惡業;第五,我們對佛法有信心,因而入佛門。


現在的我們並沒有落在八無暇中,而且十圓滿也具足,我們這八暇、十圓滿的人身是異常殊勝的,這表示自己在過去世中行了很多善根功德,現在才得到這個暇滿人身。將來我們若還想再得到這麼殊勝的暇滿人身,一樣的,也要行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


我們要行善,所謂的善是什麼?所謂善就是:不殺害其他眾生的生命;不偷、不搶他人錢財或他人資具;斷除邪淫,不與非配偶者發生關係;不欺騙,不打妄語;不惡口,不罵人;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講無意義的話語;不貪心;不具害心,不具傷害他人的心;不具邪見。以上所講十種惡業,若全都不做,就稱為善。總而言之,在皈依三寶後,隨自己能力所能夠持守的受居士戒、或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八關齋戒等,任何一種並去持守,這就是行善。


三界六道裡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無量無邊的眾生要行善的因緣是極為稀少,就因為行善的因緣稀少,自然十八暇滿人身的果也就極難獲得。從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阿修羅道及天道眾生的數目上來看,能夠得到有佛法、殊勝的十八暇滿人身,其機率是非常低。


因此,我們在得到非常殊勝難得的十八暇滿人身後,一定要讓它具有意義,要把握這個人身,讓自己在來世能夠獲得解脫並至佛陀的果位。我們一定要這樣一再地思惟,然後如法清淨修行。

二、修死歿無常

現在,我們得到了殊勝異常的十八暇滿人身,但是這個人身能夠在這世間活多久,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假若我們不快點修持,有可能突然間就死亡。我們所得的人身是一定會死的,我們不會永遠的活在這個世間,凡有生必有死。眾生會在什麼時候死亡,是完全不一定的。有些一剛生下就死亡,有些是生下後沒幾天就死亡,有些是生下來幾個月後死亡,有些是生下來後活了幾年就死亡,又有那活四十幾歲的、活五十幾或六十歲的,也有活一百歲的人。


每個眾生、每個人,會在什麼時候死亡是不一定的。世間的情形既然如此,因此我們要想一想,自己會在何時死亡?我們並不知道,不但不知道,連死亡的時間也不一定。


從自己的壽命上來想,想想自己明天是否會死?或者下個月、或者明年會不會離開這個世間而到其他世間去?跟這個世界分離的時間在什麼時候呢?我們說不上來,我們根本無法確知自己將在什麼時候死亡。


如果現在我們不思惟死無常,每天我們將為這一世的吃、喝、穿、住等事情所轉、所左右、所騙。有一天,我們在想著其他事情的時候,突然就死亡了,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情形。
佛陀在經典中曾提到,三界的無常就像秋天裡天空的雲彩般,眾生的生死不斷的輪轉交替著,聖賢者來看,就像一場歌舞劇般。眾生的壽命如風一樣,在剎那剎那間就消失了。從我們生下來到死亡,這當中的壽命有如水從高山往下流般地急速流失、很快地耗盡。


我們得到殊勝、有佛法的人身,想修行是隨時可以修行。雖然得到這樣的人身了,但是,我們卻不一定會在什麼時候死亡,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地、一再地思惟無常。


我們在世間所從事的士農工商等工作,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不死,雖然如此,但是導致我們死亡的條件因素卻很多,這些因素不用去找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它是非常多的。讓我們活著的因緣條件是那麼少,而導致我們死亡的因素卻是那麼多,今天會不會死,自己也都沒有把握。


因此,當我們想要修行的念頭一生起的時候,就必須馬上修行,並且努力精進的修。絕對不可說:我今天不修沒關係,明天再修;明天不修後天修。向這樣一再地拖延,極有可能在還沒有開始修行前就死亡了,是有這種危險性的,我們必須一再地思惟這種情形。


當我們獲得難得的八暇十圓滿人身後,對於死亡要常加思惟,對無常思惟得越多,法就修得越多;我們要是無法思惟無常,就無法將佛法修得好。我們若是不修持佛法,哪天生命終了,閻羅王要來帶走我們時,才後悔自己這一生沒有好好修行,到生命臨終才生起後悔之心是沒有用的。因此,噶當巴上師就說:「思惟死無常是激勵我們走在法的道路上,是幫助我們的上師。」


三、修因果業力

第三要講到思惟業因果,善惡是業,果是苦樂,也就是說業有善業跟惡業,果有樂果跟苦果。我們得到十八暇滿人身後,就應思惟為何是難獲得的?道理在哪裡?知道後還要思惟,我們現在所獲的暇滿人身是很難長久活在這世間的,因此我們思惟無常,之後,還要再想想,當我們死後,是不是就像水潑在地上乾掉般完全沒有了?來世會生在善道或惡道?到底來世我們將生到什麼地方?來世會是怎樣的情形?這些都取決於我們所造、所行的善惡業,我們要思惟這個道理。


得到暇滿人身後,要一再地思惟死無常,經過這樣的思惟後,對於不殺生等善業,也做了相當的修行,死的時候就能生到善道或得到解脫。所謂的善道,就是像現在所得到的有佛法的暇滿人身,或甚至比這個人身還殊勝的人身,以及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道中,這就是善道。講到解脫,指的是從輪迴的生、老、病、死苦中解脫出來,得到聲聞乘的果位或得到緣覺乘的果位,或得到最頂上、最殊勝的佛陀果位,這就是所謂的解脫。


思惟死無常並進入佛門,在死亡來臨前,我們若能如法修行,那麼我們將得到來世善道身的果,讓我們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樂,這種情形是絕對真實不欺誑的。


我們現在雖然得到殊勝的暇滿人身,若是不思惟死無常,一心只想著這一世的世間事業,想著怎樣照顧自己的親人,怎樣消滅自己的仇敵,怎樣去跟他人競爭,整個心都被貪、瞋、癡、慢、疑所左右、所轉,然後就做出很多的殺、盜、淫等惡業,那麼死後將馬上墮到地獄道或餓鬼道,除此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去處可去。談到地獄跟餓鬼,現在我們當然看不到,但是像山上的野獸、小鳥、狗等動物,以及海中的動物,我們的眼睛還是能看到畜生道的。若是來世墮到畜生道,會有什麼樣的痛苦,我們現在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


餓鬼道又分外障的餓鬼、內障的餓鬼,地獄道則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以上所講地獄、餓鬼眾生的痛苦,若是一一去想,那真是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因為他們的苦是無法思議的。


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所受寒熱、飢渴、愚癡及被役使等的痛苦,主要都是在我們得到人身時,因具有噁心念並且在行為上造了殺生、偷盜、邪淫等十惡業或五無間重罪,所得到的結果。


同樣生為人,不管是男或是女,有些人就有很多的病痛;有些人經常的遭受水災、火災或猛獸、官司等的傷害;有些人有缺手、斷腳、瘖啞等殘廢情形;有些人有心裡老是不穩定而發瘋的情形;有些人老是經常的同自己的仇敵相遇。總之,雖然生為人卻不快樂,有很多痛苦,這往往是因為自己過去的噁心念所造的惡果,絕對不是無因無緣突然發生的。


同樣生為人,有些人沒有病痛且非常長壽,想做什麼都能如願達成,一生富裕、快樂、無憂無慮。這種情形也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那是過去世心中常存善念、幫助他人所得的結果。


行善所得的果是快樂,造惡所得的果是痛苦,這種情形是絕對沒有欺誑的,這也是佛陀在經典中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應如是的一再思惟,在自己這一生中,盡力的斷除身、口、意的惡業,然後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行一切善。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貳、正修菩提心





講到修菩提心,就是要修勝義諦菩提心跟世俗諦菩提心。在修勝義諦菩提心上,分為前行、正行跟結行三個部分。
一、修勝義菩提心

(一)、修加行

在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首先應皈依跟發心。在皈依及發心上,我們依阿底峽尊者所做的皈依發心偈來唸誦,也就是平常我們所唸的:


桑傑卻檔措吉秋南拉,強秋巴杜達尼架速企;
達及謹叟吉貝索南吉,卓拉片企桑傑竹巴修,


此偈的意思為: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諸福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在正修菩提心之前,我們都應像這樣唸誦並皈依、發心。


皈依、發心後,就是向上師、本尊祈請。先觀想自己的上師、善知識與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是無二無別的,然後一再地向上師、大悲觀世音菩薩祈請。


我們要這樣想:上師跟本尊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體性是無二無別的,正端坐在自己前面的虛空中,自己在上師、本尊前獻上七支供養,也就是頂禮支、供養支、懺罪支、隨喜其他眾生善根的隨喜支、請轉車輪支、請佛住世不入涅槃支,然後將所有善根功德為利他而迴向的迴向支。這跟【普賢行願品】中的前段相同,也是我們平常課誦的內容,按照這樣去唸誦並且思惟文字的意義,以此供養上師本尊。若不按【普賢行願品】唸誦也可以,我們可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唸誦、獻七支供養。


獻完七支供養後,接著坐在舒適的座墊上,雙腳結金剛跏趺坐,數息二十一次,以氣的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數二十一次,在這當中不混亂、不錯誤、不多不少的數息二十一次。


皈依、發心和七支供養都是讓我們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的方法,數息二十一次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勝任修行,以上是加行的部分。

(二)、修正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賴耶

本頌正文中所講「諸法如夢」,就是說一切為我們所執取的境,如色、聲、香、味、觸、外器世間的山河大地、內在的有情眾生等,所現一切景像有如夜晚的夢境一般,沒有差別。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心識迷惑了,才顯現出外在的器世間以及內在的有情眾生,其實除了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法。對於這些實際上是我們所捏造虛構的器世間、有情眾生,我們都應將它斷除。應知一切法都是我們迷惑的心識所展現的,它只是一種顯現而已,並無實性。對於一切外在的境都應如此瞭解、深信,然後安定下來,內觀自己的心性。


當如此修時,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心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這時就要觀明知心及無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將心任持在明知的體性中,然後觀察自己的心,去找出心是從何而生?如何生?當我們這樣去找時,根本找不到,因此「生」是空的。


我們用什麼方法觀察分析呢?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是不是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或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或從虛空中生起?到底它生起之處在哪裡?眼識生起時,我們就觀察眼識到底是從眼識的境-色所生起呢?或是從眼根生起?抑或是從境、根之中生起?如此觀察、如此尋找,根本找不到生起的方法,所以我們說「生」是空的。


再來,講「生、住、滅」中的「住」,這住也是空的。心到底住在何處?住在上半身還是住在下半身?住在身外還是住在身內?是住在皮膚上還是在肉上?住在骨頭上還是在骨髓上?現在我們這個心到底住在何處?是住在這個手腳身體以外呢?或是在屋子?或山、水?或其他眾生身上?心到底住在什麼地方?我們去找、去慢慢的觀察,然後保持在自心的心性中。如此去找,根本找不到心的住處,所以「生、住、滅」中間的住是空的。


心的滅也是空的。一開始就找不到「生」,中間的「住」也找不到,自然就沒有「滅」,所以說最後的「滅」也是空的。這就像一開始根本就沒生小孩,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的孩子死亡了,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此觀察生、住、滅,然後再清楚看看「心」,它的顏色是白?是紅、黃?是圓形的?是長方形的?還是橢圓的?當我們如此去找時,就清清楚楚的知道,「心」根本沒有任何顏色,沒有任何形狀。「心」住在身外或是住在身內?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根本找不到它的住處,所以我們心識的體性根本是無實的。知道後,我們就在無念中禪定,然後保持在明智的體性中。


如此住定時,也就是說安住在自己的面目上時,就會認為自己的身心是空的、是一無所有的,也就是對治實有的,對治到一切都是無的,這種念頭會產生。接著本頌就說:「對治亦自滅」或稱:「對治自地解脫」。用思惟自己身心是空的,來對治身心是實有的執著。接著再看看「身心是空的」這個對治法的體性,這個對治法也是沒有自性的,然後離一切戲論,將我們的心安住在離一切戲論中。


要如何安住在如此的境界中?本頌說:「道體住含藏」,這就是說要離七識。我們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這六識上又加上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一直執著著「我、我、我」,執「我」的這個識,就稱為第七意識。這七識的戲論要全部遠離,並且了然自心的本性是無的,是沒有任何顏色、沒有任何形狀,沒有生、沒有住也沒有滅。心不執著一切,住在清清楚楚的無念中,這就是本頌中「住含藏」或「住賴耶」的意思。


總而言之,心是清明、無念的安住,是清清楚楚的,就像完全沒有風吹動的燈燭一般,在這樣的境界中,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此觀察自己的心性,然後保持在心性中。

(三)、修結行

中間修幻夫

在本頌中說:「座與座間修幻夫」,當我們在禪定時生起怎樣的覺受,下座後也要隨著這樣的覺受。換句話說,下座後的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也應觀自他眾生以及外在山河大地的一切景像有如幻相般,它雖然清清楚楚的顯現,但體性卻是無實的。下座後的一切行為,要能夠具有這樣的正念和正知,要知道一切只是顯現,體性是無實的。不管在禪定或是後得的情境中,心都是善的,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具有這樣的正念跟正知,這個是最勝的修行。以上是修勝義菩提心的方法。

二、修世俗菩提心

(一)、修根本

雜修二取捨 彼二乘風息

修世俗菩提心有禪定和後得,首先講禪定。本頌所講的就是施、取二車輪流修。施、取二車輪流修的意思是說,將自己的樂跟樂因的善,施予他人,而眾生的罪業、痛苦自取承受,這是非常重要的教法。


寂天菩薩說:「如果自己與他人想要快速得到救護,就必須行自他交換,這是非常秘密殊勝的法。要是自己的快樂跟別人的痛苦不如實做交換,就沒有辦法成佛,而且在輪迴的世間也不會有快樂。」又說:「為了平息自己的傷害和平息其他眾生的痛苦的緣故,要將自己送給其他的眾生,照顧其他眾生有如照顧自己般。」


在修自他交換的時候,要先從自己的母親想起。無論生我們的母親是活著或已過世,都要有如在世般的,想像她就在自己的面前。從自己入胎開始,一直到撫育期間,母親都是非常慈愛的養育、照顧我,讓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並且行在成佛的道上,這都是母親所給予的,母親的恩德非常廣大。不僅這一世或過去世,無始以來曾有多世都為我的母親,當她是我的母親時,總是以慈眼看我,對我百般呵護照顧,不讓我受到傷害,幫助我的身心得到快樂。母親的恩德是非常浩瀚的,我們要憶想著母親的這種恩德。


要如此思惟:「母親為了照顧我,就像僕人對主人一樣,現在母親卻在三界中遭受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因母親正遭受種種痛苦而生起悲心,這種想法在心中要非常殷切、強烈的生起,並且為了要報答母親的大恩,因此我要將傷害母親身心的痛苦去除清淨。


我們知道生老病死真正傷害著母親的身心,而傷害母親身心的因就是業和煩惱,母親的苦因正是業煩惱的「集」,也就是苦、集、滅、道的集,這些我們都自取承受。所以,我們要一再地如此思惟,將母親的苦和苦因自取承受。要如此思惟:母親身心所有的生老病死、寒熱、飢渴等痛苦,和造成這痛苦的因-業、煩惱,全無遺漏的總集起來並進入自己的心中。如果能這樣思惟,應當生起歡喜之心。


我們要思惟怎樣才能幫助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得到快樂。如果我們將自己身心的快樂及得到身心快樂的善業給母親,就能夠幫住她,讓她得到快樂。那麼我們就將自己身心上的一切快樂以及快樂因的善業,毫無珍惜、全無保留的都給母親。再這樣想:我們將自己的快樂及樂因施給母親,母親的身心馬上就得到快樂,並且具足了修行佛法的善緣,具有成佛的力量。「若能這樣,不知該有多好。」我們心裡如此一再地思惟並充滿歡喜。


將自己所有的快樂及樂因善業施給母親,將母親身心的痛苦、罪業自取承受。一再地做這種觀想,之後並再思惟,依著「將自己的善和快樂給母親,將母親的罪業、痛苦自取承受」的因緣,母親現在具有無邊快樂並具有快速成佛的力量。


將自己的樂及善施給母親,將母親的痛苦、罪障自取。這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修法,是先以自己的母親為對像開始修持,待修持稍稍嫻熟後,再漸次的將觀想對像擴大到父親、兄弟姊妹、親人、友人、自己的同鄉,到最後緣著等虛空所有一切眾生,來做施跟取的觀想修持。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等虛空一切眾生皆曾是自己的父母親,他們曾為自己父母親的次數是無法計算的。當眾生為自己父母親時,不斷的利益、幫助自己,對自己只有恩德而已。具恩的父母眾生,現正處於三界輪迴中遭受一般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三惡道中個別的寒熱、飢渴、愚癡等的種種痛苦。「一切如父如母眾生,若能從輪迴惡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不知該有多好。」心中要生起如是強烈的悲心。


如此父母眾生,在輪迴惡道的一切痛苦,整個聚集起來融入到自己的心間。將自己這個身體、身上所有的受用,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根,都有如太陽光芒般的放光照射,將所有一切受用善根放光,全部都施給父母眾生,讓父母眾生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樂,並且善根福德不斷的增長。「父母親要是能夠如此,不曉得有多好。」心中強烈的生起這樣的想法。


這種自他交換菩提心,必須依著我們的氣息來做。本頌中所講「彼二乘風息」的意思,就是要我們依著呼吸的氣息來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將氣息慢慢呼出的時候,就觀想自己身心中的快樂以及樂因的善,如太陽生起般光芒四射的進入其他眾生的身上,將眾生身上的罪障、痛苦全部去除,有如太陽出來後大地的黑暗整個被清除般。當氣息內吸的時候,觀想其他眾生身心上痛苦跟苦因的惡業,全部化成一團烏黑進入自己心中,進入心中後再整個化為空。這種將樂、苦、善、惡業交換的施取方法,是不共的教法,是在禪定時候的修持。


接著講下座後的後得修持。

(二)、修後得


三境毒善根 諸威儀持頌 取次從自起

本頌中「三境三毒三善根」的意思,就是當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非常美好時,我們就生起貪;當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不為我們喜歡時,我們就起瞋恚之心;至於不是美也不是不美者,也就是處在兩者之間的,我們心中就生起愚癡。面對所意欲的境、所不意欲的境或非意欲也非不意欲的境,我們分別生起貪、瞋、癡三毒,這情形也有很多其他眾生都跟自己一樣。將一切眾生心中的貪、瞋、癡三毒,完全無遺的聚集在自己心中,然後再將它化空,如此眾生心中就沒有貪、瞋、癡三毒,就全都是善的,我們要一再地做這樣的觀想。


為了不讓我們忘記,為了讓我們能一再地憶想,本頌中提到「諸威儀以文字修」。講到「諸威儀」,指的是一切行為,包括到任何地方、任何處所,或是睡覺,或是吃、喝等一切時刻中。我們的口中要唸誦著:「希望父母眾生心中的罪業以及罪業的苦,都在自己身上成熟;自己身心中的快樂跟善,都能夠在眾生身上出現。」口中如此唸誦,心中亦強烈的生起這樣的想法。


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取父母眾生身心的痛苦,我們必須按照「取」的次第來修。對於未來將傷害我們的痛苦,現在就將它取來;未來將傷害自己的痛苦現在自取,就是要將罪惡斷除,這是為了不讓罪業在未來傷害自己,讓自己產生痛苦。同樣的,我們也去幫助其他眾生,讓他們也能夠斷除罪業。


以上將正修菩提心的修勝義諦菩提心及修世俗諦菩提心講完。接著講第三要點-取惡緣成菩提道。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參、取惡緣成菩提道













罪滿情器時 惡緣成覺道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自己與其他眾生所造的惡業,使外在器世間、財物、威嚴衰退,使內有情眾生身心兇惡,造下許多的惡業,眾生之間相互傷害,因而遭受一般及個別的種種痛苦,世間變得非常紛亂。要將這些惡緣轉化成菩提道,可分為思想和行為兩個部分來說。在思想上,就是以世俗菩提心將惡緣轉成菩提道,第二就是以勝義菩提心將惡緣轉成菩提道。首先講以世俗菩提心將惡緣轉成菩提道。



一、以世俗菩提心轉惡緣為菩提D

報應皆歸一 修一切大恩

過去我們根本不知道,眾生心中的痛苦是我執無明產生的,也不知道等虛空眾生對自己的恩德是廣大浩瀚的,因而讓其他眾生心中生起痛苦,這一點我們應該知道。
所有眾生身心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執而產生。自己身心中所產生的一切痛苦,也是因為自己將無我執為有我而產生的,千萬不要歸罪於他人。寂天菩薩說:「世上一切傷害、恐懼及痛苦,都是因我執而產生。」因此,我們要這我執的大魔鬼作什麼?

無始以來,我們執著「身」就是我,執著「心」就是我。其實,身本無我,心本無我,可是我們卻執著著「身」「心」就是我,然後非常珍惜自己的身心,為了養護自己的身心,我們造了很多傷害其他眾生的惡業,例如:殺、盜等惡業,使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迴中遭受生老病死種種痛苦。【入菩薩行論】裡說道:「為了自利,我經過無數劫的辛苦,但是所得到的卻只有痛苦而已。」就如同這樣的,自己以及所有眾生身心所有的一切痛苦,都是我執無明所產生的。因為此緣故,所以我們要將我執當敵人看待。

身心本是無我、本是無實,我們卻執著身心為我、是實。由於這個我執,從無始以至今日,讓我們產生無邊痛苦。比我好、比我位高的人,我們就嫉妒他;比我卑下的人,我們就輕蔑污辱他;跟我同樣者,我們又生起跟他競爭的心。這完全是我執所產生的,因此導致我們在三界輪迴的大苦海中不得解脫。人以及非人的一切傷害痛苦,都是我執所造成。【入菩薩行論】裡說道:「我執!你讓我在輪迴中受生上千百次,讓我受到無邊傷害,因此,我恨你,我要除去你這自利的心。」

所謂我執,就是平常我們一直想著「我、我、我」,因為想著「我」,就有「他」、有「你」。這個想著「我、我、我」的想法,就是我執。輪迴中的一切過失,都是因為這個我執而產生。我們仔細的想就能知道,因為我們有執「我」的念,有這樣的心,自然就會有「他」的產生。有執「我」的執著,就會產生「他」、「你」,然後慢慢的就產生貪、瞋、癡。

對於自己以及所喜歡的人,我們就珍惜、照顧,生起貪慾;對自己所不喜歡的對象、他人,就生起瞋恚。這種對自己起貪、對他起瞋,都是由我們的無明愚癡產生的。

因此,業、煩惱都是我執-執著「我」所產生的。所以我執的心是一切過失的根本,是需要斷除的。為何說我執是一切過失的根本?因為我執的境-我,根本就不存在。

輪迴過失的根本就是我執,輪迴的過失歸根究底就是我執,就是想著「我」。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執是輪迴的根本,如果不知道,就無法將我執去除,要是不將我執去除,我們將沒有辦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想著「我、我、我」的這心,舉個例子來講,就像我們心中想著瓶子,依著對瓶子的瞭解,說它是儲水的容器,所以我們為它取名為瓶子,心中也執持著「這樣就是瓶子」。世俗名言上取名為瓶子,然後也被我們的心執為瓶子。

如此,我們反觀自己。當「我、我、我」這個心生起時,我們要去找這個「我」境,到底是有或沒有?我們反過來觀察,當心想著「我」,也就是「我、我、我」現起時,我們去找「我」是什麼,它到底在何處。剛開始時,我們都會認為身就是我;會認為心就是我;會認為身心兩者是我;「我」境就是身,或心或身心兩者;或也許生起「我」既不是身也不是心這樣的想法。不管我們生起怎樣的心念,無論是「身是我」、「心是我」、「身、心二者是我」或是「身、心二者皆非我」,這些都是迷惑。原因在哪裡?若是有「我」,我們執有是可以的,是無須去除的。但是,實際上我執的境,也就是說為我們所執著的「我」,真正去找時根本找不到。

在這教法裡面就講到,任何時候當執「我」的心生起時,我們都要去找、去看。去找時根本找不到「我」,「我」從來就不曾有過。我們若是不去觀察,「我」是會在世俗面上顯現的。
當我執的心生起時,就去看我執的本質,然後要去找「我」。當我們去找時,將會發現找不到「我」,然後就在「找不到我」的境中禪定,加以保持。之後,要讓珍惜「我」、執我的心不再生起,我們要不斷地這樣修,讓它熟練。

【入菩薩行論】裡說道:「過去我執毀了我,現在不一樣了,我已經看住你,你要到哪裡去,我要放下執我的我慢。」我們的恐懼跟痛苦,都是我執這個魔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除我執。

噶當巴有一位善知識,名叫夏波瓦,他曾說:「壽命短暫,我們應盡力調伏、降伏我執這個魔鬼。」這就是說,我們在這一世裡都應盡最大力量,去除我執這個無明,要用對治法去除我執。

我們運用以下的方法去除我執:經常的反省自己,反觀自己的心念。若是發現自己只是在追求自利,或是我執的心念生起,這個叫做俗人;如果以正知正念看到自己的心念是利他,或是利他的行為,這時我們才稱自己是一個出家人,是一個修行者。以正知正念來反觀自己的心念,然後給自己一個俗人、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名稱,這樣的修行方法是過去一位名叫班的噶當巴善知識所用的方法。同樣的,這位善知識說:「在心的城堡中,要有對治的矛站在心的城堡門口,除此外再也沒有其他要做的事。」這就好比說自己的心是一間房子,在這房子的門口,有正念的矛守著門,只要正念守著門,就不會讓我執的小偷進入屋內,我們手中要握持著非常銳利、堅定的正念來防止我執,不讓我執進入心中的屋內。它若緊我也緊,它若鬆我也鬆。我執的心若緊的時候,對治我執的無我智慧也要緊;我執這個心要是放鬆了,無我智慧的對治也稍稍放鬆。

我們要視我執有如敵人般,讓他離開。就像夏波瓦這位噶當巴善知識所說,會傷害自己的魔鬼、非人等,凡是他所要的東西,不管衣物、食物,我們都給他,讓他不要來干擾我們,讓他拿著他所要的東西離開。就如此般,應想辦法除掉我執之敵。
既然視我執為敵人,為了去除我執,我們要珍視他人,為了能夠珍視他人,就必須如此想: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是有大恩的,不僅如此,連我們要證得無上佛陀果位也是要依靠眾生。【入菩薩行論】裡說道:「想要成佛,讓自己得到佛陀的力量和無畏的功德,眾生和佛陀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眾生跟佛陀都能讓自己得到力和無畏等佛的功德,因此能虔信的恭敬佛陀,為什麼卻對眾生不恭敬呢?這是不合理的。想證得佛陀果位的人,眾生跟佛陀的恩都是一樣的。

對自己有大恩的父母,要讓他們具有快樂及樂因,並且能夠脫離痛苦及苦因。像這樣的慈心、悲心,要一再觀修,觀想取眾生的所有罪惡跟苦果來承受。我們也要一再地做這種觀想,怎樣觀想呢?就是將自己身心的樂跟樂因的善根,不管是過去已造,或未來將造,或是現在正在造的,所有一切善根全都施給父母眾生。

我們說對一切修大恩,那麼對傷害我者,或人或非人、畜生、野獸,我們該如何呢?傷害我者,不管是人、畜生、野獸,實際上從無始以來,他們都曾經無數次的為自己的母親。當他們是自己母親時,她不顧忌自己的罪業,不顧忌自己的痛苦,不管別人對她說的壞話,她都只是利益著孩子,所以在過去時,她承受著無量無邊種種痛苦。

但是,他迷惑了,我也迷惑了,因為這種迷惑的力量,忘卻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孩子,也由於我的惡業,促使他今天來傷害我。現在傷害我的人或是非人,他們因為傷害我而又造了惡業,他造惡業的結果又使得他來世的身心受無量無邊的痛苦。
縱然傷害我者是過去世的母親,但因為他現在傷害我,所以未來將長時間的遭受輪迴中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三惡道的寒熱、飢渴或是被役使的痛苦,非常可憐,我們必須一再地對他們生起悲心。

由於過去世我曾傷害他,致使現在他來傷害我,這是我應得的報應。因此,我們要想,從今以後我所做的都要利益他。雖然現在他傷害我,但是我要完全利益他、幫助他,並且將自己所獲得的善根功德也都施給他,要做施跟取的觀想,把自己的善跟樂全施給他,將他的苦全取來自受。

我們要如此修心,傷害我者,不論是人或是畜生,我都努力的幫助他。如果我們已經盡力去做,卻都沒有辦法真正的幫助他、利益他,這時我們就要這樣想:傷害我者,願他們能夠從輪迴中的痛苦或個別痛苦中解脫出來,快速究竟證得佛陀果位。不僅內心這樣想,口中也這樣唸誦:「從今以後,自己經由身語意三門所行的任何善,都是要利益此傷害我的眾生,然後迴向給他們。」

如果傷害我的眾生是非人或魔,使我生病或是產生種種違緣障礙,我們應做如何思惟呢?「傷害我者,神鬼非人眾生,無始以來我吃著你的肉、啃你的骨頭、喝你的血。由於我過去所造的惡業,所以現在你才來傷害我,因此,現在我將自己身上的血、肉、骨頭,全部施給你,讓你吃、喝、啃。」我們要做如此思惟。

傷害我、讓我生病或是生魔障的眾生,非人者如神、鬼、妖怪或鬼王,在我們心裡要這樣想:將我的皮剝掉、剖開身體,攤在這些傷害我的魔鬼、妖怪面前,請他們來喝自己的血、吃自己的肉、啃自己的骨頭,並且告訴他們:「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不但如此想並且口中也如此唸著。

我們非常純淨的如此思惟,將自己身上的血、肉、骨頭佈施給他們。同時想著:傷害我的非人,正在盡情的享受我的身體,喝著血、吃著肉、啃著骨頭,吃喝啃後就能將他身上的飢渴痛苦全部平息,並且在心中得到無漏的大樂。我們希望在他們的心中,能自然的、無做作的,生起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有如此般,對一般吃人肉、喝人血的非人、鬼魔、妖怪等,我們將自己的身體全部施給他們,讓他們感到滿足、快樂,讓他們心中能夠生起善,生起菩提心。

本是無「我」,卻因為執著有「我」,為了要利益那本來沒有的「我」,而產生輪迴中的一切過失。自身上的一切快樂,不管是過去產生的或現在正嘗受的,或者將來要嘗受的,三世的快樂皆依著其他眾生產生,所以我們要看待其他眾生有如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友人一樣,盡力的去幫助他們。

噶當巴有位名叫朗日塘的善知識曾經說過,所有甚深的教法裡,都是將所有的過失歸自己,而把所有的功德都給其他眾生。這個關鍵處就在於將利益、勝利歸他人,將一切損失、失敗都由自己承受,除此外再也沒有其他可以修的法。接著講依勝義菩提心將惡緣轉為菩提道。



二、以勝義菩提心轉惡緣成菩提道

亂境觀四身 空護為最上

本頌「幻相觀為四身,空護為最上」的意思,就是自己身上的貪、瞋、癡、我慢、嫉妒、競爭之心等這一切煩惱,及外在器世間、內有情眾生對自己產生的傷害,讓我們身心產生種種痛苦,還有,我們所遭受的生、老、病、死痛苦,這些的體性根本是無實的,但在世俗上卻因為心的迷惑而產生這些幻相。
我們晚上睡覺時,夢到自己的身體著火了、被水沖走了,非常悲慘的受著大痛苦,同樣的,這也是因為執著而產生。實際上,一切法的體性皆是無實的,由於我們的迷惑卻顯現出種種迷惑的幻相。例如我們作夢,夢中的幻相生起,夢到我們被火燒了、被水沖了,但是當我們醒來後根本沒被火燒到也沒被水沖走,不但如此,連水、火也沒有,只是在夢中時,因為我們的心錯亂、迷惑而產生這些幻相。

我們因為貪、瞋、癡等煩惱而造殺、盜、邪淫等惡業,所以遭受種種痛苦的苦果。我們觀察這些的真相到底如何?它從何處產生?當我們去觀察時,根本找不到它的生處,所以它是無生的,無生就是法身。

從開始就無生,所以一切的業、煩惱、痛苦也是無生。因為從本以來就是無生,因此最後的滅也是沒有,所以,無滅就是報身。

既然最初的生沒有,也沒有最後的滅,當然中間的住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無住就是化身。

如此,無生就是法身,無滅就是報身,無住就是化身。而法、報、化三身的體性是完全無分別的,這就是法界體性身。所以在輪迴中的幻相,本身就是法、報、化及法界體性身的體性,這就是四身的教法。

輪迴中的眾生因為沒有見到自己的體性,不知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不斷在輪迴中流轉,不斷的迷惑著。實際上,這四身在自己的心性中是完全具足的。

不管現在傷害我們的是人或是非人,實際上都是促使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能夠熟練世俗諦菩提心和勝義諦菩提心的善友,事實上對自己的恩德是很大的,我們要做這樣的思惟。

由於我們的心散亂異常,根本沒有依止於菩提心的對治法上,心中生起了貪、瞋、癡煩惱,自己卻完全不知道,而傷害我者讓我知道自己心中貪、瞋、癡的生起。他們實際上是上師、是佛的化身,我們要一再地這樣思惟。

總而言之,有如依著上師賜予的教法,讓心中生起菩提心般,依著傷害我的眾生,讓我身上產生種種病痛,然後在心中生起勝義諦菩提心和世俗諦菩提心。所以傷害我的眾生,實際上就是上師、就是佛的化身,自己要心甘情願的接受這個傷害,我們應一再做如是的觀想思惟。



三、行為

接著,依特別殊勝的方便行為,如累積資糧、清淨罪障等,將惡緣轉成菩提道。

(一)、積聚資糧

首先第一個勝方便就是累積資糧。當遭受他人的毆打、侮辱,或因病痛而產生種種痛苦時,心中常會想:「若是沒有這些痛苦,不知有多快樂。」但在這時候,我們應如此想:「痛苦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想要痛苦而想要快樂,你必須行樂因來累積資糧。」其實這些痛苦與快樂或他人的傷害,都是在告訴我們要行善。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們在上師、三寶前就應該盡力的供養,承侍出家僧眾或供食子給魔。總之,就是要用我們的身、口、意三門盡力的累積資糧,要盡力的行皈依三寶,然後發菩提心。

我們應盡力的向上師、三寶獻曼達,並且殷切的向上師、三寶祈請:「如果自己生病比較好,那麼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生病;如果我病癒身體健康比較好,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所有的病痛都能痊癒;如果死亡對我比較好,那麼也祈求你們加持我,讓我死亡。」這就是在滅除我們的希求、畏懼、疑惑。我們應如此不斷的祈求。



(二)、淨障

當人或非人傷害我們,讓我們的身心產生種種痛苦時,我們要做這樣的思惟:「這些傷害我者,其實是在告訴我,如果我不想身心受到痛苦,我就不應該造苦因的惡業,這些傷害我者,他只是在促使我去除惡業。」

對無始以來所造的殺、盜、淫等惡業產生深切的後悔,這就是破斥力。對過去所造的惡業加以懺悔並且發誓:「今後縱使自己死亡,也不再造殺生等惡業。」這就是去除惡業的誓願力。我們懺悔的依止處是三寶,我們向三寶獻曼達,然後發菩提心,這就是依止力。一切惡業的對治法就是修空性、無我及唸誦咒語,這就是對治力。當我們懺罪時,若能夠具足以上所說的四力,就能將過去的罪業懺除清淨,所以我們應如法的依四力懺悔。



(三)、供魔

對傷害我們的魔、鬼等這些魔障,我們向他們供養食子,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讓我心中的菩提心寶成熟,你是幫助我的友人,對我有大恩,也希望你們能幫助我,讓我的身體能承擔所有其他眾生的痛苦。」如此般對他們祈請。

如上所講的方法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那麼對傷害我們的魔障供養食子後,我們就應對他們修慈心、悲心。首先我們要如此思惟:這些傷害我的魔或鬼等,都是自己過去世的母親。然後,希望它們都能得到快樂及樂因,對他們生起這樣的慈心;希望他們都能脫離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對它們生起這樣的悲心。並且對他們講:「往後我一定盡力的幫助你們,讓你們得到眼前的利益快樂或未來究竟的利益快樂,希望你們不要來障礙我修行。」我們可以做這種承諾。



(四)、供護法

接著,對於自己的護法要盡量供養食子,依著供養食子的儀軌唸誦供養,並且祈求自己的護法幫助平息所有的違緣障礙,讓所有的修行順緣都能具足。

當我們遇到突然生起的惡緣時,我們要將它轉化成菩提道,在修心七要的正文中就提到取惡緣為菩提道,這就是說我們眼前遇到什麼就修什麼。當有魔、鬼、妖怪或敵人傷害自己,讓自己身心產生極大痛苦時,對這種突然產生的障礙,我們要想:「在這世間上有著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我一般身心受著極大痛苦。」 然後對這些有無邊痛苦的眾生生起悲心,覺得它們非常可憐。在對這些眾生生起悲心的同時,我們這樣想著:「這些眾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我身上,由我現在所受的苦來替代一切眾生的苦,讓所有眾生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或者緣著這些傷害我者,不管眼前的或未來的傷害者,依著他們,我們這樣想:「他們是幫助我生起菩提心的善友,他們就如同上師、如同佛一樣,對自己的恩德極為廣大。」

有時,當我們看到不管是人或是畜生的其他眾生有痛苦時,或是聽聞到其他眾生的痛苦時,我們應該馬上想到,將他們的痛苦取來由自己承擔,對他們生起悲心,希望他們都能脫離痛苦,也可以說藉由自己身心上所受的痛苦來代替他們承受痛苦。
還有,當我們或其他眾生心中生起極大的貪、瞋、癡、慢、嫉時,就在心中至誠的想著:「其他眾生心中所有的貪、瞋、癡等煩惱,全部聚集在自己身上,讓他們心中的貪、瞋、癡消失。」我們心中要做這樣的思惟。

以上所講轉惡緣為菩提道的這些殊勝方便法,其實就是要滅除我們的期望及疑懼。在究竟成佛時,是完全沒有親、敵的期待跟疑懼。雖然在究竟成佛時沒有親跟敵的分別,但是我們在修持時,就是將仇敵看成是自己的親友,這種意義就好比一棵彎曲的樹,我們用方法將它直立起來,這是噶當巴的善知識們所使用的修持方法。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肆、歸納為一世修持





總攝教授心 應修習五力
再來講第四個重點,就是「明示結合一生的修持」,本頌中「總攝口訣心要,歸納為五力」。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把修心的口訣聚集起來,共有五力,我們就依著這五力修持。
首先是引發力,就是從今天起或是在這個月,或說在今年,或說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或將時間拉長一點,一直到自己未成佛間,願自己永不離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就是所謂的動機,或稱為引發力,這種心必須很強烈且一再地生起。


第二是嫻熟力,就是對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必須一再地修持,讓它嫻熟。


第三是善種力,為了要讓非常殊勝、非常好的菩提心能夠在自己心中生起,並且能夠不斷增長,自己要盡力的行佈施等善行,也就是要盡力的累積資糧。


第四力就是破斥力,不論如何,當我們內心珍惜自己,或為了自己而生起自私自利這種不好的心念時,我們就要思惟:「由於自己的這種我執,這種噁心念,從無始以至今日,都讓我嘗到種種痛苦。不僅過去由於我執以及自私自利的念頭,使自己在過去遭受無量的痛苦,連我這一世身心所遭受的痛苦、所造的惡業,以及未曾聽聞這個教法,全都是因為我執,都是因為我珍惜自己的這種不好心念而產生的。因此我應努力將我執、珍惜自己的這種心念去除才對。」


第五是願力,當自己身、口、意三門行善後,要一再地發願。如何發願呢?就是希望自己,從今日起直至未成佛間,都不離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且讓這兩種菩提心嫻熟,而且也願我們在遭遇任何違緣障礙時,都要認為這些惡緣是來幫助自己修菩提心的善友。


當我們供養上師、三寶,供護法食子,向上師、三寶、護法祈求時,都要不斷的祈求,自己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未成佛間,都能讓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非常的嫻熟,能夠不斷的修二菩提心。


這五力可以說是總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因此我們修心時就是依著這五力來修持。將這五力再歸納起來,第一個引發力,就是承諾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未成佛間,都依著菩提心修持。第二個嫻熟力,就是要一再地修持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達到非常熟練的地步。第三個善種力,就是為了讓菩提心生起、增長,要不斷的累積資糧、不斷的行善。第四個破斥力,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消除自利的想法。第五個願力,就是行任何善之後所做的迴向和發願。所以說這五力是集結了大乘教法的口訣和修持的精要。


大乘死教授 五力重威儀

依著甚深教法,在臨終時該如何修持呢?當我們這一世即將死亡,要進入下一世的時候,我們該如何修持?


本頌中講到,大乘死的教授,五力重行止。依著這個教法,當一個修心的行者壽命將盡的時候,應該做怎樣的修持?首先應該將自己的衣、食、資具、受用等等,供養給上師、三寶及僧眾。凡是功德、福德最大的,我們就將自己的衣、食、資具、受用,全部供養他們,並且,當供養時要對自己的財物沒有一點貪戀執著,這是善種力。


第二、要依願力來修持,觀想上師、三寶安住在自己面前的虛空中,然後在所有上師、三寶聖眾前行七支淨供,即懺悔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隨喜所有其他眾生的功德等。


我們要祈求上師三寶加持自己,讓自己在死後的中陰境界中,以及未來生生世世中,都能夠純熟的修習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並且也祈求加持讓自己在生生世世中,都能遇到教導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師、善知識。我們要至誠懇切的這樣祈求,而且是一再地這樣祈求跟發願。


第三、接著就是破斥我執以及珍惜自己的自私心念。由於過去我們對自己的珍惜愛護,以及自私自利的想法,讓我們遭受輪迴的無邊痛苦,如果現在還是繼續的珍愛自己、執著自我,如此仍舊給自己的身心帶來痛苦,根本沒有任何快樂。如果還再繼續珍愛自己的身心,來世也是只有繼續受苦而已。其實當我們觀察身心時,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執為「我」或「我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將我執的心去掉。


第四引發力,當我們死後在中陰境界時,也要有很強的意願,不斷的修持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讓這二心非常的純熟。
第五嫻熟力,心中要想,過去這一世中,自己曾用何種方法修世俗跟勝義兩種菩提心,就依此方法在心中反覆的思惟。一直到斷氣這之間,對自己這一生所修的二菩提心,要一再地思惟、一再地修持,這就是嫻熟力。


在即將死亡時,先以五力如此做,然後真正進入死亡時,我們的行止又是怎樣呢?就是應該右側而臥,稱為吉祥臥,然後右手托著右臉頰,將小指塞到右鼻孔,用來阻擋右鼻孔的氣息,讓氣息只從左鼻孔進出。然後,緣著如母眾生,願所有如母眾生都能獲得快樂,具足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願一切的如母眾生都能脫離苦及苦因,要這樣一再地緣著如父如母的眾生來修慈心跟悲心。我們藉著左鼻孔氣息的呼出和吸進,將自己心中所有的三世善根,施給一切眾生,再將一切眾生的罪苦自取承受,在這個時候,就是藉乘著左鼻孔的呼吸,來修施和取的修行教法。


這種修持的作用,就是讓心不散亂。在這不散亂中,我們思惟著輪迴、涅槃、生死,這些都是我們的心所現的,僅僅是我們心的顯現而已。心的體性是連一點實質都沒有,一切諸法都是如夢如幻,我們的心不要執著任何境相,心完全的放鬆著。像這樣,以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相互交換著修持,一直到斷氣為止。


以上就是這個教法的臨終教授,一般而言,有很多有關臨終的教法,但在這麼多的臨終教法中,沒有一個教法能比這個教法更為殊勝。

以上,就是明示歸納一生的修持。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伍、修心所成之量





諸法攝一要 二證取上首
恆當依歡喜 散能住即成
接下來講,第五、心修成之量。在本頌中講到「諸法攝一要」,不管我們修的是小乘或大乘教法,其最根本的目的、最根本的需求是什麼呢?就是要對治我們的我執無明,也就是要讓我們在輪迴中漂流的根本-我執無明消除。


我們這一生中的修行,例如:聽聞、思惟、修持佛法,或是為他人講說佛法,或是禮拜、繞塔廟、行佈施、持戒等等,不管修多少法、行多少善,若是不能對治心中的我執,不能對治心中自私自利的想法,那麼我們所修的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聞、思、修法,或禮拜、繞塔,或每天修持唸誦,所做的這一切要是能夠對治我們心中的我執無明,那麼這可以說是修心教法在我們心中已經純熟的徵兆。


一個修行者行於修持的道上,心能夠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讓心中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不斷的增長,讓心中的我慢、驕傲、吝嗇、瞋恚等等越來越少,就可以說是真正的行在修心教法的道上。要是我們所修的法是真正合乎教法,像剛剛所講的,就可以說是一個衡量是否為一個修行者的秤,可以用來觀察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在這一點上,曾有人向阿底峽尊者說:「某某人心中是有佛法的,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別人都不指責他,他的行為非常好,他是一個真正依著佛法在修行的人。」阿底峽尊者回答說:「一般而言,是不是一個修行者,是要自己來驗證的,他人並不是最主要的見證者。」


一般世人根本不曉得自己內心中的念是善還是惡的,有可能只會依著自己外在身、語的行為而說是好的。最主要的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不指責自己,也就是不愧於自己。今後我們依著修心的這個教法修持,要觀察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能調伏自己的內心,這個才是最主要的見證者。


所以,一個修行者要讓自己的心非常正直,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一切行為,觀察口所講的一切話,一定要不愧對自己。經由這樣的觀察,發覺自己身、口、意所有的行止都是非常好,都是合乎法,這樣才可以說就是一個真正行在修持道上的修行者。所以一個修行者真正要行於修持道上,最主要的是不愧對自己。


「恆當歡喜修」的意義是,當自己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並修得嫻熟後,由於這嫻熟的力量,讓我們在碰到任何內、外違緣障礙時,都能夠依著修心的教法,將惡緣轉成為道。當我們面臨任何危險障礙時,我們要相信這個就是讓我們轉成菩提道的境,如果能做到如此,可以說就是修心純熟的指標。


若是生病或是遇到魔障,或遇到鬼、妖怪、非人等障礙時,不管碰到任何惡緣,心都要能夠非常高興。不但心要能夠高興,而且更要能夠將他人所碰到的違緣障礙自取承受,而不覺得自己非常悲慘,讓自己能夠行在菩提道上。這意思是說,當我們的心散亂時,仍然要能夠入菩提道。舉例來說,一個馬術很好的人,當他騎馬時,雖然心是散亂的,但是他卻不會從馬上掉下來。有如此例般,當惡緣突然間降臨在我們身上,雖然受到傷害,但在這時候並沒有生起瞋恨之心。相同的,如果讓我們起貪慾心的境界突然現起,我們在這時候也不會生起貪。還有像其他種種的惡緣生起時,我們也都能夠將所遇到的一切惡緣轉成自己修心的助伴。如果我們能做到如此,可以說是修心純熟的徵兆。


我們要按上面所講的這些方法努力修持,依照修心的次第如法修持。如果只是知道,這是不行的。我們平常就應一再地按照修心的次第實際去做,實際地去修。如果能夠知道且還能一再地實修,那麼不管眼前碰到違緣困境,或未來突然碰到惡緣障礙,或當我們死亡之時,不管任何時刻,心中都不會起瞋恚之心,不會生起不悅的心,貪戀執著不會生起,並且在碰到境的時候,馬上能夠依法去做,能夠行在菩薩道上。我們必須做到這種程度,如果還沒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就必須一再地按照這方法去做、去學。


我們依照修心教法修行後,雖然有了這些修心達成的徵兆顯現,這也只是我們所依的修心教法在自己身上稍微成熟而已,並不是說我們修心已達究竟,往後可以不必再依照這個修心的教法來修持。因此,在出現這些心修成的徵兆時,我們仍然還要繼續努力,讓這修心的量再繼續增長,還是要繼續不斷的修持。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陸、明修心三昧耶





恆學三總義 轉欲住本位
文中所講「恆學三總義」的三總義是什麼呢?就是承諾要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做過承諾後絕不違背自己的承諾。第二,當我們在修心時,絕不狂放。第三,在修心時不偏私。
一個依著修心教法修持的人,即便一些微小的戒律也都不會違背,例如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或密乘中的微小戒律,這些我們都不可以藐視。


在此對三總義的第一個再稍做補充。我們承諾要修心後,不違背所有的戒律,這就是說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讓修心的法跟自v的心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時,在行為上絕對不違背過去所承諾要守護的,例如皈依三寶的居士戒,還有,受菩薩戒發菩提心時,發菩提心的學處也都要如法守護。另外在守護密戒時,同樣要依著密乘的戒律如法守護,絕對不可違背。


依著修心的教法修持後,認為自己已將珍愛自己的這一部份去除了,為了讓別人看到且知道自己是依著修心教法修持,並且也已到達不珍愛自己、不重視自己的程度,所以就去砍伐非常兇惡的樹,所謂兇惡的樹,就是有世間的神或龍棲息的樹,或有世間神、龍棲息的石頭、土地,任意的砍伐、搬動或挖掘它。或甚至認為自己一點也不畏懼痲瘋病,然後就跟痲瘋病人住在一起,甚至要自取痲瘋病人的病、承受他們的痛苦。像這種狂放的行為應該要去除。


修心者的行為,應當按照現今噶當巴善知識也就是種敦巴,他在熱振寺所制訂的儀軌為依歸。總而言之,按照這些噶當巴祖師的指示來修持。一個修行者在行為上應該是溫和的、能降伏自心的,而且自己的行為要跟經論和密續中所講的不相違背。
依著修身教法修持,若是對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傷害可以接受,卻無法忍受鬼、魔、非人等的傷害,或是能忍受鬼、魔、非人等的傷害,卻無法忍受他人對我的傷害;對大人物非常恭敬,對卑下的人卻是輕視欺侮;對自己的親人能生起慈心,對仇敵無法生起慈心且生起瞋恚之心。這一切偏私的行為,都表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果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對一切眾生都不能有分別的。


無始以至今日,我們都只是珍惜自己、重視自己,根本不去珍惜他人、重視他人。現在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從今以後我們要捨棄珍惜自己、重視自己、愛護自己的想法,要去重視他人。
自己所做的一切行為,以及嘴裡所講的一切話,都要跟法相吻合,不但要能合乎法,並要讓這個合乎法的行為舉止持久。


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並不需要讓他人將自己看做是非常神奇、非常好、非常奇特,最主要的,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能夠真正去修持,對自己產生極大利益。因此,一個真正的修心者,並不需要讓他人知道自己是一個修行者,而是要能夠調伏自己的內心,要讓自己的想法、思惟都合乎正法。

不應說殘支 全莫思他過

對於世間所有的男女老少,他們若是有所缺失,我們也不應講不好聽的話。例如有人是瞎子或聾子,我們絕對不可當面講讓他心裡難過的話,如當著面說「瞎子、聾子」等這些不好聽的話。


在法上,要是對所護的戒律有所違犯,例如一個居士犯了居士戒,或沙彌、沙彌尼犯了沙彌或沙彌尼戒,或是比丘、比丘尼犯了比丘、比丘尼戒時,我們也不對他們講、罵例如「犯戒的人」這種話。


所有一切眾生,特別是入佛門的修行者,不管出家或在家都不可能完全沒有過失,當我們看到他人有過失時,我們要想:這是因為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看到的是不清淨的,他並沒有這種過失。在這時候必須做這種思惟,然後去除惦記著別人過失的心思。

先淨重煩惱 斷一切果求

我們要觀察自己心中的貪、瞋、癡、慢、嫉等煩惱,哪一個是最粗重,我們就依著對治法將一切教法集中起來,去對治我們最粗重的煩惱,盡量讓自己最粗重的煩惱去除。


本頌中講到的「斷一切果求」的意思是,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果只是為了要追求這一世的名聞利養;或為了追求來世能夠得到好的身相,例如天道的身或是人道的身;或為了來世獲得長壽、沒有痛苦、受用富足;或為了追求讓自己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只有自己一人證得涅槃,像這種只為利益自己的想法,都必須去除。

棄捨毒食 莫學直報

再來,本頌中講到「棄捨毒食」。倘若我們身、口、意三門在行善時,夾雜著執著一切是實在的,其實,我們的蘊、界、處等一切法都是無實,可是我們卻執著這是實在的,而且也夾雜著只為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這就好像我們吃著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此當我們行善時,這些執著實有、重視自己、珍惜自己、只為自己的念頭都要去除。


要是有人對我們造成傷害,這個敵人在傷害我們後又加以懺悔,但是不管他如何懺悔,我們都沒有辦法接受、忍受,對他所造的傷害耿耿於懷,心中的仇恨不管任何時候都無法去除。這種情形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不可以有的,這必須去除,這就是「莫學直報」。

莫發惡語 勿候險阻

當有人用麤惡的語言對待我們,或揭發我們的過失時,我們也絕對不說傷害他的話,或有過失產生時,我們也不說推諉過失、嫁禍他人的話語。「勿候險阻」的意思就是,他人對自己造了一些小傷害,我們不要長時間的等候著機會來報復。


莫刺心處 犛載莫移牛


不要去做一些傷害其他眾生的行為,例如發現他人有過失時,絕對不要當眾揭發他,也不去持誦會傷害非人的咒語。


降臨在自己身上的責任或過失,我們不將它轉移給他人,讓他人再受到別人的輕視或不悅。

不爭先得 不作經懺

不爭先得是說別人擁有的財物受用,我們絕對不可以用種種方法讓自己個人獲得。


不作經懺是說不可以為了要讓自己在最後得到勝利、得到利潤,卻在眼前先讓他人得到勝利,自己吃虧。或者說為了想除掉魔或鬼的傷害而去修心。我們要真正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要讓這個法能夠對治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跟我執。

天莫成魔 樂因莫苦求

本頌中的「天莫成魔」,一般世間人常講:「若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會降魔來傷害自己。」有如這個諺語一樣,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修持,而心中的我慢、驕傲卻不斷的增長,那麼這個法就變成非法了。


我們依著修心教法來修自心,最主要的就是要能調伏自己的身心,然後讓自己的身心能合乎正法。若是修心時卻讓我慢、驕慢都變得非常堅硬,這可以說我們根本沒有抓到法的關鍵、法的要點。這就如世間人所講的:「鬼從東方出現來害我們,我們卻把替身物、贖命物送到西方要給傷害我們的鬼。」因此,要將以上所講的這些去除,要能夠對症下藥,去除掉珍愛自己、愛護自己的心念,然後把自己當成所有眾生最下等的僕人。
再來,本頌講到「為自樂莫求他苦」,如果自己的親人或有人死了,自己想到的卻是:「我可以得到他的衣食、資具、財物、法本。」;若功德主、施主生病或死亡,自己卻想著:「他們會來修法,會送供養過來,在這時候我可以獲利。」等等的想法,又如果是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修行者死亡了,自己心裡就想:「現在就只剩我一個了,我可以得到所有的名聞利養。」
還有,自己的敵人死亡時,自己心中想著:「從今以後再也沒人會來傷害我,我非常的高興、滿足。」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讓他人痛苦的想法,這類的想法務必去除。


以上所講的就是「明示修心三昧耶誓言」。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柒、明修心學處





諸瑜伽修心 諸導護修一
我們要學習不讓修心退失且要不斷增長的方法,本頌中講「以一行一切瑜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修心的人在修持瑜伽中,身語意三門的任何行為舉止,全都要想到利益其他眾生。


再來,本頌中講「以一抑制一切妄想」。這就是說當我們在修持修心教法時,若是生病、受到非人的魔或鬼的障礙、受到別人的批評、自己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力量很大,讓自己不想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在這些時候要想,有許多的眾生就如同自己一樣,受到非人、魔鬼的障礙或心中貪瞋癡力量很強,我們要對這些眾生生起悲心,覺得他們很可憐,並且N這些眾生心中的過失全部聚集起來,然後自取承受,將自己所有的善根、樂,都施給眾生們,在這時候要一再地修施取的教法。


初後做二事 二境皆應忍 二事捨命護

早上剛睡醒時,就先想:「今天不管什麼時刻,都要不離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心中有這樣的動機、有這樣的想法。接著,在一天當中都要時時的、一再地具有正念正知,讓自己能夠修這二菩提心。晚上睡覺前,對今天所有身語意三門的行為加以反省,看看今天所做的、所說的有沒有違背菩提心,若是有違背,就敘述我們的過失,然後如法懺悔。且發誓言:「在明天,從前的過失不再發生。」倘若反省後自己這一天的所做、所說都沒有違背二菩提心,心中生起歡喜心並想著:「今後仍然要像這樣修持,不違背菩提心。」


「二境皆應忍」這句話就是說,當自己財物富足時,心中沒有驕傲、沒有慢心,知道一切都是如幻的、沒有意義的,然後將自己所有的都轉成利他的方法。有時自己身心非常衰頹,常被人欺侮、輕視,在自己的腳下除了水以外,再也沒別的。落魄到這種地步時也不要灰心,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並且想到其他眾生的所有悲慘、所有沒落衰敗,全部自取由自己承受,且認為自己可以代他們承受,毫不畏縮。


若是沒有世間、出世間的誓言,尤其若是沒有大乘修心教法的誓言,在來世一定沒有快樂,因此縱使捨掉性命,我們也要加以守護世出世法的誓言。

當學三種難 取三主要因
修三無失壞 成就三無離

「當學三種難」就是說,要在心中的貪、瞋、癡、我慢等煩惱初生起時就能認知,這是非常困難的。縱使心中的貪、瞋、我慢生起,自己也知道,但是接著要制止它、去除它,也是困難的。到最後,我們要完全將貪、瞋、癡的煩惱流斷除,也是困難的。所以,當貪等煩惱一開始生起時,要能夠馬上察覺,要能夠知道這是錯誤的,接著要知道這些有過失的煩惱是要去除的,要以無我見的對治法,如法的加以斷除,之後心中要不斷想著:「今後,像貪、瞋、癡等這些煩惱不要再生起。」


再來講本頌「取三主要因」。修法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能夠遇到具德的好上師、善知識。第二個主因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具有如法修持的力量,也就是讓自己的心勝任、能夠如法的修行。最後一個主因是讓自己修行的所有一切順緣具足,如衣、食、住等。若是這三個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心生歡喜並且祈請讓其他眾生也都能具足這三個主要的因。若是三主因不具足,我們要這樣想:「在這世間上,有許多的眾生跟我一樣,不具足這三個主要的因,像這些不具三主因的眾生,他的所有惡因全都在自己身上成熟,由自己來承擔,並願他們都能具足修法的三主因,能夠如法的修行。」 我們要對這些同我一樣的眾生生起悲心,深覺他們可憐。


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決於我們對上師的虔敬,所以我們對上師的虔誠恭敬就絕對不能退失。修心的教法是大乘教法的中心、心髓,因此我們在修心上若能依著修心教法修行要感到高興,這種歡喜心不要退失了。對於大小一切學處,甚至非常微小的學處,也要不退失的加以守護。總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要能不退失、不退轉的加以守護。


我們身、口、意三門不離所有的善,身不造殺、盜、邪淫的惡業,語不造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心不具貪、不具害人的心、不具有邪見,就是要身、口、意三門都能夠時時的行善。


於境無黨修 遍徹底善習 於怨敵恆修

再來本頌講「修於境無偏私,徹底善習皆珍惜」這一句話就是說,對六道所有眾生及非眾生的外在器世間,我們全都不要有偏頗,要完全沒有分別的對待,只要是心現出的任何境,這個境就是我們修心的對象,所以要遍學,對於一切境我們都要加以修心,並且修心時,不只是嘴巴講,唸誦文字而已,而是跟正法結合在一起的修心。


「於怨敵恆修」就是,平常時候,若是自己競爭的對象在面前,例如:與競爭者同行;或我未曾害他,他卻要傷害我;或業力的關係,自己所不悅的眾生出現眼前。這些境都是很難讓自己生起悲心跟慈心,因此我們要更特別的對這些對像修慈心和悲心。


對自己有益的有德上師和自己的父母親,這兩個對象,我們一樣的去利益他們、承事他們,這福德是非常大的。相反的,若是我們去傷害他們,這惡業也是很大的。所以對這兩個對象,我們絕對要去除傷害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不依賴餘緣 今當修主要

「不依賴餘緣」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在修心或是修法時,並不需要順緣,如衣、食、住處等的具足,或身體非常好、神智清楚,或完全沒有人及非人的傷害,在修行時並不需要依靠這一些順緣。當這些順緣不具足時,我們要將它變成為我們修世俗、勝義二菩提心的助伴。我們得到人身的這一世,所要做的唯一主要事情就是為了比這一世更重要的來世而修行,也就是說來世比這一世重要,為了來世,我們要修行。在法上也分兩種,一個是說法,一個是修法,在這兩者中又以修法為主要。


講到修行,有很多的法門,在眾多修行法門中,最主要的就是修菩提心的法門。在修菩提心上依著經、教修持,跟依著上師的口訣專注修持,這兩種以依上師口訣專注修持為主要。在我們的行為中,一般行、住、坐、臥的威儀上,又以坐下來修心為主要。再來,我們捨棄、離開惡緣,和依著對治法加以對治自己內心貪、瞋、癡二種方法中,又以依對治法對治自己煩惱妄念為主要的修持。


「不應顛倒」就是對修法遇到的艱困感到難以忍受,但是對照顧自己的親眷、降伏敵人的苦難,我們卻很容易忍受,這種忍是顛倒的的忍。


不想為來世修行,一心一意只想著這一世的衣食,這是想的顛倒。


不想嘗到經由聞思修而得的法味,卻想嘗遍世間諸妙欲的味道,這是味的顛倒。


對造了必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惡因的人,如行殺、盜、邪淫等惡業的人,不生起悲心、不覺得他們可憐,反而對一些修行上忍受種種困苦的人生起悲心,這就是悲的顛倒,覺得修苦行的人是可憐的,這種悲就稱為顛倒悲。


對依靠著自己的親友或眷屬,或服務自己的人,我們不教他們修行反而教他們如何在這一世致富的方法,這就是顛倒的營求。


對輪迴或涅槃的樂及樂因,不加以隨喜,看到自己仇敵身心遭受痛苦時,反而生高興的心,這是顛倒的隨喜。


我們先認識這六種顛倒,然後去除這六種顛倒,再依著六不顛倒修持。


當自己依著修心教法修持或聞思修時,由於對法的信心不足,所以產生了時修、時不修的情形,應將這種情形捨棄,我們應專心一致的、不間斷的修持。依著修心法修習時,心要完全專注著修心教法,依著教法完全專注的在教法上修持。


我們先觀察自己心中的貪、瞋、我慢、競爭、嫉妒、吝嗇,哪一個煩惱是最粗、最大的,知道後致力於去除這粗重的煩惱。
如此,我們努力的以對治法來對治心中的煩惱並加以修持之後,若是能將粗煩惱制伏下來,我們再依著對境,就是依著能讓我們生起煩惱的對境加以觀察。過去依著對治法加以修持,制伏下來的煩惱,當它再碰到境的時候,是不是仍然還會生起?是否已被我們斷除?觀察時若發覺過去依著對治法修持,制伏下來的粗煩惱,碰到對境仍然再生起,那麼我們就再依著對治法再將它斷除。經過一再觀察,將心中的煩惱去除,直到煩惱不會在我們心中生起為止。

不應自持 不應暴戾
不輕喜怒 莫著聲譽

在本頌中是講「不思功勞」,當我們認為自己對其他眾生有恩,或認為自己經過長期精進修持,或認為自己在教理上非常淵博通達,且已去除所有過失,或自認所有的學處也都加以修學守護,依著這些而向他人自誇邀功。這種情形和行為都是不應該的,都是需要去除的,而且我們也不要誇耀自己、重視自己勝於他人。


不要去期望他人,應向諸佛菩薩本尊祈請。


「不應暴戾」就是當多人在一起時,若是有人當眾侮辱我、譭謗我、輕視我,我也不應回應。我們所修的法是用來對治我執的,如果修行人沒有辦法以法來對治我執,心中的忍耐力量就非常薄弱,比初生嬰兒稚嫩肌膚的忍受程度還小,稍微碰到一些事情就無法忍耐,暴跳如雷,瞋心比漳地的妖怪還大,若人稍微的觸怒他,他就生氣且加害他人。我們修行人的瞋恨若比漳這個地方的妖怪還大,稍不順心就暴跳如雷。那麼這個法對這修行人來講,是完全沒有用的。我們應該要能夠以這個法來對治我們的我執才是。


在我們的一切行為中,不要輕易的就現出喜怒的表情,因為這樣很容易傷害到自己的親友,所以我們不要輕易顯示出自己心中的喜怒。


倘若稍稍幫助他人,或自己的精進修行,就想要求得別人讚嘆我們,這種想法也是不可以的。


以上主要在說一個修心者的這一世,不管在禪定或後得中,都必須修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因此,我們要一再修持修心教法,修得非常熟練,熟練到我們的心跟這個法完全結合在一起。
這邊所講的心修成後的量,就是在我們心中所想、所顯現的,都只有法。沒有降伏敵人、照顧親眷或想獲勝的想法。心中只有法,在自己內心深處只有法,只有如何利益他人、對他人有慈心和悲心。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就表示我們心修成了。


修 心 七 要
大堪布 貢噶旺秋 仁波切 口述
張惠娟居士 翻譯





捌、結頌





有關這一部論的由來,在文中就講到:「將此五濁世,轉為菩提道,教授甘露藏,從金洲傳來。」五濁世指的就是時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在這五濁熾盛的時候,眾生身心要得到快樂的條件非常少,而人跟非人的傷害,讓眾生痛苦的條件卻是很多。當這麼多的惡緣聚集在一起時,如果可以將這些惡緣變為自己修菩提心的助伴、友人,那麼不管再多的惡緣,也都能讓自己心中的善行不斷增長,惡緣越多,我們心中的善行就會越增長。


修心的口訣就像能夠讓我們起死回生的甘露藥。這個教法是從阿底峽尊者的一百五十位上師中的金洲上師傳下來的。這教法比其他教法殊勝,若是知道這修心口訣,且能夠好好的修持,那麼就是快樂泉源之城,也稱做是修「修心」之身。自他得到輪迴、涅槃的一切快樂,都是依著這個身而得到的。因此,要依著這個身體,將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的行為,整個結合為一,跟法結合在一起,然後依著修心教法修持。如能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自他二利究竟圓滿而成佛。


在文中又講:「由夙昔業醒,多勝解為因,能輕苦譏毀,請調我執教。」


這是由大自在瑜伽者切卡瓦所說的。他是噶當巴的一位祖師,他自己修心修得非常好。在他心中看待他人比自己還重要,根本不貪戀自己,完全沒有自利,這是從他這樣的心所講出來的話。


以上這個教法就是由阿底峽尊者向金洲大師請來的教法。然後再由阿底峽尊者傳給他的弟子,也就是佛子種敦巴,再由種敦巴傳給他的三個弟子,之後再一直傳下來,最後由無著賢傳佈出來。無著賢提到,因為札巴蔣村的一再祈請,因此他將所得到的傳承寶藏加以解釋後傳下來。願所有一切眾生都能依照他所傳下來的這個教法,將這二菩提心修持嫻熟;願由他傳佈修心教法所得的善根,迴向給所有眾生,願一切眾生的心中都能夠嫻熟世俗、勝義菩提心。這是無著賢的迴向跟發願。


大乘修心七要的教法,其內容共分七點,就是 「明所依加行法」、「正修菩提心」、「轉惡緣為菩提道」、「明結合一生的修持」、「心修成之量」、「修心的三昧耶誓言」、「修心的學處」。這個教法在過去都是口傳所傳下來的,就是由上師傳給底下的弟子,再由弟子傳給他的弟子,並沒有文字教典。


由於無著賢的弟子-大乘瑜伽行者札巴蔣村的一再請求,因此無著賢在寂靜處,亦即他閉關修持的地方-水銀法城,將這教法寫下來。為何稱他為「甲色威秋透美」?藏文「甲色」就是佛子、菩薩的意思,「威秋」是水銀,也就是他閉關修持的地方名,「透美」是無著,其實他的名字叫無著賢,由此,後來就稱他為「佛子水銀無著」。他是薩迦的傳承,同時也執持著噶當巴的教法。


講到「無著」,他是過去的無著菩薩,他已經是三地的菩薩,在印度是一位學術非常淵博的大班智達。將無著賢取名為無著的原因在哪裡呢?因為無著賢幼年求學時,即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樣,非常聰明,所以大家認為他跟無著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就給他一個「無著」的名號。


【修心七要】在大乘的所有教法中是最深的,這教法是由對西藏有極大恩惠的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邊獲得後傳到西藏。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甚深修心教法,過去在西藏有很多的修行者都依著這教法修持。


這教法在西藏的四個教派中都有,而且不間斷。我(堪布貢噶旺秋)這教法是在第二世蔣揚欽哲確吉羅卓跟前聽受的,因為止貢噶舉薛師兄的請求,所以在這邊稍稍講了【修心七要】,今天到此整個圓滿。


這個就是大乘教派修心的次第,我們有因乘跟果乘,這教法是因乘中最主要的修持心要。若要完全按照本頌中所講的修行,這是滿困難。所以不管任何人,以自己的能力,依自己的力量,能修多少就是多少。


總而言之,自己在修行時,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後的身、口、意的一切行為舉止,都要能夠跟法相合,不要違背大乘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若我們能這樣做,就是在修這個修心教法了。在平時,我們修心之前的前行就是皈依三寶,不管皈依次數多或少,總要不間斷的皈依三寶。在皈依三寶後,先要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自己如果能成佛,不知有多好,並且我要按照菩提道來修持。」要能這樣的發起菩提心。


具有菩提心後,我們要一再地思惟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業因果、輪迴的過患。


然後,我們應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母親,要具有想讓一切如母眾生都能具足快樂及樂因的慈心,並且具有想讓一切眾生都能脫離痛苦及苦因的悲心,要能具有這種慈悲的菩提心。修完之後,要將我們修持所得到的善根,為了利益眾生而迴向,願一切眾生能夠成正等正覺。


總之,平常我們都要具有善的心念,具有善心就是修心的精要。接著,將聽法所得到的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


修 心 七 要
末後感言





此【修心七要】由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在民國八十六年五月,應止貢噶舉中心之請而說,由張惠娟居士做現場直譯,並由中心裡的師兄們將它整理後共同出資,於民國八十七年出版付印、流通贈於有緣眾。


末學在拿到這一本書後,做了一番閱讀,發覺此【修心七要】實是末法時期修行人最好的依據,應廣為弘傳,只可惜內文中有多處不甚通暢之憾。這是由於中心的師兄們為了忠於現場原譯的緣故,因此有許多口頭上的贅詞。向上師報告並徵求張師姐的同意後,由張師姐將原文稍做調整,並且加進仁波切在獄中二十一年時的【轉惡緣成菩提道願文】,再由末學做最後的潤文打字工作。


仁波切對佛法的見解精闢而深入淺出,平實而不浮華誇張,以八十高齡而奔馳在弘法道上。過去,他的講述皆以錄音方式作保存,因為流通面的狹隘,可惜只有少數人能聽聞到仁波切的法教。曾受過指導的弟子們,都希望仁波切的法教能訴諸文字,使得更多人受益。因此,我們開始了這些文字翻譯工作,準備將這些開示以文字出版,廣為流傳利益大眾。仁波切在台灣講述過的多部經論,目前也都在加緊文字工作中。


這些文稿內容或有些許不明白的,就向仁波切請示,經過再三的思惟、討論。有時實在詞窮,兩人散步時也不斷的討論著、互相調侃著,一次又一次地直到定稿為止。我們不求文辭藻麗,只希望能夠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將仁波切弘揚佛法的悲心與慈心,忠實的寫出來讓大眾都能知道,並從中學習、修持而得到法益。在整理過程中,我們都受到老人家的言教、身教上直接的啟發,並且受內容的感動而每每掉淚,這非文字的美,實是受諸佛菩薩、歷代善知識及上師的慈悲感召,深深感受到其實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北印的比爾是個六千人不到的小鎮,在這小鎮的附近卻有六、七所藏傳佛教的寺院,宗薩佛學院就是其中的一所。秋日一碧如洗的藍天下、冬日沁冷入骨的寒風中,聽著寺院傳來陣陣的鐘聲、法螺聲,日日沐浴在週遭修行的氣息中,直叫人更深切體悟佛法奧義。就在這純樸、美好的環境中,在千禧年(公元2000年)來臨前夕,我們完成第一個成果-【修心七要】。


在此感謝上師諄諄教導;感謝三寶慈悲加庇,讓工作進行得極為順利;感謝止貢中心前人所做文稿;感謝引渡恩師上體下通法師及常住大眾對我的包容,亦感謝邢瑄居士為我們的工作所添購的全套手提電腦,這讓我們在工作上輕鬆不少。


將所有善根功德迴向一切如母有情眾,願大眾都能依此【修心七要】,日日不斷、時時不停的修習此二菩提心妙法,在現前上同得法益去苦得樂,在究竟上同得解脫證菩提果。

祈願佛法常興車輪常轉
上師蓮足穩固久住世間
世界和平社稷人民安康
遠離刀兵免遭天災劫難





末學 釋性妙、張惠娟 合十


修 心 七 要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