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鍾鼎山林

鍾鼎山林

鍾鼎山林

    從來,「人事」的問題,是一○○一夜的故事!
    在許多年以前,上初中時,記得國文課本,讀到「左宗毅公軼事」,當中有一句名言:「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自古以來,「鐘鼎」〈入仕〉、「山林」〈隱逸〉,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各自有其信徒。也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吧,傳統觀念很多人認為:真正的賢者應該是隱逸於山林,而非入仕為官;可是,俗語說得好「人各有志」〈千萬不要是『痔』〉,應該是不能以這觀念,來作為判斷一個人『德行』高低之標準。
    古時的「隱士」,有名的還真不少,光《論語》裡頭,「登記有案」的,就已經有好幾個了,如楚狂接輿〈音樂家?〉、長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齊兄弟、朱張〈成語「一毛不拔」創始人〉、柳下惠〈有人懷疑他『某一方面』的『能力』行不行〉等,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雖則,並不太同意這些老兄的作風。因為,對社會而言,他們並沒有積極貢獻,:但,彼等之行為,畢竟和爭權奪利之徒,涇渭分明,塑造了一種範例。 ...
     根據歷史記載,職業為「漁翁」的隱士,有兩個大大有名,其中一位是「姜子牙」先生,有人說他釣的是「政治上」的魚;另一位嘛,不給皇帝〈老同學〉面子的「嚴光」先生是也。而為了「入仕」這個問題,鬧意見的也大有其人,還記得,喜歡聚會在竹林裡頭的七個「名士」﹝有人認定是嘻皮﹞吧,其中的稽康先生,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成為千古名文。至於為了「入仕」而先來個 「隱逸」的,也是有的,有一句成語「終南捷徑」不就是這麼產生的?說穿了,「隱逸」是一個很好的理想,而「入仕」則成了多少讀書人歷來追求的目標。
「入仕」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 「入仕」之前,說什麼「十年寒窗無人知」,(不先一番苦讀行嗎;即使是「一舉成名天下聞」,也別太高興,「官場」是另一個世界,一般而言,是「夾心餅乾」,仰望有「長官」、俯視有「百姓」,如何斟酌,不是件易事。
     從來,有一種人,一種兼具「入仕」、「隱逸」的奇人──在不太平時,「入仕」,等到太平時,「隱逸」去也,並不多見,一般只知道:有春秋時的「范蠡」先生、漢代的「張良」先生等人而已。以前,梁啟超先生寫文章,感嘆古今中外,能夠做完大事、然後「溜之大吉」的,能有幾人?免強算起來,僅僅找到兩個人充數:一位嘛,是老美「華盛頓」先生﹝不是蘋果的名字﹞,而另一位,意大利的「加里玻的」先生是也﹝還記得『紅衫軍』這個名稱不?﹞。
     退居其次,瞧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五大領袖中的兩位偉人吧:英國佬「老邱」、以及法國佬「老戴」(不是戴高帽);這兩位,甭管他們的政治地位,也不必理會他們所留下來的「回憶錄」(在歷史上有一席之地),光是胸襟就足夠了──透過「選票」,人民既然不再歡迎,那麼就三鞠躬吧…
     芸芸眾生,當不了奇人、也做不成偉人,那麼,先管好自己吧,不能「推己及人」,至少也要「獨善其身」(可不要和法律、公序良俗過不去);無論「入仕」或「隱逸」都行,人,「活下去」──是權利、也是義務!學學當年的「陶淵明」先生、「唐伯虎」先生也可以,一生坎坷,在這方面不得意,然而,在他方面則還算不錯……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哦....上歷史課了...


我來旁聽的...不要抽考我喔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