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四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四

怎樣認識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

   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的抵抗是激烈的,表現是英勇的。在淳化鎮、光華門、楊坊山、紫金山、中華門、賽公橋、雨花臺等地中國軍隊與日軍發生過激烈交戰。以淳化鎮為例,當時駐守南京東南淳化、方山一帶的是王耀武第51師,自12月5日起,攜優勢炮火的日軍114師團,對防守淳化鎮的51師的正面陣地則以飛機炮火連日轟炸。“其步兵又復猛烈攻擊,戰況異常慘烈。”從5日到7日51師“官兵傷亡達九百余人”,但士氣依然旺盛,陣地也很穩固。日軍猛攻淳化十多次而未得逞。8日早晨,日軍又增加了兩千多人,大炮十余門,其正面部隊在飛機、炮兵、坦克車掩護下向淳化猛攻。51師守軍奮勇抗戰,殺敵甚多,陣地屢失屢得,傷亡甚大,301團代團長紀鴻儒負重傷,連長傷亡9員,排長以下傷亡1400余人。305團團長張靈甫負傷,連長傷亡5員,排長以下傷亡600余名。由於沒有後援兵力,該鎮於午後4時失守。
   新近整理出版的侵華日軍的官兵日記即戰鬥詳報等資料,也可以反襯出當時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抗戰之激烈。侵占光華門的第9師團步兵第36聯隊乙副官菅原茂俊回憶說:在13日淩晨,“到城墻根一看,發現城墻陣地非常淒慘,滿眼是壯烈戰死者的屍體。”根據陸軍省情報部編《大陸戰史》記載:在光華門的戰鬥中,“敵人實施的是人彈戰術和手榴彈戰術,我軍傷亡極大,突擊隊長伊藤少佐也犧牲了,雙方都寸步不讓。城上城下敵我雙方都能聽見對方的喘息聲和說話聲,戰鬥一直呈膠著狀態。10日激戰一直持續到11日。先後進抵各城門的各部隊盡管都反復突擊,但始終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墻。”日軍的戰鬥詳報中記錄的中日雙方戰鬥傷亡情況,能更準確地反映中國軍隊在戰鬥中的激烈程度。日軍在侵占南京中傷亡3893人,中國軍隊陣亡19030人。其中,第6師團谷壽夫部隊在進攻南京的戰鬥中,日軍傷亡1190人,中國軍隊戰鬥死亡7200人。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清,即長期以來,對於滯留城內的中國軍人是否存在反抗的問題。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確定,集體被俘的中國軍人,少數也進行了反抗、暴動或試圖逃跑。例如,在烏龍山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就曾發生過萬余名被圍中國人在日軍機槍開火一剎那集體沖擊敵軍的行為,不幸的是最後他們被外圍日軍部隊全部殺害。不過,從現已公布的中外史料和有關學者的研究來看: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軍人的反抗更多地表現為個別、分散和無組織的特點;中國軍隊在城陷後的撤退過程中進行過一些局部的戰鬥,但在城陷後最初幾周確實沒有展開有規模的街巷爭奪戰。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在12日傍晚唐生智撤退令下達之後,城內守衛部隊的任務即轉變為保存有生力量。而且由於撤退時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已經崩潰,大多數士兵在南京淪陷後也喪失了戰鬥意誌,在混亂中各自逃散。許多士兵為了求生,脫下軍裝、卸下武器,換上老百姓的服飾,躲入難民區或者潛入民間。還有一些部隊並未喪失戰鬥能力,也向日軍繳械投降。當時的中國軍人投降時,以為至多被拉夫或遣散,而對日軍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因為遵照日內瓦公約,日軍應該是不殺俘虜,投降能夠求生。在無法順利撤走的情況下,放下武器是他們可作的選擇之一。
   基於中國軍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表現,我們一方面應充分肯定在當時嚴酷的環境之下部分中國軍人所作的抗爭,這種堅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繁榮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苛求當時殘酷戰爭條件下大部分中國軍人放下武器的選擇,但是,侵華日軍卻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和毫無敵意的中國平民進行殘忍屠殺。這就更加凸顯出日軍的殘暴和野蠻,從而也更加凸顯了中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立場。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