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二

南京保衛戰揭秘之二

怎樣認識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功過?

  在全國抗戰爆發時,曾經作為反蔣派的唐生智已經沒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只在國民政府內擔任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等閑職。從唐生智的反蔣經歷和當時地位來看,他被任命為以蔣介石嫡系部隊為基幹編制而成的南京衛戍部隊的司令長官,是不合常理的。這一任命實際上是使蔣介石自己成為實際負責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
   在1937年11月中旬召開的關於南京戰守的決策會議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部出現分歧。一種意見主張只是在南京進行象征性的抵抗以後即主動撤退。另一種意見主張在首都南京至少在一定時期進行絕對固守的作戰,這是蔣介石的主張。唐生智支持蔣介石的主張,提出:“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然而,這種意見在軍事委員會高層會議上未能獲得廣泛支持。在11月18日的軍事委員會高層會議上,蔣介石決定在南京進行短期固守作戰。蔣介石提出由誰來負責固守南京的問題後,一時無人應答。最後,唐生智表示願意擔負這一職責。蔣介石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唐生智的請求,決定由唐生智出任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蔣介石選擇在政府、軍隊內已沒有實力基礎的唐生智,這樣對自己來說是為了容易控制。由此,實際負責南京保衛戰指揮的還是蔣介石,但是又把可以預見的南京保衛戰失敗的責任轉到唐生智身上。
   蔣介石在11月24日正式發布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也開始著手組織該司令部。蔣介石自己在此後也留在南京,實際指揮南京保衛戰,直至12月7日早晨離開南京。可見,蔣介石起初並沒有給予唐生智作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的實權。從11月25日組建南京衛戍部隊算起,只經過了18天時間,南京即告失陷。而真正的守城作戰只堅持了兩天,隨即開始撤退。
   蔣介石在南京時還能夠統一指揮為固守南京被緊急增派的各個部隊。然而在日軍已經完成對南京的合圍,南京城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的時候,蔣介石才把保衛南京的最高指揮權移交給唐生智。而唐生智對於各部隊狀況了解也非常有限,且在各部隊中高級指揮官中也沒有權威。南京衛戍部隊後來的戰鬥詳報中特別提到南京保衛戰的指揮體制,認為:各指揮官不重視上級的命令、各部隊首長之間缺乏相互信賴和協調的精神。這種指揮混亂的問題,主要源於唐生智及其司令部權力微弱。由於唐生智沒有承擔統一指揮南京衛戍部隊的權力和能力,所以南京保衛戰的失敗主要責任不應該由其擔負。唐生智在指揮南京保衛戰時期,拒絕日軍的誘降,堅決表示固守,其抗敵表現,無可爭辯。但是,他在南京衛戍部隊撤退的問題上,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2月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唐生智。顧祝同要求唐生智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考慮到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其後責任難負,因而他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令其可相機撤退。唐生智於當夜在衛戍司令部開會研究後,才決定於12日撤退。
   12月12日中午前後,日軍已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被迫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1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由於時間緊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圍計劃是36師、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渡江,其余各部應設法從正面突圍。但在書面命令下發後,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也為不執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計劃中規定的由正面突圍的部隊,除第66軍及第83軍之大部按命令實施突圍外,其余各軍、師均未按命令執行。
   由此可見,由於唐生智對於戰局判斷失誤,城破前一天才開始下令撤退(而此時最佳撤退時機已過,各部隊聯絡不暢,秩序混亂,指揮系統已經瓦解),從而造成了大批中國軍隊未能成功撤退而滯留南京,最後大部分被日軍屠殺的嚴重後果。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