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北京婚禮樂團文化巡演看似洶湧其實模糊

北京婚禮樂團文化巡演看似洶湧其實模糊

北京婚禮樂團文化巡演看似洶湧其實模糊

2013年9月23日,“中國文化走出去”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中國文化“為什麼走出去”“怎麼走出去”“走出去幹什麼”似乎並沒引起太多關注。如果記者不是在這次北交歐洲巡演中,從中國駐奧地利使館文化參讚的口中了解到一個信息,恐怕還繼續被洶湧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潮模糊了視線。

據文化參贊介紹,從今年春節開始到9月底,僅維也納金色大廳就有130多個中國藝術團體來到這裡“鍍金”。這麼多團體和演出,觀眾從哪裡來?以前是贈票給當地大使館和華僑,之後送給中餐館的廚師,最後廚師都不願意來了,就送給洗碗工,實在沒人送了,就一個團體在上面演,其他團體在台下當觀眾,然後輪換。

其中很多藝術團體都打著“文化走出去”的旗號,但是到底想要出去幹什麼?據有20年中外文化交流經驗、也是這次北交巡演的承辦方吳氏策劃總經理吳嘉童透露,這些藝術團體出國演出的目的五花八門,有些是政府給撥了一筆錢,於是出去玩一圈;有些是領導快退休了,趕緊把錢花出去;有些是學校想掙錢,組織學生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去演一場,更有甚者在網上剽竊了一個維也納市長的簽名,當成“鍍金”的榮譽……

這次北交的巡演目的很明確,絕不是拿著國家一筆錢出去玩一圈,而是想樹立北京婚禮樂團的品牌,所以連續七次來到歐洲,這一次來主打兩個歐洲很大的音樂節——布魯克納音樂節和德沃夏克音樂節,而且維也納和瑞士從來沒演出過。在很多中國藝術團體走出去的宣傳中,都提到吸引“歐洲主流觀眾”的概念,而什麼叫“主流觀眾”一直存在誤區,“'主流觀眾'並不是窮人和富人、白人和有色人種的區別,而是真正的有欣賞古典音樂習慣的樂迷和行內人”,

怎樣讓喜歡音樂、懂音樂的人來看中國樂團的演出是一門學問,要下很多功夫。首先要知道怎樣找到他們,比如在維也納,要在一些古典音樂雜誌和市民喜歡的雜誌上登整版廣告,把北交要來巡演的消息告訴圈內人。之前還要有記者進行預熱的採訪,就在此次歐洲巡演的過程中,北交指揮譚利華已經為下個月墨西哥和美國的巡演與十幾家墨西哥媒體記者進行了電話採訪。因此,在所有運作巡演的過程中,相對於訂酒店、吃飯、行程安排等,讓真正喜歡古典音樂的主流觀眾來到現場是最難的,也是很多中國文化團體走出國門後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而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時間、經驗和渠道的積累,用吳嘉童的話說就是需要“借力打力”“借樹開花”,跟當地一些權威的文化機構進行合作,在媒體宣傳上將得到很大支持。

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內還有一個誤區,認為走出去的演出只有進行商演才叫真正的“走出去”,但現實的問題是,來自中國的交響樂、京劇和民樂,由於外國觀眾不了解,進行純商演的可能性很小,必須需要政府的支持。賣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用觀眾把劇場填滿並不是最成功的,而是讓真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主流觀眾走進劇場,即使劇場內有不少空位,但並不影響演出的氣氛。這次北交巡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觀眾只有七八成,但是所有人都規規矩矩地認真聆聽,他們的喝彩也是最真誠的,在他們的熱情回應中,北交每場演出都數次返場。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能急於求成,要細火慢燉,紮紮實實地樹立中國文化的品牌”,這是吳嘉童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成功的例子,就是吳氏策劃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辦“中國新春民族音樂會”,經過多年的系統運作,已經在歐洲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因此中國文化想要被世界認知、認可,再到最後的喜歡,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