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徐國故事

徐國故事

徐國故事




王衛華

徐國故事之一:徐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年的淮河古國

2004年,江蘇省淮安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馬超駿先生將自己20年研究的成果公諸於世,證明東夷也是中華歷史的主創者之一;今年,先是拜讀了河南出版集團出版的月明日先生的大作《神秘消失的古國》,其中講到東夷的徐國是延續了一千五百年的淮河之畔的古國;後又讀了清代徐時棟先生所著《徐偃王志》,徐時棟為浙江人,道光年間中舉而官至內閣中書,後回家研究歷史,家中藏書六萬餘卷,其對徐國研究可謂有證有據。東夷(淮夷)和徐國,一脈相承,是淮安先祖所在;徐國,存在的年代幾乎與夏、商、周相終始。面對歷史淵源如此的古國,作為古國的後人,我不能不來梳理一下祖先的脈絡——

一、勤勞智慧勇敢的東夷是徐國的祖先

東夷,是對中國東部氏族和各部落的統稱。淮安祖先生活于淮水之濱,為淮夷,是東夷中的一支。相對于中原文化,東夷文化是自行發展起來的一個系統。青蓮崗文化就是例證。
淮安青蓮崗文化,是距今4400—5400年的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當時社會發展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是獨立的文化,且早于或同時于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早於“黑陶文化”的龍山文化。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講授《中國文化史》時,根據長江、淮河下游地區黑陶早于華北的彩陶,東南地區銅的發明早於西北的史實,就明確說:“然若無更古之文化發見,則‘黑陶文化’當為中國文化之起源。”

淮夷是東夷部落中最強大的一支。表現為:

(一)生產力發達:淮夷發明了掘井,發明了弓箭,從而讓淮水流域成了“厥田惟上中”(《禹貢》)。

(二)文化發達。史書記載說:“泗濱浮磐”,是說夷人已有編磐。淮夷所鑄的青銅器也十分精美,其文字風格纖細柔媚,影響了田齊文化,還影響了吳越文化。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是獲取和掠奪的意思,“ 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

(三)淮夷勤勞勇敢。大禹治水,在治淮河時,依靠夷族首領益,打敗了桐柏山各路反對者,治好了淮河。禹治水成功,舜帝予以表彰,大禹謙虛地說:“非予能成,大費為輔(大費”是益的另一個叫法)。”於是舜授予益為伯爵,賜姓贏,史稱伯益。

二、徐國誕生於西元前2170年

據徐時棟《徐偃王志》,上古時,有個有熊氏部落,也叫有熊國,首領(國君)少典氏,少典娶了有喬氏的女兒,生軒轅,是為黃帝,姬姓。黃帝元妃嫘祖,生兒名摯,是為五帝之一的少昊,他後當了東夷部落的首領(傳說黃帝有25個兒子,他是其中之一)。他娶同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帝的孫女女修為妻。一日,女修吞了一隻黑鳥生的蛋便懷了孕,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氏族的女子華為妻,生大費,又名伯益(翳),伯益在爺爺少昊之後也當了東夷的部落首領。伯益生大兒子大廉、小兒子若木。到周孝王時,大廉的後代非子被封在秦,是為秦始皇的祖先。周穆王時,大廉的後代造父被封在趙,是趙姓之祖先。
《史記•夏本紀》記載,原本大禹想把自己的帝位傳給皋陶(他也是東夷一個部落的首領,為朝廷司法大臣,死後被尊為獄神)。皋陶去世早,大禹又想把帝位傳給輔佐他治水有功的伯益。但伯益不受,避於箕山。是禹的兒子啟武力奪權,一改“禪讓制”為“世襲制”。西元前2170年(夏啟六年),為了永絕後患,夏啟將伯益殺掉了。為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淮河流域),這就是徐國的創始。

歷史學家、淮安馬超駿先生說,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考證說,當時全國文字不統一,“虎、楚、徐,一音多轉。”,意思是“徐”是“虎”,“楚”也是“虎”,所以淮夷也稱為徐戎。淮河之濱的“楚”(徐)國,大大早于戰國時的楚國,不是湖北、湖南的楚(荊楚)。換言之,淮楚是大大早于荊楚的楚。

清代徐時棟先生《徐偃王志》中說,“徐國地方五百里,是在今為江蘇之徐州,安徽之鳳陽,與其泗州。泗州之北八十裏,有古徐城焉。”泗州即今天的淮安盱眙。

三、儒家“仁義”出自徐國

徐國是勤勞、智慧、勇敢的國度,前已說明。
徐國英雄輩出。徐國國君中出了後羿,他去世後,民間有了他射下九個太陽、妻子嫦娥奔了月亮的傳說。

徐國一度十分強大,為西周時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徐國的第31代王徐駒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黃河邊上, “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一直徐國後人津津樂道。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開始與徐國有磨擦,《尚書•費誓》載:魯國被淮夷徐國打得不敢開國都的東門。徐國到第33代王徐偃王時,史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他趁周穆王一上任就到處巡遊訪仙、逗留在昆侖山西王母處樂而忘還之際,義率36國兵力西征周國,也打到了黃河邊(山西和陝西交界處)。周穆王措手不及,只得先承認了徐偃王東方霸主的地位。(《後漢書•東夷傳》:“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可以說,徐國是周王朝時期第一個名正言順的霸主,且比“春秋五霸”的興起要早得多。

強盛的徐國引起西周擔心,西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周穆王命令荊蠻(當時也稱楚國),攻打徐國。這時徐偃王“義不忍鬥”,棄國而去。但數萬百姓自願追隨他。他便帶百姓“北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百姓隨君王而行的大撤退。徐偃王所到的東山,因此改名為徐山(今邳州西北徐山)。因徐山也有了徐州。這是《禹貢》所記載的。徐偃王棄國,但楚軍還是不放過他,一路追殺。徐偃王率領部分徐國人最後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最終,他懷抱美玉投海而死。

徐偃王雖死,但他的仁義深得人心,周穆王在徐偃王投海後,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爵,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

西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吳王夫差派孫武、伍子胥興師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國。當時的徐國國君章羽自縛請降,要求保留國土未果,逃入楚國,徐國亡。

夏啟6年封若木于徐之後,徐國經歷了夏、商、週三個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600餘年。《後漢書•東夷列傳》:“秦並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也就是說,秦統一六國後,東夷各支已不再以獨立的實體存在,成了秦國的“編戶”,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徐國雖亡,其仁義之名卻因孔子而流傳。著名歷史學家龐朴先生從竹簡的考證得出結論說:“仁”字從屍從二。屍是指屍方,是山東沿海一帶到江蘇蘇北一帶的民族,也稱作夷。夷是屍口語發音,後來用夷代了屍。他肯定地說:“屍就是夷,居住在屍方的人有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就被稱作仁。”這“二”字,是羨劃,羨就是多餘,“二”是多餘的筆劃,專用來裝飾的。孔子時代,在大城市裏,禮沒有了,樂崩壞了,而夷地區的某些傳統風俗還是很好的。所以“子(孔子)欲居九夷。”(《論語》),他要“禮失而求諸野。”最後,終身宣導“仁義”的孔子,終於把東夷人(尤以徐偃王為代表)的仁,提升成了九州大地共同推崇的仁。


徐國故事之二:徐偃王的故事

徐國,一個幾乎與夏、商、週三朝同時代的延續了一千六百年的文明古國。徐國44代君王,徐偃王是其第33代國君,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對徐國的仁義,孔子予以高度的評價;戰國時的大儒荀子,作《非相篇》,稱徐偃王“乃冠于仲尼(孔子)、周公、皋陶、閎夭、傅說、伊尹、禹、湯、堯、舜”。

不凡的出生

凡為聖主,似乎出生都是不凡的。徐偃王出生時是一個肉球,就像哪吒一般。
周昭王三十六年,也就是西元前958年(徐州學者考證是農曆元月20日),其父徐王嬴義楚的夫人生下了徐偃王。“生而胞不坼,以為不祥,棄諸水濱。”水邊住著一個姓獨孤的老婆婆,她養有一隻名叫“鵠倉”的狗。是這只狗發現了河邊的這個肉球,叼了回來。老婆婆剖開肉球,看到一個小男孩。他雙手緊握,哭聲洪亮。再掰開雙手,發現兩團紋理,一個是“偃”,一個是“王”。叼回孩子的狗後來死時,竟長出角和九尾,呈黃龍的樣子。這是《故徐國泗洪舊志》和清人徐時棟《徐偃王志》裏所記載的故事。徐時棟為清道光舉人,官至內閣中書。辭官後回浙江老家一心做歷史研究,家有藏書六萬餘卷。現在,在宿遷市泗洪縣陳幹鄉境內(1996年,行政區劃調整,宿遷從淮陰市劃出,由縣升格為地級市)有此犬的墳稱為“龍墩”。

月明日先生所出新書《神秘消失的古國》,對徐偃王的概括比較全面。書中說,據《屍子》記載,徐偃王“有筋而無骨”,身體十分柔韌;他自幼有冒險精神,“喜入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荀子•非相篇》記載:“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意思是說,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像馬眼一般。地方誌上也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視細,望遠乃見”。可見,徐偃王可能是一個遠視眼。徐偃王17歲時,已飽讀詩書,20歲時,與家族相認,名嬴誕,繼承了徐國國君之位。

年輕而有為

徐國建國于夏啟六年(西元前2170年)。是年大禹的兒子殺掉了大禹內定的接班人、淮夷首領伯益,為平不滿,將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國由此誕生。

到徐偃王時,已是西周的中晚期,周穆王為周天子。

徐偃王行仁政,徐國因而強盛。史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周穆王的父親是周昭王,周穆王繼位時已54歲。史載周穆王喜歡道術,喜歡遊名川大山。他繼位後荒廢朝政,在有名的馭手造父駕車下,四處巡遊訪仙。為此,徐偃王看不下去,義率東夷36國兵進軍周都,兵鋒一直追擊到黃河邊。《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周穆王表示將會勤政愛民,並任命徐偃王為東方之主。這時,徐偃王才退兵。

周穆王六年(西元前996年),38歲的徐偃王到都城鎬京(今西安市西南)朝見周天子。當時東南有諸侯國叛亂,周穆王封其為伯,令他率東方諸侯平定東南的叛亂。於是,徐偃王東方領袖的地位更加穩固。

平叛後,徐偃王開始建國都,《地理志》記載:“故徐國,其城周十二裏。”當時周天子的都城才9裏。此舉並非徐偃王故意,可能是當時度量衡不統一出現的誤差。另外,徐國人開挖水渠時,得到“朱弓銅矢,以為天瑞”,獻于徐偃王。弓矢是征伐之物。許多徐國人就在私下裏說,我們徐偃王獲得天賜的征伐之物,那是上天要把天下授予徐國。

徐偃王本無之心,但話傳到周穆王耳裏,他對強大的徐國卻有了疑心。周穆王十三年(西元前963年)他下令讓楚國發兵,以“愈制”為藉口征討徐國。

周、楚聯軍奉周天子令伐徐的消息傳到徐國,徐偃王嬴誕說:“聖人不可殺人已呈已欲,君子不處危邦,楚患者,誕一人而已,我去,則刀兵可息。”意思是說,聖人是不會以隨便殺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的,是君子也不會呆在危險的國家裏。楚來伐,就是要除掉我一人而已。我辭去王位,刀兵之災就會消除。說罷,徐偃王離國而去。晉代酈道元《水經注》、《辭源》、唐代韓愈《徐偃王廟碑》都記載:“徐不忍鬥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百姓隨者萬餘家。”“偃王愛民不鬥,遂為楚敗。”也就是說,聽說徐偃王辭王離國,有數萬百姓願隨他而去。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百姓隨君王而行的大撤退。徐偃王所到的東山,因此改名為徐山(今江蘇邳州西北徐山)。因徐山也有了徐州(注:也有學者指出,大禹分九州時就有了徐州。這是現在徐州市來歷的一種說法)。

史有公道

徐偃王棄國,但楚軍還是不放過他,一路追殺。徐偃王率領部分徐國人最後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最終,他懷抱美玉投海而死。
因其仁義,因人民的愛戴,周穆王在徐偃王死後,又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爵,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

《徐偃王志》中還有一條記載說,徐偃王退至東山后,造舟由黃河而入海,到達越地。最後定居在舟山群島上。現在浙江舟山群島上,有許多偃王廟,島上的許多地名,也是以“泗州”兩字命名的。如“泗礁山”,“泗洲州塘”,“泗洲嶴”等,還有一些地方,供奉著泗洲大帝廟。而這裏的泗洲,就是指徐偃王故都泗州(現為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

還有記載說,為秦始皇找不老藥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東渡日本的徐福,是徐偃王29世孫,本名議,字君房。傳說他是日本的始祖。

如果說西方人是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國則是一個歷史的民族。所有的人和事,最終都要放到歷史的天平上衡量。

韓非子在《五蠹篇》中說:“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古不用於今也。”他是說,古代周文王地處偏僻的西部,但因為仁義,最後打敗了商紂王而得了天下。徐偃王住在中國東部,國土方圓五百里,行仁義,周邊36國都擁戴他。是楚文王害怕徐偃王強大後會危及自己,從而出兵滅了徐偃王。為什麼周文王行仁義而得天下,徐偃王行仁義卻丟了國家呢?那是因為古人崇尚仁義而當今的人已不好仁義了,所以仁義只能用於古代而不能用於今天了。韓非子在文章裏既肯定了徐偃王是仁君,又歎息春秋戰國時仁義的不存,提出了法家順時應變的觀念。

浙江衢州市龍遊縣建有徐偃王廟,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專門為此廟寫了《衢州徐偃王廟碑》。韓愈以秦始皇和徐偃王均是淮夷伯益的後人,同為贏姓,一東一西,一暴一仁,到頭來均失了天下的史實,探討天下得失。韓愈得出,秦始皇暴政失天下後,就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之中(“秦後,迄茲無聞家”)。而徐偃王行仁政雖失了天下,其仁義的名聲卻庇佑其後人,家族十分興旺(“徐氏十望其九”)。雖同為失天下,因暴政和因仁政不同,歷史還是有公道可言的。


徐國故事之三:仁義徐國

淮安祖先是東夷(淮夷)及後來他們所建的徐國的君臣和子民。徐國人的仁義是有了名的。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編寫的《淮南子•人間訓》,稱比孔子早生400年的徐國第33代國君徐偃王是“有道之君也,好行仁義”。西漢末期一位碩儒劉向所寫《說苑》則記載,因為徐偃王好仁義,所以“諸侯三十六國盡服矣”。《北宋徐氏譜》更記載說:“四方諸侯之爭訟者,不至周而至徐。”意思是說,諸侯有了爭執,不是去找周天子裁斷,而是找徐國徐君評理。徐國的仁義,當然被後來的孔子知道了,他不僅津津樂道,還將仁義吸納于儒學作為核心,並將她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仁義的定義

談仁義前,當先搞清何為仁義。

對“仁”,一直有個錯誤觀點,認為“仁”字從人從二。但著名歷史學家、文化史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龐朴先生對出土的竹簡進行考證後證明,古“仁”字從屍從二。屍是指屍方,屍方是山東沿海一帶到江蘇蘇北一帶的民族,也稱作夷,淮夷是其中最強盛的氏族。夷是屍口語發音,後來史書和文章就用夷代了屍。再後來,東方的少數民族均稱東夷。龐樸說:“屍就是夷,居住在屍方的人有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就被稱作仁。”這“二”字,是羨劃,羨就是多餘,“二”是多餘的筆劃,是用來裝飾字、讓字美觀的。孔子時代,在大城市裏,禮不奉行了,禮崩樂壞了,而夷的某些傳統風俗還好的。所以“子(孔子)欲居九夷。”(《論語》),他要“禮失而求諸野。”可見,仁字,來自於東夷民族,而淮安人的祖先淮夷,是其中的主要氏族,也當然是中華仁文化的創造者之一。

義,則是與仁行影不離的。但是義,又是定義最不準確且無法用外語準確翻譯的字。然而龐朴先生由出土竹簡也考證明白了,義是就殺而言的仁,是有理智的殺,符合道義——見義,就可以殺——勇為。仁者是愛人的,但仁者並非不殺人,而是殺不符合天理的人。這殺的理智就是義。

義舉:替天行道

淮安的祖先講仁義的例子很多,其例一,便是講義字,替天行道。

淮安祖先是東夷中的淮夷。淮夷建國為徐國。徐國第33代君王為徐偃王。徐偃王繼位後,因為行仁政,周邊36國皆來朝貢,拜其為東方首領。

這時的年代是西周,周穆王為天子。這是一個好道術和喜遊玩的天子。他53歲才繼位,據說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他一上任就遊玩,在遊玩中就遇到了西王母。他為西王母的美麗所動,竟放下朝政,追隨她到了昆侖山,久久不歸。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寫的《衢州徐偃王廟碑》對此有記述:“當此之時,周天子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說,得八龍,騎之西游,同王母宴於瑤池之上,歌謳忘歸,四方諸侯之爭辨者,無所質正,咸賓祭于徐,贄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就是說,在周天子如此不顧國家,四方諸侯前去爭諫無效,他們才來徐國要求徐偃王主持正義。這時,徐偃王出於義舉才發了兵。史載徐偃王率三十六國兵馬一直打到了黃河邊。周穆王聞訊,既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立即由造父駕快車回朝主事,又肯定了徐偃王的正義之舉——周穆王發佈《敕封徐偃王》文告,稱他“好行仁義”,對“上國力盡忠謨”,“生為忠良之臣”,並宣佈“東方諸侯令偃王主之”,封他為東方盟主。這樣,徐偃王率隊回國。徐偃王此舉,正應了一“義”字。

仁政:管仲四說徐國國君之道

徐國的仁政,不是徐偃王一人,而是代代相傳。最典型的當是齊國宰相管仲四說徐國國君之道。這件事記載在《管子•四稱》和清人徐時棟所著的《徐偃王志》裏。
齊國宰相管仲執政時,已是東周了。有一天,齊桓公向他請教何為有道之君,他就把徐國國君關於有道之君的說法告訴了齊桓公。他說徐伯說的,過去有道之君,敬奉山神、宗祠和社稷諸神以及已故的老臣。吸納忠誠之士給其大富貴,穩定武將,讓其盡力。封聖賢為近臣,左右為廉潔之士,大家爭比誰更仁義,以此為榮。君王和臣下衣冠整潔,事事明察,不違四時。順天而行民不受擾,五穀就豐登。內外和諧,諸侯就臣伏。國家安寧,不動兵革。給鄰國禮品,讓鄰國感到關懷。遇事以明政令,以法安國。這就是有道之君。

第二次,齊桓公再說那什麼人是無道之君呢?管仲再引用徐國國君的話說,過去無道之君,總是不斷擴建宮殿,高築樓臺。不用良臣,專養進讒言的人。平時不治理國家,有事就靠人出一兩個計謀避難。發佈的政令不仁義,讓國家天天處在黑暗中。人民像野獸,無所安生。不尊天道,不吸取周邊國家的經驗教訓。家也不治理,家族人很狂妄。這樣民眾生怨,甚至詛咒,這樣的國家如何能不滅亡。提拔拍馬奉承者,加大繁文縟節,堵塞各種言路,沉緬于戲樂,誅殺良臣,調戲婦女,四處打獵,不善待父輩,縱樂無度,成天淫樂。仁政不施,刑罰太嚴。盡可能搜刮人民財物,到處攻伐。國家就像一個漏了的鍋,怎能民力財力不枯竭。

第三次,齊桓公說,你已談了有道之君和無道之君,那你談談有道之臣呢。於是管仲再引用徐國國君的話說,過去有道之臣,按一定的禮儀拜授其為臣後,不會去順從國君左右寵臣。君主認可其能力他就服務在朝,君主不認可他就在野。國家有事,一定從國家利益出發謀事。他遵崇祖德,明辨順逆,推薦培養賢能,壓抑奸讒。按仁義事奉國君,以禮儀對待部下,不論貴賤,視如兄弟。他忠於國家,使上下有序。生活處事以仁義為原則,談出話來則有謀略,做事就有建樹,治國則國富,治軍則軍勝,遇到危難必出來擔當,雖死不悔。在國君身邊是輔弼,遠離國君也是國之輔佐。他以義與人交往,以廉來自處。做了官努力治理轄區,遇到酒食則辭謝。他不誹謗國君,也不隱諱意見。國君若有過錯,好不猶豫就進諫;國君有憂,馬上來為其承擔。這就是有道之臣了。

第四次,齊桓公當然要問何為無道之臣了。管仲引用徐國國君的話說,無道之臣自拜為臣以後,先拉好國君主左右寵臣關係。用奇談求進升,只祈求國君不要忘掉他;知進不知退,借君恩寵來顯示自己的高貴。只重視財貨,而看輕代表人品的爵位;在朝說是輔佐國君,退朝則非議國君的做法。不斷敗壞國君名譽,還會推說“不是我說的”。與不仁者結黨,目的是打擊賢士。見賢士就將他推得遠遠的,見到位卑者就像路人一樣躲開。貪污受賄,競赴酒食,不與人為善,用人為親。為人傲慢,不結交善士,卻與奸讒勾結。不排解糾紛,只鼓動訴訟。沉醉於酒,儀容不整。不遵循祖先之法,常變國策,隨心所欲地立法,還用巧言惑君。攫奪國家行政權力,只為保全自己的富貴和受寵地位。為此他不會用善者,只提攜唯利是圖之輩。在朝上恃寵越等級,在朝外部結黨營私,他們互相賄賂,酒肉為友,一同來禍害國君。國君一旦有禍,就自保其身了。這就是古代的無道之臣。

連續四次,聽了管仲詳談了徐國國君的為君之道,桓公連連說好。徐國國君為君之道,如此遠播,可見其仁政的名聲之好。

誠信相交:季劄子掛劍祭明君

徐國國君仁義之聲,不僅傳到了北方的齊國,也傳到南方的吳國。於是就有了一段季劄子寶劍掛丘墓的誠信故事。
景王元年(西元前544年),吳國公子想娶徐國國君的公主,便派吳公子季劄來下聘禮。吳公子季劄帶著一把吳國的寶劍,徐國國君把玩一番十分讚歎。當時吳公子季劄還要繼續到楚國去出使,劍為身份的象徵,不便立即以劍相贈,但心裏已決定待出使回來再路過徐國時一定將寶劍相贈徐國國君。待到季劄出使回來,再路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已去世。季劄便要將寶劍贈給繼位的太子。

侍從們說,這可是我吳國的寶物,為什麼要贈給徐國國君呢?季劄說,徐國為仁義之國。上次來時,徐國國君對此劍十分喜歡,我有心贈之。但當時不便相贈。現在,徐君雖死,因他死了就不實踐自己心裏所許下的諾言,那是欺心。“愛劍而欺心,廉者不為也。”說著,他就把劍贈給了新國君。

但新繼位的徐國國君卻不肯收。他說,父親沒有交待過有這件事,我收你的劍,便違了孝道,沒有父命就要你的東西,是我不講誠信了。

見徐國新君如此講誠信,季劄就將寶劍掛在了徐國先君墓邊的樹上。侍從們說:“徐君已死,其子又不肯收,你把寶劍掛在這裏做什麼呢?”季劄說:“心裏允諾也是承諾,我不可以因為先君死了就違背我的心願。”他掛劍於墓前而去。

因為這件事,在徐國不久就流行起一首歌謠:“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掛丘墓。”徐國人認為,誠信,是仁的本質體現。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