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晁衡仕唐與鑒真東渡

晁衡仕唐與鑒真東渡

晁衡仕唐與鑒真東渡




黃元 香港文匯報

日本奈良時代,唐、日交往十分頻繁。日本通過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和從中國延聘學者、文人,大量汲取盛唐文化。晁衡來唐學習求仕和鑒真東渡弘揚佛法,他們堪稱這一時期兩國文化交流的傑出代表。

晁衡,698年生,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716年,他隨日本第七次遣唐使作為留學生入唐,時年僅19歲。

718年遣唐使歸國,阿倍仲麻呂留了下來,唐玄宗賜漢名晁衡。他在國子監學習結業後,以進士科及第被任命為春宮坊司經局校書,後擢升左補闕(皇帝侍從官)、太子侍讀。詩人儲光羲與其交厚,作《洛中貽晁校書衡》贈之,極稱晁衡品貌才華。

第八次遣唐使歸國時,晁衡已來唐17年,奏請隨使團東歸。唐玄宗愛其才,不允。晁衡雖“見學侶之東歸,不無思親羈旅之思”,也只得留下。他賦詩詠懷,表達“忠孝難兩全”的內心矛盾:“慕義名空在,輸忠孝不全。報恩無有日,歸國定何年?”

鑒真,687年生,揚州江陰縣人。他14歲入揚州大明寺,在名師指引下,學業突飛猛進。後雲遊四方,刻苦鑽研佛教經義。713年回大明寺宣講戒律,聽者4萬餘人。27歲即成為律宗南山宗的傳人。

742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委託,來唐禮聘僧人東渡扶桑弘揚佛法。渡海去日,波濤洶湧,寺中僧眾面有難色。見此,鑒真欣然應允。說:“此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也。”但從742年至748年的七年中,五次東渡皆因人事天時不利,而以失敗告終。第五次東渡,榮睿病故,鑒真哀慟悲切,加以天氣炎熱,突發眼疾、雙目失明。

753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歸國,晁衡又向唐玄宗提出回國的請求。這時晁衡已來唐36年,56歲了。唐玄宗深為晁衡對大唐的忠誠感動,恩准所請,並給了他“回訪使”的至高無上的榮耀身份,且賦詩贈別。

晁衡的詩友們得知他獲准歸國的消息,舉行了盛大的餞行酒會,紛紛賦詩送別。晁衡賦《銜命使本國》作答:“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使用“辭國”一詞,看來他是把大唐當作自己祖國的;但畢竟仍忘不了他生活過19年的故土日本,所以詩題中說“使本國”。“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明主”、“西望”,“慈親”、“東歸”,大唐、日本都放不下。

從揚州來的消息說,鑒真和日本僧人正準備第六次東渡。唐玄宗囑遣唐使團取道揚州,會同鑒真等人,一同啟程赴日。於是,晁衡與遣唐使們前往大明寺,拜望鑒真大師。他們遊玩數日,分乘幾艘海船,從鎮江入海向東駛去。鑒真與副使乘坐的航船,歷盡千難萬險,終於成功抵達奈良,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歡迎。



晁衡與正使乘坐的那艘海船,卻遭遇特大風浪。有消息誤傳晁衡海上遇難。遠在南方旅遊的李白不勝悲痛,寫了《哭晁卿衡》一詩,寄託哀思:“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鑒真是東去講學的中國佛學大師,是“客座教授”。他在在日本11年,輾轉各地傳播佛學,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他把盛唐文化引進日本,其中最突出的貢獻,是他作為著名醫學家對醫藥學知識的傳播,日人奉他為“醫藥始祖”。他督造的唐昭提寺,結構、裝飾無不體現唐代建築風格與特色。寺前匾額為日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筆法所書。

763年,鑒真卒于唐昭提寺,年77歲。其墓在禦影堂東,周植蒼松翠百、遍栽牡丹芍藥。鑒真去世前,弟子們採用最新工藝,為他製作了一座寫真坐像,供於寺內,保存至今。鑒真去世的消息傳至揚州,揚州僧眾全體服喪三天,在龍興寺隆重舉行法會,悼念這位致力弘揚佛法的大師。

至於晁衡,他並沒有“遇難”。他乘坐的帆船在琉球附近遭遇風暴,漂流到安南州,最後平安折返長安。770年,晁衡卒于長安,年73歲。他的一生,有近四分之三的時間,在大唐度過,曆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與“客座教授”的鑒真不同,成了中國官員。唐皇帝不忘這位能熟練地以“漢文學”寫作的臣子的功績,死後追贈他潞州大都督的赫赫頭銜,從二品。66年後的836年,日本仁明天皇追思阿倍仲麻呂之功,詔授正二品。

1979年,西安市為紀念阿倍仲麻呂來唐1200周年,在興慶公園南門東側建造了晁衡紀念碑和紀念堂,接待中外遊客。這裏當年是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興慶宮。晁衡紀念碑、堂之所以選址此處,大概是考慮到唐玄宗對這位異國士子的關愛有加吧。


[ 本帖最後由 cutepeggy 於 2009-1-12 22:17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