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中國抗日名將:薛嶽上將

中國抗日名將:薛嶽上將

中國抗日名將:薛嶽上將


2005年05月31日 14:31 艦船知識網路版



薛嶽將軍



薛嶽,字伯陵,廣東省樂昌縣人,1896年生。他的原名叫薛仰嶽,因為他出生時,正值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國土臺灣淪喪,民族危機空前。其父為他取名“仰嶽”,“就是取義效法民族英雄岳飛之意”。成年後,薛嶽認為“只是敬崇嶽飛尚未足以稱其心意,乃去‘仰’字,單名嶽,直以嶽飛自況”。 11歲,薛嶽考入廣東黃浦陸軍小學,開始接受軍事教育。14歲,他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他於1914年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6年畢業後,與鄧演達、張發奎、李漢魂等一同考入保定軍校第6期。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薛嶽任大總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次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越秀樓,圍攻總統府,薛嶽率官兵曾冒著槍林彈雨掩護孫夫人宋慶齡安全撤離,深得孫中山嘉許。

抗戰經歷概略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薛嶽奉調到南京,被任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編入左翼軍,投入淞滬戰場。從這時起,薛嶽將軍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奮戰八年,立下了赫赫戰功,其軍事生涯也走向了巔峰。薛將軍這八年中的戰鬥歷程,現在國內很多資料中都有詳細描述;由於時間有限,在下除個別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外,僅列出薛嶽將軍的大事時間表以保持文章的連貫性,給諸位仁兄閱讀造成不便還望見諒。

1937年8月20日,國民政府在滇黔組建第三預備軍,以龍雲為司令,薛嶽為副司令。這期間,薛嶽三次電呈蔣介石,請纓出征。9月17日,薛嶽在赴滬參戰的請求獲准的當天即出發直奔南京。22日,薛嶽到達南京後面見蔣介石,後被任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24日,他即馳赴上海指揮作戰。

9月24日——11月12日,薛嶽參加淞滬會戰。

12月,薛嶽率部撤到浙皖贛邊界。27日,升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12月——1938年5月,薛嶽先後建立了黃山山脈和天目山的遊擊根據地,指揮第三戰區各部挺進蘇浙皖敵後,對京杭、滬杭等各交通線及長江航道展開遊擊戰爭,牽制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穩定了江南戰局,有力地配合了徐州會戰。

5月11日,徐州吃緊,蔣介石調薛嶽出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火速赴豫東指揮作戰。

5月14日——6月1日,薛嶽指揮蘭封會戰,重創日軍土肥原師團。

5月30日,薛嶽晉升第一戰區前敵總指揮。

6月18日,武漢會戰迫在眉睫,薛嶽調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負責鄱陽湖西岸及南潯線防禦。

8月4日——11月2日,第九戰區第一兵團進行南潯作戰,粉碎了敵在行進間攻佔南昌的企圖。其間10月1日——10日,薛嶽指揮部隊取得了萬家嶺大捷,幾乎全殲敵106師團。

11月25日——28日,薛嶽出席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

12月初,薛嶽晉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職。

1939年1月17日,薛嶽兼任湖南省主席。

3月15日——5月8日,指揮南昌會戰。

9月14日——10月7日,率部進行第一次長沙會戰。

10月28日——11月5日,出席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

12月12日——1940年1月20日,組織實施第九戰區冬季攻勢。

4月9日,組織20個師發起夏季攻勢,至6月27日攻克奉新、靖安、西山萬壽宮及高郵市等重要據點,擊斃敵混成第16旅團長藤堂高英少將,有力地配合了第五、六戰區同期進行的棗宜會戰。在戰區主力冬季攻勢遭受慘重損失之後,還能取得如此戰績,實屬不易。至於蘇聯顧問福爾根向蔣介石報告所稱“宜昌淪陷系薛嶽按兵不動所致”,實為不瞭解情況的不實之辭。

10月——1941年3月,指導第九戰區各部進行反掃蕩作戰,先後取得陳山船埠、九嶺、奉新等戰役的勝利,收復通城、武寧等縣城。

3月15日——29日,指揮上高會戰。

9月17日——10月8日,進行第二次長沙會戰。

12月24日——1942年1月10日,實施第三次長沙會戰。

6月初——7月中旬,率58軍、4軍、79軍等部增援贛東,參加浙贛會戰。

1943年11月——1944年1月,率99軍、10軍、58軍、72軍等部馳援常德會戰。

1944年5月27日——10月2日,率部參加長衡會戰。

衡陽失守前,7月15日,白崇禧奉蔣介石之命到前線視察,在祁陽黎家坪見到了薛嶽。他勸薛嶽在衡陽淪陷後調第九戰區主力防守湘桂線,同時蔣介石也命令薛嶽把第九戰區主力拉到湘西,但都被薛嶽拒絕。8月衡陽週邊撤退時,他把部隊拉到了湘東。這件事被時任第九戰區參謀長、後來起義的趙子立說成是薛嶽“有意避開日軍箭頭,而跑到湘東去”,言下之意說薛嶽怕死。這話是站不住腳的。首先,薛嶽到湘東之後比以前更加困難:手下僅有已久戰疲憊的八個嚴重缺員的軍,而要對付十幾萬日軍戰勝之師,防守粵漢線和湘東贛南那麼大的地方,其難度可想而知。——與到湘西去要槍有槍要人有人的情況相比,孰優孰劣,薛嶽久經沙場,不會不知道。其次,撤到湘東,實際上是把自己送到了日軍的包圍圈裏,而湘西作戰若不利可退入大西南後方,其危險程度相比如何,薛嶽不會衡量不出。那為什麼薛嶽要執意去湘東呢?這一行動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戰局發展可看出。第一,薛嶽將第九戰區主力撤到湘東後,將99軍、暫2軍、44軍、4軍、37軍等5個軍留在了粵漢線以東,緩解了該區域兵力不足的窘境,為日後保衛粵漢線(南段)和贛南保存了重要力量。第二,江西是抗日反攻的一個重要基地,也是國共爭奪的焦點。將第九戰區主力西調就等於將江西拱手讓人,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贛江追擊戰和擊潰八路軍南下支隊的戰果了。由此看來,第九戰區司令部撤向湘東這一決策是有戰略遠見的。

1945年1月——3月,率第九戰區主力參加了湘粵贛會戰。

6月——8月,組織實施贛江追擊戰。

8月——9月,在南昌接受日軍投降,並指揮暫2軍、37軍等部在贛南和湘南擊敗了八路軍南下支隊,破壞了中供建立五嶺根據地作為即將爆發的內戰中的南翼的戰略計畫。

以上即薛嶽在抗戰中從事的軍事活動的簡要情況。

薛嶽在抗戰中軍事上的成就與湖南和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各地除組織遊擊隊、自衛隊積極開展遊擊戰爭配合國軍破壞道路、打擊敵人外,還成立了不少臨時的擔架隊、救護隊、輸送隊支援國軍作戰。這種局面的取得一方面得益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使兩省人民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另一方面也是薛嶽治理措施得力的結果。在擔任湖南省主席期間,薛嶽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針。所謂“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樂業;“便”,即便民、便國、便戰;“足”,即足糧、足兵、足智。並依此制訂了“六民之政”,即生民、養民、教民、衛民、管民、用民。這些措施使湖南戰時經濟得到了相當發展,糧食連續獲得豐收,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抗戰中薛嶽成績斐然,但是他的致命弱點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他在隨後的內戰中栽跟頭留下了隱患。首先,薛嶽為人驕狂,每遇大勝,必產生輕敵思想。萬家嶺大捷後的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和上高會戰後的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後的長衡會戰都因其輕敵致敗。其次,薛嶽待人傲慢,得罪了不少人,與他打過交道的部下沒幾個說他好話。他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和長衡會戰期間多次頂撞蔣介石和白崇禧多少引起這兩位頂頭上司的不快,為後來萊蕪戰役失敗後當替罪羊埋下了伏筆。

縱觀薛嶽上將的一生,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在抗日戰爭中,他屢挫倭寇,揚中華之國威於域外,更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創下了輝煌業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