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解脫之鑰

解脫之鑰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佛學文摘\2004年\第06期\解脫之鑰 作者:  
解脫的層次

印順
  佛法說有二種解脫:一、心解脫;二、慧解脫。這雖是可以相通的,而也有不同。如畫師畫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羅剎,因為人的認識起了錯誤,以為是真的美女或羅剎,於是生起貪愛或者恐怖,甚至在睡夢中也會出現在面前。事實上,哪裡有真的美女或羅剎呢!這種貪愛與恐怖等,只要正確地認識它——這不過是假的形象,並沒有一點真實性。能這樣看,就不會被畫師筆下的美女與羅剎所迷惑了。我們的生死繫縛不自在,也是這樣,依無明為本的認識錯誤,起染愛為主的貪慳等等煩惱、憂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無明妄執,便能染著不起,而無憂無怖,離無明,名為慧解脫,是理智的。離愛,名心(定)解脫,是情意的。這二方面都得到離系解脫才是真解脫。
  佛法的解脫,廓清無明的迷謬,染愛的戀著,所以必須定慧齊修。但外道的修習禪定,也有修得極濃的。對五欲等境界,名位等得失,都能不起煩惱。不知真實的,以為他是斷煩惱了,何等自在呀!其實這不是根本解決。如石壓草一樣,定力一旦消失了,煩惱依舊還生。這如剿匪一樣,倘不施予感化,兵力一旦調走,匪會再活動起來。若能施以道德的感化,生活的指導,使成為良民,地方才會真的太平,所以,緊縛我們的煩惱,必須用智慧去勘破他,而不能憑定力。佛法重智慧而不重禪定,理由就在此。然而,一般佛門弟子,僅有一點凡夫的散動慧解。這對於解脫,不能發生多大力量。有的著重真意,雖少些定力,仍能斷煩惱,了生死,這稱為慧解脫。這樣的解脫,從了生死說,是徹底的;但在現實在身心中,還不算圓滿。所以定慧均修,得「俱解脫」,才契合解脫的理想。
  專約慧證的解脫,人類對於事事物物,處處起執著,處處是障疑,不得自在。要破除執著而實現解脫,在修持的過程上,略可分為三階。一、於千差萬別的事相,先求通達(外而世界,內而身心),一切法的絕對真如——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滅。真如是絕對平等而無差別的,可是我們(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在無明的蒙蔽中,於一一境界,取執為一一的實性。由此,我見我所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無邊的葛滕絡索,觸處繫著,如能從幻想而悟人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即能從執著中透出,而人於脫落身心世界的境地。古人說:「見滅得道」,「見空成聖」,「人不二門」大旨相同。如不能透此一門,一切談玄說妙,說心說性,都不相干。二、雖要悟人空性無差別(或稱法界無差別),而不能偏此空寂,偏了就被呵為「偏真」、「沉空滯寂」、「墮無為坑」。原來理不礙事,真不壞俗,世界依舊是世界,人類還是人類。對自然、社會、身心,雖於理不迷,而事實上還須要陶冶。這要以體悟的境地,從真出俗,不忘不失,在苦樂、得失、毀譽以及病死的境界中去陶煉。換言之,不僅是定心的理境,而要體驗到現實的生活中。三、功行純熟,達到動靜一如,事理無礙,醒時、睡時、人定、出定都五分別,這才是世法與出世法的互融無礙,才能於一切境中得大自在。關於悟人而心得解脫,本有相似的與真實的、淺深種種,不過從理而事,到達事理一致的程序,可作為一般的共同軌轍。



威廉哈特
  有一位隱世的修行者,住在靠近現在孟買的地方,他是一位修行很好的人。所有遇見他的人,都因為他的內心純淨而尊敬他,有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完全解脫的人。
  受到這許多的稱讚,這人開始相信:「我可能是個真正完全解脫的人。」但是,生性誠實使他謹慎檢查自己的心,發現自己的心裡仍有染污。當然,只要有染污存在,他並未達到完全解脫的境界。於是,他就詢問向他致敬的人們:「是否有完全解脫的聖人在這世界上呢?」「是的,」他們回答:「有一位出家人喬答摩,被稱為佛陀,他住在捨衛城中,是一位完全解脫的聖人,並且他教導人們達到解脫的方法。」「我必須去見這位聖人,」這位隱士下定了決心。「我必須向他學習完全解脫的方法。」於是,修行者從孟買出發,經過印度中部,終於到達捨衛城,它位於現在北印度的烏塔帕得許。到達捨衛城後,他就前往佛陀的內觀中心,並詢問佛陀的去向。
  「他已經出去了,」有一位出家人回答:「他到城裡去乞食,請在這裡休息等待,他很快就會回來。」
  「不行,我不能等待。我已經沒有時間等待!請告訴我他的去向,我要去找他。」
  「好吧!如果你一定要去找他,可以順著這條路走去。他是由這條路出發的。」這位隱士立刻再度出門,到城市的中心。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正沿街托缽。這位出家人散發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平靜安詳的氣質。隱士認為他一定就是佛陀,於是他詢問一位路人,也證實了他的想法。
  就在街道的中央,隱士走向佛陀,向他頂禮,並且觸著佛陀的雙腳,「聖者!」修行者說,「我聽說您已經完全解脫,而且教導解脫的方法。請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吧。」
  佛陀說:「是的,我教導這方法,我可以傳授給你。但是,目前的時間和地點都不恰當。請回到內觀中心等我,我會很快回去教你這方法。」
  「不!聖者,我不能等。」
  「你不能夠等半個小時嗎?」
  「不行!聖者,我不能再等!可能在半個小時內,我會死去,或你會死去,或是,我對你的信心會完全消失,那麼我就學不到這個方法了。聖者!現在就是時候,請您現在就教導我吧!」
  佛陀注視他,並且發現到:「是的,這個人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他在幾分鐘後就會過世。他必須在此時此地得到法的教導。」可是,在這馬路中間如何傳法呢?佛陀只說了幾句話,但是,這些話包含了所有的教導: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嘗、觸時,就只是嗅、嘗、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不要有價值判斷,也不要有因循舊習的分別心。當我們開始判別某一個經驗是好或壞時,過去的盲目反應,會使我們以扭曲的角度來看事情。為了讓心從各種束縛中解脫,我們必須學習不經由過去的習性反應來判斷事情,而只是保持覺知,不作價值判斷,不起習性反應。
  由於這位隱士的心已經非常清淨,所以幾句話的教導已經足夠了。就在馬路的旁邊,他坐下來,集中注意力觀察自己的身心,不作任何價值判斷,不起任何習性反應;他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身心內的種種變化。在他活著的最後幾分鐘內,他達到了最終的目標,成為一位完全解脫的覺悟者。



蓮池
  高峰自敘悟由,而曰不信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此語彼所自證,真實不虛,學道人所宜諦信。且何名有心?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不學,則終無成矣!故最初貴有決定不疑之心。雖復決定,而優遊遲緩,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精進勇猛之心。雖復精進,或得少而足,或時久而疲,或遇順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墮,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之心。高峰拼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見這一著子明白,是之謂真有心丈夫也。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斷骨枯,終不休歇。又云:道不過雪竇,不復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團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辦。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譯文〕
  高峰禪師自敘開悟的緣由說:「我就不信開悟有這般奇特。因為任何能夠實現的事,只要有心去做,總能成功。」這話是禪師親身證驗過的,可謂真實不虛,學道的人應該深信不疑。但如何才叫做有心呢?譬如世間一技一藝,在剛開始學的時候,覺得十分艱難,似乎萬不可能學鹹;因而放棄不學,那就終無所成了。所以首先必須要有決定不疑的心。雖然有了決定不疑的心,但如果悠閒遲緩地虛度光陰,也照樣學不成,所以其次必須要有勇猛精進的心。雖然能夠勇猛精進,但如果少有所得便即自滿,或時間久了便生疲厭,或遇到順境時心迷意轉,或遇到境時惰怠曠廢,也同樣學不成,所以再其次必須要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的心。像高峰禪師拼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見這著子(指開悟)明白,這才是真正有心的大丈夫。又古德說:「三昧不成,縱使筋斷骨枯,終不休歇。」又說:「假如道行不能超過雪竇,決不再登上此山。」又說:「不破疑團誓不休。」能有這樣的決心,什麼事怕辦不成?對照這些昔賢,我感到十分慚愧。從今以後,敢不努力自勉!



阿姜‧查
  我們的心,住在牢籠裡,更甚的是,那是一隻關在籠子裡憤怒的老虎。假使我們這顆「無飼主」的心不能得到它想要的,它便會惹麻煩。因此,你必須以禪坐、以三摩地來訓練,這就叫做「訓練心」。最起初,修行的基礎在於「德行訓練」——戒的建立。戒是對身、語的訓練,是從衝突與混亂當中所建立起的身、語訓練。所謂衝突是,當你不讓自己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時,那便是衝突。
  少吃!少睡!少說!即使是吃、睡、說話是世間的習慣,減少它們吧!去抵抗它們的力勢。不要只做你喜歡的事,不要放縱你的想法。停止這種盲目的追隨,你必須不斷地去阻擋這無明之流,而這就叫做「訓練」。當你訓練心時,心會變得非常不滿,而且開始掙扎,它感受到拘束和壓迫。當這顆為所欲為的心受到阻撓時,它會開始彷徨不定且掙扎,這時,苦對我們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了。
  這苦,痛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個聖諦。大多數的人都想要逃離它,他們絲毫不想擁有任何的痛苦。事實上,這苦能帶給我們智慧,它使我們專注於「苦」。快樂反使我們關閉了我們的雙眼和雙耳,永遠不容我們去長養耐心,舒適和快樂使我們無所關心。苦與樂這兩種雜染中,苦是較容易覺察的,因此,我們必須提出痛苦,以便能去止息我們的痛苦。在我們能知曉如何去修習禪坐之前,首先必須知道「苦」是什麼。
  一開始,你必須這樣地去訓練你的心。你可能不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或到底為什麼要做,但,當老師告訴你去做什麼時,你便必須去做,這樣,你會培養出耐心和耐力的美德來。不管什麼發生,你都要忍耐,因為造就是一種方式。例如:當你開始修習禪定想要得到祥和及寧靜時,你卻什麼也沒得到,你得不到什麼,那是因為你不曾修習這個法門。你的心會說:「我要一直坐下去,直到我獲得寧靜。」然而當寧靜到頭來沒有升起時,你便受苦了,有了痛苦,你就站起來逃了開去。像這樣的修行不能被稱作「開展心靈」,它叫做「半途而廢」。
  以佛法來訓練你自己,代替情緒的放任吧!無論是倦怠或精進,只管持續不斷地去修行。你不認為這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嗎?另一種方法——追隨情緒,將永遠也無法得到佛法。當你修習「法」時,無論情緒如何變化你都只管繼續地修習,不斷地修習;自我放縱的方法並不是佛陀的教法。當我們依著自己的看法去修行,以自己的主張去看「法」時,我們將永遠看不清事情的對與錯,我們不會知道我們自己的心,我們不會瞭解我們自己!
  因此,隨著你自己的「教導」去修行是最遲緩的,隨著「法」去修行才是最直接的方法。怠惰時,修行,精進時,修行,這就叫做「開展心靈」。
  如果你放縱自己,隨著自己的見解去照著修行,那麼,你便會開始考慮、懷疑很多。你會自己想到:「我福德不夠,我運氣不好,禪修至今已好幾年了?仍然沒有開悟,仍然沒有見法。」用這種態度去修行是不能稱作「開展心靈」的,這叫「開展災禍」。
  倘若,這個時候,你是這樣的:你是一位禪修者,而仍然一無所知、一無所見,你仍然沒有更新自己,那是因為你已經錯誤地修行,你並沒有遵循佛陀的教導。佛陀是這樣子教誨的:「阿難,好好地精進修行,不斷地開展你的修行,那麼,一切的疑惑,一切的不確定,都將消失無蹤。」這些疑惑的消除,既不是經由思考、猜想,也不是透過推測、討論而來的。而什麼也不做,也一樣不能使疑惑消除。一切煩惱雜染的清除只能透過「開展心靈」,透過正確的修行而來。
  依照佛陀所教導的「開展心靈」的方法,是與世間法完全相對的,因為,他的教導來自於一顆純淨的心。一顆純淨的心,不會執取雜染,是佛陀和他弟子們的正道。
  假使你修習「法」,你必須以「心」禮敬法,不得使法禮敬你。當你以這種方法修行時,痛苦便會升起,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這痛苦。就這樣。當你一開始了你的修行,痛苦早就在那兒了。
  禪修者的責任是正念、鎮定和滿足,這幾件事能夠中止我們,中止我們那些「不曾訓練的心」的習氣。而為什麼我們必須煩擾地去做這件事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不去費神地訓練心,它就會保持野性,隨著本性走。去訓練本性,使它可以有利的被應用,那是可能的。這可拿樹木的例子做比較,如果我們只是任樹木保持它們的自然狀態,那麼我們永遠也不能利用它去建造一棟房子,我們將不可能製造厚木板或任何其他可用的東西應用在建造房子上面。總而言之,若有木匠想來建造一棟房子。他會先去尋找樹木,取得原木材料後再加以有利的應用,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能擁有一棟建築了。
  禪坐和開展心靈也類似於此。你必須取這顆未經訓練的心——就像你須從森林裡取一棵自然狀態下的樹木,去訓練這顆天然的心,那麼它就會更精純,更能了知它自己,而且更為敏銳。每件事物都是在它的自然狀態下的,當我們瞭解了自然,而後我們便能改變它,能不執著它,能放下它,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受苦了。

  我們自然未馴的心是焦慮且混亂的,無時無刻不在執著和黏著當中,它也總是在東西徘徊!當我們觀察到這種紛亂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去訓練這顆心是不可能辦到的,於是我們便感痛苦;我們並沒瞭解到事實,心就是這樣子的。即使我們努力修行,試著去達到平靜,許多的念頭和感覺仍然會那樣的移動不定,因為,心的特性就是如此。
  當我們幾經沉思有關這自然未馴的心之後,我們將會瞭解,心的本性就是那樣子的,不會有其他的方式了。我們會明白,心就是心,那就是它的本然。如果我們能清楚地看清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從思考和感覺當中分離開來了。當這顆心真正地瞭解,它會放下一切。念頭和感覺將仍會存在那兒,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發生不了什麼作用了。
  這就好像一個喜愛在路上玩耍嬉戲的小孩,讓我們煩擾的會依其玩的大小程度給予責罵或賞一巴掌一般。事實上,我們應該瞭解,一個孩子會那樣去做是自然的事,我們應該放下心來隨他依著他自己的方式去玩,那麼,我們的困擾就沒有了。為什麼這些困擾會消失呢?因為我們接受了孩子們的方式,我們的看法改變了,而且我們接受了事物的真實自然。我們放下,心變得更平靜,我們擁有了「正見」!



印光
  見面以來,已經滿六年了,不僅年齡已更改,連國家的曆法也都不用舊的了,世間現象的無常,實在可歎息哀悼啊。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並沒有荒廢修淨土法門,實在很值得讚許。而你說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為境遇不好而不安,還是因為被病折磨而不安呢?
  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話,就應當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夠不遭遇飢餓與寒冷,又何必去羨慕大富大貴的人呢?如果能夠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話,還能夠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呢,因此又怎麼不能把憂苦轉變成安樂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話,就應當要痛念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對身體產生極端厭離的心,更加要努力修淨土法門,發誓要往生極樂世界。諸佛都把痛苦當成老師,因而最後成就佛道。我們也應當要把痛苦當成良藥,以速求出離生死之苦。
  要知道完全被束縛住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及疾病等痛苦的話,就會天天在聲色及名利場中,奔馳個不停。有誰肯在得意顯赫的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將來沉淪時的情景?
  孟子說:「因此上天將要把大任務降給此人承擔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勞,使他的身體飢餓,使他一無所有,並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之所以要使他心動,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為了要增加他原先所達不到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們時,多會以逆境來考驗,而人們就應該以J頃從的態度來接受上天的考驗。不過孟子所說的大任務,還只是人世間的官祿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須要這麼的憂心操勞,才能夠不辜負上天的心意,何況我們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覺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眾生。要是不稍微藉著貧窮和生病之挫折的話,就會迷惑日日熾盛,而淨業難以成就。由於對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結果永遠沉淪在惡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脫不了。,古大德所謂的:「如果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撲鼻的香味呢?」就是指這種情形。不過當我們立志發心念佛,以消除舊有罪業之時,千萬不可以起煩躁的心,而怨天尤人,說因果是假的,佛法不靈。
  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做的惡業有無量無邊之多。《華嚴經》上說:「假使眾生所造作的惡業有形相的話,連十方世界的虛空都容受不了。」所以怎能夠以這種漫不經心的修持,就以為能消得盡呢?
  因此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這兩位佛國土的教主,痛念眾生沒有能力斷除迷惑,於是特別開示仰仗佛的慈悲力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他們的大慈大悲就算是大地和父母,比起來就像一粒沙與恆河沙數之對比一般。因此眾生只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就能夠蒙受到佛的加被,罪業自然能消除,身心自然能安穩。
  若是病苦得厲害,無法忍受的話,就應當在早晚課念佛回向之外,再專心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只要聽到求救的聲音,就會在塵世中現身,以救眾生出離苦惱。人們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念觀音、拜觀音的話,不會沒有感應,一定會立刻獲得保佑,得以脫離苦惱,得到安樂的。
  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博最偉大的方法。不過必須要虔誠懇切到了極點,才能夠感應道交,這輩子立刻獲得真實的利益。若是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了得度的遠因,然而褻瀆傲慢的罪過卻不堪設想。即使下輩子生天或生人間,也一定不能往生淨土。
  對於佛像,一定要當成是真佛來看待,不可以當做紙墨的圖畫而已。面對佛經及佛像時,應當要像忠臣侍奉聖主般,猶如孝子讀父母遺囑般。能夠如此,則沒有業障不能消除,沒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
  現在學佛的士大夫很多,不過他們都只是閱讀經文以瞭解意義,做為口舌上的賣弄,以博取大通家的名稱而已。至於說能恭敬虔誠,依經教來修行的,實在難得其人。
  我經常說,想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若是沒有恭敬心,甚至還褻瀆傲慢的,則罪業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減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們見面,能苦口婆心的把這道理告訴他們,就是最大的法佈施了。
  淨土法門如果信得過,再好不過。若是自己的智慧所限,無法透徹瞭解此法門,則只要相信諸佛及諸祖師的誠實之言就可以,千萬不可以有一絲懷疑的心。懷疑的話就和佛互相背對,那麼臨終時一定很難和佛感應道交的。
  古人說:「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彼此之間,才能夠究竟了知。登地菩薩對此之所知,連很少都說不上。」連登地的大士都無法全部知道,而凡夫俗子,又怎能胡亂猜測呢。
  如果你想要研究淨土法門,應當要看《淨土十要》,這本書是蒲益大師在淨土諸書中摘錄其中的精華而集成的。以契合現代人的根基而言,此書實在是第一。第一篇的彌陀要解,是自從釋迎牟尼佛說這部經以來,不管是天竺或我國,都是絕無僅有的註解。你要特別遵守書中所言,不可以忽略。
  現在的聰明人雖然學佛法,但因為沒有親近真有慧眼的善知識,所以都專門注重理性,而廢棄事相上的修行及因果的道理。由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結果連理性也都沒有了。

  所以往往有些才華高的人,寫出來的文字連鬼神都驚歎,然而探究他們的行為,卻和世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沒有兩樣,病根就在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之故。結果使得上等有智慧的人對他們只能心生憐愍,而下等的愚蠢之輩就學他們胡作非為。這就是所謂的以身之所行來譭謗佛法,罪過是無量無邊的。
  《法苑珠林》這本書,詳細地談因果,理體與事相都具備。書中講述因果報應的事跡,歷歷分明,使人閱後不禁不寒而慄,縱然在黑暗的室內及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都能夠如同面對諸佛及天地鬼神,而不敢稍微有一點邪惡的念頭。因此,上中下等的根器都能夠蒙受利益,一定不至於認錯路,而致於執著理體而廢棄事修,產生偏邪狂妄的弊病。
  夢東祖師說:「善於談說心性的人,一定不捨棄因果。而深信因果的人,最終一定會明白心性,這是必然的道理。」夢東祖師這句話是千萬年也不可消除的至理名言,也是只有狂妄智慧者的頂門針。這本書各流通處都有,最好請來閱讀,看了以後自會知道所獲得的利益,最好也告訴各位好朋友都要看。



宣化
  佛見一切眾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所以才發心出家修行,研究解決這四大苦的問題。我們人不知不覺之中就出現煩惱。有時現之於色,有時藏之於心,有時候,無明一動,什麼也不知了。無明一作怪,就糊塗了。所以煩惱是障道的因緣,修道的絆腳石。話又說回來,不能沒有煩惱,為什麼?因為「煩惱即菩提」。若會用,煩惱就是菩提;若是不會用,菩提變成煩惱。譬如菩提是水,煩惱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同體,沒有什麼兩樣。寒時,水結成冰;熱時,冰化為水。換言之,有煩惱時,水結為冰;無煩惱時,冰化為水,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再言之,有煩惱就有惱煩冰——無明;無煩惱就有菩提水——智慧。這一點,各位切記!切記!我們修道,不要修了八萬大劫,這個煩惱仍然存在,天天吃煩惱而活著,若不吃煩惱,就要餓死,這真是很可憐!
  我們的疾病從什麼地方生出來?就是從貪嗔癡三毒所生。人若沒有三毒,什麼疾病也沒有了。佛法中的戒定慧,就是醫治貪嗔癡的特效藥,有藥到病除之神效,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這種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妄想的心也止了,攀緣的念也絕了,這就是真富貴。簡言之,不貪就是富貴。人為什麼要貪?因為不知足,覺得不夠,所以要貪。沒有私慾就是福田,如果斷盡就是真福田,各位要特別注意!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這是至理名言,當作金科玉律,一生受用不盡。
  什麼是煩惱?就是煩身惱心,不得自在,什麼是憂?就是憂愁苦惱,悶悶不樂。什麼是橫?就是飛災橫禍,發生不幸。這些事情把你纏住或迫害,好像用無明鎖把你鎖住,用煩惱繩把你繫住,又好像用塊大石頭把你壓住,壓得你喘不氣來,有窒息的感覺。佛想令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煩惱,得到安樂;離開一切壓迫,得到解脫,才教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修學佛的功德,佛的行門。故我們眾生應該聽受,應該相信,更應該依教奉行。
  眾生的煩惱心有無量無邊,菩薩見我們眾生顛顛倒倒,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將黑作白,將白作黑;以惡為善,以善為惡;無論如何的教化,他的習氣總是不改,障礙重重。若是說出他們的毛病,他很不高興,而設法保護自己的過錯,不肯改過遷善,甚至於發大無明,生出大煩惱。菩薩生起慈慧憐憫的心,耳提面命,三令五申,教眾生不要講是非,不要生煩惱;如果不發脾氣,不嫉妒障礙,便能出離苦海。人身一切是假的,不要把臭皮囊當作寶貝,處處保護它,怕它受苦。令它享福,可是它處處給你添麻煩。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