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美海軍在日本部署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

美海軍在日本部署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



     歲月流淌,時間已在電子戰機“徘徊者”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跡,最年輕的一架“徘徊者”也已在海風中飽經吹打15年。這使得美國海軍近期痛下決心,將日本厚木基地EA-18G“咆哮者”替換EA-6B“徘徊者”的計劃提上日程。

  腳力不好難“徘徊”

  美國海軍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於1991年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然而,戰爭也暴露了“徘徊者”無法遮掩的缺陷。這位老將的腳力不好。它只能亞音速飛行,不能與超音速飛機伴行,幾無空戰能力,所以在海灣戰爭中只用於遠距離支援幹擾,它平時主要龜縮在航母上,執行任務也必須“小鳥依人”——需要其它戰機保駕護航。

  在伊拉克戰爭中,“徘徊者”還暴露了另一個問題——電子誤傷。例如,在戰鬥中,美軍利用幹擾器等電子系統對抗伊拉克簡易爆炸裝置時,經常出現電臺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有時影響到了戰鬥機飛行員,讓飛行員經常在雜音的幹擾下執行任務,甚至對“捕食者”等無人機也產生了幹擾。

  “咆哮”何以受青睞

  EA-18G“咆哮者”亦非新面孔,早在2008年7月就完成了海上試驗,在2011年對利比亞空襲行動和它的前輩“徘徊者”一樣,首發全勝,得到空襲部隊一致肯定。

  與飛行速度較慢的“徘徊者”不同,“咆哮者”電子攻擊機是在“超級大黃蜂”的基礎上研制的,因此其零部件絕大多數可與“超級大黃蜂”的零部件兼容,確保了“咆哮者”在飛行速度上能跟上其“尖鼻子”的兄弟。

  另外,“咆哮者”安裝了“幹擾對消系統”,使得它能夠在施放幹擾的同時,與己方部隊進行通信,電磁頻譜不重疊覆蓋,而這點恰恰是“徘徊者”所不具備的。

  “咆哮者”還裝備有AIM-120雷達制導導彈,增加了空對空自衛能力。最重要的是,作為部隊網絡的關鍵節點,“咆哮者”裝備了當今世界最為“堅固”的基於Link-16數據鏈的JTIDS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時至今日,除了核電磁脈沖武器,連美軍自己也沒有幹擾JTIDS的有效手段。可見,“咆哮者”確實有“咆哮”的資本。

  今日“咆哮”為誰來

  此次“咆哮者”呼嘯而來,用意十分明顯。

  2012年新年伊始,美國公布的《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中明確指出,美軍戰略重心將轉移到亞太。此次“咆哮者”電子戰鬥機的部署顯然是繼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部署一個連的海軍陸戰隊之後,美軍戰略重心轉移的又一實際舉動。

  從“徘徊者”的部署情況看,關島等美軍亞太島鏈部署的重點地域以及巡弋於海上的航母都有可能成為“咆哮者”的立足之地。前沿部署、海上移動平臺加上“咆哮者”從“大黃蜂”身上繼承過來的1000公裏作戰半徑,再考慮機載的各種電子戰系統的電子作戰範圍,亞洲大陸近海雷達與電子設備將盡在“咆哮者”威脅之下。

  這也正是美國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確保其仍然是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海權掌控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