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澳門佛教\第38期

澳門佛教\第38期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編者的話

菩提之旅靜修營2003已於7月26日開始至8月1日圓滿結束,今年靜修營有三位來自蘇洲靈巖山的道參、俉戒、普清法師來幫忙,帶領各位學員早晚課誦、過堂、誦經、懺摩、念佛、大回向等,大眾一起薰修。使學員能萬緣放下,清淨身心,接受佛法的薰陶﹗
  請大家想一想,宇宙之大,無論是有情無情?是精神是物質?那一樣東西,可以超越人的心力,不與人的心有關係呢?佛陀說︰一切事物皆以心為前導,以心為主,由心所造。淨土宗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禪宗之直指人心;都不離一心。
  淨因法師以禪宗牧牛圖頌,啟示如何觀照自己的內心?如何運用牧牛圖在靜坐中去修心?他以宋代廓庵禪師的《十牛圖頌》,以一系列的圖畫來展示人對生命真實追求過程,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與入(塵)廛垂手。牧牛圖以牧心牛來象徵我們禪修的過程及顯示禪的究極境地。廣興法師則以《心經》詮釋如何運用般若?教導學員依照心經中妙法去修行,體悟人生的真實一面,如何從茫茫生死苦海中,達至究竟安樂的彼岸,而顯現不生不滅之真心實相?圓慈法師則引用大小乘中的經句,教導學員如何去淨心?何謂清淨心?何謂菩提心?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無明煩惱遮蔽,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我們如何將心靜下來?
  人生懊惱,紅塵擾攘,不要讓過去的人、事、物,一切的煩惱動?自己的內心,「事過境遷」,心就應該跟著平靜下來。我們如何可以無事掛心頭呢?即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煩惱不易避免,它既生起,我們應如何面對?如何轉化?不再執著,不再耿耿於懷。能無事掛心頭,是因為無執,一切看破、放下、自在,這樣就能日日是好日子,便是人間好時節﹗阿彌陀佛!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法海漫談 《楞嚴經大意今釋》

廣 興
  【接上期】
  如來說完這些話,當時阿難以及諸大眾得了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並且聽聞了這部經的根本義及其名目,頓時悟入禪那,修持進入聖位,以及無上增進的妙理,心中的思慮全然拔出,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立即從座上起身,對佛深行大禮,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聲音沒有遮攔,善於解開眾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們今天身心得大快樂,得大利益。
  世尊,如果這妙明真淨妙心本就是周遍圓融的,這樣乃至於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動物,以及一切有靈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來真性,本來即是成佛的真體。佛體是真實的,為何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這六道呢?世尊,這六道是自己本來就有呢?還是眾生妄惑積習而生出來的?世尊,比如說,寶蓮香比丘尼,在持菩薩戒時,私下暗自有淫慾行為,還妄說行淫不是殺生,不是偷盜,不會有業報的。她這話才說完,就先從她的陰部生出大猛火,然後那猛火一節一節地將她燒燬,最後她墮入了無間地獄。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這兩個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誅殺瞿曇族姓的事,善星比丘則是妄說一切法空。結果他們陷入了阿鼻地獄。這些地獄是本來就有的?還是自然而然依自己造的業報而各自具有的?唯願佛垂大慈悲,發明開啟眾生的昏昧,讓一切持戒的眾生們聽聞根本要義,歡喜頂戴領受持,保持謹慎,純潔而不犯戒。
  佛對阿難說道︰痛快﹗這問題問得真痛快,能使眾生不入邪見。你現下仔細聽,我來為你解說︰阿難,一切眾生本來確實是真正清淨的,因為他們有了妄見,由於妄見而帶來的積習,因此有內分和外分這種分別心。
  阿難,所謂內分就是眾生自己內部的分別心,由於各種愛慾薰染,而生發出妄亂的情,這些情積集而不能休止,就能夠生出愛水。因此當眾生心中憶念起美味可口的東西,口中就分泌退場門水,心中憶念起以前的親人、朋友時,或是恨或是愛,眼中便充溢著淚水。心中貪求財寶,心中便生出貪愛的分泌物,這時全身都發出一種光亮,心中執著在男歡女愛上,男人女人的生殖器自然便流出液體。阿難,這種種的愛,雖然是有所差別的,但流轉輪迴於六道之中的根結是相同的。潤濕的東西不能上升自然就往下墜,這叫做內分。
  阿難,外分就是眾生外部的分別心,由於各種渴望,生發出種種虛妄的想,種種亂想積集而不能休止,就會產生好勝之氣。因此眾生心中持守禁忌戒律的,全身都清爽輕鬆。心中持誦咒印的,顧盼之間顯出雄毅之氣。心中想著生活在天上,各種夢想便紛紛飛揚。心中存念佛國境況,那些神聖的境象就暗中浮現於心。從事善知識的,對自己的肉身性命便看得較輕。阿難,這種種的想雖然有所差別,但飄渺輕舉的飛昇之狀是相同的。飛昇運動而不沉墜淪落,自然就是超越,這叫做外分。
  阿難,世間一切生和死是相續不斷的,生跟從積習而來,死跟從變化流去,到生命終結的時候,在還沒有完全捨去對暖的觸受時,一生積習的善和惡全部頓時顯現。死逆生順,這一種積習相互交涉,純粹的思想就飛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飛馳的心中兼有福慧,並伴著清淨的願望,自然的心便會洞開,現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淨土,隨其願望而往生其間。情少想多的,飛昇不遠,即成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等,遨遊於四天,所去之處沒有障礙。
  在這之中如果有善願善心護持佛法,或護持禁戒跟隨持戒人,或跟隨持咒人護持神咒的,或是護持禪定,保護法忍的,這些人就能親自住在如來的座下。
  情和想一樣多的,不飛昇也不墜落,就生於人間,其想見明瞭聰慧,其情懷幽永篤長。情多而想少的,流轉墜入橫生的畜生類。其重者成為有毛的群類,輕者成為有羽族類。七分情三分想的,向下沈入水輪,或生於火中,承受熱氣和猛火,或身為餓鬼,常常被焚燒,但卻又不能飲水,這樣不吃不飲地經歷千百劫時。九分情一分想的,下沉到風洞中的火輪裡不能逃遁,身陷風與火相交之地。
  輕的生在有間地獄,重的生在無間地獄。那純粹的情即沈入阿鼻地獄。如果沈沒的心中有譭謗大乘,破壞佛禁戒,狂妄說法,妄貪信士的佈施,濫去接受別人的恭敬供奉這五種逆行者,更是隨著所造的惡業生往十方阿鼻地獄。雖然這些都是自己招來的業報,但這眾多的不同之中,都本有其根源產生的地方。阿難,這種種都是那些眾生自己業報所感應,造成下十習因,所受到的六交報應。
  什麼叫十因呢?
  阿難,一是淫習交接,因而有了相互磨擦,研磨不停止,因此就有大猛人光從中發動。就像人雙手互相摩擦,產生了暖熱的現象一樣,兩相摩擦而起猛火,所以就有鐵床銅柱這等事情。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把行淫這一類的事,統稱為慾火。菩薩見到淫慾,如見火炕一樣趕快迴避。
  二是貪習交計,因而有了相互吸取,吸取不止,這樣因此有了積集的寒氣堅冰於其中凍冽。如同人用口吸縮風氣,就有冷的感觸一樣,兩相牴觸而生起寒氣,所以就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情。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把多求這一類的事,統稱為貪水。菩薩見到貪慾,如見到瘴毒的海洋一樣趕快避開。
  三是慢習交陵,生發出相互對恃,如此奔馳而流動不停止,這樣就有了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同人的口舌自相咂味,因而生發退場門水一樣。如此兩相鼓動而生出波湧,因此就有血河、灰河、熱河、毒河、融銅灌吞諸種惡殺之事。所以,十方的一切如來,把我慢這類事,叫做飲癡水,菩薩見到我慢,如見到大水一樣趕快避開。
  四是鎮習交沖,因而有相互牴觸,牴觸抗爭不停息,心熱發生,鑄氣為金,這樣就有刀山鐵橛、劍樹刃輪、斧銊愴鋸。如同人銜冤屈,殺氣就會飛動一樣。如此兩相攻擊而生出殺戮,所以就有了宮割、斬斫、銼剌、槌擊種種殘忍的事情。因此十方的一切如來,把鎮恚這一類事情,叫做利刀劍。菩薩見到鎮憤,避之如同避誅殺一樣。
  五是詐習交誘,生發於相互間的調和誘引,這調引綿綿不休止,這樣就有了繩木絞校,如同水浸潤田土,草木就會生長一樣,如此兩相延蕩而生糾纏,所以有樞、枷、鎖、鞭、杖、槌、棒種種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來,把奸偽這類事通稱為讒賊。菩薩見到奸詐,如避豺野狼一樣。
  六是誑習交欺,生發於相互欺罔,誣罔不停止,動盪的心便造出奸詐,這樣就有了塵土、屎尿等等污穢不淨。如同塵土隨風,各無所見。如此兩相交加而墮落,所以就有沈沒淹溺、騰擲、飛墜、漂淪種種的酷刑之事。因此,十方一切如來,把欺誑這類事統稱之為劫殺,菩薩遇見誑妄之事,如踏到蟲蛇一樣趕快避開。
  七是怨習交嫌,生發於相互的怨恨,這樣就有飛石投礪、匣貯車檻、甕盛囊補。如同陰毒的人心中懷藏野蠻的惡毒,如此兩相吞吐而生出拋投,所以就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等酷刑之事。因此十方的如來,把怨家這類事叫做違害鬼,菩薩遇見怨毒之事,如見毒酒一樣趕快棄之。
  八是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種種業報,生發出違背抗拒,產生種種違背相反之事,這樣就有了王派來主吏,澄清辨析生死簿籍,如同行路人,往來相見一樣。如此兩相交見生出審判,所以就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司管善惡的童子,手拿生死文簿,辯析澄清推判這些凶險之事。因而十方一切如來,把惡見這類事通稱之為見坑。菩薩見到這些虛妄偏執,如同陷入毒坑中般趕快離開。
  九是枉習交加,生發於誣謗,這樣就有山石的碾磑耕磨,好比讒賊之人,威逼枉害良善之人。如此兩相碾磨而生出枉害,所以就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等種種慘事。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把怨謗這一類事統稱之為讒虎。菩薩見到誣枉,如同遭遇到霹靂一樣趕快躲避。
  十是訟習交誼,生發出掩藏遮蓋,這樣就有了鑒察照燭,如同在中午的陽光下,沒有影子可藏。如此兩相爭奪而生出訟訴,所以就有業鏡裡的火珠,披露出宿世積業的種種惡誼,由此而對驗各種事情。因此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如來,把覆藏這一類事統稱之為蔭賊。菩薩觀見如此藏覆,猶如頂戴著高山行走在大海中一樣,避之猶恐不及。
  什麼叫做六報呢?
  阿難,一切眾生,由六識而造作起惡業,所招來的惡的果報,都是從六根中生出來的。而為什麼一切惡報都是從六根裡生出來的呢?
  一是見報招引的惡果,這見業的交報,則是在生命臨終的時候,先是看到猛火升起,燒遍十方世界,死者的幽靈,在火中化為煙子飛墜而進入無間地獄。
  見報有二種相狀,一是明見,在這明見中能夠清楚地看到種種的惡物,從而生出無量的畏怖。一是暗見,寂然而不能夠視見一切,從而生出無量的恐懼。像是見到的大火,猛火燃燒著即成為鑊湯洋銅。猛火燒在息上,成為黑煙紫焰。燒在味上,成為燒焦的鐵丸、鐵水。燒在觸上,成為熱灰爐炭。燒在心上,能生出星火迸灑,煽烈鼓動空界。
  二是聞報招引的惡果,這個由聽聞所造作的惡業交報,則是在臨終時先見到波濤淹沒了天地,死者的幽靈,在大水注中升降沈浮而流入無間地獄。如此聞有二種相狀︰
  一是開聽,聽到了種種的吵鬧,令精神昏亂。
  二是閉聽,寂靜中一無所聽,令幽魂沈沒。像這樣聽聞波濤水注,這波濤水注衝擊在聽聞上,則成為斥責,成為詰問。衝擊在見上,則成為雷,成為吼,成為惡毒的氣息。水注衝擊在息上,則成為雨、霧,以及各種毒蟲爬滿身體。水注衝擊在味上,則成為膿,成為血,和種種的雜穢腥臭。水注衝擊在觸覺上,則成為畜生,成為鬼怪,成為糞屎。水注衝擊在意識上,則成為雷電,成為冰雹,摧破擊碎心魄。
  三是嗅報所招引的惡果,這個由嗅聞所造作的惡業交報,則是在臨終之時,先見到毒瓦斯瀰漫在遠近之處。死者的幽靈在這充滿毒瓦斯的地上踴出而進入無間地獄。嗅報有二種相狀︰一是通聞,被各種的惡氣薰蒸而使心靈煩亂。二是塞聞,嗅不到任何氣息,氣被憋塞不通,悶絕於地。這種嗅聞積氣衝擊著氣息,則能成為質,成為履。衝擊著見,則成為火,成為炬。衝擊著聽,則成為淹沒,成為沈溺,成為大水,成為沸湯。衝擊著味,則能成為餒,成為爽。衝擊著觸,則能成為綻,成為炫,成為大肉山。有百千眼怪物無厭地咬食著這肉山。衝擊著思,則成為灰,成為瘴,成為飛沙、礪石,擊碎身體。
  四是味報招引的惡果。這個由嚐味所造作的惡業交報,則是臨終之人,先看到鐵網籠罩的一切世界在猛火烈焰之中,死者的幽靈,其身子掛在鐵網上倒懸著頭進入無間地獄。味報有二種相狀︰一是吸氣,吸進的氣凍結成寒冰,凍裂身上的骨肉。二是吐氣,吐出的氣飛揚為猛火,燒炫骨髓,這個嚐味,嚐味時則能成為承,成為忍。嚐到見時,則能成為燃燒著的金石,嚐到聽時,則能成為鋒利兵刃。嚐到氣息時,則能成為大鐵籠,瀰漫覆蓋在國土上面。嚐到觸時,則能成為弓,成為箭,成為弩,成為射擊。嚐到思時,則能成為飛揚的熱鐵從空中如雨一般落下。
  五是由觸報所招引的惡果。這觸所造作的惡業交報,則是臨終之時,先看見大山從四方合攏過來,沒有逃路。死者的幽靈見到大鐵城,那些火蛇、火狗、虎野狼、獅子、牛頭、馬面、妖魔鬼怪手執槍矛,驅趕著幽靈衝進城門。
  在無間地獄中,觸報顯現出二種相狀︰一是合觸,合攏過來的山驅逼身體,使骨肉成為潰爛的血水。二是離觸,刀劍觸擊身體,五臟六腑被分割屠裂。
  這合觸,歷經觸塵,則能成為道,成為觀,成為聽,成為案。歷經見塵,則能成為燒,成為煮。歷經聽塵,則能成為聽,成為撞,成為擊,成為倳,成為射。歷經息塵,則能成為括,成為袋,成為考,成為縛。歷經嘗塵,則能成為耕,成為鉗,成為斬,成為截。歷經思塵,則能成為墜,成為飛,成為煎,成為炙。
  六是思報招引的惡果,這個思所造作的惡業交報,則是在臨終之時,先見到惡風吹壞了的國土。死者的幽靈被吹上空中,隨風乘旋,然後墮入無間地獄。
  思報顯現為二種相狀︰一是不覺,迷糊之極就窮荒不已,奔突走動不會停止。二是不迷,覺知到的只是苦,無盡的煎燒,深痛難以忍耐。這樣的邪思,結上思塵,則能成為方,成為所。結上見塵,則能成為鑒,成為証。結上聽塵,則能成為大合石,成為冰,成為霜,成為土,成為霧。結上息塵,則能成為大火車,成為大火船,成為大火檻。結上嘗塵,則能成為大叫喚,成為悔,成為泣。結上觸塵,則能成為大,成為小,成為一日之中有萬生萬死,成為僕,成為仰。
  阿難,這就叫做地獄的十因六果。這都是眾生迷癡妄惑所造作的。如果這些眾生種種惡業一同造作,那就會墮入阿鼻地獄,遭受無量的苦,經歷無量苦劫。如果六根各自造業,以及他所造作惡業所兼涉的根和境,這人則墮入八無間地獄。如果身、口、意這三種業,造作起殺、盜、淫,這人則墮入十八層地獄。如果不是三業兼備,其中或只是殺、盜,則這人墮入三十六地獄。如果只是六根中的一根,並且只是犯惡在一業之上,那麼這人則入一百零八地獄。雖然這些眾生是種種分別的造作,但是他們在世界之中,所受惡報全然相同,都是在一樣的因地之中,妄惑亂想的發生,並不是本來就具有的,都是以上十因所生的惡果。
  【全文完】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佛學研究 略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

淨因
  【續上期】
  六根(sad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根」是認識器官,有能生之含義。人們種種感覺的生起全倚賴六根,因此一般人便認為,六根是真實的。為了破除人們對六根的執著,以下經文討論佛陀的大弟子因種種因緣而領悟六根虛假不實而得道(因耳根圓通非常特殊,在本文的最後再作詳細討論)。
  7. 第七圓通︰見元1圓通--指阿那律陀因失明,向內觀照,亡塵脫根,旋見真性的本元而得証悟
  正文︰阿那律陀2,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3。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4。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証,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譯文︰阿那律陀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初出家,很愛睡眠,如來責罵我為畜生類。我聽了佛的罵後,愧悔哭泣自己責備自己,發憤七天不睡眠,把眼睛傷了,雙目失明,世尊憐憫我兩眼失明,世尊教我修持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法,返觀本心,照完又照,照見到自己本性原來不動不壞,一時間就開啟了金剛正眼,由此証得天眼照明,不必依靠眼根就能看見十方世界,其精微洞悉,就像看手上的菴摩羅果一樣清楚(六根互用)。如來授印我得成阿羅漢果位。佛問那個法門最為圓通,依我的修証,以向內觀照,亡塵脫根為第一。
  評論︰
  眼根為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一般人認為,眼能見物,所以認為眼根為實有。若眼睛瞎了,便無法辨認事物。因此有眼的人自認為能認識事物,而同情雙目失明之人。但若不會內觀,只向外求,肉眼所見之事物往往是虛幻不實的。反之即使向阿那律陀那樣雙目失明,若能學會向內觀照,便能了知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的,虛幻不實的。外境是如此,眼根也是如此。如此觀照,就能領悟到亡塵脫根的境界而開悟。
  8. 第八圓通︰息空5圓通--指周梨盤特愚鈍,入數息之觀,反息循空而証悟
  正文︰周利盤特迦6,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7,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8,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9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10。其心豁然11,得大無礙12,乃至漏盡,成阿羅漢13。住佛座下,印成無學。14佛問圓通,如我所証,反息15循空16,斯為第一。
  譯文︰周利和盤特迦兩位尊者從座位站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的記憶力不好,所以不能博學多聞,當初我遇到佛,聽到宣示佛法而出家。在誦持如來四句偈語時,一百天當中,誦到前句就忘了後句,記得後句又忘了前句。佛哀憫我的愚笨,便教我於靜室中以數息來調攝身心。
  我當時觀息,微細窮盡,精心研究,來從何來?去何所至?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諸行剎那無體,唯在一念,心裡豁然貫通,得到大無礙,至於漏盡,成了阿羅漢。住佛的座下,佛印証我,成為無學。佛問圓通,如我親身所証,反息循空,是為第一。
  評論:
  鼻根為嗅覺器官及其能力。世俗人認為,記憶力不好的人一定愚蠢,於悟道無緣。其實不然。周梨盤特那雖然愚鈍,但一經佛陀指點,修數息觀,觀察出入息,心裡豁然貫通,終於白明,能呼吸的鼻根其實也是不真實的,與世間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剎那生滅無體,沒有自性,而當下悟入佛的境界。
  9. 第九圓通︰味知17圓通--指橋梵缽提因宿業而有牛反芻的毛病,觀味之知,還味旋知而得圓通
  正文︰憍梵缽提18,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19,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20。我得滅心入三摩地21。觀味之知,非體非物22,應念得超世間諸漏23。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24,如鳥出籠,離垢消塵,法眼清淨25,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証,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譯文︰憍梵缽提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有口業,於過去劫中,輕蔑侮弄沙門,所以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來教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地。觀察味覺的知,既不在體,也不在物,應念即超出世間諸漏。
  內脫離了身心,(因為不在體)。外遺失了世界,(因為不為塵所縛)。遠離了三有(因為應念超出世間諸漏),如鳥出籠,(因為永脫輪迴)。離垢消塵,法眼清淨,成了阿羅漢,如來親自印証了,証了無學道。現下佛問圓通,如我所証,還滅味塵,返觀知性,是為第一。
  評論:
  舌根為味覺器官及其能力。一般人認為,能品嚐百味的舌根,是真實的。但橋梵缽提透過修一味清淨心地法門,終於領悟到,舌根知味的感覺既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是因緣合和時才生起,故無自性。如此觀察,當下就能証得超出世間諸漏。
  10. 第十圓通︰身覺26圓通--指畢陵伽婆蹉因足傷覺痛而開悟
  正文︰畢陵伽婆蹉27,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28。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29三七日中,諸漏虛盡30,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31。佛問圓通,如我所証,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譯文︰畢陵伽婆蹉,即從座上起來,頂禮佛足而對佛說︰我初發心,從佛出家入道,屢次聽如來講說世間一切不可樂的事情。當我在城中乞食時,心裡思惟佛教我的法門,沒有注意被路上的毒刺傷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我想到我因為有知覺,所以感到如此的深痛,雖然知覺能覺到痛,然而能覺的清淨心中,並沒有能覺的知和所覺的痛,我又思惟道︰難道我一個身體,竟有兩個知覺嗎﹗澄心觀察不久,忽然感到身體和心念都一齊空了。三七日中,一切諸漏虛盡,成為阿羅漢,得如來親自印証授記,證明登了無學道。現下佛問圓通,如我自己所証,悟得純覺未久,便能遺身,是為第一。
  評論:
  身根為觸覺器官及其能力。世人認為,身體能了知疼痛或舒服,所以身體是真的。但若用佛陀的智慧觀察,如果身上癢,用開水燙癢,便會感到心樂身苦。同樣畢陵伽婆蹉被走路一不小心,被毒刺傷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但因他修行有功夫,心中清淨,所以他的心中並沒有疼痛的感覺。這種經驗使得畢陵伽婆蹉反思︰一樣的身體,同一時間,為什麼會有兩種感覺?最後他終於領悟到,能感知的身體是不真實的。
  11. 第十一圓通︰法空32圓通--指須菩提聽聞法性空寂,旋法歸無而証入
  正文︰須菩提33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34,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35,如是乃至,十方成空36,亦令眾生,証得空性37。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38,頓入如來寶明空海39。同佛知見40,印成無學,解脫性空41,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証,諸相入非42,非所非盡43,旋法歸無44,斯為第一。45
  譯文︰須菩提從座位上站起,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從很久劫時以來,就意根清淨,心身自在,無有罣礙,已經歷了無數量的生,所以在母胎之中,就已經知道四大本空,出胎之後,因此能悟解到十方世界無不空寂,出家以後,又宣說一切法空,以至能令眾生証得空性,直到如來啟示我,悟解到覺性才是真正的空,真空妙性圓融靈明,因此而証得阿羅漢果,得入如來真空性海,証得和佛一樣的知見,佛印証我已成就無學道。我雖証得空性,但又不住於空,所以得到無上解脫,佛稱我為解空第一。佛問那個法門最為圓通,依照我的修証,諸相是空,能所俱滅,旋轉虛妄生滅,複歸本元覺性,所以,以空去意根為第一。
  評論:
  意根(mana-indriya)為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所對之境則為心法,對法境即產生意識,人們執著為實有。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透過修空觀,終於領悟到即使是清淨的意根也不是真實的,因為它倚賴各種因緣的和合才能生起。這使須菩提終於領悟到世間一切法皆空的道理,而悟証阿羅漢果。
  從以上討論,使我們認識到,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對之境為四大(地、水、火、風)所形成之色法;意根所對之境則為心法,對法境即產生意識。他們有一個共通之處,都是緣生緣滅的,故無自性,不是真實的。若能明白這一點,使成悟道之因緣。
  【未完待續】

  【註釋】
  1即眼根
  2阿那律陀,一作阿*冕*樓陀,譯意為無貧,或為如意,過去生中,因以稗飯供養辟支佛,以致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常得如意之福。現下是白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阿難的堂兄。
  3佛在給孤園為眾說法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佛說偈來訶罵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聞後,痛哭自責。
  4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是一種三昧的名字。修這種三昧,初起觀時,只須樂見照明之性,深入觀中,不見明暗之相,最後能見聽見都盡,三昧既成,本明之光自發,所以能洞見十方,無所阻礙。
  5即鼻根
  6周利,法華經上說是周陀,這是兄的名字,意為路邊。磐特迦,法華經上說是莎伽陀,意為小。周陀莎伽陀意為路邊小,這是弟弟的名字,因為他們的母親,隨著丈夫到了外國,兩度將要生產時回家,在路邊生下孩子,哥哥名叫道生,弟弟名上加一個小以作區別。
  7即是記憶力。
  8伽陀的含義有多種,此處應譯為偈。佛為了憐憫磐特,教他一個偈語︰「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修持得度世﹗」又法句經中說︰「磐特出家,稟性暗塞,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又譬喻經上說︰「磐特於迦葉佛時作三藏沙門,有五弟子,三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從昔至今,諸根暗鈍。」
  9調息就是調整鼻息,鼻息有四種︰有聲為風,結滯為氣,出入不盡為喘,出入都盡為息。調息即兼帶數息,按天台止觀︰離了風氣喘三種呼吸,專數幽綿自在的息,從一數到十,或從一數到百,然後逆數至一。這樣數息,可以收攝妄想,使心不散亂。
  10一念本不實,唯是一心。
  11此時全息即是全性,所以心中豁然貫通。
  12既已豁然貫通,根身器界,自然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所以得大無礙,此時悟証已齊於佛境界。
  13理上雖然悟齊佛地,然而事上還需次第斷惑,才能諸漏永盡。成阿羅漢。
  14因為僅証小果,還須依佛,希求上進。所以住佛座下,成阿羅漢。
  15反觀息相。
  16循順空理,嗅性本圓,香塵元空。因為出息吐故,入息納新,以致嗅性局限於香塵,香塵參雜於嗅性。現下既然反息循空,那麼出息不涉於眾緣,入息不住於「陰」〈五陰〉「界」(十八界)。前後互相遺棄,所以為第一。
  17即舌根
  18憍梵缽提,意為牛*呵*,就是食後口裡仍然嚼咬不休,猶如牛的反芻,這有兩種說法︰一種如後文自敘為過去生中,輕弄沙門所得的果報。一種意為牛跡,因為過去生中作比丘時,偷摘別人田里的稻子,以後五百歲變牛來償債,現下雖然己証到「無學」位,過去作牛的余跡仍然存在。
  19因為過去劫中,看見老僧,沒有牙齒,吃食物時,笑他猶如牛在反芻,感得的果報,世世生生,口裡生著牛舌,常如牛*呵*。
  20忘掉一切塵味,反觀舌根,一味清淨,即是本元心地,依此修習,成就三昧。
  21滅心即是滅除緣味之心,反觀舌根工夫,於綿密中,精研嘗性,而入三摩地。
  22觀察嘗味之知,來自何處?不從根生,即不在體,不從塵生,即不在物。
  23如前文卷四末所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此處「我得滅心」即是棄生滅心。「入三摩地」即是守真常。「觀味之知,非體作物」即是常光現前。所以根塵識心,應時消落。因此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因為世間諸漏,無不產生於根塵識心故。
  24三有即是三界的生死。一是欲有,欲界的生死,二是色有,色界的生死。三是無色有,無色界的生死。
  25前文所說「想像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即是此處說的離垢消塵。前文說的「則汝法眼,應時清明,」即是此處說的法眼清淨。乘此法眼清淨,進斷見思二惑,所以成就阿羅漢道。
  26即身根
  27畢陵伽婆蹉意為余習,因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因此驕慢心很重。雖然今生已証阿羅漢果,過去生中的余習仍在。如每過恆河,即呼河神道︰「小婢斷流﹗」河神雖然聽他的話,斷了流,可是心裡懷恨,來向佛訴說,佛命令他向河神陪罪,他於是合掌對河神道︰「小婢莫生氣﹗」大家聽了都笑起來。佛說︰「並不是他有意對河神不客氣,這不過是他過去生中仍然存在的余習。」
  28初發心從佛入道是入的小乘道。小乘四諦是以苦諦為初門,如來說世間不可樂事即是苦諦。
  29「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
  30既斷現行,所以為虛,因為無發業用故。複斷種子,所以為盡,此時見惑思惑都盡,所以証得四果,為阿羅漢。
  31如來親為印証,登了無學道,即是小果已經圓滿,當更進求大乘。
  32即意根
  33須菩提意為善業,稟性慈善,能護持初發心人,心不起礙,在佛弟子中稱為無諍第一。
  34就是意根無礙,無隔陰之昏,處胎之昧。
  35初在母胎之中,自憶以往恆沙生命,次第終歸消亡。現此胎中之身,終亦無有。當體空寂,以誰為我?從這裡已悟到人無我的道理。
  36我既不有,界無從立,所以十方世界,盡成空寂,這就是從人無我的道理中,進而比知法無我之理。
  37後來助佛教化,常以二無我的道理,開示眾生。這就是令眾生証得空性。
  38先在母胎中即知空性,這就是我空。進而十方成空,這就是法空。令眾生証得空性,這是以空為是。性覺真空,遣以空為是之執著,顯空性圓明之體。圓則顯其非偏,明則顯其非斷。乘此妙悟,斷見思二惑,所以得阿羅漢果。
  39雖然已得羅漢果,然而不以小果為足,故重觀性空,空亦不存在,所以能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寶即是體,明即是用,同為第一義空,甚深廣大,猶如大海,故名空海。
  40如來發明性覺真空,原為遣除執著,縱然空性圓明,也是與有相對而成立。現下重觀性空,並此空性也消亡無有,所以頓入佛空。知見也廣大無際,與佛相同。
  41雖然漸修僅到四果羅漢,然而圓解已同於佛証,超過眾小乘羅漢之上,所以為無上。
  42非即是空。
  43能空之執和所空之相都盡。
  44這就是以意旋法,回歸於空性圓明之中。
  45此時若不住於小果,即可進入佛空,所以說為第一。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佛學研究 學佛──非一般的學習

李炳時
  學佛,是非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要有全新的思惟,全新的起點。通常的學習,或為求知,或為頭班,或為興趣,從而有所住,有所執取;學佛,乃為了解脫生死,從而逐步離開繫縛生死之住、執,「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通常的學習,必有身外的對象,或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在學習者和知識技能之間,永遠存在主體和客體的分立,學習的過程,即是主體不斷佔有客體的過程;學佛的對象,既是緣起性空的般若佛法,也是修學人生命自身的佛性。
  學佛之路,就是不斷將自己的佛性如實還原,回歸整個宇宙世間的「諸法實相」於一體,從而最終消除主體和客體的分立,更不存在「主體」對「客體」的佔有。世間一般知識,均屬有漏的、約定俗成的「世俗諦」,唯有佛法真俗二諦俱備,尤以無漏聖智的「勝義諦」為不共於世間知識之本質。佛法所含攝的世俗諦,具有趨向、提升至勝義諦之性格,作為一般世俗諦的世間知識則無此性格。儒家思想,固然志趣高遠,光昭日月,但成為聖人,不脫我執,達於天命,不脫法執,有執即有漏,恐怕仍缺乏勝義諦之進路,或至少並不彰顯。
  世間知識,分類浩繁,隔行如隔山,就算同一專業中的不同科目,不同課題,也往往老死不相往來。所以知識界的「法執」極重,文人相輕比比皆是。
  比方甲、乙兩名學人,學問功力同樣眾所公認,但兩人各自在對方眼中,可能一錢不值。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人認為,自然科學不但無助於解決生命和社會的諸種問題,更導致問題加深的後果;自然科學家則指前一類學問並非建基於嚴密的科學方法,各種結論難以檢定和証偽,不足採信。從事理論研究的人認為,技術或實務研究的層次不高,缺乏理念性和原創性的深遠價值;從事後者的人則指理論研究只是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沒有實用價值。因此,世間知識的排他性格,根深蒂固。
  佛法認為,萬事萬物皆由緣起而生滅不息,性本空寂,這種平等的緣起觀導向無分別心的慈悲觀,從而使佛法具有無限的包容性,「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亦是學佛者必備的學習態度。
  佛法中各種不同之宗門如禪、淨、密等,各種不同之理路如中觀、唯識、如來藏等,均屬佛陀的教法,都是通向佛地之不同面向,不同進路。佛經中每每載有盛讚受持本經具有無上殊勝功德之語,正體現出佛陀的平等智,啟迪我們不要以貨比三家、妄分優劣的態度修習佛法。
  例如淨土法門無疑是一個極為殊勝的法門,它來自一個非比尋常的偉大緣起──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根據筆者的觀察和思考,淨土法門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功德,就是攝受大量抱有追求人天福報心態的眾生,讓他們的人天福報車卡藉著西方淨土這一殊勝的仲介,自然無礙地扣上成佛之道的火車頭。我們一方面要大力贊嘆和推崇西方淨土,引導更多眾生修習此一法門,另一方面也必須視其他法門的修行者同為菩提道上平等不二的伴侶,不可簡單地採用論理學上的二分法和比較法來判別不同法門的高下,論理學只是方便施設,一旦「執實」,便遠離佛法的慧見。
  歷代一些祖師大德,雖然不乏維護本宗本門的「過激」表示,但應視為特定歷史時空之下的方便語,必須透過他們的時代處境和語言外觀把握其睿智的深意。事實上,佛法的所有法門,無不推崇三法印、四諦、三學、八正道,它們的根本法性都是盡皆平等的。
  佛法也不排斥世間知識,認為所有知識都是心識緣起之產物,在緣起的範圍內,各有其相對合理的位置和價值,但它們都沒有永恆不變的性質。知識的歷史︰建立、否定、替代、轉換、演化、發展,都在在顯示知識本身的無常,無自性。
  因此,不同學科,不同學派之間,只有互相包容,取長補短,方吻合科學本身的精神與性格(自說自話,不願瞭解別人的觀點,亦非科學的態度),佛法提倡的平等和慈悲,與此也是一致的。
  在世俗諦的層次上,佛法和世間知識之間存有不少對話的空間,例如因明學與論理學的對話,戒律學與倫理學的對話。佛法雖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但亦可作為一種哲學的表現形態,與各種世間哲學溝通。作為宗教的一個類別,佛教更可與其他宗教對話,尋求共同的關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所有世間知識都在眾生的識田之中,然則,世間知識自然亦含藏著佛性的原素。從而,世間知識雖然不是佛法,卻能以不同的面相印証佛法,體現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既然煩惱也可以轉為菩提,為甚麼世間知識就不能和佛法共融呢?佛法與世間知識之間,可說「不同而和」,這是學佛者應有的中道正見。由此引申出,學佛的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學習如何運用出世間的智慧,來重新接受當下現實的世間。
  一般知識的學習方法,必須講求循序漸進,講求學習的規範性和系統性,學佛,亦十分重視這些講求,但也不一定非講求這些不可。
  由於眾生的因緣千差萬別,學佛並無絕對之常法,在三學六度之修學內容前提下,可以千變萬化,歷代無數修行者百花齊放的事跡,早已為此作出註腳,說明學佛是一種創意無限的學習過程。不同的法門,修學風格亦大異其趣。
  有的法門如密宗者,極其強調修學人與其導師(上師)的個人衣缽傳承;有的法門如淨土者,師門之外,亦非常鼓勵個人自行隨緣修學,所以淨土法門極之適合在家居士乃至一般社會大眾。學佛,可說各適其式,各人側重,均有不同,筆者所認識的修行者,就有鑽研經論的「學問型」,持戒精嚴的「持戒型」,勤於功課的「功課型」,勤於共修的「共修型」,兼具多種特色的「綜合型」。
  筆者曾有一段時間常參與共修,覺得其中產生的氛圍確有助保持修行意欲,對治懈怠。而常讀佛書,除了培養佛法正見之外,亦能培養學佛的心境和情緒。筆者閱讀佛書,讀到相關內容,也會情不自禁地念起佛來。筆者觀察所得,本澳佛教界人士閱讀佛書的風氣未算濃濃,誠為可惜之事,希望這觀察有誤吧。筆者亦主張,修習佛法的朋友在交際聚首之場合,應抓緊機會切磋佛理及交換修行心得,筆者所受之不少法益,正是來自不同的佛友、善知識。
  此外,對於研究佛學而沒有佛法信仰的學人,筆者依然認為他們對於佛法的傳佈具有卓越貢獻,他們的學術工作絕大部分有利於增強佛法的影響力(筆者個人的學佛因緣,正是得力於一位非佛教徒友人之建言)。這些學人長年累月研讀佛法經論,由此種下的菩提福田,實在非一般人可比,他們「轉識成智」只是或遲或早而已。
  學佛,要鬆緊得宜,太鬆,有流於放逸之弊,太緊,會因壓力而產生煩惱,亦不合佛法「放下」的旨趣。但鬆緊與否,須視每個人修學的環境和進度而定,並無統一的標準。鬆緊之適度,最好落實於學佛的生活化,使學佛成為一種有序的生活習慣。以持誦經、咒、聖號為例,除了合適的定課之外,建議養成盡量利用日常生活的空檔,包括行、住、坐、臥都進行持誦的習慣,如此既能保持一定的精進度,又不致於產生太大的壓力,因為那些時間反正是閑著的。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萬一因事忙而無法堅持定課,也能確保每一天都有一定的時間使自己處於修行狀態,持續慧命而不失。
  最後,持戒、佈施和忍辱,是「諸法無我」的基本實踐,直指學佛的心要──破我執,這三項都是知易行難︰持戒之難,難在止欲;佈施之難,難在捨棄;忍辱之難,難在息怒。但正因為難,修學人更要以此挑戰自己,從淺近處做起,逐級而上。學佛,是解脫個人和眾生生死之無上大業,畢竟需要非一般的勇氣,非一般的毅力的。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天台學說 略論天台佛學的「三一」實相觀

胡春業
  天台佛學理論的來源,上可追溯到印度.龍樹的「中觀實相」說,它主張「不落兩邊,直悟實相。」北齊.慧文禪師,開龍樹之道,創「一心三觀」大乘觀法,認為空、假、中三觀,可破時間、空間次第,一心俱得。門人慧思把慧文的「一心三觀」與《法華經》圓融思想相結合,立「定慧雙開」的圓頓之旨。智者大師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創立天台佛學。
  天台宗的佛學思想集中他體現下「一心三觀」、「三諦圓融」、「一念三千」等典型的命題之中。如果我們對這些命題加以分析綜合,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思惟觀修模式,即「三一」實相觀。
  (一)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不僅總攪《摩訶止觀》一書,而且統貫整個天台佛學體系。《大品般若經》言說的三智是指「道和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將大品三智能為三觀的是天台二祖慧文禪師。慧文認為《中論》的三諦依次相當於三種智的境界。既然作為「果」的三智一心中得,作為「因」的觀豈會分前後?因此,他恍然大悟,悟出了「一心三觀」。這一悟既開龍樹之道(源於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論》),又使天台「法門轉改」(一心三觀統攝天台教觀)。
  智者大師又進一步將三觀擴張為三諦,把雙遺中翻轉為圓融的中道,把空、假、中同時論為「因緣所生法」的謂語,並透過「即」字的運用,把三者貫通起來,「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者皆中者,即是實相故。」是三智一心中得,三觀一心中發,三諦一心中照,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時存在於一心中的,一心三觀的三觀是指次第三觀:
  第一︰從假入空觀又名二諦觀。天台宗認為,名言概念並韭真實之體,要求人們破除世俗迷見,意識到世界一切性本空,所以此觀叫「從假入空觀」。
  第二︰從空人假觀,又名平等觀。既應看到世界萬物本性空的一面,亦應看到這個假有的世界萬有,否則會墮入「空病」』,執迷於空。
  第三︰觀名中道第一義觀。天台宗認為,「初照用空,後觀用假,是為雙存方便。入中道時能雙照二諦」。此觀要求人們把世界萬象的性空和假有圓融起來看,這樣,認識才不落二邊,走向片面。
  若用一圖示剖析一心三觀的空、假、中三觀,如下︰
  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觀
  中道第一義觀(實相)(不思議境)
  一心[不次第觀(「一」) ] 言語道斷
              主客融一
              含攝周遍
  這種思惟觀修模式,先開方便之次第三觀,再會歸直達實相之一觀(不次第觀),這就是「三、一」思惟觀修模式。若用上圖來剖析其中的含義,更是直觀明瞭。
  次第三觀(「三」)的特點是可思議的。即把主客體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並用名言要領加以描迷的。是認識的初級,是權且施設的方便說法,是為進入不次第三觀作鋪墊的。要把握世界的實相,必須進入不思議境。進入不思議境只有透過不次第觀(「一」)才能達到。不次第觀的特點是不必借助名言概念(言語道斷)主客融一(渾淪圓具)、全部絕對(含攝圓遍)的一種証悟。  
  (二)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也是典型的「三一」實相觀。
  智者大師從龍樹的二諦發展到天台的三諦說,是受了三論師興皇法朗所傳的類河舊說的影響,特別是吸收了借肇《不寞空論》中的「立處即寞」思想。認為一切法都有其在認識上所執著的別相(自性),比方色以質礙為自性,色空就是空去這種自性;受以領納為自性。同時以假(資成)為契機,而認識法的本質(真性)就是中。智者大師在一與三的關係上,遵循《法華經》「會三歸一」的圓頓之旨。無論三觀、三智的「三」都只是方便權說,開權的目的是顯實。因此三諦歸於「一實諦」,三觀歸於「不次第觀」,三智歸於一切種智。這是第一個層次的「三歸一」。
  第二層次的「三歸一」是「一實諦」、「一心三觀」、「一切種智」都歸於一心,一念心中,三諦、三觀、三智同時具足。天台宗認為,空諦、假諦、中諦的三諦次第修、次第証,那只是方便權說。三諦的關係是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這便是所謂「三諦圓融」。圓融的三諦,天台宗稱之為「一實諦」。三諦(「三」)是次第的可思議境,「一實諦」(「一」)是圓融的不思議境,是直連實相的絕對寞理。天台示認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雖為次第証,次第修,這是方便權說。三智實為一心中得。把次第的三智會歸於直悟於實相的一心,同樣是「三、一」思惟觀修模式。
  (三)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說是天台佛學的最高成就,也是天台特色之所在。它被湛然在《止觀輔行傳弘□》中(卷五之三》贊為「終究究竟極說」。一念三千,從天台思想展開的邏輯上說,是觀為「一心三觀」、境為「三諦圓融」的「境觀圓融」的必然結論。智顗「一念三千」的本意是要解決的亦並非心、法的前後、根源問題,而是企圖用「一念三千」來打消心法的距離及對立,使這一關係擺脫語言分析的、可思議的理性途徑,而成為圓融狀態。我們不妨看《摩訶止觀》卷五中釋一念三千的一段原文: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巳,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
  這一段話,很清楚地表明不可把一切法歸結為心,亦不可把心歸結為一切法。「介爾有心,即具三千」這「具」字的意義︰把心化為一切法,倒過來看,可以說一切法也就是心。這樣,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對立消失,而處於圓融狀態的同一。
  「一念三千」的一念,是非理性的整體主義的直悟,它表明主體把握無限客體的能力。在介爾的細心中,一念動處,就是宇宙整體,一剎那心中就有三千性相,三千世界,繫於一念心。這一念心,是遍在一切的佛心、真如、法性。「三千」分三步構成︰第一步,依《華嚴經》所說的十界,即六凡(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加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共成十界。由於十界互具,即成百界。第二步,百界再配以《法華經》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萬百界千如。第三步,百界千如再配以《大智度論》所說的「三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五陰世界),即成「三千」在智顗看來,把大千世界作三步劃分、從三個角度認識,把主體的「一念」和客體的「三千」放在對立的集團上,這都是分次第的權且施設,是方便說法。作為實相的不思議境是不分次第、不分主客的圓融整體。像前面的三觀歸於一心(不次第觀)、三諦歸於一實諦、三智一心中得一樣,三千也歸於體悟不思議境的一念心。顯然,這同樣沒有跳出「三、一」思惟觀修的模式。
  (全文完)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開宗明義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

不著
  【接上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此為第二科,重頌科下分為三,今初頌說法。「重頌」為十二部經之一,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經。即︰
  (一)契經,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重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
  (三)記別,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
  (四)諷頌,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
  (五)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
  (六)因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
  (七)譬喻,以譬喻宣說法義。
  (八)本事,記載本生談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亦屬此。
  (九)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十)方廣,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
  (十二)論議,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瞭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破有法王︰破是破壞、破碎、破除;有是有人我是非、有苦有樂、有種種過患、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通九界、三界名三有︰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系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婬欲、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二)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婬、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碩,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三)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三界可細分為二十五有(界),若將色界之那含天析而為五(即五那含天),則共為「二十九有」。總之九界聖凡有修有証,未究竟歸第一義空,未究竟得清淨寂滅,皆名為有。現下本經云「破有」,佛以圓滿大智慧力,將九界煩惱消滅無餘,二種生死究竟超脫名為「破有」。「法王」者,佛之尊稱。王有最勝、自在之義,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破有」是斷德,「法王」是智德;破有法王是諸佛之通稱,唯法王方能破有,餘者皆不能。法王是能破,有是所破,能所合稱,名「破有法王」。要學佛陀之聲音八音四音。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具有八種殊勝功德,令諸眾生聞即解悟。即︰
  (一)極好音,又作最好聲、悅耳聲。謂一切諸天、二乘、菩薩,雖各有好音,卻未達極境,唯佛音聲能令聞者無厭,得入妙道,為好中之最。
  (二)柔軟音,又作濡軟聲、發喜聲。謂佛以慈善為心,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令聞者喜悅,皆捨剛強之心。
  (三)和適音,又作和調聲、和雅聲。謂佛常居中道,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令聞者心皆融適,因聲會理。
  (四)尊慧音,又作入心聲。謂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徹,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
  (五)不女音,又作無厭聲。謂佛住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
  (六)不誤音,又作分明聲。謂佛智圓明,照了無礙,所出音聲諦審真實,無有差謬,能令聞者各獲正見。
  (七)深遠音,又作深妙音。謂佛智幽深,行位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令近聲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
  (八)不竭音,又作易了聲。謂如來願行無盡,住於無盡法藏,所出音聲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
  「出現世間」隨眾生欲說種種法,有既究竟破壞,自己所作,雖究竟圓滿,得大自在,但眾生仍在生死苦惱之中,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尚未完成,現已証滿一切種智,正好廣度眾生填願,諸佛本來不出世,為利眾生故出現於世,專為拔眾生妄苦,給與眾生真常妙樂,故「出現世間」。真常妙樂是眾生本有之佛性,與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能証如來真空常寂的涅盤之境。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但眾生迷來已久,煩惱深濃,不能直下承當,佛觀眾生,不能堪任,但隨其堪受何法?為說何法?眾生根性不同,故佛巧智無邊,種種說法,逗眾生機。
  「如來尊重」此語之意,非佛尊重自己,是尊重一乘妙法,一乘者,即指佛乘。乘,載運之義。佛說一乘之法,為令眾生依此修行,出離生死苦海,運至涅盤彼岸。喻以七寶大車而導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說法華,蓋因眾生根機不等,於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本經中所載︰於一乘道分別說三,後至法華時,會三乘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
  「智慧深遠」智慧深故,徹通三世;智慧遠故,鑒徹十方。深遠即上諸佛之智慧甚深無量,深是高深,無量是廣遠。如本經中方便品(大九.五中)︰「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久默斯要」此是對小乘人而言久默,對菩薩大乘人則常常宣說,斯要是指一乘妙法,成佛四十餘年,未曾對小乘人提及,故云「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小乘人未能信受,佛雖為說,反傷其善根,不但無益,而反有損,故不務速說。歷阿含、方等、般若,都未曾說,至今法華,方始為說。小乘,又作聲聞乘。二乘之一,是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於所修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意。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証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以下解釋不務速說之因由,有志聞此妙法,則能信解,依解起行,漸漸証同於佛。此乃修行佛道所必經之四種過程。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瞭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証悟其果。
  「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智慧小者,聞此一佛乘,則生疑悔,既不能信解,心生驚怖,從此起謗,則墮三惡道。則為永失,既不信墮落長劫受苦,不知何時方得人身,再值佛聞法,故雲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由是眾生聞而不信,生謗墮苦,因緣之故。隨眾生力所能堪任何法,佛則為說何法,以逗眾生機。逗機者與對手之機根相應。逗,投合之義。即師家之機與學人之機相契合,為大悟徹底、契合佛祖之要機。又為度化鈍根之權巧方便。
  「以種種緣,令得正見」眾生根性種種不同,故佛方便開小乘法義,依之修行,漸漸捨凡成聖,令根性純熟,今日方說此一乘妙法,令得正見。此有二義︰
  一、令小乘人,隨機所解,從凡入聖,令捨外道邪見。邪見者,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諦因果之道理者。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而謂惡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謬見,即是邪見。蓋俱捨家謂撥無因果為邪見;唯識家則主張撥無因果及四見以外之所有邪執,均稱為邪見。
  二、今日為說一乘實法,令捨小乘知見,得入佛知見,方是真正見。佛知見者, 指諸佛如來照見諸法實相妙理之知見慧解。此系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體而言「知」;亦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言「見」。蓋所謂「佛之知見」,乃透徹了達諸法實相之真知真見。而如來出世之一大事因緣,即在為眾生而開啟佛之知見,示導佛之知見,欲令眾生了悟佛之知見,並令証入佛之知見,還其本來清淨面目而不複迷失。
  《法華文句.卷四》就開、示、悟、入等四字,特立四位、四智、四門、觀心四釋等名目而闡明︰佛知見「之旨義。其中,就四位而言,若以『開』配於十住位,此位斷除一分無明,得少分知見,此即『開』佛知見;準此,則『示』配於十行大白位,『悟』配於十回向小赤位,乃至於『入』配於十地大赤位,此位斷盡一切無明,証得知見圓明,此即『入』佛知見。本經中(大九.七上)︰『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總括而言︰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破有者,什麼是有?因果不亡是有。在眾生境界來說,因果總是有的,成佛之後能超越因果,但絕不是撥無因果。佛是超出三界二十五有的因果,所以說「破有」。「法王」是法中之王,佛是為了破我而出現於世,但還要隨眾生心欲,先要令使他們歡喜,複說種種法。
  如來尊重,智慧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如來尊重實相般若,因為實相般若太高深、廣大;一般小乘人不契機,所以不能為他們說大乘法。故由華嚴到法華涅盤,經過三十多年,不說實教,只說權教。實教是實相般若,唯一佛乘更無他乘。這一道理很久沒說,為何不說?因為眾生不但不信,反而會誹謗。因此這殊勝法門暫時不說,可見佛具足忍耐力。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無智疑悔,則為永失。有智慧的眾生聽了此妙法後,能起信心,知道這是大乘法,他便會開悟。然而對無智者說一乘大法,他反而會對法生疑惑,若對無智者說諸法總歸一空,空了不是什麼也沒有了嗎?無所學嗎?他一生疑惑誹謗,就斷大乘種子,所以說永失。
  是故迦葉,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因為這緣故,迦葉﹗你要明白,佛是隨著方便善巧來說法,以種種法逗種種緣,使令眾生得正知正見而不生邪見。

佛學研究 認識佛教的主要原素

常聞
  一、 何謂佛教?
  首先從字義上解釋「教」者,有訓誨義,謂訓導教誨;又「教」者,有從上所施至下所效也;謂長者上輩賢哲所行之事,名之為「教」。
  佛教︰以合乎理智之教說;是佛陀對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誨,示導有情轉迷成悟,實現淨化的理想。其中包括身教、言教二種;依此內涵來體現無盡無邊的時空事理。這兩種教誨,能使一切受學的人,依之而達於真正完善美好(解脫涅盤)的人生。
  二、 構成佛教的要素︰
  構成佛教的主要原素是佛、法、僧三寶。由此三者的綜合,方能成為一個宗教的佛教。
  「佛」是教主,屬創教者。
  「法」是教理,屬於這一宗教的本質和精神。
  「僧」是教徒,屬信奉及實踐這一宗教的教徒。
  佛教就是由此佛、法、僧三者的組合而成的。
  宗教成立之五種原素︰(1)教主 (2)教理 (3)教徒 (4)教戒 (5)教儀
  三、 佛法僧的釋義︰
  「佛」梵語佛陀耶,又名浮屠。譯為覺者,是一位先知先覺的聖者。
   可約三種釋之︰(約身) (約德) (約義)
  A、約佛身者︰即指佛的身相而言,謂佛經過無量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成就一切因行功德,而得究竟成就無上佛果,圓滿一切相好莊嚴,這就是佛的身相;故《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雲︰「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圓滿於菩提樹下,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號之為佛」。
  佛亦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1)法身者,理法之聚集,為証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為法身。
  (2)報身者,智法之聚集,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
  (3)應身者,功德法之聚集,順應所化眾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
  B、約佛德者︰佛的身相中具無盡功德;如《普賢行願品》雲︰「如來功德,假使十方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佛的功德雖是不可窮盡,但我們可以從總、別兩個方面概括說明如下︰
  總者︰總括佛的功德為悲、智二種;
  「悲」是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是福德莊嚴之義。佛的慈悲是利益眾生的大用;它是無滯的怨親平等,是無時間性,永劫無盡,無人我的區別,平等化度;佛的智慧是廣大的,能通達一切事理無礙。
  「智」是智慧;了達諸法境相名智,通達諸法性空名慧;即是智慧莊嚴之義。智亦分有實智、權智二種。實智,是佛內証真理之真實智慧;權智,是用來化他的方便智慧。所以,「慈悲」與「智慧」就是佛功德的總相。
  別者︰就是將佛之功德分別顯示;其中有法、報、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聖、十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別法,更能轉八識成四智。
  依《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雲︰即能令眾生永離三惡趣與生死,或安置眾生於善趣與三乘。此外,佛亦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別德。複次,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隨心三摩地、四智二智、離諸習氣、若遠若近游止自在無有障礙、於一芥子能納無量諸妙高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諸佛如來悉皆具足。
  如無邊身菩薩言︰如虛空無邊,廣大無邊際; 若人量佛德,窮劫不可盡。
  C、約佛義者︰佛有「覺」或「智」之義,然「佛」字卻有體、用的不同。從本體上說是「智慧」,從作用上言是「覺」。依《大乘義章》雲︰「覺有二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覺寤。覺察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覺悟覺,對其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佛依智慧的作用起覺,故能對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正確的瞭解。若要具體的獲悉覺悟的作用,亦可以從三方面中窺視︰
  (1) 本體的覺悟︰佛已証得到一切眾生自性平等的真理,在平等理性中,生佛同源,凡聖不隔;故《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2) 現象的覺悟︰謂佛証悟到宇宙萬有諸法,皆屬依他緣生,非自然性(外道);非一因生(梵天);非無因生(無因外道);故《阿含經》雲︰「諸法從緣生,亦從因緣滅」。
  (3) 因緣性空的覺悟︰佛証悟諸法即從因緣生,則一一諸法皆無獨立的自性,因為無獨立的自體性,故名「性空」;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者,指智慧之能力;仁者,指仁慈之心。 寂者,指法身無相;默者,指超絕名言。即是以般若智慧超絕一切名詞言說,証得無相法身之義。
  世尊初降垂慈,作是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或有人會懷疑,佛教不是倡議「無我」嗎?這不是自相矛盾。然此「我」是指「法身真我」,非是眾生所執著的「我」執。法身我者,是言宇宙一切萬物皆以法身而為本體,一切莫不依法身而現有相。故經雲︰「無不從此法界流」也;所以,以此真我之體為法界尊極;正所謂︰身法不變如如,為萬有之主宰也。《華嚴經》雲︰「觀於如來之垂教,本無出沒,大悲願力故,示現受生」。
  佛的名號亦有通、別之分。通者,共的意思;因諸佛功德相等,故名號亦同;再者,諸佛是以功德而立名,所以,共有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別者,各別的意思;諸佛之名號各不相同,名字各別。
  「法」梵語達摩耶,此雲法,軌持義;能為一切眾生而作修行之軌則,名之為軌;眾生依此實踐,能使(持)之到達解脫彼岸,名之為持。
  法寶亦有三種︰第一種,即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體、相、用)。第二種,謂戒(止惡)、定(不亂)、慧(了達事理),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此三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為方便。二何為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証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見《大乘理趣波羅密經》雲︰「菩提覺之究竟名佛果 ,修行此法可隨分証入」。「摩訶般若」又名「妙慧」,此乃是了達諸法性空的智慧,故曰空慧;因諸法無自性故,名性空。菩薩証法空智,悟一一諸法當體即空,故名法空。然羅漢得我空智,了達五蘊無我,不達法空,執我所故。
  第三種,所謂過去無量恆河沙諸佛世尊所說的正法。正法者不偏不倚為正,其中有事──生滅之世間法;有理──不生滅之出世間法。佛所說之法義,要將世出世間的事理,顯示圓融。有──凡夫見解所執一切法實有;空──二乘見解偏執諸法皆空;中道──法性乃超空超有,空有互相圓融,名曰「正法」。總攝一代正法,可分為五分;又名五藏教,藏者,包含義,總攝義。亦即是佛之教法用五部分包含總攝。五分者︰經、律、論、慧、秘藏。
  (一) 素恆纜︰亦名修多羅,譯曰契經。契者,契合。亦有二義︰(1)契理──經所說之理是正確真實不虛。說事,例如︰因果之事相乃真實不虛;說理,例如︰一切諸法皆是依緣而生,此乃真實不虛,故曰契理。(2)契機──機有宜義,此處引伸作程度理解。佛說法就各人的程度不同而分別說不同之法。例如︰人乘者為說五戒,天乘者為說十善,出世善根者為說出世法,二乘聲聞為說四諦法,緣覺根者為說十二因緣法,大乘根者為說菩薩法等。又經者常也,不變義;佛所說之真理永恆不變故曰常。
  (二) 毘奈耶,又名毘尼,譯曰善治,律也。善能對治三業之過非,因身、口、意三業常起貪、鎮、癡,故以戒律而維護之。例如︰僧、俗根本戒等。
  (三) 阿毘達磨,譯曰無比法,論也。無比者,乃指此理無有比對,屬論藏。從論中顯明邪正因果,可顯明真實義。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
  (四) 般若波羅密多,慧也;般若乃是智慧,波羅密又名到彼岸,又名圓滿。羅什法師譯無「多」字,玄奘法師譯加「多」字。此乃尾音也。即是慧藏,因此慧能顯示諸佛智慧廣大圓滿到彼岸故。
  (五) 陀羅咒,譯曰總持,祕密咒也。陀羅尼分有「有字」與「無字」陀羅尼二種。「有字陀尼」又分別有三種︰(1)有字陀羅尼,例如︰唵、當念此字時,一切鬼王諸天善神皆合掌聽法,或「吽」字皆是。(2)少字陀羅尼,如︰往生咒及一切少咒皆是。(3)多字陀羅尼,如︰大悲咒、楞嚴咒等。「無字陀羅尼」指心體;心體無相,若無名字,不能顯示故。「陀羅尼」此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在「無字陀羅尼」雲︰心能含一切法,一切義即是一切唯心造。雲何能一切法持無量義?例如︰有字陀尼云「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此譯為皈依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二義︰觀音大士乃大慈大悲,能為眾生拔苦與樂,如我們亦能拔眾生苦及與其樂,此乃皈依菩薩而作為自己的實踐之對象。如常持之以久,即是以身皈依大士,我人果能內心無鎮恨怨敵,以慈和之心態待人,則是內心皈依菩薩,此乃甪身心皆以觀世音菩薩之慈悲而作實踐,此亦即是於一義中而總持無量義。
  總上五分,此乃諸佛所說之教法,亦名「五大藏」。
  「僧」梵語僧伽耶,譯為和合眾;三人以上共住者謂之「眾」。在共住規約中,有六種共住的規約為大眾所遵守,令彼此和合無諍,故云「和合眾」。
  「和合」者分(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盤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種 (1)身合約住,唯有彼此相和無諍,方可同住。(2)口合無諍,彼此在語言間無有諍競,方可和合共住。(3)意合約悅,彼此心意要相悅,方可和合約住。(4)戒合約守,在佛所製定的戒律,要共同遵守。(5)見合約解,對佛所說的諦理,要有種共同之解。(6)利合約均,所有一切利益要均等,方得彼此無諍,和合共修,相互砥勵。
  僧具有五種淨德︰
  《諸德福田經》舉出︰(一)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佛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二)毀壞形好,謂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福田。(三)永割親愛,謂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愛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四)委棄軀命,謂出家之人委棄身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証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五)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僧寶亦有三種
  (一)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也。因佛窮証真如法性之本體,故能具化物之性德。如(真如)法而安住,究竟証得真如法性之本體,故不可得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即是表明此類僧人能入第一義之法性。能夠究竟圓滿窮証第一義之法性 ,唯佛一人,因佛能証得宇宙之本體,故曰第一義僧者,諸佛聖僧也。(諸佛之仁德能配合天地之育化,故稱為聖人。)
  a 、不可得見︰諸佛雖然証得真如之本體,但此法性本體無形無相,故云「不可得見」。視不見其形,聽之不見其聲,故此性湛然無形,寂靜無聲。
  b、不可捉持︰因其無形無相,故不可揣摸。
  C、不可破壞︰劫火現前,大千俱壞。
  D、無能燒害︰劫火起時,由地獄起,燒至色界初禪,但佛所証之真如法性本體,不會被劫火所燒害。
  E、不可思議︰不可以用心思,不可以用口議。
  正所謂︰「心欲緣而慮絕,口欲論而詞極」。然佛示現娑婆,能於無相中而現相化度眾生。如︰釋迦譜中「明如來所証之體,本無來去,由大慈悲愍念眾生,故非相而現相,於非身而現身,故有降兜率、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車輪,入涅盤等八相。
  (二)第二賢聖僧︰是指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果上聲聞),辟支佛果,三賢十聖名為第二僧寶。
         聲聞──小乘   概括可名(小乘)自利
     三賢  緣覺──中乘
         菩薩──大乘  (自他兼利)
  聲聞︰為佛的小乘中弟子;聞佛暢演四諦之言教,悟明苦、集、滅、道之真理,依此薰修,斷見、思二惑而証果者。
  緣覺︰又名獨覺;「緣」名義解,解有兩種,一約所觀法門以釋︰依十二因緣之理(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愛、受、取、有、生、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藉現事緣,見所觀之境,如飛華落葉等外緣而引發覺智,觀察外境變幻無常,生滅不停,反觀自心不隨外境之生滅而生滅,悟自心之不滅,因此悟道。
  獨覺︰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單獨以自己的智慧,不從他聞而得道。
  菩薩︰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總上三者皆有賢德,故稱名為「三賢」。
  十聖︰即十地菩薩,其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階位,共有十種,即︰種性、入、未淨、淨、未熟、熟、未定、定、一生、最後身。
  小乘四果位︰
  (1)見道位
  須陀洹︰又稱初果,即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譯作入流、 至流、逆流。新譯作預流。入流,意指初入聖者之流;逆流,謂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違逆生死之流。又初証聖果者,預入聖道之法流,故稱預流。其悟知諸法無自性故,遇境逢緣,不被境轉,不令其心攀緣追逐,能隨順真諦法性,唸唸回入真諦理體。
  斯陀含︰意譯作一來、一往來。又分為斯陀含向與斯陀含果,即預流果(初果)之聖者進而更斷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稱為斯陀含向,或一來果向;若更斷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方可般涅盤,至此以後,不再受生,稱為斯陀含果,或一果。以其僅餘下品之貪鎮癡,故又稱薄貪鎮癡、薄地。
  (2)修道位
  阿那含︰意譯不還、不來、不來相。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此階位之聖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斷盡,則稱阿那含果;若斷除七品或八品,則稱阿那含向;若斷除七、八品,而所餘之一、 二品尚須對治成無漏之根,更須一度受生至欲界,稱為一間。
  (3)証道位
  阿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之二惑,証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証入涅盤,而不複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
  (一) 第三福田僧︰所謂比丘、比丘尼等。成就福德,成就安樂之種子;如在田中播下種子,將來必有斬獲,若清淨持戒、慈悲利人者,可成就福德因緣之善根,令斷惡修善,有廣大心量,利人作佛事業。如經中雲︰「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獷野沙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需然充足……,福田僧亦複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貪鎮癡暗,如十五日盈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

文章所屬目錄︰ 佛教圖書館\ 佛教期刊\澳門佛教\第38期 作者︰  
菩提廣場

Sending the elderly to the old age homes ---- a cruel decision?
  (Lam Pik Chun is the BA student in HKU, who took Making sense of Ch』an (Zen) this year offered by the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HKU)
  After visiting Chi Lin Nunnery, I began to rethink about the issue of whether sending the elderly to care center is a cruel decision or not? Before, I used to think that those who sent thei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to the elderly center are not filial people. I think the reason that they decide to send the elderly out is they cannot bare living with the old people and they may treat them as troublesome old monsters, so it is actually very selfish of their act. Maybe they forget how their parents took care of them in their childhood and cannot see how hard they were up brought by their dearest parents. So it is actually very cruel for them to make such an inappropriate decision.
  However, after visiting Chi Lin Nunnery, it makes me have a 180-degree change of the original thought I had before. And now I began to understand it is not the people』s fault to send their parents to the elderly center, but the result of today』s objective social morphology. As there is a great change of the morphology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mind of people. Everyone knows 『time is money』, especially in Hong Kong which is a highly competitive society. People have to work very hard to earn a living. They are busy for work all the day and how can they have time to look after their intimate parents even they are willing to? And old people are the one who most easily get hurt, they may even faint or die at home without anybody』s knowing. Sometimes, mayb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want to look after thei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but they don』t have such specialist knowledge. Also, the widespread of the concept of small family and the high standing price of houses, the living space is very limited in Hong Kong. It has already been crowded for the sons or daughters』 own family, it is easy for us to imagine how crowded and inconvenient it is for living with one or two more seniors in the small flat.
  From the above we see that sending the elderly to care center may not be what the sons and daughters』 want. Actually, it is absolutely not a cruel decision to the old people, but instead it is a compassionate act to them. Why do I say that? It is because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service in the care center which we----the sons and daughters cannot offer to our parents. Take Chi Lin Nunnery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ere are adequate professionals who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meticulously. There are experienced nurses, dieticians and pharmacists to look after their daily life wholeheartedly and attentively,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suitable die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ealth condition of individual person, to offer professional guidance on taking different kinds of drugs,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elderly.
  Apart from the professionals there in Chi Lin Nunnery, it also has a diversified and well-equipped care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provided in the old age home. Such as for their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there are medical center and dental clinic that provide a low cost medical body and oral treatment for the old people. There is physiotherapy center which provides training for the flexibility of limbs of the elderly. And a scientific 『Monitor Dosage System』 was introduced from Australia to help provide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drugs.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ay Care Center for the Dementia』 was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old people who suffer from Alzheimer』s disease to retrieve their memory through the mental and cognitive training.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e sanitation of the old people』s clothing and food, there is an 『Ozone Laundering System』 installed in the laundry and a 『Central Food Processing System』 in the kitchen so as to maintain the high quality service in clothes cleansing and food sanitation and freshness in the care center. Also,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ife long learning』, the Chi Lin University for Senior citizens』 was set up to provide the elderly a chance to learn so that they can fruitfully use their time and equipped themselves with some useful skills and techniques.
  Thirdl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very comfortable for the old people. There are trees and flowers in the surroundings which provide them a very natural living environment that cannot be find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city. Their living space is very spacious. There are around five people living in a room and each person has an individual bed. Also they have a very healthy daily routine compared with the life when they stay at home as they are required to do exercise every day regularly at the scheduled time. And they will not feel bored as they have lots of friends whom have the same age as theirs, they can talk with each other delightfully and without generation gap. Also, they are taught with Buddhism theory, which can give them religious support and help them solv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about life and old age. Although there seems lots of benefits sending the elderly to the old age homes may have, there are many people still insist on thinking it is an unwholesome karma for making such a decision. And now, I want to clarify and make it clear that what the wholesome karma truly is. According to the Buddha』s spirit, actions are considered wholesome if they produce happiness for oneself and others, and unwholesome if they produce suffering. Putting in other words, to be kind to others is a wholesome karma. Actually it is a very simple theory even a child can understand.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are the practice of wholesome karma. People may think keeping the old people at home is kind to them but in fact it may be totally incorrect. If you can provide them with good car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of course, it is kindness to them. Otherwise, you are just doing unwholesome karma since they may get hurt or become malnutrition as the result of your negligence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you may not know what they actually need, but the most miserable thing is you may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m very much. Therefore, I really hope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ability or don』t know how to look after thei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should give up their prejudice, think in their place and earnestly consider whether they should send the elderly to care center or not.
  If we do good deeds, we are rewarded. Taking good care of the old people is one of the good deed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ry to know what they really need. To conscientiously weigh which on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m, living with them together at home or sending them to the specialized old age homes. Taking loving kindness (wish everyone to be happy) and compassion (wish everyone to be freed from suffering) into consideration and you will get the answer. We should know that everyone must get older one day, imagine that if you are old people, and your family doesn』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you---- a clumsy old people, also they don』t have time to look after you, as they have already been busy for work. Try to think on other』s side, and make an appropriate decision.
  To conclude, this time』s visiting to Chi Lin Nunnery is a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me, before I used to have an old-fashioned thoughts of sending old people to old age homes, I always thought that it is absolutely a wrong decision. But now, I wonder if I am right. I am very touched by the scene that the old people there look very pleased with their living. Maybe sending them to the care center is good for them if you (the sons and daughters) cannot guarantee you can give them good care!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