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學佛——關于實踐問題

學佛——關于實踐問題

任何學問假使只有理論而不能實踐,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實證的,要實證必須實
踐,因此,學佛實際上就是一個實踐問題。佛法的理論一點一滴都是實踐的結晶,而且佛法
認爲認識與實踐,理解與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情,兩者是分不開的。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實
踐的方法,但在談方法之前,必先來總結一下學佛的目的,譬如行路,必先確定方向。

           (一)學佛的目的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滅不停的假相,是惑、業、苦三者的連
鎖,而惑、業、苦又總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動。因此學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行爲,澄清妄
念,轉迷爲覺,明心見性,革除一切主觀上迷妄的、暫有的煩惱習氣,證悟到永恒的、不生
不滅的、以廣大法界爲範疇的客觀真理——常住真心;開發智慧,明達生死煩惱本不可得,
因而從根本上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證悟到不是與苦相對的極樂;並廣
泛地做自覺覺人的工作,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界,即所謂“佛”!

         (二)幾個學佛的基本條件
    學佛的人,必先養成一個“人”應有的優良品質,具備下列幾個基本條件,譬如要造摩
天高樓,必先鞏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過。我們平日舉止行動一定有很多缺點,應該常自檢點,發露忏悔,努力
改正,並要養廉、忠職,要慎言、擇交。勤息貪、嗔、癡、慢,戒除殺、盜、淫(邪淫)、
妄(妄語)。
    二、要存心誠厚。常常悲憫、敬愛和協助衆生,因爲一切衆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諸苦惱
時,正與我受諸苦惱時的苦,無二無別,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華嚴經》
說:“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又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
苦。”就是教導我們要常修慈心,護念衆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信諸法推求本來無我;
信世界無盡,衆生無盡;信世間、出世間離不開因果的規律等等。更要時常涵養省察,以作
學佛的准備。
     四、要發大願。學世間技藝、學術尚須發憤立志,方克有成,學佛是關系自他死生大
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須發百千萬劫永行佛道的決心,願度無邊的衆生,願斷無盡的惱煩,
願學無量的法門,願成無上的佛道,有此大願,必有大成。
     五、要務實行,就是要痛切而實在,恒久老實,堅毅勇猛,不偏執自是,不自欺欺
人。學佛的人具這五項,自然進趨有路。

          (三)修心的一般法則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
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爲止。所以
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衆生習氣無量,因此
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貪,二、以持戒度放
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禅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癡。六度
又可約而爲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個總的法則。戒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欲使自
心清淨,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汙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
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
定。慧是慧照,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
爲前導。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
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爲三者
本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修心的總的法則,雖然一樣,而具體的下手方法卻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頓悟入
道,或借一句話頭,發起疑情,專精參究,逼得無路可走,無理可究,到山窮水盡,忽然妄
念脫落,親見本性,這叫禅宗;有的執持一句佛號,心心不異,念念不忘,久久能所兩忘,
證入一心不亂,這叫淨土宗;有的嚴淨毗尼,精持禁戒,舉止語默,合乎規律,自然妄心不
生,事理圓融,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轉識成智,這叫唯識宗。
此外,或誦經禮拜,或弘法利生,法門極多,難以盡述。不過法門雖多,目的是一,譬如醫
道雖多,愈病則一。病愈藥廢,法門也就無所用了。

TOP

(四)介紹一種簡要的修法——觀心

學佛的目的,即在于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生死苦惱,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
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汝
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
纏縛。”觀心的方法,先要將一切萬緣放下。善事惡事,過去未來,都不思量。直下內觀自
己當下心念,此時但見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切勿執著它,也勿隨逐它,也勿著意遣除
它,只管細細靜看(觀即是看)。妄念起時,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
念頭不起時,仍只看著(此時正是慧照),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證入空淨之境。此
時眼前種種,都是客觀的真實(現量),明明了了,非不見聞(非空),然而寂寂然了無一
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注意:此時也沒有這段言語文字)。但貴在
認得透,咬得實,常常與這真實相應,這樣就稱做見性(可見明心見性,是當然事、平常
事,毫無奇特處)。見性以後,一切惑、業、苦,自然有辦法逐漸消釋,因爲慧眼既開,照
知惑、業,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無住著,妄念便失其依據。常修此行,這就叫
“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觀心的方法,本來不拘時間,要行住坐臥,時時警惕,刻刻不離觀照,方能成就,
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學佛以了生死。初學的人,每日至少要觀照數十次,庶可逐漸
純熟。假使自覺心念紛飛,難以措手,那末不能不借用靜坐的方法。坐時是以右趾押左股
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印,即二手仰掌,右
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于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愕,呼吸聽其自然,
要寬衣松帶,從容安詳。有風處勿坐,兩腿在秋冬等寒涼時,必須蓋好。坐畢,兩手搓熱,
撫摩面目,以活血,然後下座。這樣每日至少靜坐半小時至一小時,愈多愈久則愈妙。在坐
中靜靜觀照,逐步訓練,到功夫純熟,便可無時無地無事不觀心。觀力愈強,那末定力就愈
足,定慧交資,妄心自息,妄心息處,我們便能非常清楚地見到自己的本性。

TOP

(五)人事磨練

學佛至見性以後,並非就算功行圓滿,譬如槍法純熟之後,正需破敵,假如遇敵而不抵
抗,那末賊兵縱橫,天下無太平之日。因此這時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掃蕩習氣,並需借
一切人事來鍛煉打磨,因爲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練智練力之處,而且也
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發志氣,正先哲所謂:“困于心,衡于慮,而後
作!”
    在觀心過程中,要堅毅奮發,自強不息,常與自己習氣鬥爭,見(見惑)爲我執,解而
空之,情(思惑)爲我愛,轉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于有礙中忍得
過,方能進功。當觀而得力時,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亂的現象,或欲念橫發,或心生煩
悶,這是由于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動出來,正是進步的時
候,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沈著應付,(《圓覺經》說:“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翻動愈烈,則去泥愈多,經過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TOP

 (六)另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由于我們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
自力,每覺不夠,因此在這裏再介紹一種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法門”。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
密,攝心專注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做不用心事時也念。初行不免
打失,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澄澈,證入一心不
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爲迷信,那裏知道一句佛號,是念念打破自己貪嗔癡迷信的有效辦
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決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學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
佛爲淺近,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骛遠,正是知見未忘。實際
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布施;不起貪嗔,即是持戒;不計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夾
雜,即是精進;一心不亂,即是禅定;明明曆曆,即是智慧。一句彌陀,不是大徹大悟的
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
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況且參禅修觀,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
界發生,譬如濃雲將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間,變化莫測,若不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
調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
然一路平穩,沒有障難。由于信真願切,報盡橫超三界,直往安養。這個法門的妙用,確是
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各部經論一致贊揚,希望讀者們能加注意。

TOP

請註明出處以示尊重原創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