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阿扁札記〉「兩岸經濟協議」的五大迷思 …

〈阿扁札記〉「兩岸經濟協議」的五大迷思 …

〈阿扁札記〉「兩岸經濟協議」的五大迷思

陳水扁  2010/01/21
馬騜政府上台大力推動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簡稱ECFA,這是從原先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簡稱CECA改名而來。因為CECA與中國和香港之間簽署的「內 地 與 香 港 關 於 建 立 更 緊 密 經 貿 關 係 的 安 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簡稱 CEPA只有一個英文字母之差,原先馬騜要「東施效顰」向老共大送秋波,沒想到隨即招來「矮化」、「賣台」之譏,加上CECA台語諧音「洗腳」,而急忙改名成不倫不類的「ㄟ擱發」,結果證明真正「ㄟ擱發花去」!逼得馬騜在中國國民黨「中山會報」指示未來一律用「兩岸經濟協議」這六個字來稱呼,儘量避免使用ECFA的簡稱,以利宣傳。不論ECFA也好、CECA也罷,或是最後「正名」的「兩岸經濟協議」其實都是一中架構下的「兩岸共同市場」,即「一中市場」的騙局,也都是在為「以商圍政」、「以經促統」逼迫台灣成為第二個香港、第二個澳門而鋪路。
由於馬騜政府刻意隱瞞,迄今沒有人知道「兩岸經濟協議」具體內容為何,但就目前為止所揭露的訊息,「兩岸經濟協議」至少包括以下五大迷思,僅就個人的淺見逐一予以駁斥說明,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更多的討論,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把關。
一、「只是經貿議題」的迷思:說「兩岸經濟協議」只是經貿議題,就好像馬騜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之後,氣急敗壞的定位「美牛」爭議只是「貿易糾紛」,與台美關係其他議題完全無涉是一樣的可笑。我很早就說過兩岸經貿絕對不可能是純粹的經貿議題,而是統合性的政治甚至國安議題。兩岸經貿議題也不是企業主的專屬議題,而是台灣全民共同的議題,不能因為部分企業主有需求就被牽著鼻子走。追根究底,兩岸經貿議題更是國家認同的議題。如果堅持台灣與中國是同一國,兩岸經貿當然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如果認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對兩岸經貿必然會採取更審慎保留的態度。
二、「只是兩岸協議」的迷思:依據「兩岸關係條例」所規範的兩岸協議生效程序:「協議之內容涉及法律之修正或應以法律定之者,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未涉及法律之修正或無須另以法律定之者,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馬騜緊咬這一點,不顧多數台灣民眾的反對,執意強渡關山與中國完成簽署後,送立法院「備查」,完全排除民意的參與和監督。過去在我擔任總統期間,兩岸經貿政策的調整,包括:2001年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2006年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都是透過「經發會」和「經續會」這種全面參與、全程透明「審議式民主」的方式來決定,極力避免社會的疑慮和對立。今天馬騜的作法完全與過去背道而馳,不但黑箱作業、密室交易,更不許民眾有絲毫的質疑和反對,充分暴露了國共兩黨愚民、獨裁的本質。
三、「因為東協加一」的迷思:馬騜在元旦談話說自今年1月1日期「東協加一」正式啟動,因此台灣如果不趕快和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台灣的經濟就會邊緣化。「東協加一」的啟動對台灣有兩層的意義:第一,台灣賣到中國的東西與東協出口到中國的產品相比競爭力降低。這一點基本是不成立的,因為台灣在中國的競爭對手是日、韓等國,而非東協。第二、台灣廠商在中國生產的產品銷到東協會比從台灣直接出口具有優勢,這才是我們必須憂慮的地方,如果台灣與中國再簽「兩岸經濟協議」方便台商全面西進,台灣的製造業真的會連根拔起。「東協加一」啟動之後,當急之務是應該與東協簽署FTA,而不是「借道」中國,甚至「鎖在」中國,這樣才可能為台灣開創出一條活路。
四、不開放農產品和陸勞:馬騜說「兩岸經濟協議」不開放農產品和陸勞,表面上好像是對農民和勞工朋友的照顧,事實上這只是空話一句。只要台灣給中國商品零關稅的待遇,台灣的農民與勞工照樣受害。在中國的台商把廉價的商品賣到台灣來,結果造成台灣當地廠商關廠歇業,就算陸勞不來,本勞同樣會面對失業的壓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家不敢消費,結果百業蕭條,就算農產品不進口,農民朋友、漁民朋友,日子同樣不好過。台灣經濟要發展,必須靠自己站起來,整天想著靠中國的施捨,只會使台灣成長的利基愈來愈小。
五、不需要公投:馬騜日前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表示,「兩岸經濟協議」在簽署前,會原則性的向國會報告,簽完以後願意讓國會一條一條的審查,但不同意交付公投。馬騜的這一番話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現代版最佳的註解。民主就是人民作主,要不要公投、要投什麼、何時投、怎麼投,這都屬於直接民權的範疇,依照民主的理論,甚至沒有公投法也能有公投,「兩岸經濟協議」要不要公投,不是馬騜或立法院說了算,而是由人民來決定,美牛公投都已經進入第二階段連署,甚至可能跟五都選舉一併舉行,「兩岸經濟協議」的公投連署也應該及早發動,希望能夠與美牛公投一併與五都選舉一起投票。

TOP

東協加一啟動和兩岸ECFA有什麼關係?

一、馬英九2010第一個謊言。

  馬英九在元旦祝詞中強調,
  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所以:

  (一)台灣要以ECFA為起點,
  爭取公平競爭國際環境,
  積極與其它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二)兩岸簽署ECFA,
  才能避免台灣產業競爭力遭到邊緣化...

  其實從中國擺明不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有主權意涵的FTA,
  而馬英九卻從未向中國抗議來看,
  以ECFA來做為其他FTA的起點根本是緣木求魚;
  而簽署ECFA才能避免邊緣化,
  更不是事實!


二、簽訂ECFA不會幫助台灣前進東協市場。

  簽訂ECFA只能讓台灣某些產品免稅進入中國,
  直接出口至東協國家仍需納較高關稅,
  所以我們不只得不到東協的市場,
  反而更加深對中國的依賴!!

  如果馬政府的邏輯,
  是利用ECFA讓開放台商到中國投資,
  以中國製產品的身份進入東協,
  那只會加速資金外流中國,
  並製造國內更多的失業!?

  所以即使東協加一或加三對我們造成傷害,
  我們的對策和我們該和中國談判的也是加入東協加三,
  促成東協加四!!!


三、東協加三的威脅真有那麼大?

  東協加三對我國的傷害不如馬政府所聲稱的那麼大:

  (一)台灣半數出口品是電子資訊產品,
  這些產品因為已經有資訊產品免稅協定(ITA)而免關稅...

  (二)我國對東亞國家的其他出口品也多是供各國外銷的原料和零組件,
  而各國都有外銷退稅...

  (三)而東協加三等組織並未將所有產品納入免稅範圍...
  所以把這些不受影響的產品剔除之後,
  東協加三雖然會對我國造成一些傷害,
  但據學術機構所做的估計,
  傷害小於GDP的0.2%,
  並不會使台灣經濟遭到重擊,
  更不會因而阻礙發展,
  所以我們不必為此而犧牲國家其他的重大利益來換取ECFA!


四、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對手不是東協。

  如果馬政府的邏輯是擔心東協產品將免關稅進入中國,
  排擠台灣製品,
  這其實也是多慮...

  台灣商品的等級優於東協國家,
  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是日韓而不是東協;
  而日韓加入東協系統仍有待協商!

  而且關稅只是影響產品競爭力的因素之一;
  我國賣到中國的產品大多數為免稅的資訊產品及中國加工出口用的原料零組件,
  大部分產品實際的關稅甚低!!

  台灣出口產品的競爭立基,
  靠的是技術上的領先而不是低廉的價格,
  馬政府誇大了關稅的影響!?


五、吳敦義也在誇大對中國的關稅障礙。

  吳敦義在去年12月29日接受中視專訪時表示:
  台灣出口中國1年1,000億美元,
  若課徵9%的高關稅,
  中國要課我90億關稅,
  但若簽ECFA,
  台灣可節省78億美元關稅,
  約2,000餘億元新台幣!!!

  這真是睜眼說瞎話...

  依照財政部11月9日於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報告,
  我國97年度出口中國物品約2兆905億元,
  繳給中國的進口關稅估算僅約1,047億元。

  請問年繳1047億的關稅,
  要如何「節省2000億」?

  難道簽訂ECFA之後中國還要退稅1000億給台灣?


六、問題不在關稅,而在不公平貿易障礙。

  所以關稅並非我國對中國貿易的主要問題;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及不公平的產業政策及行政干預!

  所以台灣應先要求中國降低關稅不合理偏高的產品,
  去除不公平的貿易障礙和產業政策,
  修改對台商不利的不恰當法規!!

  這些都是不必談ECFA或FTA就可以要求中國改善,
  甚至可以向WTO控告的事,
  政府只要多做這些方面的努力,
  正面效果比ECFA還大很多!?


七、「中國化」才是真正的「邊緣化」...

  全球化之下的台灣,
  應該和各國簽FTA,
  加強全球分工!

  中國市場僅佔全球5%,
  台灣出口卻已有超過四成賣給中國,
  利用中國市場的程度是世界最高的,
  主要國家第二高的南韓只有不到三成的出口品賣給中國!!

  若只和中國簽ECFA,
  卻是只有和中國的進出口得到優惠,
  所以進出口會更集中依賴在中國,
  和其他國家則將更疏遠!?

  這才是真正的邊緣化!!!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