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馬哈希大法師 C四念處經論說--3

馬哈希大法師 C四念處經論說--3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心念處*

講解受念處後,佛陀接著說明心念處。
那對目標了知的現象叫著識。沒有目標,就不能對彼有所知。觸緣於六根--眼、
耳、鼻、舌、身、意及六境--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六識--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接著(在思想過程中),如果目標是合意的就引
起樂受,不合意的就引起苦受,而中性的就引起捨受。這些感受已在四念處的前
部討論到。

在四念處裡,除了感受,對事物的了知是好或壞共歸為心法。在大念處Maha-
Satipatthana裡,心法被分析為幾類以便觀照。這八對是:
一、心有貪;心無貪
二、心有瞋;心無瞋
三、心有疑;心無疑
四、攝心;心無亂
五、心廣大;心狹小
六、有上心;無上心
七、心得安穩;心不安穩
八、心得解脫;心不解脫

雖然,在心識裡組合許多心態和因素,但心識為首要並予以觀注。
心有貪就是貪欲的心念和執取引人的目標。即使是沈迷於大多數人所認為快樂的
世俗享受,這都是參有欲火,它可導致未來的無比痛苦。這就如香甜的毒藥慢慢
地起作用。

心有瞋就是激怒和有復仇的念頭。這就如烈性的毒藥可能很快或很慢地起作用。
一些人每遇到逆境時就很容易激怒,但這不很嚴重。這如中和的毒藥迅速起作
用。而有一些人只是氣一陣,這如不起作用的烈性毒藥。還有一些人是很容易生
氣並要過一段時期,氣纔消,就如烈性毒藥很快地起作用。可是有一些人似乎不
曾生氣。如果生氣,那只是偶而和輕微,就如不起作用的輕微毒藥,這種是最中
和的,然而它畢竟是毒藥。

心有疑就是迷惑的心,它耽溺於執取或被瞋恨所蒙蔽。這尤其是指散亂。在這種
狀態,一個人不能判明事物,由於缺少理解而進退兩難。

當一個人專注觀照身體的不淨(不淨觀)時,他的心識是無貪。當慈心滿懷時,
他的心識是無瞋恚,而在明白事理時,他的心識是無疑。

攝心是由於煩悶或思量過度。而廣大的心是遠離欲界物,但仍是屬於心與色。反
之,狹小的心是有牽系著欲界物。

無上心就有如:在一般情形裡,比如思考一些事物,一些人的見解很愚拙而有一
些的卻巧妙。所以聰明的較愚笨的為優。同樣的,有時我們的思考力很好,另些
時候可能更好或更差。在佛法中,善與不善心都各有影響力。劣等的心有比它更
優的心識。比如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但比無色界心差。因無色界心是沒有其他
的意識比它更優,除了超俗的心。所以無色界心較色界心為優;而色界心較欲界
心為優。即使是在一般人裡亦有不同的等級。

定心是心識平和及穩定於觀照禪定的目標。不定心是浮躁的並制於障礙。

解脫的心是沒有煩惱,因它以善心來阻止不善心的生起。比如以慈愛的力量來解
化恚恨,以慈悲治殘酷,以喜悅治妒嫉,以捨心治愛憎。不解脫的心是受制於不
善的心識。

如果念念不懈地觀照每一刻的舉心動念,任何不善心識如貪、瞋、疑將即刻制止。
攝心將被激起和清醒,而散亂心識將集中和鎮定下來。

心念處可向內或外觀,它觀心識的起和滅,而不是人或我,這點上文已解釋過。
同樣的,此觀亦依於三個要素,那是精力、心念和明覺。可是,那常陷入享受的
不定心是難以約束和防范。僅知道它已陷入貪、瞋和疑是不足以挽回。因此,他
須有足夠的精力來提昇正念和明覺至智慧圓滿,並能分辨善惡和控制心念。唯有
這樣,修行纔有所成就,即是斷絕貪婪和悲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