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悉達多太子—第五章(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

悉達多太子—第五章(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

悉達多太子的修行之旅《 拜訪跋伽仙苦行林 》


古代印度哲學流派很多,當時有六十多種,他們對人生的目的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見解,
當時最有代表性的一派,宣揚“斷滅論”,認為人死後,一切歸於斷滅,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
死亡即是一切的終結,唯有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實的,在這種世界觀的引導下,主張及時行樂、縱欲;
因為死後一切皆不存在,更不承認“業力”的作用。與此相反的另一派則認為人死後還有一個不滅的靈魂,
人要想得到靈魂的安樂,就必須在生前通過嚴酷的苦行而達到解脫、心靈純淨的境地。
此一思想被當時的很多宗教團體奉行著。

悉達多太子二十九歲,開始了歷史性的旅程。他剃除了頭髮,脫掉華麗的衣服和首飾,
並把這些交給車匿帶回王宮,自己著上苦行僧簡樸的黃色袈裟,開始了甘願貧窮的乞討生活。
沒有固定的住處,濃郁的樹蔭下,孤靜的山洞中,他度過了日日夜夜,赤著腳,光著頭,
頂著炎熱的烈日,冒著凜冽的寒流四處行化,除了一只乞食的飯缽和僅能裹體的袈裟外,
其它一無所有,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於探求真理之上。

就這樣,作為一遊化僧,一個探求至高安樂和美好的追求者,
悉達多太子於是緩步走向跋伽仙苦行林。他看到這些仙人修道的方式,各各不同,不禁大吃一驚。
他們有的以草為衣,有的只披著樹皮樹葉,還有的只吃些草木花果,有的一天只吃一頓飯,有的是兩天一頓飯,
有的甚至三天吃一頓飯,他們就這樣實行簡陋的、饑餓的修行方法。有的苦行僧奉日月為教,有的則奉水火為教。
有的翹起一腳,只用另一只腳站立;有的就睡眠在塵土裏,有的甚至睡倒在荊棘之上,還有的成天睡臥在水火之側,
使身體經受水深火熱般的考驗。他們的修行方式是自懲性的,是痛苦的。

太子見到他們這樣的苦行,非常感動,於是上前問跋伽仙苦行林中的仙人:「你們現在修煉這樣的苦行,非常奇特,
請問你們要用這種修行方法求得什麼樣的果報呢?」仙人們回答說:「我們修煉這種種苦行,為的要升天。」
太子又問道:「各種天界雖然快樂,但一旦福德用盡就會從天上降落下來,依然要輪回六道,最終還是要受盡種種痛苦。
你們為什麼要修煉這種苦(因)行,最終得到的仍是痛苦的果報呢?」太子問完,當即默默地不作一聲,
心下自思道:「商人為了得到寶物,所以不懼艱難險阻,到大海裏去尋找;國王為了拓寬國土,於是不顧民勞國困,
動輒興師征伐他國。現在這麼多仙人也是為了升天,所以才修此苦行啊。」想到這裏,太子不覺發出了一聲感歎。

然後,又默默地停住了。跋伽仙見到太子如此模樣,心中不解,於是當即探問太子道:
「你這位仁者為什麼喟歎一聲後又默然不再說話了?莫不是我們的修行不是真正的辦法嗎?」
太子回答道:「你們的修行,不是不苦,可以說是達到非常高的苦境了,
然而求得的果報,與願相違,最終總是不能脫離苦痛。」

太子見到無法說服這批仙人,於是,就在這苦行林中呆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起來,
又將昨天議論的話題反復思考了一番,覺得這些仙人修煉這種種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他想,「我現在不應當留在這裏,我應當再到別的地方去尋求最終解脫之道。」
太子一想到此,於是就跟那些仙人告別了。

悉達多太子渡過恒河之後,走了幾十里,碰到兩位梵志。(梵志一說為婆羅門,一說為一切出家修行的異教徒。)
他們各與弟子離群索居,住在一條小溪的旁邊。太子經過他們的居處,並向他們請教。
有一位梵志自稱說,「我奉事梵天之神,奉事日月之神,每天舉行火的祠祀。
世上之物只有水是乾淨的,因此我傍水而居。」悉達多太子回答說:「這只是生死之法,並不是真正至高無上的道。
為什麼這樣說呢?水不可能永遠流注不息,火不可能長久燃燒下去,太陽一出來就轉移了位置,
月亮剛圓滿就已經虧缺,一切流轉無常,萬物均不真實。道是在清淨空虛之中,水怎能使心變得清淨呢?」
悉達多見到他們這樣不會有任何結果的修行,內心十分傷感,於是獨自默默地離他們而去。




悉達多太子向兩位當代著名的大師請益學習


寒來暑往,春去秋迎,悉達多太子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
終於抵達了目的地阿羅邏仙人的住處。他來到苦行僧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居住的地方。
兩人見面後,他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我希望在你的教法之下修習梵行。」
阿羅羅迦羅摩仙人應允道:「尊者,你可以和我共住,我的教理就是這樣,智者不久將可以通過如實智,
了悟其導師的法教,以所證之法為住。」不久,悉達多就精通其法,但這並沒有能使他認識最高真理。

他想:「當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說,通過內在智慧了悟法教,並樂住所證之法,
這不會是僅僅因為要人相信而已吧!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肯定明白了這一法教,並以此為住。」
所以,他來到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跟前,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你以內在智慧認識,
獲證的法到底有多高深?」於是,阿羅羅迦羅摩仙人教了他更高層次的禪定,即空界禪 ( ( kincannayatana ),
第三無色界的觀想。悉達多又想:「不單單是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具有信動念定慧,我也具備同樣的功德。
如果我現在精進修習,了悟仙人所證,並以此法為住,那又將會怎樣?」不久,他通過內在智慧了證仙人的法教,
並安住所證之法。但是,這也沒有使他認識最高真理。因此,他又一次來到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前。
說道:「朋友,阿羅羅迦羅摩,難道這是你說的,通過如實智悟證而住之法的全部內涵嗎?」
「不過,朋友,我的悟證已超越了此法,並能安住所證。」

襟懷開闊的老師聽說他優秀學生獲得了成功,非常高興,讓他與自己平起平坐,以示尊敬。
然而悉達多並不滿足於此,這僅僅導致思維的較高境界,但不能趨於厭離、苦滅、寂靜、智慧、覺悟和涅槃。
他也不熱心於領導這一群苦行僧,在自己沒有首先覺悟之前,即使是與自己俱有同等修證,精神豁達之師合作,
也還是盲人引導盲人,此法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因此,苦行僧悉達多禮貌地告辭了。

在那特殊歷史時代,沒有政治上的動盪不安。印度當時的知識分子致力於對各宗教系統的研究和詮釋。
根據各自的性格,人們向以梵行為生的隱士們提供一切方便。大多數這樣的宗教導師都有大批自己的信徒。
因此,苦行僧悉達多很容易就找到比前者更為合適的宗教大師。

這一次,他來到優陀伽羅摩子的住處,表示希望在他的座下修習梵行,優陀伽羅摩子欣然接受他為學生。
不久,才智超人的苦行僧悉達多掌握了老師所教之法,證得思維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
( nevasanna-nasannayatana ),這是世間禪的最高境界。當意識達到如此微妙,過去印度的聖哲都無法更向前發展。
品格高尚的老師聽說他傑出的學生又成功了,極為高興,與前一位老師不一樣,這次,
優陀伽羅摩子請他做其學生的導師,引導大眾,以此來表示對他的尊敬。但是,悉達多仍然感覺到,
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還沒有實現,他的意識雖能完全自在,但距離最終目的還很遙遠。
他所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涅槃,徹底的苦滅,各種貪欲的袪除。他在此法中也同樣得不到滿足。
他的精神追求已遠遠超過他所學習之人,沒有人能夠傳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因此,他就告辭了。

而此時失去愛子的淨飯王,得知太子出家後痛不欲生,
彷彿一隻即將發狂的野獸,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派了五位大臣前往找尋,費盡了千辛萬苦之後,
終於在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中找到太子。此時,太子已面目全非,形銷骨立,完全瘦得不成人形。
大臣們極力勸請他回宮……憍陳如:(不忍地)太子,你怎麼瘦得不成人形了呢?
悉達多太子:因為我修的是苦行,每天只吃ㄧ粒米和一粒麥,才變得這麼瘦。
身體是四大假合、幻化不實的,人們因為強烈地執著肉體,所以無法斷除煩惱妄想,
我修苦行,就是為了放下對肉體的執著!

憍陳如:(感動而流淚)太子,自從你離開皇宮,淨飯王就不吃不睡,每天以淚洗面,痛苦到快發狂了,回去吧!
不要再讓他痛苦下去了,好嗎?悉達多太子:(堅決地)為了不再輪迴生死,我決定捨棄世間的一切,
以尋求真正的解脫,誰也無法動搖我的心!憍陳如:如果你不回宫,那麼淨飯王也不准我們回去了,現在怎麼辦呢?
悉達多太子:既然你們無法交差,那就留下來和我一起修行吧!五位大臣(憍陳如、阿捨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葉):
(齊聲道)多謝太子收留!這五位大臣也就是後來佛陀初轉法輪時,最早度化的五比丘。




悉達多太子刻苦的《六年苦行 》


悉達多太子離開了王舍城後,就一路向南方步行,直至來到了一個山青水秀,叫優樓頻羅村的地方,
在這裏有一批以苦行方式修行的人,他們有的只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樹葉果實,
有的甚至只食牛糞,鹿糞,有的長時間不坐不臥,單腳站立,有的就臥於荊棘之上,
各以不同的方式折磨自己的身體,於是菩薩也精進勇猛地刻苦學習,甚至極端到一日間只食一粒胡麻或一粒米,
有時竟至七日間才食一粒胡麻或一粒米,這種情形維持了六年之久,逐漸,菩薩的身體奴變得極度消瘦和虛弱,
他血肉枯萎,眼窩深陷,肋骨凸露,再無多餘的氣力,甚至連走路都開始覺得有困難,有一次在修行禪觀的時侯,
身體產生了極大的痛苦,以至暈倒了。不知過了多久,菩薩慢慢恢復了知覺,就從顫抖地從地上站了起來,再繼續修行。

早期資料中,都謂悉達多在訪問過阿羅羅與優陀二仙人後,即到尼連河邊的伽闍山苦行林中修苦行,一修就是六年之久。
然太子出家目的在「尋師訪道」,他必是托缽徒步,各方行腳,走訪各派學者—即當時所謂仙人、沙門、修道者之流,
聽取諸家之言,作為自己的參考。在六年中的後一段時間,悉達多在苦行林中「修苦行」,
但所謂「苦行」,決不是當時外道所修的那種苦行—或臥塵土、或臥荊棘、或臥水火之旁等等。
悉達多所修的是「端坐思維」—思考探索各家理論的正誤得失,並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最初悉達多太子試圖從當時存在的哲學體系中汲取啟示。並師從當時極富盛名的兩位禪定大師,
他將兩位大師的功夫修煉得爐火純青,連大師自己也視他為同輩,並把自己的徒弟派給他教授。
但他並不滿足,因為他心中的問題並沒有從兩位大師那裏得到解答。

而當太子在經過了六年徹底的苦行後,他沉思著,回憶起以往有一次在家鄉坐在一棵榕樹下面入定的情況,
那一次是在愉悅的心境中,精神得到高度的集中和統一,可以清晰的思考問題,
菩薩從自己的修習實踐中知道了自己並不能從絕食和折磨身體的痛苦中得到解脫的智慧,
他意識到這種方式是盲目、痛苦而無效的極端手段,這些苦修只會削弱人的智能,並疲倦人的精神。

所以一定要在寧靜的環境中,身體和精神都在健康正常的情況之下才能具足理智和觀察,
才能獲得定境和智慧,並找到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和答案。就像過去他拋棄阻礙道德修持的物質享受一樣,
這次他毫不猶豫地永遠放棄了極端的苦行。悉達多終於認識到,人們只有潛入內心,才能發現最高真理,
因此,他再也不向外尋求幫助。他的思維採納了光明正道之法,此正道之法後來成為其教導的重要特徵之一。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