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思就是業

思就是業

眾生所賴以繼續生存的要件『因、緣』共有四種,叫做四食:(一)普通
物質的食糧(段食);(二)感官(包括意根)與外境的接觸(觸食);(三)知
覺(識食);(四)思或意志(思食)。﹝注七﹞

四者中最後一項的思食,就是求生、求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繁衍
滋長的意志:。﹝注八﹞它是造成生命延續的根本,以善惡等業使生命向前
邁進。﹝注九﹞它就是『思』。﹝注十﹞在前面已經說明過思就是業,這就
是佛自己所下的定義。關於剛纔提到的『思食』,佛說:『一個人能瞭解思食
的意義,他就能懂得三種「渴(愛)」的意義。』﹝注十一﹞可知『渴(愛)』、
『思』、『思食』及『業』等名詞所表詮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都是表示求生、
求存、求再生、求日益繁衍、滋長、積聚。這就是苦之生起的原因。在構成
眾生的五蘊中,它是隸屬於行蘊的。

在佛教的教義中,這是最重要的精義之一。因此,我們必須明白記取苦
之生起的原因、種子,只在苦的本身之內,而不在外。我們也須同樣地記取
苦之止息、苦之滅除的種子、原因,也是在苦的本身之內,而不在外。在巴
利文原典裡,時常可以看到一條人所熟知的公式:『凡是有生的,亦必有滅。』
﹝注十二﹞眾生、事物、體制,凡其內在的本性是生起的、是從無到有的,
其身內亦必含有自行息滅的種子。因此,苦(五蘊)之內,有它自行生起的
本質,也就含有它自行息滅的本質。這一點在討論第三聖諦──滅諦時,還
會再談到。

巴利文 Kamma和梵文 Karma(從字根 Kr 做、作而來),其字義是『活
動』、『作為』。但在佛教的『業』的理論中,它具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僅指
『有意的行為』,而不指有的行為。有許多人誤用或濫用業字來表示業的效
應。在佛學術語中,『業』字決沒有『業的效應』的意思。業的效應,叫做
業果或業報。

意志(思)有相對的善或惡,如同欲望有相對的善或惡一樣。所以業也
有相對的善或惡。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渴(愛)』、思、業,無論善
惡,其結果都能產生一種力量,一種繼續向善的或向惡的方向前進的力量。
無論善惡,業果也是相對的,而且是存在於輪回之內的。阿羅漢雖然也有活
動與作為,卻不造業。因為他沒有虛妄我執,沒有煩惱不淨,他已不受後有。

--《佛陀的啟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