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身體不等於生命

身體不等於生命

<身體不等於生命>

陳國鎮

你可曾想過生命是什麼?

身體等於生命嗎?

先有身體還是先有生命?

我們所謂的生命是怎麼發生的?

從何時開始?

生命若有來處,那是在哪裡?


這一生是自己的決定來的,還是被生下來的?生命所為何來?


結束後會回到哪裡去呢?


往生到底是化為烏有,還是改換另一種生命的形式?

誰來回答我們心中這一連串的問題?

生命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回答成「從有胚胎的那一刻才開始,到老死的那一刻即終止。」

大多數人認為生命是從有單細胞分子開始,在母體內形成胚胎,慢慢孕育,經過了將近十個月的懷胎,完成發育的過程,然後離開母體生下來;再從嬰兒、幼兒、少年、青年,逐漸成長到壯年,在人世間經歷了各種磨練,慢慢地氣血由壯盛而虛衰,筋骨由強健而老化,最後走到軀體死亡的時刻,這段近乎百年身軀所經歷的歲月,就被大家稱為有生命的日子。

在胚胎出現之前,現代人極少會認為有所謂生命的存在,要說這之前就有生命,一定會被認為荒誕不經,沒有科學的根據。

而人在死亡之後,也被認為生命跟著結束,在此之後如果說還有生命,同樣會被人看成是滿腦子的鬼怪思想。

若多說幾次這樣的想法,很可能就被冠上神怪荒唐的帽子,周遭的朋友對你一定敬而遠之,在社會上發展得不錯的人,則是對你鄙夷不齒。

換言之,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人在未生之前,還沒擁有身體就沒有生命,人死亡之後,沒了身體,生命也就結束了,兩頭之外都是空無一「物」,根本就沒有生命可言,只有當身體存在的階段,才能叫做有生命。

這樣的說法,非常符合科學時代一般人的想法,無論你問十個或百個人,得到的看法大概都很一致。

尤其是有許多人非常相信,科學沒有驗證過的事情就不能相信,否則就是迷信。

雖然從胚胎開始到往生的歷程,並不是在回答「生命是什麼」,可是也多少觸及了一點生命的本質,在界定生命的有無時,完全以身體的存在與否做為依憑,言下之意是「身體就是生命」。

如果我們緊追不捨地問:生命真的就是這樣子嗎?

大多數人不是堅持這個說法,就是無法繼續作答,因為生命給人想不通的地方太多了,尤其是人往生之後,似乎一切的資訊已經斷絕,讓人無從了解生命還有延續的跡象。

直到現在,自然科學也沒有實驗的證據,可以證明或界定生命,因此對於生命的認知,大家也就各說各話,延續著各自的文化觀,或者採用唯物觀,以身體的有無為準則。

在不了解「生命是什麼?」之前,很難論斷生命的有無。
我們到底有多少信心敢說,身體是生命唯一的見證?


難道只有身體才有生命?

沒有身體就沒有生命?


持肯定觀點的人,常以為自己掌握到最具體、最折服人的證據;然而古今中外人類的文化,都明確地將人的生命簡單地劃分為「身」、「心」兩部分,以為生命就是肉體和精神兩個部分的結合,由此可知身體絕不是生命的全部。


只是有些人會認為精神是身體的表現,身形具備以後才出現所謂的精神力。

將生命的認知設定在身體的有無上,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完備,因為這只看到生命體的物質層次,也就是只認識生命以物質為媒介的表象,而生命其它層次的結構還沒有體認到、或辨識清楚。

對於生命的詮釋常落入一隅之見,不能明白生命種種奇妙的行為,無法了解人生的各種需求,解不開生命從何而來的困惑,也化不掉大多數人內心的鬱結,尤其是對於死亡的潛在恐懼。 根據現代物理和化學的分析方法,我們知道身體是由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各式各樣的物質所構成的實體。

這些有力的證據常使人過度樂觀,輕率地將生命的發生,認為是這些物質的聚集,生命的存在與否,就是這些物質的聚散現象。

這種跟著科學的發展而形成的唯物生命觀,竟然也不知不覺成為大家的生命共識,很多人篤定地認為生命的內容就是這樣。
可是我們要明白,即使現代科學的實驗技術很高明,將這些東西一塊放在儀器或試管裡,仍然無法讓它們組合成生命體,甚至連想做出一個小細胞都辦不到。

務實謙虛的科學家都有自知之明,現代科技還做不到創造生命的事情,也許永遠辦不到;至於基因到底是不是生命的起源,還有待以後更多的事實來檢驗。

到目前為止,我們明白純粹的物質堆積,還無法轉變為生命體,一個生物之所以配稱為是有生命的物體,能夠表現生命的行為,絕對有超過物質之上的東西。

以人作為例子,胚胎的發生必須先要有父母的精卵結合,完整的胚胎才有起源;沒有親體做為生命的發生點,絕對不會出現生命。縱使有設備再精良的實驗室,更高明的科技,也從不見有誰能夠從物質中,直接創造出精卵兩個小生命來。

就生命的發生而言,親體所扮演的角色,無法完全被科技所取代。

以科學的認知能力,還不足以解答「生命是如何發生的?」的問題,科學還不知道生命和物質之間,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在生命的起點上,精卵都是生命體,而不是兩小包的物質而已。一切生物體本身,還是延續生命的基礎,沒有父母這一親代,就沒有辦法綿延子女這一代。

胚胎循序發育到胎動的那一刻,母體首先感受到生命的悸動,知道有個新生命在自己的體內孕育,那時候就是天底下的母親們,覺得自己具有生命創造力的美妙時刻,也是和孩子的生命取得密切相連的時刻。 隨著胎兒的發育,產生各種的生命變化,不斷影響著母體的身心,從害喜時胃口的變化、身體形態和重量的轉變,到作息規律和情緒的異動,都有非常顯著的現象。母親的生活習性和健康狀況,無論是在生理或心理層面上,也會影響著胎兒的身心。

母親與胎兒兩個生命體,在這個階段有著最緊密的互動,「母子連心」這句話,極貼切地說出了兩個生命之間的親密關係。

當胎兒發育完成生下來時,出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生機盎然的嬰兒,此刻其他的人,才感受到新生命降臨的喜悅,同時也會認為這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我們大部分的認知,一定要透過視覺、觸覺和聽覺的感受才能確定,所以就會把生命和身體劃上等號,認為一個人有了身體時,才算有了生命,很自然地,這就造成大家對生命的一致看法,而這種觀點就是「唯物」的生命觀。



生命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

也許在母體有胚胎之前,我們確實很難想像生命的存在與否,因為這時候還沒有感官,沒有任何自我的感覺,當然無法有任何自我存在的認知,所以說還沒有生命,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共識。然而我們從嬰兒想起,一個嬰兒要如何長成獨立自主的生命體?

整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明瞭這些就不難了解生命並不等於只有身體。

嬰兒要在父母或親友的照顧下,才能繼續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學習各種生存的基本能力,譬如言語、動作、觀察、思考、表達、起居、謀生等多方面的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要跟著成人學習,身心才能逐漸成熟,達到具有獨立自主的生命力。

以人類來說,這段學程大約需要二十五年的時間,身心才算成熟,才能擁有穩定的生命力。

我們離開母體之後,一輩子都需要靠食物的滋養,讓身體維持生存的狀態,除了對物質的需求非常殷切之外,我們也知道若要使生命體充分成熟,一定要多方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以維繫生命體的生存持續力。

這些經由學習而注入每一個生命體的東西,要伴隨他走完一輩子的路途,有誰能說那不是生命體的一部分?

在親子的生命繁衍裡,物質的需求只是生命的一種助緣,除此之外,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們還會提到生命體需要加上別的東西,如此整個生命的銜接,以及內涵才能趨向圓滿。

唯物的生命觀只注意生命在物質層次的表象,對於「有身體之前,生命真的一無所有嗎?」的問題,必然會覺得很荒謬。

這還需要問嗎?當然是沒有!持這個觀點的人,通常推想的方式是「身體所使用的物質,不可能永遠不變。」生物經過了若干歲月,到了壽限的時刻,身上的物質終究要分解散滅、回歸大自然,形成所謂的死亡。生物體死亡後,所有的細胞跟著壞死,一個原先有生命活力的人,變成一點聲息都沒有,和地上的石頭枯木沒有兩樣,這個時候哪裡還有生命?


生命的一切,不就化為烏有了嗎?

所以在有身體之前,當然也沒有生命可言。


以物質的身體來看生命的存亡,當然身後是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了,在有身之前,也想當然耳無所謂有生命。

可是從人的一生看來,人又必須學習各種事物,有誰敢說身後一切都消散了呢?既然如此,在有身之前,我們也不敢說還沒有生命,對於生命體若沒有更完整的認識,這兩頭的問題都一樣無法想像!




[ 本帖最後由 喜德 於 2008-11-30 19:00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身體是先天的

生命是後來繼起

TOP

這題目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