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由覺察當下到般若智慧(黄国达)

由覺察當下到般若智慧(黄国达)

師:近來在修行上有什麼疑問?

生:我現在的修行重點放在「覺察」,可是我有一個疑問就是:有時候覺得一直覺察動作、覺察眼前的東西,有點枯燥乏味,譬如切菜的時候,注意切菜的動作、青菜從一整把變成一段一段的。這樣又如何呢?生活不就是這樣瑣瑣碎碎的嗎?這種修行方法是不是枝枝節節的呢?

師:這是修行的入門方便,用意在於培養覺察力、訓練「活在眼前」的定力。重點在於體驗「能覺知的心」和生起「般若智慧」。

生:「能覺知的心」是否就是「真心覺性」?

師:「真心覺性」是真常唯心思想,暫且不談它。「能覺知的心」和「所覺知的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如幻如化,能所相依而沒有自體。「能覺知的心」,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識,並沒有真實常恒的實體。明白見到這個真相就是般若智慧。

生:覺知」是不是一種「能量」?

師:覺知沒有實體,必須在眼耳等感覺器官(根)、色聲等境相(塵)和心(識)相互協調、共同作用之下顯現的「現象」,不是單純的能量或物質。

生:覺察和般若有什麼不同?

師:不要把注意力停留在覺察的內容和對象上,如:切菜的動作、青菜從一整把變成一段一段的過程,還要返觀作為覺察工具的根身和能覺察的心,根、塵、識是相依的整體,歷歷分明,卻沒有界限和自體。這就是無自性、從緣起的事實真相,這是由覺察通往般若之路。

生:怎樣返觀覺察「根身」和「能覺察的心」?

師:當你覺知眼前的情境時,要把一部份的覺知返觀內在的「根身」上,也就是身體「知覺」,根身是見聞覺知的物質層面,進一步再返觀如明鏡一般朗照的「能覺的心」,這是見聞覺知的心靈層面。

生:見聞覺知的心無形無相,怎麼體驗?

師:無形無相,卻又靈明覺知、如如不動,假名為「心」或「識」,有「了別」的功能,卻不是離開外境、根身另有真常唯心的實體。心境根身性空如幻,即是實相。只要細心觀照,並不難發現它。

生:情緒和思想生起的時候,覺察力就減弱或沒有了,怎麼辦?

師:試著覺察情緒和思想,這時情緒的變化和念頭的起伏就如同外境映現在鏡子裡一樣,那麼,雖然情緒和思想是生滅變化的,能覺察的心仍然是靈明覺知、如如不動的,這就是動態禪修。不須要將情緒和思想停止,只要靜觀它的變動就行了!

生:情緒和思想是動態的,覺察是靜態的,一個心同時有動、靜兩面,真奇妙!

師:情緒和思想不一定是動態的,當你修「奢摩他」(「止」)時,情緒和思想也會有靜止的時間。覺察在感覺上,似乎是靜態的,但事實上並沒有動靜可言的,只因為情緒和思想的變動,覺得覺察的心是靜止的。

生:那麼,心既非動、也非靜,是嗎?

師:心和境,動和靜是相依相待、假名安立、無自性、沒有實體的。

生:有人說,情緒和思想是妄念,覺性是真如,老師認為怎樣?

師:情緒、思想和覺察都是緣起如幻,這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諸法的本質,如其原狀、真實的樣貌」;把情緒、思想和覺察當真,不明真相,則情緒、思想和覺察都是妄念。當情緒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思想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為「分別智」;覺察與空性、般若相應,就淨化成為「根本智」,也可以方便稱為「覺性」。見到諸法虛妄,就是真實,真如與妄念二法都是相待安立、沒有絕對實體的

TOP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