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巧借“燙手山芋”轉移難題 普京把球拋給奧巴馬

巧借“燙手山芋”轉移難題 普京把球拋給奧巴馬

來源: 多維
2013-7-17


美國“棱鏡計畫”洩密者斯諾登(Edward Snowden)隱居數日後於7月12日現身謝列梅捷沃機場機場,通過人權邀約會為自己辯護,並出人意料地再次向俄羅斯發出了政治避難的公開申請。俄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也在15日將調門對準了美國,稱美國的威脅迫使斯諾登“困在”俄羅斯。普京一席淡定輕鬆的發言將斯諾登事件的責任巧妙地拋給了因斯諾登事件焦頭爛額的奧巴馬(Barack Obama),眼下第八屆G20峰會也即將在俄羅斯召開,各種焦慮和壓力下,奧巴馬可謂“禍不單行”。隨著斯諾登事態的進展,輿論普遍將視點聚集在美俄博弈的角度上,也只有俄羅斯才能和美國如此明白地分庭抗禮,只有普京這樣的國際硬漢才能給斯諾登逃亡之旅帶來相對的安全感。普京在斯諾登事件中凸顯出國際政治博弈的老手風格,也在其中“漁翁得利”。
  巧借“燙手山芋”轉移難題
  普京7月15日在與俄羅斯地理協會大學生考古夏令營學生交流並回答他們提問時表示,斯諾登不請自來,其目的地不是俄羅斯,希望他能“儘快離開”。普京同時指責美國“恐嚇其他國家,才導致斯諾登困在莫斯科”,由是相關局勢也變得不太明朗了。這是斯諾登事件發生以來普京首次在相關表態中明確指責美國的威脅舉動,不過普京話鋒一轉,重申斯諾登“留俄”的前提是停止傷害美國。普京表示,最初我們向他提出過建議,如果他想留下也可以,不過需要停止政治活動。普京的表態發生在12日為斯諾登“提供宣傳”平臺並引發美國不滿之後,表態模糊但態度鮮明的話語很有普京的個人特色,不動聲色便將斯諾登事件僵持難決的責任轉給了美國。
  隨著斯諾登事件僵局的持續,美國總統奧巴馬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熟悉斯諾登爆料事件的英國《衛報》記者格林沃爾德日前稱,斯諾登掌握的資訊若被披露,將會成為美國“最可怕的噩夢”。此前曝出的相關專案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7月初“拉美國家遭美國監視”的消息一經曝出,巴西等國便紛紛表示對美國的不滿並就此向美國要說法。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14日還呼籲全世界對美國保持警惕:“美國人監聽手機和普通電話,監視電子郵箱、黑莓手機、推特與臉書,他們監視著全世界,先生們,全世界啊。”作為美國最親密的軍事同盟國的拉美國家哥倫比亞和最大的商業夥伴墨西哥,也加入到了聲討美國的行列。另外,歐盟也在美國的監聽範圍之內,歐洲媒體和政治領袖紛紛對美國的行為提出批評,並稱該事件或將導致正在推進的歐美自貿協定受到影響。
  目前,斯諾登仍在美國控制之外,對於心事重重的奧巴馬來說,斯諾登儼然一顆定時炸彈。可以想見,如果斯諾登事件繼續僵持,對俄羅斯來說倒無所謂,照普京的說法就是“責任不在俄羅斯”。因此即將在聖彼得堡召開的第八屆G20峰會(9月5日-6日)對俄羅斯來說並沒有什麼需要防備的,甚至可以說普京巧借斯諾登事件轉移了民眾和國際社會對俄內部矛盾的注意力。但對奧巴馬來說,由於監聽世界的巨大醜聞以及相關的玻利維亞總統專機事件等必然躲不過種種審視的目光。再者,斯諾登事件還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標榜的人權、民主一系列價值觀的質疑。面對一系列可以預見的現實問題,甚至有分析指出,奧巴馬或因斯諾登事件缺席此次峰會。
  普京展老道外交“漁翁得利”
  事到如今,由斯諾登事件引發的美俄博弈成焦點話題已是有目共睹,儘管普京表示斯諾登事件和自己無關。德國《明鏡週刊》就指出,普京此前表示似乎對斯諾登事件不知情,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俄羅斯反對派與斯諾登結盟。但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為掩飾俄羅斯政府的參與。與政府關係密切的莫斯科律師和政府官員通過電話密切聯繫,他們顯然清楚斯諾登將留在俄羅斯。否則很難想像在沒有俄羅斯幫助下,斯諾登能在機場會見到人權機構代表。《華盛頓郵報》稱,我們或許不會確切知道,美俄會弄出什麼,但我們看到的不再是談論國際避難和引渡法,而是兩個強大的、曾互為敵人的國家之間的高層外交,一種各自領導人眼裏的國家利益談判。
  綜合博弈的演變,俄羅斯明顯佔據主動優勢。首先,普京可以對美國“示好”,分步驟,有條件地引渡斯諾登,這對美俄關係來說自然是好事。這和普京一直以來的表態也不相矛盾,因為普京一直將美俄關係擺在前面,儘管更像是一種外交辭令。另一方面,美俄對立行動在國際上已成多年來的思維定勢,普京也可以留下斯諾登或者保護斯諾登安全抵達第三國,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大國形象便可藉以展現,繼而普京在美國後院的聲望也便隨之增強。另外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說,俄羅斯也可以聰明地不擔責任、同時卻贏得“人權”捍衛者的美名。在斯諾登召開機場人權邀約會之後,聯合國人權高專皮萊聲明指出,斯諾登一事顯示出保護揭露涉嫌侵犯人權事件的個人的必要性,以及確保尊重隱私的重要性。皮萊還呼籲各國尊重國際法所規定的尋求庇護的權利。
  可以說,斯諾登的不請自來,給了普京這個外交老手展示四兩撥千斤能力的天賜良機,其輕鬆“漁利”也在預料當中。不過,縱觀俄美關係,即使排除偶發因素,斯諾登事件目前的進展也是必然。用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盧基揚諾夫(Fyodor Lukyanov)的話說,俄美關係的主要問題不在斯諾登,而在於雙方幾乎無話可說。俄美雙邊交談的話題僅限於敘利亞、伊朗、阿富汗、反恐等較為狹窄的國際衝突,而且還在進一步縮小,偶發事件暫態便可引發兩國兩國間明裏暗裏的對沖,此前的馬格尼茨基案便是一例。美國國會通過了“馬格尼茨基法案”,同時取消了冷戰時期遺留產物“傑克遜-瓦尼克修正案”。此舉激怒了俄羅斯,俄立法機構國家杜馬隨後迅速通過一項禁止美國家庭領養俄羅斯兒童的法案。
  換個位置來看,美國如果處在俄羅斯的位置或將採取類似步驟。美國專家此前稱,俄羅斯可能向斯諾登提供避難的做法不會為俄羅斯的國際形象加分。俄官員就此回應稱,俄方舉措完全效仿西方夥伴國家中業已形成的國際政治實踐,因此對俄羅斯的某些指責沒有依據。然而,俄羅斯在此次事件當中巧用各種外交“智慧”的戲劇性案例當然不是隨便一個國家、一個領導人就能輕易控場的。俄羅斯的前身與美國進行了40多年冷戰,富有處理間諜危機和類似事件的經驗;俄羅斯作為一個縱橫歐亞大陸歷史超過兩百年的大國,具有積極、平衡、彈性、務實的外交傳統;另外,俄總統普京個人克格勃出身的背景更是不可忽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普京在斯諾登事件中的“作為”便是自然的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