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日本古代史上鮮為人知的“抵制唐貨”運動

日本古代史上鮮為人知的“抵制唐貨”運動

唐貨顧名思義是指中國貨,在本文中就是指唐朝的大唐制造。在中學課本里我們都學過日本人傾慕天朝上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的強大,曾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當時的先進科學文化,其受中華文化之熏陶自不待言,此類文章不說如煙似海,也如同牛毛馬毛了。然而几乎所有的教科書中都不約而同的忽略了日本是如何終止和唐朝交往- “廢止遣唐”這一中日曆史上對日本文化形成有決定性影響的大事。

  日本和中國的交往以隋唐時期最盛,中國文化全面的東傳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其實在隋朝時期,日本已經派出遣隋使,第一次遣隋使是在日本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討新羅中派出的,時當推古天皇八年(公元六OO年)。据《隋書。東夷傳》云:“ 開皇二十年,侯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 ,而30之后630 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直到最后一批838 年,經過了238 年的漫長時間,日本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已經逐步走向成熟,開始進入獨立的本土文化階段。唐昭宗乾宁元年,日本寬平六年即公元894 年,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引用在唐學問僧中灌的報告而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陸多阻”為由,建議停止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了了這一建議,兩國關系遂告中斷。

  “廢止遣唐”可以說是發自上層統治的一場“抵制唐貨”運動。九世紀后半期,中國先后發生了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加之各地藩鎮割据,唐王朝日薄西山,搖搖欲墜,即菅原道真報告中所指“大唐凋敝”,然而隨著日本政府推行閉關政策,終止中日一切貿易往來之后。兩國民間的關系并未隨之中斷,不斷有日本僧人學者,他承中國或朝鮮的商船繼續來大唐學習,且民間和貴族都十分喜愛“唐物”,可以說是崇拜,這一點有些像今天中國熱喜歡“日貨”。所以走私也就應運而生了,以至于中部、四國及九洲一帶的豪族,不少成了走私者的保護神,公開對走私者征稅,稱“唐物稅”。從兩國民間經濟文化的交往,和國內需要來看,似乎終止中日關系的理由不夠充分,但這只是一層表面的原因,更深刻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出于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考慮。

  自奈良時代留學生和學問僧大規模的輸入大唐文化,日本民族對于大唐的仰慕,已達极點。不僅文物典章照抄中國,且對于中國生產的物品也非常喜愛,大量唐貨進入日本,在對外貿易方面日本一直處于入超的狀態。這樣大量白銀流出,本土經濟得不到發展,面臨崩潰。

  而且在輸入品中不僅有貨物,還有“唐錢”。當時的日本錢幣,与唐錢相比有种种缺憾。不僅在質量上無法相提并論,且流通中也有諸多不便,因此唐錢有著兩方面的优勢在日本大受歡迎,這就直接導致了日本貨幣体制更加混亂,這對本已面臨危机的日本經濟和政治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要改變這种狀態就必須從商品、金融、文化各方面改變日本落后的狀態,但這是短期內無法取得成效的。而從政策上先行杜絕外國政治經濟的威脅則不是什么難事,故宇多天皇下令廢止遣唐的理由或在于此。

  廢止遣唐雖然是一种政治策略,而文化是政治的一种表征。所以日本文化在平安時期呈現出了擺脫唐文化的影響,努力确立本民族文化風格的特征,而實際上平安文化也是日本本土文化真正得以發展的開端。

  首先表現在文字上,日本人采用漢字的一部分省略或僅使用偏旁部首創造出了假名文字,相當于表音的字母。其中采用正楷漢字偏旁的稱作片假名,采用草書偏旁稱作平假名。假名在平安時代很流行,而在此前則是大量的使用漢字,而漢字畢竟是一种外來文字,在日本精通漢文的往往只限于貴族和僧侶,廣大下層民眾則很難學習或無條件來學習漢文,而假名這种表音的文字的出現,則使文化知識得以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從而為日本文化的本土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假名的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日本文學開始粉墨登場了。平安前期,漢文學依然盛行,和歌衰落。例如前文提倡廢止遣唐的菅原道真就是一位精通漢文的學者,他很擅長的是五絕和七絕,“傳蹄傷馬送,江尾損船迎”、“驛長莫惊時序改,一榮一落是春秋”放在唐詩中也能稱為上品。所以平安前期在日本史學上稱為“國風黑暗時代”。但隨著大唐的影響衰弱,假名的盛行,到了平安后期,日本文學逐漸擺脫了漢文學的影響。出現了完全用假名創作的詩歌,日本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也是產生与這一時期。

  与此同時,日本的書法也進入了和風時代并。日本的書法開始于奈良時代,發展于平安時代。初期是以嵯峨、橘逸、空海“三筆”為代表的唐風時期,以晉、唐書風為典范。隨后以行成、道風、佐理為代表的“三跡”時代,是日本和國時代的開始,這時的書法由唐風轉變為和風,形成了丰滿圓潤、典雅流利的和体書法,隨著和体書法的進一步發展,假名書法也逐漸形成。并隨著和歌与假名文學的成長,不久即在藝術上進一步洗練,引來了他的黃金時代。

  此外,奈良時代以來,佛教盛极,日本固有的神道不得不,從屬于佛教之下。但到了平安后期的“國風時代”。日本故有文化開始复活,神道也隨之活躍起來。寶龜六年(775 ),朝廷令諸國國司修理神社,進行祭祀。并下達祭祀時禁止開辦酒宴,表演歌舞的明令。對神的尊敬還連帶著表現在建筑和雕塑上。平安時期的寺院建筑風格上已經确立了簡素优美的日本樣式,如有的庭園性的寺院前開池,池中有島,島上架橋非常美觀。

  這一時期日本的主流繪畫和音樂,茶道的特色也都表現出了日本文化獨有的气質。

  可以看出,廢止遣唐的政策對日本文化經濟的影響是多么的深重。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