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辨症彙編

辨症彙編

辨症彙編   

四診易知

十二經絡所屬:

手太陰屬肺 手少陰屬心 手厥陰屬包絡

足太陰屬脾 足少陰屬腎 足厥陰屬肝

手太陽屬小腸 手少陽屬三焦 手陽明屬大腸

足太陽屬膀胱 足少陽屬膽 足陽明屬胃

四診易知:

望色:額心 鼻脾 左頰肝 右頰肺 顴腎 面上之部位可察也。

肝青 肺白 心赤 脾黃 腎黑 面上之五色可察也。

部位察其相生相剋。五色察其有神無神。大抵外感不妨滯濁,久病忌呈鮮妍。
惟黃色見於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澤,為欲愈之候。

望舌色:舌上無胎為在表,鮮紅為火,淡白為寒,(指無胎言)。
若有白胎為半表裡。
黃胎為在裡。
黑胎病入少陰多死。
胎潤有液者為寒;胎燥無液者為火。
舌上無胎如去油豬腰子為亡液,名鏡面舌,不治,宜與病症相參不可執一。

聞聲:

氣衰言微者為虛。氣盛言厲者為實。語言首尾不相顧者為神昏。狂言怒罵者為實熱。痰聲漉漉者死。新病聞呃者為火逆。久病聞呃者胃絕。大抵語言聲音不異於平時為吉。反者為凶。。

問症: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咳俱當辨,九問久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佔驗。

切脈:

左寸心小腸 左關肝膽 左尺腎膀胱

右寸肺大腸 右關脾胃 右尺命門三焦。

脈法統論:

何謂無病之脈,一息四至是也。

何謂五藏平脈:
心宜洪、肝宜弦、肺宜濇、脾宜緩、腎宜沉。
又兼一股沖和之氣乃胃氣也。

何謂四時平脈:
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濇、冬宜沉,四季之未宜和緩是也。

何謂男女異脈:
男為陽宜寸大於尺,女為陰宜尺大於寸是也。婦人有孕之脈尺大而旺,或心脈大而旺也。婦人血崩則脈尺內虛大弦數也。婦人半產則脈革,婦人產期至則脈離乎經常也。若尺脈微弱而濇,小腹冷、身惡寒者,此則知婦人無子也。小兒之脈七至為準也。

持脈秘旨:

脈之為道

一曰浮,浮者輕手著於皮膚之上而即見為表病也。

一曰沉,沉者重手按於肌肉之上而始見為裡病也。

一曰遲,遲者一息脈來二三至或一息一至為裡病也。

一曰數,數者一息脈來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為熱病也。
一曰細,細者脈狀細小如線主諸虛之病也。

一曰大,大者脈狀粗大如指主諸實之病也。

一曰短,短者脈來短縮上不及寸下不及尺為素稟之衰也。

一曰長,長者脈來迢長上指魚際下至尺澤為素稟之盛也。

浮而數為表熱,浮而遲為表寒。

沉而數為裡熱,沉而遲為裡寒。

又於表裡寒熱四者中審其為:

細,則屬於虛,大,則屬於實。

又須於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中審其為:

短,知素稟之衰,療病須兼培其基址;

長,知素稟之盛攻邪務絕其根株此憑治病之秘法也。

辨證匯篇卷一

凡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辨,為病之根,為治之源,每症中皆有互相也。如:

陰中之陽陽中之陰

表中之裡裡中之表

虛中之實實中之虛

寒中之熱熱中之寒

陽證

陽證三陽病采薪,脈浮大數痛頭身

唇焦煩渴冷須喜,口燥神狂壯熱辛

手足暖溫溺澀短,面容紅赤大便陳

咽干合以強項等,治法汗和兼下珍

陽症,太陽、陽明、少陽也。初病發熱、頭疼、項強、唇焦、口燥、煩渴、喜冷、面色赤紅、手足暖溫、爪甲紅潤、大便閉、小便赤澀、脈浮洪大數,皆陽症之候。治法宜汗和下也。

陰證

陰病三陰受病稱,惡寒戰慄冷肢冰

體重轉側不趨痛,身倦形疲欲寐徵

脈式濇沉細小看,面色慘黯無光憑

瀉利嘔吐尿清白,藥用補溫兩法乘

陰症,太陰、少陰、厥陰。初病惡寒、戰慄、體重、難轉側、嘔吐、瀉利、小便清、倦臥、欲寐、手足冷、爪甲青、面色慘黯無光、脈沉濇細小,此症之候。治法宜溫補。

表裡證

表病惡寒發熱隨,頭身雙痛脈浮皮

裡因譫語惡潮熱,便硬脈沉有力加

表症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脈浮為適症。

裡症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腹脹滿、脈微沉、滑、有力,為適症。

虛實證

虛乃中空神弱疲,須看臟腑用方施
實當標本有餘辨,標是邪停本滯醫

虛者:陰虛、陽虛、標虛、本虛。

實者:標實是邪住久停也。

裡實內中偏勝。如心有火邪;肺有風寒;脾有食積、蟲痞、濕熱;肝有鬱怒之氣;腎有火邪、寒氣迫於外腎、疝痛。

寒症

厥氣胸中逆積情,腎關於胃胃寒成

外寒斬破腎關裡,非是傷標病客榮

表熱裡熱辨

表熱不休尿白施,麻黃無汗有桂枝

炊蒸裡熱尿紅赤,三承涼膈重輕規

發熱不休尿白為表熱。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發熱如炊籠蒸蒸內越於外,尿赤為裡熱。

陽熱陰熱辨

舌乾燥渴煩陽經,苔潤宜清白虎輕

厥冷熱兼清穀利,陰經舌燥白通升

發熱口燥舌干煩渴者,乃陽經之熱,舌苔潤治法宜清,如白虎解毒之輩。

發熱堅決冷、下利清穀者,乃陰經之熱,舌苔燥治法宜溫。四逆、白通湯之輩。

外感表症,六淫所傷也。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迫人肌膚則生病。
傷風

風本陽氣衛先傷,口渴心煩肌熱荒

浮脈惡風頭上痛,藥宜解表最為良

傷寒

寒為冷氣先傷營,身冷惡寒脈緊成

口喜熱湯肢帶滯,藥兼溫散兩相並

傷暑

暑傷溺赤渴神昏,榮病汗多肺喘煩

靜得貪涼寒熱病,倦焚面垢動為根

暑症,口渴、心煩、溺赤、身熱、脈洪而虛、暑挾濕並行、舌苔必白,為適症。

從皮膚入擾榮則汗出

從鼻入迫肺則煩喘

從口入胃則嘔吐

先夏至為病瘟,後夏至為病暑。

因冒赤日走長途,六一散、白虎湯。

因貪涼避熱於高廈涼室香薷飲 。

傷濕

濕由潰爛氣蒸成,中覺沉重滯衛榮

骨肉酸麻多不利,萎筋熱腫並相生

傷燥

燥乃久晴多屬秋,鼻咽口舌燥無休

大便閉結不宜熱,方用清涼勿誤投

傷火

熱氣蒸成火病陽,心身狂熱棄衣裳

大便閉結小便赤,治法疏通藥用涼

內傷者,裡症有氣、血、痰、郁四字之別 。



氣根屬腎肺鼻通,或因傷本或標攻

諸症百病難枝舉,數字規模變化工



心為生血統司脾,居住肝經血海持

吐衄與便諸血證,內傷外感辨相宜



痰病中央失運樞,穀津不布變痰趨

須當標本相因症,治法神機勿忘銖



郁乃久停一發因,七情內屈引當伸

六淫外迫何經病,藥應疏通辨久新

太陽(小腸、心,膀胱、腎相表裡)

太陽經證惡寒量,發熱頭痛連項強

實邪無汗(脈)浮緊象,惡風自汗(脈)緩虛傷

(實邪方用麻黃湯,虛邪方用桂枝湯)

太陽府證躁煩(不眠,脈)浮,(口渴)飲嘔(吐)溺無蓄水(症)愁

小腹滿鞭尿自利,如狂蓄血脈沉求

(蓄水症方用五苓散,蓄血症方用桃仁承氣湯)

陽明(大腸、肺,胃、脾相表裡)

陽明經症鼻中干,(一身)壯熱不眠(難睡也)目痛看

有合少陽兼口苦,太陽同見惡寒單

(陽明經兼少陽方用葛根湯加柴胡,陽明兼太陽方用葛根湯加桂枝,陽明經本症用白虎湯)

陽明府症閉便知,潮熱狂言汗四肢

便燥少陽邪傳胃,太陽尿數大便(結、閉)遲

(陽明府合太陽方用麻仁丸,陽明府合少陽方用蜜煎導方)

少陽(三焦、命門,膽、肝相表裡)

少陽經證苦咽干,二火目眩虛實看

寒熱(於外。胸脅苦)滿(不食。心)煩虛(火)喜嘔,(外亦寒熱鬱鬱微煩)胸(心痞)鞭善嘔(不止)實邪(實火)干

(虛邪方用小柴胡湯,實邪方用大柴胡湯)

少陽府證熱寒中(在內),痞痛利嘔脈必弓

痞後嘔先(因嘔而痞)多不痛,方當半夏瀉心通

胸中(有)熱(作)嘔胃(中有)邪(作)痛(用黃連湯),膽火下脾自利攻(乃膽火攻脾)

加減黃芩湯變用(膽火攻脾用黃芩湯,攻胃用黃連湯加半夏生薑湯),上逆胃嘔是邪沖

太陰(肺、大腸,脾、胃相表裡)

太陰邪病化從陰,自痛腹中兼滿斟

手足自溫利(大便利也)不渴,再加吐食脈多沉

(方用理中湯,四逆湯輩)

少陰(心、小腸,腎、膀胱相表裡)

少陰水化而為寒,脈細沉微腹痛難

背上惡寒但欲寐,口和尿白利清漫

(此症有三治法:1。宜用回陽法,首重在溫劑,真武湯,四逆湯之輩。2。交陰陽。吳茱萸湯。3。微發汗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少陰火化熱邪從,脈息數沉鬱寐容

外躁(腎脈不能上通於心則躁)內煩(心脈不能下交於腎)下利水,口乾不臥尿紅濃

(治法宜救陰法,補正攻邪)

厥陰

厥陰消渴(火盛)氣升沖(火逆),食則吐蚘風化中

(木)克土能肌(火邪消物)不欲食(木侮土也),病肝內火郁相攻(病相火郁)

(於內是厥陰病,發於表則為少陽病,更加心中熱,聞食臭則上隔而吐出,下之利不止)

厥陰為兩陰之交盡,厥陰主肝而膽存於內,則厥陰之熱少陽之火內發也。

辨證匯篇卷二

惡風

多以風寒兩邪干,三陽具有惡風寒

陽乃惡風從表法,三陰唯有惡寒單

三陽有惡寒惡風同見表病也,

三陰之症有惡寒而無惡風也。

惡寒背惡寒之辨

發熱惡寒陽表經,惡寒無熱裡陰停

背寒不燥少陰證,燥渴陽明有定形

發熱惡寒發於陽表證(有汗乃虛用桂枝湯,無汗乃實用麻黃湯。)

無熱惡寒發於陰裡證(有汗桂枝加附子,無汗麻黃附子細辛湯。)

背惡寒口中和不燥陰病少陰也,宜用附子湯。

背惡寒口中燥而渴陽病陽明也,宜用白虎湯加人參湯。

潮熱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時也,若一日二三發無定名曰發熱。

潮熱於寅卯屬少陽
潮熱於巳午屬太陽

潮熱於申酉屬陽明

症見少便難大便溏邪尚未全入於裡不可下,

症見少便大便閉燥渴煩躁方可攻。

壯熱 發熱無休止之時,熱氣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發熱屬陽明內實宜下。

寒熱

寒熱者一熱一寒互相往來,邪正相爭也。邪入陽分發熱,邪入陰分發寒,居半表裡者寒熱交作與瘧相似,只別有定時者瘧,無定時者非瘧也。

汗證

自汗:自汗者不發散而自然汗出,衛為陽能衛外皮膚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洩。

一因衛受制則皮膚腠理不固。

一因陽虛外惡寒。

一因陽實外不惡風。

盜汗:

盜汗者謂睡中則汗出醒時則止,多屬陰虛心虛不固火傷陰。

因榮之熱乘陽之間而潛出 。

陽症:陽盛出來多熱汗;

陰症:陰虛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體痛,淋滴如珠不治。熱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黃汗厲節辨

黃汗無發熱,厲節有發熱,但厲節之濕聚關節,黃汗之濕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厲節少上焦證也。甚則生黃疸一切諸黃

熱被水遏郁交蒸汗腋則黃

黃汗者汗濕於表衣中色黃也。

厲節者肢節滯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熱聚胃蒸其津液傍達於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熱小便自利胃液干大便硬。

一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陽虛失運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雖硬不可攻。

頭汗與熱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謂之惹越瘀熱在裡不能發越而熱氣上達者也。

無汗

寒邪中經,腠理緻密津液內滲則為無汗。然無汗中數種。有寒邪在表、有邪在裡、有水飲內蓄、有亡陽久虛等皆無汗也。

頭痛

一頭前額痛屬陽明;

一頭後面痛屬太陽;

一頭左右兩邊痛屬少陽;

一頭頂上痛屬厥陰;

一太陰本無頭痛因痰火上衝也;

一少陰無頭痛,有頭中間覺空虛,乃腦之髓氣不足也。

辨下列數種頭痛暈眩症

因風痛謂之頭風必暈眩。

因熱痛暈則煩渴。

因氣鬱痛暈則志意不伸。

因痰痛暈則嘔吐痰涎。

因濕痛暈則頭重不起。

因虛而頭痛暈者動則更痛更暈也。

真頭痛連腦內,手足青冷過肘節朝發夕死。

頭眩

有眩運者、有眩冒者。運乃轉運而頭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多因少陽厥陰之風火。

虛症:或有氣血虛汗吐下內虛。

實症:或因痰火內實上衝。

表症:或因外感風火遏於上。

內傷:或因色慾過度腎氣虛真陽虛而目眩暈。

頭重

傷寒有二:

一太陽症惡寒項強頭疼不能舉,宜發寒邪。

一有異病百節解散而眩運不能運,宜補益真元。

耳症

火閉:火閉者諸經之火塞清道也。

氣閉:氣閉者肝膽氣逆憂鬱所結也。

邪症:邪閉者因風寒外感亂榮衛也。

竅塞:竅閉者因損傷或雷炮震傷或患聤耳傷。

虛症:虛閉者或腎虛或病後或勞倦過度,又肝虛耳目無所聞見如人將捕,又肺虛耳聾少氣咽干。

虛實辨:

少壯火盛多實,勞衰無火多虛;

耳閉午前為陽氣實,耳閉午後為陰血虛;

耳暴鳴而聲大者多實,耳漸鳴而聲細者多虛。

口症

口者脾主也,脾和則口知五味

脾病口乾(熱也)

肝病口酸(熱實也)

心病口苦(熱也)

肺病口辛(肺氣上溢也)

腎病口鹹(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熱上衝也)

膽病口苦咽干也

口糜齦爛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熱也

唇焦者多屬脾胃熱也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氣得風浮利出而難入也)

熱過於榮吸氣不出(血得熱而壅氣乃不伸也)

傷肺則衛氣不舒邪壅竅道不利。

損脾胃則營氣不升邪塞孔竅不通。

鼻淵者涕濃臭氣肺家濕熱。

鼻流黃水防風通聖用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虛有寒之辨。

鼻流濁涕不干蒼耳散主之。



渴症多因汗吐下傷津液胃燥故也。

陽邪入三陰渴:太陰則嗌干;少陰則口燥;厥陰則消渴。

陽邪屬熱傷津液故渴也。

陽邪入三陽

太陽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陽明之渴用白虎湯者,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

少陰寒熱往來等症必心煩渴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屬肺,飲多便常也。(乃心移熱於肺)

中消者食入即饑屬胃,飲多便赤短。(乃陽明燥火)

下消者飲一溲二屬腎,尿先濁混,停久則底有膏液。(乃少陰陰水虛不能制火,陽火虛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屬熱,惟下消兼有寒熱房癆,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腎土之氣下瀉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腎敗而精不禁不治。

齒痛

齒統屬腎又分上下。上屬胃下屬大腸。

牙床紅腫屬陽明症。

臭爛牙關緊屬心膽。

牙根見血不紅腫乃腎經虛火上衝。

呃逆

呃逆 氣自腹中時逆上衝才發於咽喉,連續數聲,其聲短促不長。

或胃中實熱乃失下而作,宜用涼膈而逐熱。

或服寒涼太過胃中虛冷而作,宜溫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衝逆而作,宜開豁之。

或水氣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積壅塞而作者宜消導之。

皆用引而伸之,達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從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潤肺。

飽滿脹悶,呃從腹起胃氣上逆加甘草芍葯和胃。辨證匯篇卷三



噯氣者因飽食太急作噯轉食氣也。

乃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職,故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留戀噯酸作飽胸膈不爽,宜陳皮竹茹湯主之。

噦(附噫)

噦與乾嘔相似,噦者聲濁而長,嘔者聲短而小,皆有聲無物。

胃氣本虛汗下太過胃氣虛冷,

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熱氣鬱於上塞不通。

噫氣者胸間氣不得下通,無聲無物也。因寒氣客胃厥逆上行復出於胃故為噫,有傷食噫氣臭也。

嘔吐

嘔者聲物俱有而漸出

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

乾嘔者有聲無物

乾嘔辨別

因邪氣在胃脘,熱氣與谷氣相並逆上衝胸

太陽汗出而乾嘔桂枝湯主之。

少陰下利而乾嘔姜附湯主夏利

厥陰吐涎沫而乾嘔吳茱萸湯主涎沫,邪去嘔自止。

嘔者表邪入裡裡氣拒格上逆作嘔,故為殃,屬少陽宜小柴胡湯。

嘔症辨列

表邪入裡氣上格:心下鞭而煩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湯。

表不解之嘔屬太陽,宜桂枝湯。

食穀欲嘔屬胃中寒宜吳茱萸湯,食湯更嘔屬表熱宜葛根半夏湯。

嘔而不利是有氣屬少陰宜真武湯

飲而嘔嘔而飲嘔飲相因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吐辨

中寒者吐不能食不可而厥吐是虛寒之吐也,宜吳萸連湯理中湯之輩。

渴而能食吐者是火吐也

熱實宜黃連解毒飲。

熱虛宜乾薑連芩湯或竹葉石膏湯

渴而飲,飲而復渴,水逆病也。五苓散主之。

經曰嘔多陽明症不可攻之。為氣逆未收斂為寔也。

嘔吐辨

胃熱嘔吐者脈弦數口燥渴

胃寒嘔吐者脈弦遲逆冷也

水氣嘔吐者先渴後嘔膈間怔沖 膿血嘔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衝 嘔清水不渴者乃胃虛寒

嘔酸(或受風亦有此症)與苦者胃熱也,治法以洩肝安胃主之。

反胃胃反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乃寒也無火。 條辨

三焦無火 在陽明則滿(吳茱萸湯)在太陰則腹滿(理中湯)

反胃食入即吐名反胃乃熱也。出是胃素有熱得食熱兩熱相沖用半夏瀉心湯主之。

或用黃芩黃連乾薑人參湯主之。

咳嗽

有聲無痰乃肺氣傷不清;有痰無聲嗽也乃脾濕動以為痰;有聲有痰咳嗽成脾肺氣傷動乎脾濕也。

大要胃濁脾濕津液不津清濁精四布此生痰之本咳嗽之原也。

分患六氣病

寒咳嗽頻嚏涕鼻塞唾痰涎用疏風參蘇飲主之。

風乘肺咳汗出頭痛痰涎不利,用金沸散主之•

散寒加味華蓋痊。

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見血並喉中作癢。

火嗽面赤咽乾燥氣穢痰黃帶稠粘便軟用加味瀉白散,便硬者加味涼膈散主之。

肺虛面容淡白痰涎清用二陳湯主之。補肺用阿膠湯。老年虛咳三子養親湯,真武湯主之。

勞咳

肝為血海衛任歸肝所主其血熱充肌膚皮毛,臥則內歸於肝,今肝虛不合衛任之血,出於膚腠,肝氣從心包絡上衝,上衝則先血後咳。肝內傷而包絡則虛。心包虛則火沖克肺金,故為咳。心包為血脈,血虛夜則發熱,輕則日咳,重則日夜熱咳,先傷血後傷氣,陰陽並竭,此為虛勞咳嗽。

感風惡風自汗鼻流清涕脈浮

食積生痰熱熏蒸氣促痰壅咳嗽頻便溏。用曲麥二陳治。便燥蘇葶滾痰攻。

感寒惡寒無汗鼻流清涕脈緊。

喘症

喘者氣逆上衝呼吸氣出急者,謂之喘。

氣出不能布息實邪也。

氣乏不能續息者虛邪也。

若痰稠便硬者熱邪也。

若痰飲清冷者寒邪也。

五海藏肺氣有司權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則喘。

喘之因,在肺實也、在腎為虛。為提綱分有四種:

一實寒必挾凝痰宿飲上干阻氣。小青龍加樸杏。

一實熱不外濕伏之邪蒸痰化火,麻杏甘膏千金葦莖之治。

精傷氣脫之分

一精傷添精鎮攝腎氣,蘇子降氣從陽從陰之異。

一氣脫則根浮吸傷元海危可立待。(人參 河車 五味 石英之屬)

哮症

哮者呼吸氣出急促更加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氣粗胸滿不能布息也。

多因寒邪伏於肺,痰窠結於肺膜,內外感應也。

痰飲

外感由六淫傷肺肺氣不舒生痰。

內因濕傷中土脾氣凝濁滯而生痰。

痰飲症乃水氣上泛得陽煎熬則稠而為痰。

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此症由命火微,脾陽不振。

痰辨

稠濁熱痰屬心 沫清是寒屬腎

少而粘連咯不易出屬肺燥痰也。

多而易出濕屬脾。

搐搦眩暈風痰屬肝。

飲辨

膈上痰滿嘔吐痰涎此留飲膈間名曰伏飲。

喘咳面腫不得臥此留飲肺名曰支飲。

四肢身體重痛此飲留四肢行於體曰溢飲。

咳嗽引肋疼痛此飲留肋下名曰懸飲。

素身瘦漉漉有聲水走膈間此飲留腸胃名曰痰飲。

凡飲食留胸肺則喘滿,知氣留膈下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肺脹肺萎肺癰

肺脹者兩鼻煽動汗出如流肺脈急數。

萎者干萎不榮津液涸而肺焦也,多因冷寒虛火久停而生。

癰者壅塞不通熱聚而肺潰也。癰多由風熱久結。

肺病甚俯首則背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