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曾國藩的經典人生哲理名言

曾國藩的經典人生哲理名言

●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曾國藩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爲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曾國藩

    ●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曾國藩

    ● 凡權要人聲勢赫然時, 我不可犯其鋒, 亦不可與之狎, 敬而遠之, 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國藩

    ●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曾國藩

    ● 人只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曾國藩

    ● 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 何自處于小人。 ——曾國藩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 不苟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曾國藩
    ● 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曾國藩

    ● 水道曲折,立岸者見而操舟者迷。棋勢勝負,對奕者惑而傍觀者審。非智有明暗,蓋靜可以觀動也。人能不爲利害所汩,則事物至前,如數一二,故君子養心以靜也。 ——曾 國藩

    ● 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曾 國藩

    ● 好譽者,常謗人;市恩者,常奪人。其傾危一也。 ——曾國藩

    ● 人之制性,當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壞之易。若不顧其泛濫,一傾而不可複也。 ——曾國藩

    ● 務名者害其身,多財者禍其後。善惡報緩者非天綱束,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故君子恐懼而畏,小人僥幸而忽。畏其禍則福生,忽其福則禍至。傳所謂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也。——曾國藩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詐,以廉沽名者貪,以潔沽名者汙。忠信廉潔,立身之 本,非釣名之具也。有一于此,鄉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國藩

    ● 仁言不如仁心之誠,利近不如利遠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 —曾國藩

    ● 以德遺後者昌,以禍遺後者亡。謙柔卑退者,德之余,強暴奸詐者,禍之始。 — —曾國藩

    ● 人皆有愛生惡死之心,人皆爲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見善不明耳。 ——曾國藩

    ● 溺愛者受制于妻子, 患失者屈己于富貴。 大丈夫見善明, 則重名節如泰山。 用心剛, 則輕死生如鴻毛。 ——曾國藩

    ● 食能止饑,飲能止渴,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曾國藩

    ● 語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曾國藩

    ● 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曾國藩
    ●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無貪榮擅寵之心,何嫉妒之有? —— 曾國藩

    ● 爲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爲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國藩

    ● 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曾國藩

    ● 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防。即來思隱,即動思防,如火熾水溢,障之甚難。 — —曾國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禍。 ——曾國藩

    ● 作善豈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謗招禍也。 ——曾國藩

    ● 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 ——曾國藩

    ● 遇詭詐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曾國藩

    ● 恭而無禮,遇君子固所深惡,即小人亦未嘗不非笑之,枉自卑謅耳。 ——曾國藩

    ● 人遇逆境,無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是見識超群。 然君子用以力學,借困衡爲砥砺, 不但順受而已。 ——曾國藩
    ● 非望之福,禍必繼之。急當恐懼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驕則不可救矣。 ——曾國 藩

    ● 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 ——曾國藩

    ● 人之處于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 ——曾國藩

    ● 人有過喜談之,存一恕心者少。 己有過惡, 聞之漫無悔心者多。 若以恕己之心恕人, 是謂大公,以責人之心責己,是謂大勇。 ——曾國藩 ● 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曾國藩

TOP

●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後福報,若市道,吾實恥之。 ——曾國藩

    ● 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 下。 ——曾國藩

    ● 處事當務詳慎,不可盡興燥脾。 凡飲食舉動言語筆墨, 盡興便放肆。 一燥脾便刻薄, 其始無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殺身,終至殺身而有余也。 ——曾國藩

    ● 遇疾惡太嚴之人,不可輕意在他前道人短處,此便是澆油入火,其害與助惡一般。 ——曾國藩

    ● 優娼輩好嗤笑人,而敢爲無禮,此自不賤本色。其趨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 —曾國藩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輕營。有必不可勸之人,不必多費唇舌。 ——曾國藩

    ● 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衆斷之貴獨。——曾國藩

    ●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 祥,爲處事第一法。 ——曾國藩

    ● 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 見一善行, 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 遇富貴人,宜勸他寬, 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曾國藩

    ● 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 自多營營耳。 ——曾國藩

    ● 行事常思退一步。 ——曾國藩
    ● 處毀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毀譽與我分毫無幹。 ——曾國藩

    ● 見人耳語,不可竊聽。 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議我短長,聞之未免動意, 且使其人慚愧無地自容矣。 ——曾國藩

    ● 久利之事勿爲,衆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 ——曾國藩

    ●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志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 ——曾國藩

● 靜坐自我妄爲,讀書即是立德。 ——曾國藩
●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紛,此亦不必過爲退避也,但因以爲利,則市 道矣。 ——曾國藩

    ●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曾國藩

    ●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曾國 藩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衆怒難犯” ,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爲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恒情多隱于遠識, 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曾國藩

    ●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曾國藩

    ● 恒言平穩二字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故君子居 易。 ——曾國藩

    ●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 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曾國藩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處天下事,只消得安詳 二字, 兵貴神速, 也須從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于定之中耳。 ——曾國藩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 ——曾國藩
    ● 小屈以求大伸,聖賢不爲。松柏生來便直,士君子窮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難事,姑韬光忍恥,以圖他日貴達之時,然後直躬行通。此不但出處爲兩截人,即既仕之後,又爲 兩截人矣。 ——曾國藩

    ● 既不俗爲小人,即不勉爲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曾國藩

    ●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誇功,此衆人事;讓美歸功,此君子事;分怨共過,此 盛德事。 ——曾國藩

    ● 天物愚者真,智者僞;愚者完,智者喪。 ——曾國藩

    ● 處天下事,前面常長出一分,此之謂豫;後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謂裕。如此則事無不濟,而心有余樂。若盡煞分數做去,必有後悔。處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則可以廣聽。 留在人不盡之情,則可以全好。 ——曾國藩

    ● 規模先要個極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先約而豐人,故群下樂爲之用而所得常 倍。徐思而審處,故己不勞而事極精詳。褊急二字,處事之古礙也。 ——曾國藩

    ● 見面前之千裏,不若見背後之一寸。故達觀非難,而反觀爲難。見見非難,而見不 見爲難。此舉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獨覺也。——曾國藩
    ●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 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爲愚也。 ——曾國藩

    ● 畢竟先知後行,至于純熟,乃能合一。 ——曾國藩

    ● 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事後論人,每將智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 將難事說得極易。二者皆從不忠不恕生出。 ——曾國藩

    ●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應,當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誤乃事。 ——曾國藩

    ● 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懼禍而誤入小人之 黨,亦不可恃爲君子而有與小人角勝之心。 ——曾國藩

● 有一種人以姑息匪人市寬厚名,有一種人以毛舉細故市精明名,皆偏也。聖人之厚 寬,不使人有所恃。聖人之精明,不使人無所容。 ——曾國藩
● 勿以人負我而隳爲善之心,當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嘗責報也。縱遇險 徒,止付一笑。 ——曾國藩

    ● 嘲戲人自事惡事, 尤不可入一二壯語, 入壯語則戲者皆真, 每令人恨。 若規人過失,不可入一二戲語,入戲語則真者畢戲。每令人玩,失規人之旨矣。 ——曾國藩

    ● 陰,小人者。陽,君子也。進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畢矣。 ——曾國藩

    ● 輕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輕信。 ——曾國藩

    ● 術字亦有不可少處, 但必不得已而後用。 專意利人而用, 謂之聖賢。 可不必用而用, 專意利己而用,謂之奸雄。 ——曾國藩

    ● 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曾國藩

    ● 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 ——曾國藩

    ● 名節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雖有他美,亦不足 贖。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 ——曾國藩

    ● 世不若不求利,即無害。若不求福,即無禍。 ——曾國藩

    ● 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 見人有失意事, 便當生憐憫心。 皆自己真實受用處。 忌成樂敗,何預人事,自壞心術耳。 ——曾國藩

    ● 賤不謀貴,外不謀內,疏不謀親。 ——曾國藩

TOP

● 貴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興,貧視其所不取,窮視其所不爲。 ——曾國藩

    ● 甯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曾國藩

    ● 外重者內輕,故保富貴而喪名。節內重者外輕,故守道德而樂貧賤。 ——曾國藩

    ● 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 ——曾國藩

    ● 亂世之名,以少取爲貴。 ——曾國藩
    ● 名節至大,不可妄交非類。 ——曾國藩

    ● 居鄉勿爲鄉願,居官勿爲鄙夫。 ——曾國藩

    ●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多一分享用,減一分志氣。——曾國藩

    ● 責備賢者,須全得愛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則爲小人者,反 極便宜。 ——曾國藩

    ● 聞人之善而疑,聞人之惡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惡而無善。故不知世間複有作善之人 也,若夫造作全傅會以誣善良,鬼神必殛之。——曾國藩

    ● 盛怒極喜時,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須一商之有識者。不然,悔隨之矣。 ——曾 國藩

    ● 凡人皆不可侮,無用人尤不可侮。 ——曾國藩

    ● 向人說貧,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貧,哓哓者可厭也。 — —曾國藩
● 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 亦無所托之以出, 《禮》所稱無文不行。 ——曾國藩

    ● 清則易柔,惟志趣高堅,則可變柔爲剛;清則易刻,惟襟懷閑遠,則可化刻爲厚。 ——曾國藩

    ● 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 ——曾國藩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爲人所笑,乃有進步也。 ——曾國藩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亦厚矣。 ——曾國藩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 便被順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馬牛爲人穿著鼻孔,要行則行,要止則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爲馬牛者幾何?哀哉!——曾國藩

    ● 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 ——曾 國藩

    ● 小人其心,君子其飾,名是而實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曾國藩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曾國藩

    ●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謂之修。一語不敢苟徇,斯可謂之直。一介不敢自汙,斯可謂 之廉。 ——曾國藩

    ● 改過則長善矣,甘貧則足用矣。 ——曾國藩
    ●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禍。小人不知禍福之相倚伏也,則僥幸以爲嘗。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見利而不見害,知存而不知亡也。——曾國藩

    ●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願後世之毀譽,是有待于外也。 ——曾國藩

    ● 水不能不遇風,長川巨浸,泓澄無底,雖大風不能使之濁。心不能不應物,欲盡理明,表裏瑩徹,雖酬酢萬變,不能使之昏。無風則清,有風則濁者,塵滓之伏于下也;靜之 則明,動之則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曾國藩

    ● 有理義以養其心,則雖老而神明不衰。苟爲不然,則昏于豢養,敗于戕賊,未老而 志衰矣。勵志之士,可不戒諸。 ——曾國藩
    ●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矝,矝則不長。尤人不如尤己,如圓不如好方。用晦 則天下莫與汝爭智,“折”去“斤”加“爲” []謙則天下莫與汝爭強。多言者老氏所戒,欲 納者仲尼所臧。妄動有悔,何如靜而勿動?太剛則折,何如柔而勿剛。吾見進而不己者敗,未見退而自足者亡。爲善則遊君子之域,爲惡則入小人之鄉。吾將書紳帶以自警,刻盤盂而 思防。豈若長存于座右,庶鳳夜之不忘。 ——曾國藩

    ●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皆。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 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曾國藩

    ●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後知平日之費間;閉戶然 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欲然後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曾國藩

    ● 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 ——曾國藩

    ● 天下有三門,繇于情欲,入自禽門;繇于禮義,入自人門;繇于獨智,入自聖門。 ——曾國藩

    ●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曾國藩

    ● 夫志心笃行之術,長莫長于搏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願,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 —— 曾國藩

●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曾國藩

    ● 或謂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曾國藩
    ● 君子滿腹天理,故以順理爲樂。小人滿腹人欲,故以得欲爲樂。欲無時可足,故樂不勝憂。理無時不存,故隨在皆樂。至樂順理。縱欲之樂,憂患隨焉。 ——曾國藩

    ● 尖酸語最易傳布,正經話卻無人稱說,即此可知世道惡薄。 ——曾國藩

    ● 慎能遠禍,勤能濟貧。 ——曾國藩

    ● 氣爲心害,養心當先制氣。 ——曾國藩

    ●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貸而富者曰文。噫!吾將謂得時乎?尊而驕者不爲矣,吾將謂失時乎?富而安者吾爲矣。 ——曾國藩
    ● 或曰:交處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謗。曰: “去六邪,用四尊,則可矣。 ”曰: “谏未 深而謗君, 交未至而則友,居未安而罪國家,家不儉而罪歲,道不高而淩貴,志不定而羨富,此之謂六邪也。自尊其道,堯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親,天下不得而绌也。自尊其己,孩孺 不得而娛也。自尊其志,刀鋸不得而威也,此之謂四尊也。 ——曾國藩 ”

    ●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憂勤者,建業之本也。古珲無富貴之聖賢,無宴逸之豪傑。 ——曾國藩

    ● 夫爲善易,積善難。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厭,久焉而不倦。幽隱無人知而不間, 招世之疾逢時之患而不變。是故根諸心,誠諸言行, 與時勉勉,不責其功夫,然後親友信之, 國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積未至,其疇能與于斯乎?——曾國藩

    ●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 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 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余而爲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爲不足者鄙。——曾國藩

    ● 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聖賢之氣象。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 過。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曾國藩

    ● 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曾國藩

    ●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以保富貴之心事君,則無往而不忠。以責人之 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國藩

    ● 亂臣賊子,皆從一傲字養成。 ——曾國藩

TOP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盡己可以服人。 ——曾國藩

    ● 莫謂己無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謂己無惡,談人惡即是惡。 ——曾國藩

    ●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曾國藩

    ● 事之可否,當以理裁之。一使氣,但壞事。 ——曾國藩

    ● 財與色之地須當遠避,近則有汙。 ——曾國藩

    ● 居有惡鄰,坐有損友,借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 ——曾國藩

    ● 善所當爲,著一報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過。 ——曾國藩

    ● 怒時易激,義憤亦當裁抑;喜時易狂,即微言亦須謹慎。 ——曾國藩

    ●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曾國藩

    ● 責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 ——曾國藩

    ● 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 怒則語言難入, 怒勝私故也。 — —曾國藩

    ● 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曾國藩

    ● 做當今一個好人,須壁立千仞。 ——曾國藩

    ● 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 ——曾國藩

    ● 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時放。 ——曾國藩

    ●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 ——曾國藩

    ● 甯人負我,毋我負人。——曾國藩
    ●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致遠。 ——曾國 藩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誇,則善矣。 ——曾國藩

    ● 促迫褊窄,淺率浮躁,非有德之氣象,只觀其氣象,便知涵養之淺深。 ——曾國藩

    ● 縱與人相分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 非止有傷長厚己也。——曾國藩

    ● 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責之己,此是至簡于易之事。 ——曾國藩

    ● 習氣不除,如何了道。……有物過眼必看,有聲入耳必聽。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 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懼,皆習氣也。——曾國藩
    ● 防身當若禦虜,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如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涉世甚艱,畜 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揚之,則棄,教人以善而外揚之,則仇。 ——曾國藩

    ● 攝生之道,大忌嗔怒。 ——曾國藩

    ● 常沈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養壽 之要。 ——曾國藩

    ● 罵語谑語,須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處忠厚之道。 ——曾國藩

    ● 大概君子方嚴處多,至園融變化,是德之成也。起處便學園融不得。——曾國藩

    ● 凡刑殺之事,仁者見之,愈生其仁。忍者見之,愈生其忍。故君子遠庖廚,亦英尺 有習慣成自然意在。 ——曾國藩

    ● 欲心一萌,當思禮義以勝之。 ——曾國藩
    ● 深以刻薄爲戒,每事當存忠厚。 ——曾國藩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衆。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可以畜德。——曾國藩

    ● 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後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 自餒。——曾國藩

    ● 凡人氣質各有偏處,自知其偏而矯制之,久則自然,所以宋儒以變化氣質爲學問急 務也。 ——曾國藩

    ● 不善之端,豈待應物而後見?如靜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 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獨。——曾國藩

    ● 君子不能無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進于聖賢。小人不能無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獸。——曾國藩  

    ● 有過不令人知,是大惡事。然有過辄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諱過三字,把改過功夫,松了 一分。 ——曾國藩

    ● 稱人之善或過其實,不失爲君子。揚人之惡或損其真,甯免爲小人。 ——曾國藩

    ● 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喜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嫉惡心不可不明;嫉惡語不 可不忌。 ——曾國藩

    ● 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 ——曾國藩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曾國藩

    ● 憎我者禍,仇我者死,皆當生悲憫心。有一毫慶幸之心,便與心術有傷。 ——曾 國藩

    ● 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貴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墜墮。 ——曾國藩

    ● 縱與人有相爭,只可就事論事。 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 揚其閨門之惡, 此禍關殺身。 ——曾國藩

    ● 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後而恐懼,則悔,悔則可 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 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 大哉所謂恐懼也! ——曾國藩

    ●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氣,我貪必至啓人之爭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曾國藩

    ● 好爲诳語者,不止所言不信,人並其事事皆疑之。 ——曾國藩

    ● 人有一事不妥,後來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試留心觀之,知他人則 知自己矣。 ——曾國藩

    ● 欲爲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見小人。故曰: “終身爲善不足, 一日爲惡有余。 ——曾國藩 ”

    ● 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此皆學問得力處。 ——曾國藩

    ● 人皆狎我,必我無骨。人皆畏我,必我無養。 ——曾國藩

    ● 爲人所狎與爲人所恨,皆己過也。 ——曾國藩
    ● 凡有橫逆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 即思所以處之之法, 不可便動氣, 兩個人動氣, 就成了一對小人,一般受禍。 ——曾國藩

    ● 人若少知自愛,豈有營營逐利,甘爲商賈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當極力克治。 不然,恐流弊無窮。 ——曾國藩

TOP

● 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須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後日之能今日也。 ——曾國藩

    ● 縱是道成德立,小人終不可近。若自謂他柄在我,不妨兼舉竝包,必暗受其損而不 覺。 ——曾國藩

    ● 小人雖不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诖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 ——曾 國藩

    ● 處利則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處名則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聖賢 處利讓利,處名讓名,故澹然恬然,不與世作。——曾國藩

    ● 義利辯以小心,須嚴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務謹三緘。 ——曾國藩

    ● 人有毀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養其量。 ——曾國藩

    ● 稱人之善,雖有過情,不傷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實據,終屬澆風。 ——曾國藩

    ● 善所當爲,羞談福報。 ——曾國藩 ­
● 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過,天下豈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曾國藩

    ● 存一念愛異時便是愛己,有一步進德處勝于進官。 ——曾國藩

    ● 人亦不可閑慣,閑慣則些小事便不可耐。——曾國藩

    ● 人言果屬有因,深自悔責。返躬無愧,聽之而已。古人雲: “何以止謗” ,曰: “無 辨” 。辨愈力,則謗者愈巧。 ” ——曾國藩

    ●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 ——曾國藩
    ●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損終身之福,切須檢點。 ——曾國藩

    ●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曾國藩

    ●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 ——曾國藩

    ● 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曾國藩

    ●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曾國藩

    ● 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毀譽常 足墮志。 ——曾國藩

    ● 老來益當奮志,志爲氣之帥,有志則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曾國藩

    ● 責人者必自恕。 ——曾國藩
    ● 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曾國藩

    ● 爲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爲人做善方便者,其後受惠。——曾國藩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傷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曾國 藩

    ● 疾惡太嚴,當計其所窮。或曰:太嚴便是一惡。 ——曾國藩

    ● 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曾國藩

    ● 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錯亂。 ——曾國藩

    ● 人有差錯,他怕你惱,便當含容,若責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來, 有何趣味? ——曾國藩

    ● 事前加慎,事後不悔。 ——曾國藩
    ● 止罵所以助罵,助罵所以止罵也。 ——曾國藩

    ●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曾 國藩

    ● 薦賢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曾國藩
    ● 人處財,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處親屬,道理上定要論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謂,過此則 惡矣。或問親屬如何不論曲直?曰: “若論曲直,便與路人等耳。 ——曾國藩 ”

    ●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阙色,所以無汙;避嫌無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殚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 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曾國藩

    ●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 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曾國藩
    ●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議,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爲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暧昧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敬苟有恒,久 久自芬芳。 ——曾國藩 ●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曾國藩

    ● 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莫大于不知恥。 ——曾國藩

    ●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隙去媒,讒佞遠矣。——曾國 藩

TOP

● 人之善惡形于言,發乎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諸心, 發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 君子所以貴慎獨也。 ——曾國藩

    ● 容耐是處境第一法;安祥是應事第一法;退讓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若將富貴貧賤死生,置之度外,是養心第一法。——曾國藩

    ● 解仇怒箴:法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無物不有,萬 事從寬,其福自厚。 ——曾國藩
    ● 斷嗜欲箴:染性觸物,粘于饴膠。濫愛賊人,毒于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 絲未斷,塵網難超。 ——曾國藩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也。自重自強,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爲無亡 之災也已。 ——曾國藩

    ● 人有才而露,只是淺,深則不露。方爲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凝重之人,德 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氣平,而身體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曾國藩

    ●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曾國藩

    ●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曾國藩

    ● 無爲名屍,勘破幻妄也。無爲謀府,無思也。無爲事任,無爲也。無爲知主,地知 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 “吾以無爲爲樂矣,又俗之所大 苦也。 ”大顛曰: “衆人而不思不爲,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 ”應事接物只是一個情字爲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聖人無情。 ——曾國藩

    ● 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曾國藩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曾國藩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曾國藩 ­  
    ● 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間言語。 ——曾國藩

    ●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 —曾國藩

    ●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曾國藩

    ● 小人如虎狼蛇蠍,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蠍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蠍,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曾國藩

    ●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曾國藩

    ●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 得罪于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曾國藩 ­  

    ● 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曾國藩

    ●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 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曾國藩

    ●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曾國藩

    ●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爲君子, 激之則君子可使爲小人。 ——曾國藩

    ● 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曾國藩

    ● 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曾國藩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曾國藩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曾國藩

    ● 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間言語。 ——曾國藩 ­  

    ●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 —曾國藩

    ●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曾國藩

    ● 小人如虎狼蛇蠍,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蠍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蠍,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曾國藩

    ●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曾國藩

    ●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曾國藩 ­  

    ● 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曾國藩

    ●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 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曾國藩 ­  

    ●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曾國藩

    ●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爲君子, 激之則君子可使爲小人。 ——曾國藩

    ● 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 忌之,過則揚之。——曾國藩

TOP

回覆 6樓 alsosion 的帖子

曾國藩的治家治國理論很受人們的崇拜,怪不得,蔣介石先生就非常崇拜的一個。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