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資訊] 家中藥品大清倉

[資訊] 家中藥品大清倉

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分院 藥劑科 馮靜修主任


患者經常會有藥吃不完的時候,有時是因為症狀好了、或多次住院、或忘了吃、或請醫師加開(如胃藥),更甚者,有的只單純看病但不吃藥或服用順從性太差而導致剩藥。


藥物太多也會造成病患的困擾,因此在教導正確整理藥品前,民眾要先瞭解幾個重點:


一、醫院裡除特殊藥品需存放冰箱外,其餘都存放在室溫(15~30℃),因此若從醫院拿到的藥不是完整包裝或散裝,則在家中僅能保存3~6個月,縱然藥品保存期限未到,也不建議繼續存放,因為藥品拆封,喪失其原來儲存包裝。而且台灣屬高溫潮濕,尤其夏天有些鐵皮屋室內溫度更高達32~35℃,因此藥品容易變質,此時保存期限可能更短。。


二、建議存放的藥物僅限指示用藥或成藥,如感冒用藥、胃藥、鎮痛解熱劑、鎮咳去痰劑等;處方用藥一般不建議自行服用或留下,除非是醫師特別指示的藥品。


三、沒有完整包裝的藥物不建議留存。因為有些藥物一旦遇潮溼容易變質,因此需要有避光防潮包裝,如鋁箔包裝可阻光防潮。因此如果包裝未完整或是裸錠可能接觸空氣中的溼度而導致發霉變色。


四、標示不清的藥品,如:沒有標明有效期和失效期的零散藥物,或外包裝盒已丟棄的藥物,則不建議留存。因為無法判定藥品是否仍在有效期限內。


五、藥袋未標示藥名及適應症的藥物不建議保留。因為無法知道藥品的適應症,就無法再次服用。


六、抗生素類的口服藥或外用藥不建議留存。因為抗生素是用於治療細菌感染,而且開封後置久容易變質失效。


接著病患可依照以下的步驟來自行整理藥品:

1.準備乾淨的空瓶子並標上所購買或領藥的日期。

2.可寫上藥品使用的適應症(用途)、藥品名稱、用法,可參考藥袋上或說明書的標示,若是購買完整包裝者,則說明書或外包裝盒不可丟棄,以免無法知道藥名或正確服用法。

3.將整理好的瓶子置放在抽屜中,必須注意是小孩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小孩誤服。


當剩藥整理好之後,何時服用這些藥物?

民眾有許多輕微症狀,是可以使用指示用藥來獲得有效緩解。最重要是病患要瞭解自己的輕微症狀,也就是自我評估,如單純流鼻水、鼻塞,可使用抗組織胺來緩解,但是必須瞭解使用抗組織胺可能造成思睡或使用一陣子後,鼻涕變黃或更嚴重,則必須就醫。


因此使用指示用藥應有基本認識,使用前應詳閱藥品說明或藥袋說明,甚至將這些說明標示到所整理的瓶子上,必須遵守所記載的用法,不要隨意增減藥量,若遇不清楚如何判斷時,應尋求專業醫藥人員如藥師、醫師的協助。切記小孩絕對不可自行給與成人的藥物。


此外,藥品正確的儲存也是很重要,一般藥袋上會明確標示,如糖漿液劑不能放置冰箱儲存,因為可能會因脫水使糖的結晶跑出,而使藥品濃度改變,導致服用劑量不對。其他的藥品也應置於陰涼通風處,以防藥品因高溫變質,但也要避免置於浴室,因為溼度過高;也勿放在家用電器上(如電視機),因為會產熱,易使藥品變質。

有些病患會產生剩藥,除了未按照醫囑服藥外,有些是因為去了多家的醫院看診而導致剩藥,或因多次的住院而剩藥。因此患者拿藥後,如果藥物未服用完,可於下次就診時告訴醫師不要開立同類藥品或將剩藥拿給醫師看,以免浪費藥品資源;若到不同的醫院就診,建議將原來服用的藥物帶去給醫師看,若住院則可將門診的藥帶給住院的醫師看,以免重複開立藥品。


此外,要服用藥品時,必需養成檢視藥品外觀是否有變質或變色情形,以確保用藥品質。當然如果病情一開始就很複雜,建議還是到醫院就診比較好。正確的用藥知識,可以帶來安全的用藥,而共同節省醫療資源,想必也是身為現代人的一份責任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