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

西方淨土與念佛往生思想是淨土法門的主要核心思想。有關這些思想和內容均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中有具體詳細的闡述。通常人們將此三經合稱爲淨土三經。淨土宗即依此三經爲根本教典創宗立教。淨宗又通常將《無量壽經》稱爲之“大本”,將《阿彌陀經》稱爲“小本”。兩本比較,大本內容豐富詳實,小本則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西方淨土莊嚴清淨,特別是以信願行及專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臨命終時往生淨土。由于小本簡捷易行,故自古以來深受廣大信徒的重視和歡迎。因而,念佛法門流傳甚廣,修此法門者無計其數,得度者無量,影響也最大。本文所關心的是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情況,以及衆生如何念佛往生。

一、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的成就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之成就,可從《無量壽經》詳知。往昔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世自在王如來在世,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爲國王,因遇世自在王如來聞法而歡喜生信,于是捐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曰法藏。請佛開示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決心立志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速成正覺拔生死勤苦之本。自在王佛應其所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和人天善惡及其國土之粗妙。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盡悉睹見,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又發四十八宏願,終成無上正覺,成滿莊嚴極樂妙土。因爲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皆以無量清淨行業及願力成就,所以世界無限莊嚴和清淨,佛之壽命無量,體質光明無限。所以,《無量壽經》說:“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阿彌陀佛,意爲無量光及無量壽。《彌陀要解》雲:“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界之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這是對阿彌陀佛從名、相到理的理解和認識。總之,阿彌陀佛四十八宏願,是爲成佛度衆生而發,爲莊嚴極樂淨土安置衆生而發,爲接引衆生而發,爲成就衆生而發。由此可知,其國土酬于清淨因地,故是報土,以宏願度生故,又爲化土,則阿彌陀佛相應爲報身和化身,其自性光明身則爲法身。

關于“西方”之概念,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對“西方”方位的理解。“西方”的方位是以我們這個地球爲參照物確立這些世界的方位。佛在此界成佛說法,一切教法的權巧方便,隨機設教,包括方位在內,是隨順世間法的。從事相上對極樂世界確立以西方方位,這對衆生身心向往西方,皈敬西方,一心念佛以求往生是有極大修持意義的。佛講法不可能離開此界衆生的理解,故說佛法不離世間覺。佛說《阿彌陀經》時,不僅有此界常隨佛身邊的“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此外還有其他界的“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因此,佛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後,不僅爲大衆所接受,也爲各界所知曉。“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名稱也被作爲專有固定的通用名稱被此界及他界所沿用,並産生極大的影響。

  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空間位置的理解。佛在《阿彌陀經》裏雖然講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但是,我們在理解上不可機械地理解爲在我們的同一空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極樂世界。爲什麽呢?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限清淨功德的清淨業力所莊嚴成就,非是我等凡夫以俗眼所能看到,也非是我等凡夫以凡身所能進入。說到底,極樂世界非是凡夫境地。要睹見和往生到極樂世界,要靠念佛清淨心,由此界滅,在彼界生。由此可見,對往生者來說,西方淨土是唯心淨土。因此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實際空間位置不離此法界,而以清淨心所現。“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一真法界,自體清淨,性本空寂,衆生造染汙業,由業力差別,而有三界六道染汙差別。諸佛、菩薩以無量功德清淨行業,而成就各自清淨莊嚴國土。故知,諸佛菩薩乃至六道衆生,皆依此一真法界而隨緣各現國土,彼此不相妨礙。有如一室千燈之光,光光相映,各守自體不失。因此,極樂世界本自無方,是阿彌陀佛等清淨功德和願力成就。衆生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是感應道交,是以念佛清淨行業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相應和契合。因此,西方淨土也是念佛往生者的一分唯心淨土。故說西方淨土,體本無方,唯心所現。

二、念佛往生
  阿彌陀佛的圓滿成就與莊嚴國土的建立,從一開始就重點體現在利益衆生的事業上。西方淨土法門一方面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衆生出苦海的宏願,另一方面則要求衆生要相信,要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佛難度無緣之人。因此,對我等凡夫來說,不僅要“如是我聞”,更是“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具體的講,學修淨土法門,主要依據淨土三經。三經內容與修法又各不相同。如《觀無量壽經》重明行門,以修十六觀法爲往生正因,十六觀法可作爲由淺入深的十六個法門。《無量壽經》則詳陳此界與西方淨土之兩土苦樂,使發欣厭之願。《阿彌陀經》則重在稱贊功德而令人起信念佛。三經相輔相成,往生淨土法門則義理完備。三經互讀,相互參照,則信、願、行具足可生。但是,在淨土學人當中,最注重的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最注重的是念佛法門,雖有大本與小本的不同,但都提到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往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會將其接往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之人往生淨土,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神力加持願力接引,從這點說,是仰承彌陀,靠本願他力。但念佛之人往生淨土,還須自身相當努力修行,達到往生條件才可能往生。僅就念佛法門來說,要至信、發切願、起真修實行。阿彌陀佛宏願接引是他力,念佛之人精勤念佛修持是自力。自力加他力才得往生。二者缺一不可。假若衆生不念佛、不修福,坐待其成,單靠阿彌陀佛他力接引西方,則三界六道衆生早已往生,不複在此界受苦了。念佛法門其要有三,即“信、願、行”。三者具足,往生有望。

(一)信
  凡修學淨土法門之人,在修學之前,首先要具足正信,不信則不能行,要深信諸佛所說。即是要深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相信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只要念佛清淨便得接引往生。曆來大德祖師又多有發揮。如中峰明本大師雲:“淨土之爲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衆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阿彌陀佛攝取衆生之事,我等衆生信有往生之分。誰謂彌陀攝取衆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所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爲真信。信而無行不成真信。”(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系念佛事》)
佛在《阿彌陀經》中反複提出和強調信,並且由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世界無量諸佛來勸衆生信受淨土法門,持佛名號,發願往生淨土,因念佛的功德利益,便爲一切諸佛所護念,我等凡夫學人必先要誠信不疑,要生大信心。

(二)願
  願即發願和願意之意,相信佛所說念佛能往生,能爲佛所護念及于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有如此大功德利益,必然欣求發願往生。爲此,佛亦反複勸導衆生要發願,如經所言:“舍利佛,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佛說阿彌陀經》)願包括兩項內容:一、願離娑婆;二、願生極樂。因爲衆生見到我們世界的穢惡,充滿痛苦,所以願意離開娑婆世界,而往生到極樂世界。

(三)行
  行即行持,聞佛所說之後生起欣樂發願往生而進行的修行。對于如何行持,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如是行者,名爲正行。修淨土法門,除一心持阿彌陀佛名號求得往生外,還須修衆善資糧做爲往生助緣。因爲《阿彌陀經》特別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此,廣修衆善和清淨念佛則是修淨土法門的兩大法要。藕益大師雲:“念佛爲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爲助”。(《靈峰宗論》)具體地說,培植善根福德因緣,應從兩方面入手,即一是要廣行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十分廣泛,從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順,到恭奉師長,再推及社會方方面面,如慈心不殺,修五戒十善等。總的來說,即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出世間善法,應包括具足律儀、讀誦大乘,供養禮拜三寶,廣修六度等。總之,世出世善法應盡力而爲,並以此善法做爲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助緣,成就自己的清淨道業。而這樣做的本質,實際上也是從因地上莊嚴和成就自己的正報和依報。

  古來念佛行持方法甚多,站念、坐念、行念、臥念、高聲念、低聲念、默念、獨念、集衆念、伴法器念、伴音樂念、頌念、唱念,及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願門行持及禅淨雙修等精進行持方法,不勝枚舉。今僅依蓮池大師念佛方法,作爲念佛入途之門徑。因爲蓮池大師主禅淨一體念佛,自永明以來,這種禅淨雙修思想頗有影響,故加以引用介紹。

三、念佛方法
  蓮池大師之念佛方法有數種:即“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蓮池大師引語均見《雲棲法彙》,以下出處省略)大師又強調掌握這幾種念佛方法要適度,認爲念佛聲太高,會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沈,最好是“綿密密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但又強調不可定執那一種,即如果覺得念佛費力時,不妨默念,如果覺得昏沈就不妨高聲念。對于一些人手打魚子,隨口叫喊,大師指出這不能得利益。認爲“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個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蓮池大師又將此持名念佛分爲“事持”與“理持”,憶念無間即是事持,體究無間就是理持。蓮池大師從《阿彌陀經》“執行名號,一心不亂”,將此一心念佛又分爲“事一心”與“理一心”的淺與深的兩個層次。“事一心”爲事相上的一心不亂念佛。此一念佛較後者爲簡易,層次較淺。如大師所言:“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事一心還未徹見理體,亦即未明心見道。因此在事一心這個層次上只是對治法門,即對治雜念,壓伏妄念煩惱,未能斷除煩惱。第二個層次“理一心”則不然,它是在第一個層次事一心不亂的基礎上自然深入到理一心,了明心性的階段。達到這個階段,則可破妄斷除無明煩惱。理一心是上述理持的行持內涵。即通過聞佛名號而進行返觀,實質上這返觀即是對能念心與所念而進行的回光返照。通過這種“體察究審”進而“極其根源”時,于自本心契合。亦即始覺與本覺的契合,這便是明心見道。亦即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將此過程又具體的分爲兩個漸次階段。一,能念所念原爲一體不二,即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亦無能念之心,惟此一心。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通過“四句”即四料簡的體究審察,均非有非無,而離四句絕百非,“言思慮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此時,能念所念盡皆消除,有無之見盡滅,只有清淨本然之體,不爲諸法所雜亂。不涉事相,這即是明心見谛之純理觀。名理一心,此亦即禅。

  從以上可以看出,蓮池大師是將禅淨一體化了,念佛不礙參禅,在念佛基礎上作深層的返觀體究,進而明心見性,使事融于理,理融于事,理事相即無礙。從事一心之有念到理一心之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的思想,反映了大師對念佛法門獨到見解。雖然蓮池大師禅淨一體思想是受永明以來的影響,但永明等禅師那時還是將禅、淨分爲各別之宗,兼帶說淨土而已,而蓮池大師將禅淨一體化了,因此,是對永明以來禅淨雙修思想進行的高度總結和完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四、結語
  念佛法門,殊勝無比。不尚清淡,不務玄理,樸實笃行,老實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念佛是最簡單的學問,愚夫愚婦,目不識丁者皆能修習,念佛又是高深的學問,無信根者,雖才高八鬥亦不能入。修學之人可成佛做祖,爲人天師表。悟入之者,通天徹地、究極本源。可謂淨土法門爲成佛做祖之學問。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門。如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于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爲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爲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于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印光《淨土五經重刊序》)因此說,淨土法門是無上法門。阿彌陀佛,理事相即,光壽無量。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法界之體,諸佛之身士。蓮池大師雲:發菩提之心,即是發念佛之心。因此,一句阿彌陀佛乃法界之大總持法陀羅尼門。故可說,阿彌陀佛是光明咒、長壽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遠離顛倒夢想,真實不虛。一切衆生、一切菩薩,皆可依阿彌陀佛名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西方淨土是我等衆生的真歸宿,信願行是通往極樂國土的資糧和階梯,阿彌陀佛是接引我等衆生的大導師、大救星。我等凡夫應深信、應發願、莫懷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TOP

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是最關鍵的

引用:
原帖由 alsosion 於 2011-4-25 17:35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四、結語
  念佛法門,殊勝無比。不尚清淡,不務玄理,樸實笃行,老實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念佛是最簡單的學問,愚夫愚婦,目不識丁者皆能修習,念佛又是高深的學問,無信根者,雖才高八鬥亦不能入。修學之人可成佛做祖,爲 ...
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是最關鍵的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回覆 1樓 alsosion 的帖子

像我們普普通通的信佛之人很難做到那麼多,三樓說得很有見地——“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心中有佛是最關鍵的”!

TOP

回覆 3樓 ZGF 的帖子

說得很有見地!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