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標題: 美軍報告:中國導彈規模全球最大

標題: 美軍報告:中國導彈規模全球最大

來源: 環球時報
  2014年7月3日,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出版的《中國簡報》14卷13期上刊登了安德魯·S·埃裏克森(Andrew S. Erickson)和邁克爾·S·蔡斯(Michael S. Chase)題爲《中國戰略火箭部隊:砺劍》的文章,研究分析了解放軍第二炮兵日益增強的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和不斷發展的軍事理論。這次發表的是這兩位作者撰寫的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將重點分析解放軍第二炮兵核威懾能力的現代化以及人員、訓練問題。
  ·第二炮兵已經取得顯著的進步,尤其是硬件現代化和作戰訓練。
  ·其主要任務仍然是威懾,尤其是針對美國對地區沖突的幹涉。
  ·其威懾任務越來越強調常規能力,但核武器也已經現代化,以確保其持續有效。
  2014年1月22日,中國媒體刊登了解放軍第二炮兵(PLASAF)部隊操作東風31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裝置進行野外訓練的照片。這些照片並沒有透露新的能力(中國在7年多以前就開始部署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也不是打算作爲對特定國家的警告,雖然有些地區媒體將這些照片解讀爲一種威脅。 然而,中國軍方的出版物凸顯的一個重要趨勢: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核常兼備的能力更有信心。 隨著背景和軍事任務的變化,解放軍第二炮兵依然目標明確,加強常規威懾力量建設,展示在地區沖突中獲勝以阻止美國幹涉的能力。
  解放軍第二炮兵控制著中國的陸基核彈道導彈、常規彈道導彈和地面發射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是一支日益強大的力量。 先進的工業能力和長期的戰略優先次序,使其成爲世界上“最積極、最多樣化的彈道導彈發展計劃”。 中國正在增加導彈數量和多樣性,試驗和列裝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有效載荷更先進的導彈,同時升級舊的系統,並組建立新的部隊。 美國國防部6月初發表的《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年度報告》,重點反映了中國核導彈和常規導彈的持續現代化。 該報告回顧了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並承認中國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發展計劃“能夠與國際上其他一流生産商匹敵”,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爲中國提供了各種新的和日益強大的能力。
  重要的、快速的改進不但造就了一支擁有先進的、生存力強的核導彈,能夠將地區和美國大陸目標置于風險之中的導彈核力量,而且造就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最多樣、最全面的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力量。 今天,這些能力使解放軍第二炮兵成爲“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
  我們這兩篇系列文章提供了對解放軍第二炮兵發展的深入觀察,突出反映了它是解放軍中越來越強大、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分析了解放軍第二炮兵日益增強的常規精確打擊能力和不斷發展的軍事理論。 第二部分將重點分析解放軍第二炮兵核威懾能力的現代化以及人員、訓練問題。
  常規遠程精確打擊(LRPS)能力的現代化
  從1966年組建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核導彈數量很少,技術落後,而且容易遭受打擊。但是,它于1993年開始承擔常規打擊任務。 在增加常規打擊任務之後,解放軍第二炮兵在20世紀90年代部署了數量相對較少的常規短程彈道導彈(SRBM)。 到2001年,中國大約有350枚常規短程彈道導彈。 根據美國國防部稱,大約到2007年,這一數字大致是原來的三倍。
  解放軍的常規導彈不僅在實施作戰行動中,而且在戰略威懾中都具有核心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家指出,在冷戰結束後的數十年裏,常規武器技術的進步顯著提高了常規軍事力量的威懾能力。 常規武器不僅變得性能越來越好,而且也更實用,並能提供比核武器大得多的靈活性。 解放軍軍官指出,常規武器已經“成爲實現政治目標的有力威懾手段”。 射程是次戰略層面的,影響卻是戰略層面的,解放軍第二炮兵的常規導彈在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除了增加其常規短程彈道導彈的數量,中國還從射程、精度和彈頭種類等方面提高了它們的能力。 最近,解放軍第二炮兵也開始列裝常規中程彈道導彈(MRBM),不僅包括用于攻擊地區空軍基地這類陸地目標的中程彈道導彈,同時也包括世界上第一種用于攻擊航母這類大型水面艦艇的反艦彈道導彈(ASBM)。 根據台灣地區防務部門的報告,北京2010年開始部署反艦彈道導彈。 美國國防部2014年報告指出,北京目前正在努力通過研制一種常規中程彈道導彈,進一步增加這些常規導彈的射程。中國媒體報道指出,這些導彈一旦部署,將能夠打到遠在關島的目標。關島對亞太地區美軍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2012年12月,中國已經部署了超過1000枚性能更好的短程彈道導彈,台灣在其中大多數導彈的射程之內。
  雖然兩岸關系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北京仍然擔心台灣反對統一,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相關的威懾能力和強制能力,同時越來越堅持認爲,這些導彈主要針對的是可能試圖幹涉的外部勢力(美國,也許還有日本)。 這些作者在與解放軍人員及大陸和台灣的專家交流互動時完全堅持這種說法。
  解放軍第二炮兵部署了地面發射,射程爲2000千米的東海10/長劍10對陸攻擊巡航導彈(LACM)。 這樣就彌補了解放軍空軍和海軍有限的遠程精確打擊(LRPS)能力。 同一系列導彈的兩種常規改進型號,雖然射程相近,但提供了其他優勢: 30枚射程大于1750千米的東風21C(CSS-5)中程彈道導彈和數量不多,但在不斷增加的射程爲1500千米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中國未來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將包括解放軍第二炮兵的中程彈道導彈。
  憑借其快速反應能力,射程遠、精度高的特點以及強大的突防能力,解放軍第二炮兵的常規導彈部隊能夠充當中國實施高精度破壞性遠程常規打擊的主要手段。 盡管解放軍空軍和海軍的常規打擊能力有所提高,解放軍第二炮兵仍然是中國地區常規打擊能力的核心部分。 解放軍認爲,“第二炮兵是實施常規遠程打擊的最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和特殊的作用”。
  作戰理論的現代化
  自從常規導彈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後,第二炮兵一直專注于“雙重威懾,雙重打擊”的要求,這一種提法突出表明了其核導彈和常規導彈承擔的威懾和打擊任務。隨著裝備的現代化,解放軍第二炮兵也致力于創新和完善作戰理論,而這又是爲了指導其核導彈和常規導彈部隊的進一步發展和未來的運用。解放軍1999年頒發“新一代作戰條令”時發表的文章和此後幾年出版的書籍,反映了解放軍第二炮兵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的進步。 尤其是,公開發行的中國軍事出版物表明,第二炮兵對威懾行動和導彈部隊作戰的思考已經有了重大發展。
  解放軍的出版物強調,如果威懾和強制外交不能滿足北京的目標,導彈部隊的生存能力對實現中國戰役和戰略目的至關重要,解放軍第二炮兵的導彈部隊戰時可能成爲敵人攻擊的主要目標。 因此,他們將不得不在非常惡劣的作戰環境中作戰,必須極其重視生存能力。 解放軍第二炮兵需要做好抗擊各種威脅,如敵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和特種部隊襲擊的准備,還要做好修理以及在敵方攻擊結束後迅速恢複作戰能力的准備。
  機動性、隱蔽性和快速反應時間對確保導彈部隊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 尤其是,在機動中不被發現是生存的關鍵。 這依賴于隱蔽、僞裝和其他避免被敵人發現、欺騙敵人的措施。 例如,解放軍第二炮兵可以利用夜暗和惡劣天氣或在敵方情報、監視與偵察手段覆蓋範圍的空隙/盲區實施機動。
  一旦他們離開駐地,導彈發射車和保障車輛會駛往“導彈技術陣地”。在那裏,他們將進行導彈加注和測試。 技術陣地通常位于地下設施,以確保導彈部隊的防護和隱蔽。 發射分隊將進入“導彈打擊陣地”,該陣地位于地下設施或其他隱蔽地點,在那裏發射分隊將保持隱蔽並做好准備,同時等待通過保密通信線路(例如,光纖)接收下一步的命令。
  中國軍事刊物列舉了一些可能使用常規導彈打擊的目標。 這些目標包括敵方指揮中心、通信設施、雷達站、其他與情報和通信相關的目標、導彈陣地、空軍基地、海軍設施、火車站、橋梁、後勤設施、能源設施、電力中心和航母戰鬥群。 第二炮兵常規導彈打擊作戰的目標將包括“癱瘓敵人的指揮系統;削弱敵人的軍事實力和繼續作戰的能力;對敵人造成心理震撼並動搖其作戰決心;阻止強敵的軍事幹涉行動”。爲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確保導彈部隊通過多彈頭技術、機動彈頭、誘餌、隱蔽和飽和攻擊等方式,完全有能力突破或壓倒敵人導彈防禦系統的重要性。
  結論
  威懾是一個變動的目標:爲了保持其實現逐步擴大而又總體穩定的戰略目標的能力,解放軍第二炮兵必須繼續提高特定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能力。 解放軍的出版物突出強調了常規威懾能力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其數量和質量都會繼續快速發展。
  北京強調威懾近海爭端的敵對聲索國和其他潛在對手,防止國土安全和地區利益受到損害;還強調對美國的威懾,阻止其幹涉這些爭端,這就給解放軍第二炮兵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發展針對美國這樣資源充足、實力強大的潛在對手的可靠的反介入能力要求常規能力有重大的提升。
  此外,盡管潛在對手有越來越有力的對抗措施,爲了保持有效的核威懾,解放軍第二炮兵必須繼續加強其核力量。 最後,爲了在現實條件下實際體現其具有重要意義的硬件現代化建設成就,解放軍第二炮兵必須相應地加強作戰訓練。後面這些工作將是這篇系列文章第二部分的主題。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