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佛教起源

佛教起源

佛教發源於西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釋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五年。

  西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

  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刹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

  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刹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西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刹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