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理財]可節稅又賺權息的50家公司

[資訊][理財]可節稅又賺權息的50家公司

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這是稅捐單位一直灌輸給社會大眾的觀念;可是,釵h人要繳稅時還是覺得這個義務實在太沉重了,尤其是薪水階級的上班族,每一筆收入都逃不過稅捐單位的掌控,想少繳一點稅都很難。

但是,在兩稅合一之後,如果選對股票參加除息除權,不僅可以賺取股息股權的報酬,還可以在稅務上產生節稅的效果。

兩稅合一產生扣抵額

首先,要說明何謂兩稅合一,兩稅合一是指將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兩種所得稅合而為一。實施兩稅合一的目的在於消除營利所得重複課稅的問題。

在實施兩稅合一制度以前,公司行號如果有賺錢,就要被政府先徵收一次營利事業所得稅,剩下的錢才能分配給股東,而股東在拿到公司的盈餘分配後,這部分的所得又要列入個人綜合所得中再課一次稅;同樣一筆錢要被營利事業所得稅課一次,個人綜合所得稅再課稅一次,重複課稅兩次,也就是俗話說的一頭牛被剝了兩次皮,政府為了更正這個重複課稅的問題,所以,出現了兩稅合一的制度。

目前,財政部採用的兩稅合一制是「設算扣抵法」,也就是說公司所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在個人股東計算綜合所得稅時可以全部抵繳。簡單的說,就是在營利事業所得稅已經繳過稅的稅金,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可以扣抵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稅金,不足時再補稅,超過時還可以退稅,這個可以抵繳的稅額就是可扣抵稅額,可扣抵稅額跟盈餘的比例就是可扣抵稅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甲公司有10個股東,每人股權都是1/10;93年甲公司賺了1,250萬元,其中,繳交營所稅250萬元,稅後盈餘1,000萬元,在94年分配給每一位股東100萬元,扣抵稅率是25%(250÷1000),這時候每一個股東也同時獲得25萬元(250÷10或100×25%)扣抵稅額,所以每一個股東的股利總額是125萬元(100+25)。假設,其中A股東在95年申報所得稅時的適用稅率是13%,那麼,A股東在股利部分的稅金是16.25萬元(125×13%),由於A股東有25萬元的扣抵稅額,所以這部份A股東還可以退稅8.75(25-16.25)萬元;假設A股東的所得稅適用稅率是40%,那A股東的所得稅額50(125x40%)萬元,減去可扣抵的25萬元,A股東只要再繳25萬元稅金就夠了。

再舉一個股票作例子。帝寶工業今(95)年預計每股配發現金股息6元、股票股利0.5元,扣抵稅率是30.6%,所以,參加除息除權的每一張帝寶股票可以得到現金股利6000元(1000股×6元),股票股利50股,由於股票股利以面額計算所得稅,所以報稅時股票股利是500元(50股×10元),合計為6500元。扣抵稅率是30.6%,可扣抵稅額就是1989元(6500×30.6%),所以說如果有一張帝寶股票參加除息除權,所得股利總額是8489元,其中,有1989元的扣抵稅額,在明年報稅時如果所得稅率在30%以下將會有退稅的機會;所得稅率在30%以上則還需要補繳稅金(見表1)。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扣抵稅率跟申報綜合所得稅時的適用稅率;只要,扣抵稅率高於申報所得稅時的稅率,那麼,就會產生可以退稅金額;如果,扣抵稅率低於所得稅稅率時,就要補繳其中的差額。就像上班族的薪水,假如月薪是6萬元,領到的薪水一定不到6萬元,其中被扣掉除了勞健保費外,還有一部分就是預扣所得稅,這部分就是除息除權中的可扣抵稅額。在第2年申報時都可以抵用,有多還可以退稅。

扣抵稅率越高越有利

從以上的說明與表1可以發現,只要挑選扣抵稅率比個人所得稅率高的公司參加除息除權,除了除息除權的報酬外,所因此產生的可扣抵稅額還可以產生節稅的效果;扣抵稅率比所得稅率高出來的部分,可以拿去抵銷其他收入的稅金;如果,沒有其他所得,那還可以享有退稅的權利。

除了積極的買進扣抵稅率高的個股除息除權以便節稅外,避免持有扣抵稅率太低的股票除息除權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由於釵h電子股的扣抵稅率偏低,投資人的持股又以電子股為大宗,如果參加這些股票除息除權,股息股利部分還是要申報綜所稅,對於高稅負的投資人是相當不利的。對於手上有股票但還未決定是否要參加除息除權的投資人來說,這時候可以把手上的股票拿來檢視一下,倘若扣抵稅率太低,所得稅額負擔太大,可以考慮在除息除權前先賣一趟,除息除權後再買回來,只要價差小於稅負就還是值得的。

同時,如果家人都有買賣股票,那麼,長期投資的股票就可以安排在所得稅率低的人名下,除了單純的節稅外,甚或還有退稅的可能。以廣達為例,廣達的扣抵稅額是17.04%,如果是在所得稅率21%的人名下除息除權,那還要補繳將近4%的稅金,可是如果是在所得稅率13%的人名下除息除權,反而可以退稅4.04%,一補繳一退稅之間相差8%;所以說,扣抵稅率除了可以當作是否要參加除息除權的參考外,手上有長期投資或套牢股票的人也可以檢視一下身邊是不是有更適合的人選去參加除息除權。

在統計上市櫃公司的資料時,不管是獲利表現還是財務報表,整體而言,都是電子股的表現優於傳產股,很少有傳產股的表現可以超過電子股的。可是,在扣抵稅率這一個項目上,卻很明顯的是傳產股的扣抵稅率比電子股高出釵h,違背一般人的既有印象;其實,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釵h電子公司都享有產業投資條例中減免所得稅優惠,也就是說釵h電子公司因為產業的重大投資或產業升級符合政府的獎勵投資條例,公司本身的所得已經免繳營利事業所得稅了,沒有繳稅,自然就沒有稅額可以讓股東去扣抵了;所以說,像聯電的扣抵稅率只有0.35%、台達電只有0.15%、台積電只有0.02%,這些公司除非個人所得稅稅率是0,不然去參加除息除權是沒有節稅弁鄋滿F另外,像鴻海扣抵稅率也只有10.88%,那麼,只有所得稅稅率在6%的人,可以利用鴻海來節稅。

50家獲利好扣抵率高公司

以台灣證券交易所所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台灣50家(TTT50)上市櫃公司來看,扣抵稅率在10%以上的公司只有10家;反而,是一些中小企業有比較高的扣抵稅率,這其中也包括釵h的績優小型公司,本期智庫也特別篩選出配息配股合計在2元以上,扣抵稅率在30%以上的50家公司供投資人參考,另外,在智庫的表格中也一併列出以7月21日收盤價所計算的本益比、股票淨值及股價淨值比,選擇的標準以本益比及股價淨值比越低越好,股票淨值則是越高越好。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