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解碼本次中國國防白皮書3大不尋常

解碼本次中國國防白皮書3大不尋常

來源: 多維/日期: 2015-05-27


  

  







  
  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對于一國建設發展的重要意義顯然不容輕視。而在發展軍事防衛的過程當中,出于內政外交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發表國防白皮書也爲世界諸國所采取,中國亦然。當地時間5月26日,中國國防部第九次發布國防白皮書闡述軍事戰略,受到各界關注。



  從現實層面來看,自1998年起中國每隔兩年就要發布一次國防白皮書,這樣一舉的真實目的莫過于3點:對外宣示方國防戰略,傳遞信息、釋疑增信,應對“中國威脅論”;對內提升國防意識;對敵威懾警示。那麽,與以往相比本次國防白皮書的發布究竟傳遞出了哪些不同尋常的訊息?

  其一,發布時間暗藏玄機,北京直擊華府南海挑釁。

  盡管針對記者26日提問,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大校回應,此時公布主要是由撰寫擬制工作的進程所決定,與當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以及當前中外關系的發展沒有關系。但回顧國防白皮書雖固定每兩年公布一次,不過時間並不固定,且此前曆次白皮書推出的提前或推遲,均有其現實原因掣肘,本次白皮書發布時間敏感性對其影響亦不容忽視。

  2010年中國國防軍事白皮書推遲兩個多月,直至2011年3月才最終發布,並引發輿論熱議。在觀察人士看來,此舉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當時中國試圖妥善處理其視爲敏感的多重問題,並希望將2011年1月份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訪華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的任何潛在後果都考慮在內。另外,2013年4月16日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則適逢中國剛剛完成領導層換屆,書中對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諸多表述,都成爲外部輿論觀察中國新領導層“治軍”思路的窗口。本次國防白皮書的再次推遲公布,早已被外界視爲北京針對當前國際現狀作出的應激性反映。

  近段時間以來,南海局勢進一步升溫,在美菲、日菲相繼舉行聯合軍演攪局南海之外,無論是20日美國防部派偵察機飛越中國南海,抑或美國官員表態將派軍事力量前往南海,美副總統拜登(Joe Biden)甚至宣稱將向亞太地區駐兵。美國一系列“大膽”舉動其實都暴露出,身爲南海域外國家的它“不適應”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膨脹,“條件反射式”地欲全方面、深層次地介入南海問題。而對于美方此舉,中國顯然不是無動于衷。中國外交部已發出明確警告稱,美國此舉(在南海的動作)非常危險。此外,中共官媒更是在25日發文分析中美在南海發生軍事對抗的可能性,認爲若美國挑戰中國底線,中國將爲尊嚴而戰。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中國首發軍事戰略白皮書的目的著實值得推敲。

  迄今爲止,中國國防白皮書總計發布了9次,相較于此前動辄長達30,000字的篇幅,本次僅有9,000字內容可謂短小精湛,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花費該白皮書撰寫以及詞句推敲上的時間或許並不如以往來得更長,不至于影響其晚于去年乃至于前年公布。而從白皮書中直接點名日本、美國,並明確提及軍事鬥爭准備、海軍近海防禦遠海護衛新使命等內容來看,中國試圖以此回應現實問題,並針鋒相對地回應美國等國在南海挑釁或才是此舉背後考慮的重點。

  其二,具體行文首提“海外利益攸關區”,海軍戰略轉型突出海上軍事鬥爭。

  這份名爲《中國的軍事戰略》的新版國防白皮書主要包括國家安全形勢、軍隊使命和戰略任務、積極防禦戰略方針、軍事力量建設發展、軍事鬥爭准備和軍事安全合作等6個方面內容。那麽,作爲中國政府發表的首部闡述軍事戰略的專題型國防白皮書,除去顯而易見的背景信息外,其內文也透露出遠比外界想象更多的“微言大義”。

  一方面,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執掌軍權後高調抛出強軍目標,要“能打仗、打勝仗”。但與2013年發布的白皮書時指出,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維持“常備不懈”的戰備水平有著些許不同,此次進一步強調了“新形勢下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

  根據中國官方的描述,所謂“積極防禦”同時也是一種“攻勢防禦”、基于防禦的積極。它的實質就是在戰略防禦的前提下把進攻與防禦統一起來,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盡管在中國對內對外國防軍事宣傳口徑當中“積極防禦”早有提出,但本次突出“新形勢”則別有深意。在“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一章中,白皮書指出,“實行新形勢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調整軍事鬥爭准備基點。根據戰爭形態演變和國家安全形勢,將軍事鬥爭准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上,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准備,有效控制重大危機,妥善應對連鎖反應,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包括美日以及南海鄰國“矛盾”,中國不避諱“海上軍事鬥爭”,正如報告撰寫者所言,便是“進攻防禦”。

  而在另外一方面,本次國防白皮書首提“海外利益攸關區”,進一步明確四大安全領域。相較“秉持防禦理念,以保衛本國領土安全爲主要任務”的中國傳統國防政策有了全面的突破和發展。在過去和現有的國防與國際安全合作層面,“海外利益攸關區”問題的解決,大致通過外交與領事保護渠道解決。隨著利益交織的複雜化,領事保護等外交手段已遠遠不足以對海外利益攸關區問題作出有效的關切。在此意義上,將之上升到國防與安全的全局高度,深化與突出海外利益攸關區的戰略意識,有其現實意義,而強調以國際安全合作爲導向,與利益攸關國攜手合作,則進一步凸顯了中國海外利益非排他性的特質,在一定程度上爲外界服下一顆定心丸。

  除此之外,比之2013年本次白皮書不僅第一次將“維護海洋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及維護國際海上通道安全”三個概念做單獨陳述,並作爲單獨段落與“保衛國家海防”等內容並列在第三節,還首次公布了海軍的戰略轉型,稱“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禦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

  成立60多年以來,從沿岸防衛、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再到“近海防禦+遠海合作”,乃至于今天的“近海防禦+遠洋護衛”,中國海軍曆經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由文字表述的微妙差異之中不難窺得,中國海軍走向藍海的趨勢愈發難以撼動。且伴之白皮書強調“海上方向維權鬥爭將長期存在”,以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中國國防部總參作戰部張玉國大校強調“目前,中國沒有在海外建立任何軍事基地。中國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不稱霸,不爭霸,不進行軍事擴張”,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或尋求建立海外基點來支撐“遠洋護衛”不能排除,而這無疑將成爲一次重大突破。

  其三,發布形式從“廣而泛”走向“專而精”,有針對性的專題型白皮書或取代綜合型白皮書成常態。

  自1998年發布第一部中國國防白皮書,到今年已經是第9部了。單從白皮書的形式來看,與之前7次發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試圖全方位涵蓋中國國防政策、軍隊建設、軍控與裁軍及國際安全形勢、國際安全合作等內容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盡管2013年首次發表專題型國防白皮書時,楊宇軍曾指出,“2012年在總結前幾年發表綜合型國防白皮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決定采取綜合型和專題型國防白皮書交替發表、有序結合的方式”,但觀近兩次中國都是以專題方式來發布這一報告,北京對于這樣一種方式的認可度想必是非常深的,且這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八大後中國新政府的國防軍事整體思路的調整。

  所謂綜合型國防白皮書往往是從宏觀層面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概括與介紹,專題型則主要集中于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某些領域,特別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前者涉及領域比較廣,後者的焦點更集中,強調一個“專”字。而正如觀察人士指出的那樣,從綜合型到專題型,這樣一種發表方式的調整變化極富意義。首先是內容聚焦。專題型白皮書有利于集中深入地闡述國防和軍隊建設某一領域或方面的政策原則、曆史沿革、變化發展。其次是針對性強。專題型白皮書可以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確立主題、設置議題,有利于主動及時發聲、妥善回應關切和搶占輿論先機。再次則是方式靈活。較之結構內容相對穩定的綜合型白皮書,專題型白皮書發布方式和周期更加靈活,發布時間根據形勢變化而定,內容可長可短。

  在某種意義上,專題型白皮書章節雖少,但把該講的問題講透,完全可以達到預期目的。且如果再觀上一次的專題型白皮書關注中國軍力,本次進一步將重心放在中國軍事戰略,指向性也極其突出,相較于強調軍力數字的增益,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軍事發展更加注重因應宏觀戰略層面調整,遂行戰略意圖,毫無疑問動作將更加積極主動。  (欣予 撰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