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坐禅與養生

坐禅與養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與養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是佛教界的共識。

  我國的禅法是由菩提達摩開創的。他創導的“二入四行”禅法,對養生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論)和“行入”(禅法的宗教實踐),其中的“四行”,指的是“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塵”,不使自己的認識有差別之相,從而進入寂然清淨的境界。

  菩提達摩以後的禅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  壹脈相承。到了五祖弘忍之後,中國禅分爲南北二宗。因其皆淵源于。“東山法門”,所以宗旨、理論九體壹致,主要區別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見性)的方法(亦即修習、養生的方法)有“南頓北漸”的不同。

  以神秀爲首的北宗,修習禅法繼承了道信、弘忍的傳統,堅持“壹行三昧”的禅定,以觀想真如爲修習的要旨以了知“壹切諸佛法身與衆生平等無二”爲修習所追求的智慧,以稱念壹佛名號爲修習的門徑。其“安心”見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訣:“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

  所謂“壹行三昧”,又稱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說般若經》中,詳細敘述了“壹行三昧”的修習方法——

  欲入“壹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壹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壹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這是說,修習“壹行三昧”,壹定要有安靜的環境、悠閑的心境。修習時,不能起任何念頭,不能瞌睡,念佛不辍,便可以了悟“壹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從而入于“壹行三昧”。如能精心修此“壹行三昧”,便能于定中見佛。見到佛之後,再以智慧析能見所見,就可以與真如相應,深入了然“法界壹相”了。

  由于北宗禅較爲死板,缺乏生氣,在南宗禅興起後,漸漸走向衰絕。

  以慧能爲首的南宗,修習禅法不走由定生慧的傳統之路,強調定慧壹體,壹入門即“頓見佛性”。禅師教人參禅的方式,極爲靈活多樣。爲了不使禅法修習者走到理性思維的路上去,禅師往往不准弟子從佛經中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讓弟子把問題積于胸中,成爲壹時無法解決的懸案,讓他疑到極點,豁然頓悟。如果老是不開悟,就不得不借用外力。采取棒喝,拳打腳踢等手段,逼他斷落意識,達到開悟的目的。

  南宗和北宗壹樣,也堅持“壹行三昧”的禅定,但不用《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佛方法,而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認爲“壹行三昧者,于壹切處,行住坐臥,常行壹直心是也”。

  什麽是“無念”呢?慧能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說:“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他進壹步指出:“此門坐禅,無不著心,亦不著靜,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無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靜,人心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修習佛法中的禅定,不僅能明心見性,趨向真如,而且能修性養生,防病治病。如《小止觀》指出:“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瘥除。”佛教有這樣的觀點:構成人體的地、水、火、風之四要素,各能生壹百零壹種病,合起來爲“四百四病”。用心修習禅定,就能不生或治好“四百四病”。

  修習佛法中的禅法,能夠消除客觀世界對主觀世界的幹擾,能夠擺脫情感欲望對生理機制的制約,練就壹種不受客觀環境和主體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養成壹種榮辱不驚、喜怒皆無的精神境界。

  修習禅法,有助于提高人們對于認識主體的理解強化主觀、客觀雙方在認識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認識主體的理解,強化主觀客觀雙方在認識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精神協調。

  也許正是爲了上述緣故,禅法逐漸走向了社會,修習禅法成了壹種風尚、壹門功課。如科學高度發達的歐美,從近代以來,就有不少人越來越熱衷于修習禅法,“禅定中心”、“禅法修習中心”、“禅法研究中心”因此應運而生。無論是百萬富翁,還是工薪階層,都有在周末全家壹起到“禅定中心”去吃壹天素、打壹天坐的。據說這樣壹來,能放松身心,恢複疲勞,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周的工作。

  禅法還被引入心理治療,成爲某些心理醫生手中的“法寶”。他們建議些病人修習禅法,作爲修性養生的壹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