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教師是誨人 非毀人

教師是誨人 非毀人

大人的某些言語上自認的「詼諧」,其實是「調侃」。事實上這樣不但不好笑,也不是幽默,因為傷害到別人……。

三月份,美國南卡羅來那州的一個小學老師被革職了,原因是他在一個小學生的考卷上寫著:「失敗者」。小孩的父母立刻到法院申告,法院的判決很簡單,就是這個老師不適任。

這位老師對自己的做法的辯解是,他用這樣的方法是在激勵成績不好的學生要努力。但法庭不接受,因為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失敗者」的字眼將嚴重衝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孩子有可能因為老師在他的考卷上寫這樣的字眼,而成為終生的「失敗者」,這是毀人,不是「誨人」。差別極大。

相對於台北市幾個不適任老師的做法,例如一個明星學校的老師對一個7歲的孩子連打9個巴掌,校方、家長、議員、教育局全扭在一起,最終卻沒有保護孩子的受教權,孩子還得轉學。這樣的解決方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這對孩子的傷害更可怕。不只如此,事實上該事件對全班的孩子的傷害是隱形的,可惜那些大人都沒看見這一層的嚴重性。受傷害的孩子和家長得療傷,全班孩子的集體療傷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最近還有小學老師對學生說:「全班的學生我都喜歡,就是不喜歡你。」「你姓白,所以白目。」這樣的口頭不適,連帶傷害到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降低,甚至以自己的姓氏和祖宗為恥。

大人的某些言語上自認的「詼諧」,其實是「調侃」。他們認為這樣說可以博得大眾爆笑,是非常低級和拙劣的做法。但從電視的脫口秀上,主持人對來賓或演員的對話上,都常可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結果呢,讓一些警覺性較低的人,就以為這樣是「幽默」,是好笑,私下就學下來使用。

事實上這樣不但不好笑,也不是幽默,因為傷害到別人。

<師長手冊> 革命自己 才能做好教育

什麼是幽默呢?

有一次名嘴黃越綏打電話到我家來找我,小女寂琦當時才9歲,她接了電話說,「我媽媽不在家,阿姨,請問妳是誰?」黃越綏在話筒的一端對我女兒說:「告訴妳媽媽,我是黃越綏,就是越來越綏阿姨。」這樣的雙關語,和「愈來愈衰」同音,使得小女大笑。從此,她不但記住了黃越綏的名字,而且還可準確的告訴我,一個「越來越綏」的阿姨打電話找媽媽。

後來黃越綏再打電話到我家,小女立刻知道她是誰了,還告訴我,「越來越綏」阿姨找媽媽。如今小女已經是大學生了,每每談及黃越綏的電話,還是覺得好笑和親切無比。

這就是幽默的效用。

在教育線上的老師,在家教養孩子的父母,都需要非常謹慎自己的用詞,任何一個字出口,都得先三思才說出,尤其是要省思自己的說法是否恰當。孩子小,老師和父母是他們學習的對象,老師有禮貌、父母有禮貌,孩子就有禮貌。老師和家長不禮貌、不講理、粗俗,孩子將來也會變成這樣的人。這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出處。

也許,台灣需要一場「禮貌」革命。而禮貌,應從大人做起。大人要先革命自己,才能教育出有禮貌的下一代。「禮貌」運動就從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這樣將來的台灣是令人憧憬的。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