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其他] 「率性」與「復性」

「率性」與「復性」

「率性」就是「順性」。
此「性」指的是「自性、本性、道體、真我」,就是《奇蹟課程》一書所說的上主之子的「神聖本質」,也就是王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良能」,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至誠」,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明明德」的「明德」。
                    
故,「率性」就是服從、遵循「自性至誠心」的意思去做人處事(世)。

    也就是將「至誠心」擴展至意念、思想、言行及外境。將「至誠心」落實至五倫之所有人際對待關係。將至誠心放射、延展出來就是所謂的「仁、義、禮、智、孝、弟、忠、信、勇、和」十德(註1)。當此「十德」落實及擴大至人生(生活)的所有層面,那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大學》所說的「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應帝王」的「大宗師」。也就是《奇蹟課程》所說的「推恩」。此「恩」,指的就是「神聖本質」之「純潔無罪、百害不侵、莊嚴偉大、神聖完美、清淨光明、自由自在、廣大無邊」。吾人,天賦此無限美好的本質,那就是天恩,此天恩就是《中庸》所說的「/靈命」,故曰:「之謂性」。(生理上之「人命」乃父母及大地所生;而「自性/靈命」則是源自上主)

    吾人將此「天性」表現、擴展及延伸出來的話。人生之「寬坦正道」自會出現。故《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此「正道」也可以用佛家所說的「八正道、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來解釋。
   
    「率性」之極致,就是所有人際互動的層面,都是「雙贏」的、美好的、健康的、自然的、舒暢的、愉悅的、平安的、輕鬆的。也就是奇蹟課程所說,跟所有的弟兄,都建立起以真愛交流、互動的「神聖關係」。那就是「真實世界」或「大同世界」再現之時。


    天人分裂、心境對立、及習染深厚者,天良至誠之性被遮,故,時常「背覺合塵、率情反性」而行為。不再「率性」,自然偏離正道。所以,需要好的老師加以指偏、調正。故《中庸》說:「修道之謂教」。以《奇蹟課程》的語言來說,就是天人分裂之後的層層演變。最後幻現出神智不清的小我,時常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非為。所以,需要六百多頁正文及365課練習的調教、導正。需要「聖靈」隨時的提點、指引。此「聖靈」,儒家謂之「至誠」,佛家謂之「靈知心、空照心」。

    缺乏聖靈指引的人生,就像航行大洋的船,但船上沒有「自動導航系統」,故胡亂飄行。當今,臺灣社會,有日漸沉淪之勢,考其因,教育失敗是主因之一。因為教育體制無能幫助學子們「復性、歸性、悟真」或「聽得見」聖靈的指引。

    教育體制只強調「四維八德、倫理道德、遵紀守法」,其實是收效微小的。因為人們不喜愛遵循教條,或做不到教條,或者不甘心照著教條做。但已「復性」者,自然在人際互動的當下,能夠至誠明照,回應出能夠導致雙贏結果的思言行。就算沒有老師或顧問指導下的情況,亦能逐漸「致中和」、「德充符」。

    其實,「五倫」間的互動是「複雜」的,因為其互動關係的排列組合,至少有250種。因為五倫不是死板的,每一倫中又有「五倫」。五乘五就有二十五種。而「一心具足十法界」。故,再乘上十,就是250種。所以只會按照規範、條例待人處世的話,必然經常會格格不入、隔靴搔癢,或無所適從。而「率性而為」純熟者,輕易展現「十德」,每一瞬間都可以Catch到最恰當的對待方式與表達內容。故經常創造雙贏、全贏的人際關係。而人際互動良好者,其人間的問題就少掉八成以上了。

    當今臺灣社會,黑心產品滿天飛,假徵才真詐財,時有所聞,詐騙手段推陳出新,綁搶案件頻繁,文化產業走下波,天天有人自殺或他殺,河川嚴重污染,教改失敗,離婚率(家暴)及失業率攀升、大醫院常常大排長龍、健保局虧損嚴重、公益團體經費不足….。探索其因,「率情反性」愈來愈嚴重是也。

    而其根本解套,第一步,當然是在於幫助更多的「老師」(國小至大專)能夠「悟真/復性」。第二步是有大量開悟的老師至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開課。第三步是第四台開辦許多與「復性」相關的課程。只靠「宗教台」傳播的力道,根本不夠。


「復性之道」
    對於「天恩/天良」被泯沒者,就需要將之「救贖」出來。其方法,就是實踐「真寬恕」。以儒家的語言來說,叫做「復性」的功夫。以佛家的語言來說,叫做「悟明真心自性」。

    「復性之道」的關鍵就是當下「無心、息念、妄機」。也就是「無求、無覓、無依、無靠、無為、無作、無行、無事、無相、無名、無見、無得、無証、無著」。也就是馬祖大師所說的保持「平常心」。將之轉譯,「無心」之意,就是練習可以在一瞬間,將後天輸入進來的所有「知識、觀念、認知、信念、經驗、方法、技巧」。都擺到旁邊去。使其失去妨礙全然體驗當下的力量。

    「悟真/復性」的關鍵奧秘,於拙作《人生三部曲》、《禪修之道》、《金剛般若如實觀照》、《兩類安住》、《四念住與動中禪》、《不趨不避是萬靈丹?》、《只是不知》、《也談記得自己》、《分開注意力是練習真正地活在當下》、《五蘊熾盛與常樂我淨》、《心正一切正》、《開悟是什麼?》、《開悟的五個大關鍵》、《為甚麼活著?》、《法寶中的法寶》、《普眼觀》、《法與我》、《有我與無我》、《見相或見神》、《奇蹟課程與道元正法禪》、《見如來》、《大心》、《從有限到零,從零到無限》、《離與不離》、《殼與脫殼》、《再談如實觀照》、《全然與不全然》、《如實知自心》、《即刻受用的三安住》及《安住大安,創造淨土》等數十篇文章中已言明之矣。簡言之,就是隨時隨地,抓到機會,就讓自己全然(純然)地體驗、品嚐這一瞬間的生命況味。
    「全然」的意思,就是對於當下身心的實況,具有不批判、不認同的如實觀照及體驗。既沒有超前或落後於當下顯現的身心實況。
    通常,吾人將後天之所「知」混進來當下時,就「不全然」了。而心智昏沉、散亂時,亦不可能全然。

    《大學》將「復性」的步驟歸納為「止、靜、定、安、慮、得」六個步驟。其意,就是佛學中的「止觀雙運、有無兼用、動靜兼練」。「止觀雙運」是既要開發專注力,也要開發洞察力。「有無兼用」是要靈活地應用「有為法」及「無為法」來練習禪修。「動靜兼練」是指在體姿上要「動禪」與「靜禪」交替地習練。

    按照《九型人格學》來說,人類必然在「Mind、
Heart、Will」三方中,有一方面特別地弱,特別地被封閉住。所以要用「文殊大智法門」來「Open the mind」
,用「觀世音大悲法門」來「Open the heart」,用「普賢大行法門」及「地藏大願法門」來「Open the will」。
當「心智、情感、意志(行動)」三方面都被打開時,「真心自性」即現前矣。

    「自性/道體」現前,就是《大學》所說的「明明德」。將「明德」擴充至「六根、五倫、六塵」,謂之「親民」。「親民」做到極致,謂之「止於至善」或「治國平天下」。

結語
    吾人現處富貴、貧賤、患難、成敗或蠻夷之邦,皆非重點,而是能夠將「中和之喜樂」、「自性之真愛」、「佛性之靈覺」、「上主之平安」,融入富貴、貧賤、患難、成敗或蠻邦的生活中。則自感動萬眾,而無入而不自得矣。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一」,儒家謂之「至誠」或「中和之樂」,奇蹟課程叫做「聖靈」或「真寬恕」,佛家謂之「靈知心、清真心、淨明心、慈悲心、平等心」,耶教叫做「主耶穌」或「博愛」。

    此「一」就是「本立而道生」之「本」。得此「本」,自然逐漸地「正道生」、「十德沛」。而其極致,就是「天下太平、天地正位、化育萬物」。

「正道生、十德沛」,就是「天爵至」。「天爵至」則「人爵」之「位、名、福、祿、貴、壽」自至矣。故聖經曰:「先得上主的國與義,則其他一切自會加給您矣!」。而這纔是創造「全方位成功」的根本道。

講「中庸」,講「中和」,講「道德」,講「空照」,講「體用」,講「本跡」,講「良知良能」,講「千手千眼」,其實一也。「復性」纔可以輕易「率性」。否則,勉強展現「十德」,有可能會演變出某種身病(如Cancer)或心病(如精神官能症、憂鬱症)。

    「一不做,二不休」一語,已道盡「內聖心學」矣。「一不做」就是「Undo」,就是「無作無行」,就是「真寬恕」,就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二不休」就是「率性」不休,就是「推恩」不休,就是「行菩薩道」不休,就是「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人生,人生究何似。不過就是時時「心如虛空」,並且(為所當為,行所當行)日日工作不休而已。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正是體現這種精神。

結曰:「無心無作性體復,率性而行十德沛,千眼千手盡無盡,內聖外王淨土現。」

註1:明.史德清說到至誠率性的結果:「以之事君則性忠。以之事親則性孝。以之處夫婦則性和。以之待朋友則性信。以之愛物則同體而謂之性仁。以之處事則一毫不差,各得其所,謂之性義。以之處上下之分,截然不亂,謂之性禮。以之明鑑,事物一毫不謬,謂之性智。」(《中庸直指》/新文豐出版)

註2:「至誠」形於外時,亦可以開展成天帝教之二十字人生守則:「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在密宗,則將之濃縮成「樂明慈悲」四字。

註3:人生追求「真、善、美」。「至真」就是「至誠道體」。「至真」往外展現的動能及樣貌,謂之「至美」。「至真」往外延伸的結果,謂之「至善」。「至真」就是「法身佛/聖父」;「至美」就是「報身佛/聖靈」;「至善」就是「化身佛/聖子」。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