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討論] 歡迎大家一起來拼圖 XD

喜德早,

心清淨,這是不著相。雖不著有,但也不能著空。所以,要修圓滿的六波羅密。要福慧雙修,空、有兩邊都不著。
得也是未得,正是正是
得不得沒關係^^
沒得到有煩惱
得到了還是煩惱

真理仍然是真理。

多謝了

Andy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dutec 於 2008-9-4 20:32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Dear ASKA:
"而証..信仰之成立在於自己的認同
所以信仰其實是不需刻意去証的"
是希望ASKA在這裡能有一點妥協的空間好嗎?
因為我怕太堅持會讓自己陷於迷信中。
是的,這個部份亦有此問題
大哥可能誤會小弟的用詞
此點乃是道出認同的主觀
也就是信仰的主觀意識
更甚至於宗教之主觀意識型態
引用:
信仰其實是不需刻意去証的
証是因疑問而生
正因為怕太堅持會讓自己陷於迷信中
故有証..
若是信仰已非是迷信
無需証..
而是不是迷信
打從一開始我們自己已經認同
故有信仰
小弟便是在說此點的可能性


而小弟對於學習智慧以及知識
選擇不斷懷疑
故小弟屬於,需要証,以明自身信仰
但相對的亦有許多人是選擇不斷相信的
所以小弟才會說"信仰其實是不需刻意去証的"
因為兩種人始終存在^^
引用:
聲聞緣覺著空,雖不著相,也不修善。佛說他「墮無為坑」,不起作用,對眾生沒有好處,對自己也有障礙,不能明心見性。
因為心性是兩邊不著的,著任一邊,都不能見性。
此部份小弟亦有所感
兩極調和化無
由無生,從無滅
但真到達空無之境
小弟認為其實才是煎熬的開始
因為從善成佛,從惡成魔
而選擇只在反掌
維持此境不只難,更在於險!
不得不慎~

另外小弟對無的認知如下
真空無亦無心亦無性
不從惡亦不從善,無是無非
何以討論以及休習"無"
不才斗膽臆測
只因萬物生滅皆回歸於無
故許多教派為了說明一切法則以及應用
教導我們一個方向
便於我們了解應用如此而已

說來慚愧..
在不才自修
第一次入無之時,只覺走火入魔
再入卻覺萬分失落
因為追尋許久的信仰..
不過是一種心境罷了

TOP

Dear ASKA:

因為心性是兩邊不著的,著任一邊,都不能見性。
現在千萬不要相信這句話,留待將來若見性,再印證看他對不對。
見性並非究竟,只是修行入門而已,也沒啥了不起。
悟後起修,路還長著呢,可能還要花許多個億萬年才成。
如果自己現在就給自己畫下了個句點,萬一錯了豈不令人扼腕?

我知道你對自己信仰的堅持,因為你曾經投入,而這分投入又豈是旁觀者所能隨便否定?
Andy個人對信仰的看法是:開始時我們需要信仰指引,但總有一天你還是要拋棄自己的信仰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

人的潛意識很奇妙,裡面有著許多寶藏,也有許多垃圾。常常進去清一清也不錯。
打從一開始我們自己已經認同故有信仰,這件事是可能的,Andy絕對贊同。有些東西會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隨著你轉世呢!這方面的經驗就要問問調皮的猴子了。

ASKA 能在信仰中不斷求證,這就是好樣的,剩下的只是等機緣成熟而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感謝Andy的回覆
是的,學本無止盡更何況是修心呢
不才會再接再厲的^^~

其實不才沒有太多的堅持
只是對哲理方面興致極高
不覺已太過於陳述某些觀點及細節
已至於反而顯的太過主觀
甚至令小弟有點擔心,反而成了一種罪過哩

而您與喜德的許多觀點亦使不才受益匪淺呢
甚是感謝兩位

千年勸善百家鳴
納得萬象道自寬
一字吾心萬般悟
修何法門皆陽關

祝福諸位^^~

TOP

Dear ASKA:

論壇上本就該不必拘擬,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暢所欲言才是。
所以 ASKA 不需有包袱。

修何法門皆陽關
說的對極了,世間法門沒有優劣、高下的分別,縱使連很多人都不認同的屠宰業,只要肯專一,一樣能悟道。

莊子解牛篇讀後是不是令人讚嘆?

Andy Chang

TOP

我們每天都使用一些平平常常的概念,卻從未加以反思,Andy只是提出問題、進行論證、形成觀點,並且思考對它們可能的反駁。

“我們怎麼知道在我們自己的心靈之外,還會有別的東西存在?”
“是什麼使得一個行為有對錯之分?”

雖然我們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裏,不把時間、數、知識、語言、對錯等等這些觀念看成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就無法生活。但是,我們何妨花些時間沈澱一下來探究這些觀念本身,來讓自己更深入的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自身。

多謝大家的捧場

Andy Chang

TOP

引用:
原帖由 長臂猿 於 2008-9-5 08:19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你們可以告訴我  這是天堂還是地獄~
    真是精采呀  猴我不懂  外行的~   站在旁邊  到茶~      來來來  你們繼續呗~
           只見猴子   在一旁跳上跳下   一下丟香蕉皮  一下喝啤兒綠 ~  ...
儘管長臂猿有七十二變,
也逃不出如來神掌
如來掌就是人生舞台,任誰再棒也脫不出如來掌。

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謂心外無別境者,境即法也

TOP

<轉帖>

《楞嚴經》說得很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怎麼來的?無明是幾時生出來的?

佛經裡面常 講:無始無明。這個話說得非常有味道,無始就是沒有開始。因為沒有開始,所以無明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

如果真有個開始,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那就不容易 斷掉,所以迷沒有開始。悟是本來有的,迷沒有開始,換句話說,迷完全是虛妄的。

  平等法,這個是真的,純真無妄。我們要問,平等法在哪裡?我告訴諸位,如果你在境界裡用真心,不用妄心,我們現前的境界就是平等法。


什麼叫妄心?妄心是生滅心,我們現在心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這個念頭生滅叫生滅心。生滅心是虛妄的,這個我們當下就可以體驗。譬如我們現在見色聞 聲,我們不用生滅心,行不行?不用生滅心,我們對外面境界看得清不清楚?聽得清不清楚?一樣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那就是真心。


  真心,譬如《楞嚴經》上,它是在六根裡頭用眼根做一個比喻,眼根見色,眼根的見性就是真心;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就是 真心。

用真心的就是平等法界。用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眼睛見外面的色相,第一念是真心,沒起分別,沒動念頭,這是真心。到第二 個念頭,妄心起來了,起了分別、起了執著,所以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不迷,第二念迷了,往下愈迷愈深,見到喜歡的,貪心起來了,不喜歡的,瞋恚心起來了, 一連串相應的心所連帶生起來,妄心已經是虛妄的,連帶的心所是更虛妄。諸位要知道,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那是妄中之妄,我們真心裡頭本來沒有的,本來無一物!


  諸佛菩薩他們跟我們不相同的,就是他完全用第一念,他沒有第二念。

這個第一念就叫一心,我們這個法門修一心不亂,直接修一心。這個法 門殊勝之處就在此地,它沒有拐彎抹角。


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時時刻刻能保持第一念,那你不久就作佛,就成佛了。

正因為我們無始 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第一念保不住,一接觸,第二念快速生起來,立刻就迷了,就起分別執著,就起貪瞋痴慢。對這個道理明白了,這不是真的,妄的,妄的想 不生,它偏偏要生,我們怎樣止也止不住它,煩惱就在此地,病根也就在這個地方。


  念佛法門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頭起來了,不管什麼念頭,這個念頭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總而言之,善惡都不是正念,都是無明裡 面的東西;正念是無念,無念外頭境界又清清楚楚,活活潑潑它又不是死寂的。那麼用什麼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代替了。這句佛號是什麼念?還是個妄念。清 淨心裡頭哪裡有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一念還是個妄念,它的方法就是用一個妄念取替一切妄念,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用這個辦法。

TOP

謝謝你喜德,
我瞭解你要說的,不過有關第一念是真心,不是我挑文字病
那個念還是虛妄。請再仔細證,那第一念是否真心。念就是念,不應攀著於心。
Andy 同意 以一念止一切妄念,這個辦法不錯。
好好念佛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而已,到這個層次如果再多說都是畫蛇添足。
喜德,打字時佛號丟了沒?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dutec 於 2008-9-10 08:32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謝謝你喜德,
我瞭解你要說的,不過有關第一念是真心,不是我挑文字病
那個念還是虛妄。請再仔細證,那第一念是否真心。念就是念,不應攀著於心。
Andy 同意 以一念止一切妄念,這個辦法不錯。
好好念佛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下(還未起心、動念)是第一念,第一念是正念(正念是無念) → 不著空   
第一念以後,不起妄想分別執著→ 不著有


◎凡夫通常在第一念(正念)以後,第二念接著起  →  妄想    分別     執著

生活行住坐臥→不著空
心裡面阿彌陀佛→ 不著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著空不著有。
應有所住→ 不著有                    而生其心→不著空

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著空             不起心、不動念 → 不著有
           
不落兩邊就是不執『取』『捨』,離一切而即一切,即一切而離一切,空、有兩邊都不著。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厭惡。 → 六根接觸外面六塵順、逆境,不產生貪愛及厭惡的念頭。
平常用功夫的地方,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捨識用根」
當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開始是很單純的,只是知道而已,不會動念頭去分別那是什麼,也不會去判斷那是好、那是壞。這時候的心態,叫做「現量」,也是屬於「根」的作用。


但是,一般人很快的就會對所接觸到的東西,動起念頭,去分別、去判斷、去執著,於是便產生了是非、善惡、好壞、取捨……等等心境。這個叫做「識」,也叫做「比量」的心態。

「捨識用根」是說修行人要單純一點,當六根接觸到六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的時候,沒有需要,不要起心動念,而妄生分別、虛生執著。讓自己單純一點,如此心境就平靜,修持容易相應。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謂「無念」?六祖說得很清楚,「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意思是說,心裡面清淨,順境沒有貪愛的念頭,逆境亦無瞋恚的念頭,境界清清楚楚,心地清清淨淨,這是無念。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處,一切處的範圍非常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雖然遍一切處,絕不執著一切處。
雖然遍一切處→不著空
絕不執著一切處→ 不著有

引用:
喜德,打字時佛號丟了沒?
丟了。所以還在六道內沉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