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鯛魚類養殖要點

鯛魚類養殖要點

一、前言
  
臺灣常見之鯛科養殖魚類約有6屬10種,即黑鯛(Acanthopagrus schlegeli)、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灰鰭鯛(Acanthopagrus berda)、澳洲黑鯛(Acanthopagrus australis),嘉臘(Pagrus major),黃錫鯛( Sparus sarba),長棘鯛(Argyrops spinifer)、小長棘鯛(Argyrops bleekeri),赤[魚宗](Dentex tumifrons),板鯛(Evynnis cardinalis )等,皆為著名之高價位食用海水魚類。其中有嘉臘、黑鯛(黑格)、黃錫鯛(仿頭)與黃鰭鯛(赤翅)等4種,由於其有群聚性、成長快速、活存率高、單養及混養皆可,對餌料及環境之適應性又強,已成為商業化大量飼養之重要淺海養殖魚種。鯛魚類養成方式有魚池養殖及箱網養殖兩種,除嘉臘較適於箱網養殖外,其餘之黑鯛、黃鰭鯛與黃錫鯛兩種方式均可養殖。現就鯛魚類養殖要點簡述如下:
  
二、放養前應注意事項
  
有健康魚苗的來源及合適蓄養方式才能確保鯛魚類養殖之成功,鯛類產卵季節大多集中在冬季及其前後,黃鰭鯛較早為10至12月,黃錫鯛在12月至翌年 3月,嘉臘在1至3月,黑鯛在2至4月,且均為多次連續產卵型魚類。近年來魚苗來源幾乎全來自人工繁殖,苗之規格整齊,深受養殖業者喜愛,人工苗在3公分左右(寸苗)即可放養。若能先取部分魚苗於放養前試水更佳。魚池養殖放養前之工作首重整池與曬池,利用日曬風吹將池底有機物充分氧化,並進行池底消毒與殺菌處理;石灰300公斤/公頃或0.03-0.5ppm之漂白粉均可。藥物先散佈於池中浸泡2-3天,然後排乾經日晒幾天就可以開始注水。注水應在短時間注滿避免有害生物繁生,若透明度太高可引入藻類較多之綠水或撒佈魚粉及魚漿當肥料做水。魚池面積以0.3-0.5公頃在作業及管理上較適宜,水深1.5-2公尺,放養量每公頃約放5-6萬尾。
  
三、養殖期前段養殖管理應注意事項
  
魚苗放養後馴餌時餌料之投放,採質、量控制與定時、定位為原則,撒投或吊籃方式均可。初期可直接以鰻魚飼料粉添加雜魚肉打漿混合成馴餌後黏附在塑膠管或吊籃上,懸掛於魚池中讓魚苗索食,如此可減少水質污染及提供魚苗較多的攝餌機會。馴餌約7天後,就可直接將雜魚打漿與配合飼料混合後倒入池中餵食。之後,依放養型式不同,魚池或箱網用不同投餵方法。若為魚池可改成自動投餌機以定時(早晚各1-2小時)定量自動噴投粒狀飼料,並隨魚體成長改換飼料顆粒大小及增加投餵量直至養成,日常管理則為每日巡視養殖池及定時水質測量,注意有無異常狀況及病魚發生。箱網養殖放養初期,以人工馴餌投餵時,應少量徐徐投餵至飽食為止,減少餌料之流失與浪費。並使用面積較小,網目較細之網飼養,經過1個月後換網並疏放,其餌料慢慢改以雜魚為主,用絞魚機攪碎後混以海水魚粉狀飼料或鰻魚飼料粉製成粒狀濕性餌料,每日投餵1次。
養殖初期約在5-7月間若發生鯛類稚魚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可能是卵圓鞭毛蟲感染,易造成浮頭、食慾不振、鰓壞死、鱗易脫落等,若早期發現則能以硫酸銅或醋酸銅0.5-1.0ppm一週內2次投放池中藥浴。另貝尼登吸蟲、指環蟲及車輪蟲等大量寄生亦會使鯛苗大量致死,其病狀為全身嚴重脫鱗,腹部潰爛出血,體表潰爛出血等,早期治療可以福馬林25ppm投放池中殺蟲。然魚病若發生在箱網區時,由於罹病魚在被發現時大都已無食慾,無法經口投藥,藥浴或打針更無從著手,因此只能靠平時做好預防管理的工作,萬一有疾病發生時宜儘早處理,採取隔離措施將病魚移開,或將網內之魚集中施以高濃度短時間藥浴,以收預防與治療之效。
  
四、養殖期後段養殖管理應注意事項
  
水質控制得宜則能維持鯛魚成長良好。鹽度因魚種類不同有很大彈性,黑鯛、黃鰭鯛可養殖於低鹽之水域,黃錫鯛與嘉臘則需要較高鹽之養殖用水,只要不是急劇變化,鯛類魚都能適應。若溶氧大於4ppm、pH在7.0-8.4,氨小於0.1ppm,亞硝酸小於1.0ppm都是適合於成長之水質。養殖過程中適宜的控制投餵量,以及參考水質因子指標進行換水是維持良好水質的基本方法。集約式養殖系統在管理失當下容易形成病原菌或有害微生物之優勢環境,加上魚體營養不良或操作時受傷和氣候不適應等因素,都易使疾病發生。如近來在成魚出售前之養成後段,常發生養殖鯛類大量暴斃,漁民損失嚴重。其病因雖是由於卵圓鞭毛蟲、吸蟲、指環蟲、車輪蟲、白點蟲、魚虱等大量寄生所致,但長時間之養殖使得環境急速惡化,又為了方便高密度集約養殖,往往就大量使用人工配合飼料,殘餌加上魚體排泄物之單一化,更加速造成病原體繁生,為疾病叢生及不斷重複發作之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對已發生疾病之魚體處理,不只需找出病原,針對病因施用藥物或藉改變水質環境系統之方式治療,有時需同時施以藥物治療、搬池及改變飼料種類或投餵方式才能見效。
  
五、收穫階段應注意事項
  
鯛類魚成長迅速、養殖一年平均可達1台斤,一般最受歡迎之上市體型為0.6 -1.5公斤。通常箱網鯛魚(如嘉臘)出售時為了保持鮮度、體型及體色之完整,不用冷凍方式,而使用放血後冰藏法。經此處理者魚體色澤能保持鮮豔不退,可增加商品價值。
而魚池養殖魚(如黑鯛、黃鰭鯛與黃錫鯛)則以活魚或鮮魚方式出售,由於每池魚數量多,其捕撈方法與需求數量往往關係收穫管理之不同。原則上最好能全部捕獲出售,如無法將整個養殖池之魚一次完全售出,則另需安排捕獲時間、方式、數量、人力及圍網次數,以及未捕售之魚繼續蓄養及處理等事宜。通常池魚出售前應經消肚,即24小時前就停止餵食,在無法一次售出,更需事先進行部分換水(或流水)來使魚熟悉環境之變化,經過幾次操練後魚才不致因撈捕過程之壓迫而損耗,以避免為了只售出少部分魚,反而造成傷魚及水質惡化而使整個池魚死亡。部分出售之魚池若仍繼續蓄養,則需注意池水水質變化,及水中溶氧是否足夠,往往會認為因有部分魚已出售,池中魚數量減少,耗氧需求較少而將水車關掉或減少,使得池魚缺氧死亡。
  
六、其他應注意事項
  
鯛類魚雖已能大量養殖,相對之魚病、產量過剩、消費市場飽和及進口魚價過低等隱憂發生。故提高養殖魚之品質是今後左右鯛魚類養殖之關鍵,並能隨時注意市場動態,才能創造更高利潤。如消費市場對嘉臘體色之要求,要越紅售價越高,如何在投餵餌料中去改善養殖魚之色澤,以提高產品價值,也是不可忽略的技巧。另在其它鯛魚類養殖生產量與消費量之平衡,雖有賴於適宜的規化與管理,如養殖面積、生產量、市場需要量等資訊之建立與輔導。但若能以自我積極開拓外銷市場、提升養殖魚之品質、重視魚病防治研究與育種技術之開發,則能解決市場需求飽和之困境並確保鯛魚養殖經營之發展。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