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1234
發新話題

[分享] 昆蟲綱

毛翅目(Trichoptera)



  昆蟲綱的 1目。全變態類昆蟲。中生代初期三疊紀開始出現,距今約2億年。全世界已記載有5000種,中國約466種。成蟲小型至中型,體長1.5~40毫米,通稱石蛾。頭部複眼發達,單眼缺或1~3個,觸角絲狀,多節。口器咀嚼式,弱或退化,下顎須5節或5節以下,第5節有時長而具小節,下唇須3節。前胸短,中胸較後胸大。足細長,跗節5節。翅兩對,膜質具毛,少數種類翅退化,尤以雌蟲為甚,翅面上第4和第5徑脈的分叉間有一翅點。腹部10節,雄蟲第9腹節在構造上有很多變異,是鑒別種類的重要特徵。趨光性強。卵塊產在水中,外被膠質,附著於石塊或水生植物的根部,卵期一般較短。幼蟲具胸足3對,腹部除有一對具鉤的臀足外,無腹足,有的種類具氣管鰓,幼蟲常吐絲把砂石或枯枝敗葉等物做成筒狀巢匿居其中,或僅吐絲做成錐形網,取食藻類或蚊、蚋等幼蟲,少數種類如銀條長角石蛾曾有為害水稻苗的記錄。

  常為一年多代,但亦有年生一代的。幼蟲期一般6~7齡。幼蟲是魚類或其他水生昆蟲如龍虱等的食物,幼蟲體上有水螨寄生。成蟲有時為鳥類或蝙蝠捕食,產卵時易為蜻蜓所食。

  毛翅目昆蟲喜在清潔的水中生活,它們對水中的溶解氧較為敏感,並且,對某些有毒物質的忍受力較差,因而在研究流水帶生物學,評估水質和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系的影響,以及在流水生態系的生物測定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現被應用做為監測水質的指示種類之一。



毛翅目(Trichoptera)此類昆蟲通稱石蛾,中小型。咀嚼式口器。翅兩對,被有粗細不等的毛。腹部紡錘形。幼蟲「石蠶」水棲,會以草石貝殼等營巢,露出頭足爬行。約3600種,如在農田中則有害,可作魚餌料。石蛾是一類極古老的昆蟲,它們祖先中的一支可能演變為了鱗翅目昆蟲。

TOP

雙翅目(Diptera)



昆蟲綱有翅亞綱的一目。包括蚊、蠅、蠓、蚋、虻。為昆蟲綱中僅次於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的第4大目。世界已知85000種,全球分佈。中國已知4000餘種。

形態 體小型到中型。體長極少超過25毫米。體短寬或纖細,圓筒形或近球形。頭部一般與體軸垂直,活動自如,下口式。複眼大,常占頭的大部;單眼2個(如蠓)、3個(如蠅科)或缺(如蚋科)。觸角形狀不一,差異很大。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刮舐式,下唇端部膨大成1對唇瓣,某些種類口器退化。幼蟲的基本特徵是:體分節,頭有或無,口器不顯著,眼常缺如,無真正分節的足。根據頭部發達或退化情況,大致有:全頭型、半頭型和無頭型3種類型。

習性 雙翅目昆蟲習性複雜,適應力極強,陸生或水生,一般系晝間活動,少數種類黃昏或夜間活動。成蟲吸食花蜜、樹液以及其他腐殖質,如食蚜蠅、蜂虻、花蠅、寄蠅等;某些類群則系捕食性,捕食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也有一些類群的幼蟲和成蟲均系捕食性,如鷸虻科、食蟲虻科、長足虻科成蟲捕食等。蚊科、蠓科、蚋科、虻科的部分種類為吸血雙翅目,但多屬雌性吸血,雄性大多數系非吸血性,而從植物液汁為營養,但家蠅類的吸血種類雌雄性均吸血。蛹生派種類多在溫血動物的體外寄生,吸食寄主血液,如蛛蠅科、蝠蠅科之寄生於蝙蝠,虱蠅科寄生於鳥類和家畜;此外,如螫蠅亞科某些種類營自由生活而吸血。雙翅目昆蟲極善飛翔,是昆蟲中飛行最敏捷的類群之一。也有一些種類的翅與足均特化而適於游泳。幼蟲大部系陸棲,但長角亞目的大部、短角亞目的虻科和水虻科、環裂亞目的水蠅科等幼蟲多系水棲,大多數生活於淡水中,也有棲息於海水或鹽水中。幼蟲食性廣而雜,大致分成植食性、腐食性或糞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

雙翅目一般為兩性生殖,多數系卵生,也有偽胎生(如某些寄蠅)和胎生(如蛹蠅派)。此外,也有孤雌生殖和少數的幼體生殖現象。雙翅目發育所需生活週期的長短因各自的食性、環境以及氣候等因素而異;如食性廣而雜的家蠅、食蚜蠅等,生活週期短,年發生數代。食蟲性的蚤蠅科、寄蠅科、麻蠅科和食蚜蠅科的一些種類生活週期最少10天,多到1年(某些寄蠅和食蟲虻),網翅虻科的某些種類需2年才能完成1代。有瓣蠅類大多以蛹期越冬,少數以幼蟲越冬,偶爾有成蟲越冬的現象。

經濟意義 雙翅目中不少種類是傳播細菌、寄生蟲、病毒、立克次體等病原體的媒介昆蟲,例如蚊子傳播瘧疾、絲蟲病、黃熱病、登革熱等;毛蠓科的白蛉屬傳播白蛉熱、黑熱病、東方瘤腫等;虻傳播絲蟲病、炭疽病、錐蟲病以及馬的傳染性貧血;蠓科中庫蠓屬的一些種類為絲蟲病的中間宿主;蚋科的一些種在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傳播人畜的蟠尾絲蟲病;蠅科與麗蠅科除機械地攜帶各種病原體外,某些種類的幼蟲可引起人畜的蠅蛆症。還有麥稈蠅、柑橘大實蠅、小麥吸漿蟲等重要的農業害蟲和寄生蠅等益蟲。

雙翅目某些類群如種蠅、葉潛蠅、果實蠅、麥癭蚊等的幼蟲,都是農業的重要害蟲。花蠅科球果花蠅屬的幼蟲為害松柏球果,嚴重影響中國北方地區的造林工作;泉蠅屬為害竹筍、菠菜、甜菜等蔬菜作物;蠅科芒蠅屬為害稻、粟;潛蠅科為害多種豆科植物;實蠅科的許多種類為害柑橘、梨、桃等;牛皮蠅的幼蟲寄生於牛皮下,牛皮因幼蟲穿孔以致利用價值降低,同時,還使牛肉的質量下降和產乳量銳減。

TOP

膜翅目(Hymenoptera)



膜翅目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植食性或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複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採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並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複雜,縱脈多癒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干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系統(Comstock和Ross系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只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並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產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產卵、蜜刺、殺死、麻痺及保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產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產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鑒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鉤。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餵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產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個體;胡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產的未受精卵,可產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產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絕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只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並為人類提供蜂產品。

胡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產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胡蜂成蜂飼喂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通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信息,如通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通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產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通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線的。

分類系統與重要科介紹 膜翅目分為2-3個亞目,49-89個科。

I、廣腰亞目Symphyta

    腹部與胸部相接處不收縮為細腰狀,後翅至少有3個基室(中室、亞中室、亞臀室)。轉節2節。幼蟲植食性,具胸足3對,多數有腹足,但沒有趾鉤,可與鱗翅目幼蟲相區別。

(1)葉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後緣凹入,身體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脛節有2個端距。產卵器扁鋸狀。植食性,許多種穿梭於花間,有的捕食蠅類或小甲蟲,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種,占廣腰亞目已知種的2/3。我國常見的有小麥葉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實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細腰亞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緊束成細腰狀,或延伸成柄狀,腹部第1節向前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轉節1-2節。後翅有1-2個基室。幼蟲無足。

(I)、錐尾組Terebrantia

    腹部末節腹板縱裂,產卵器多外露,從腹部末端伸出。後翅無臀葉。足的轉節多為2節。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體長3-40毫米,觸角16節以上,不呈膝狀。前翅有翅痣,翅脈發達,有3個盤室。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等全變態類昆蟲的幼蟲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10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2)繭蜂科Braconidae

     體長2-12毫米。與姬蜂科相似,區別在於:前翅有2個盤室,腹部第2、3節背板癒合。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也寄生於半翅目、長翅目昆蟲。通常寄生於幼蟲和蛹,也有的寄生於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蟲。世界已知近45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3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3)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體長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觸角膝狀,13節以上。翅脈極退化,僅前緣1-2條翅脈,無明顯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轉節2節。除少數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絕大多數寄生於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

(4)癭蜂科Cynipidae

    體長1-6毫米,光滑或有細毛,藍色、褐色或黃色,有光澤。觸角絲狀,11-16節。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足的轉節1節。前翅無翅痣。幼蟲多數寄生在殼斗科植物,造成蟲癭。重要的害蟲有板栗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針尾組Aculeata

    腹部末節腹板不縱裂,產卵器特化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縮入體內而不外露。轉節1節。後翅多有臀葉。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紋,體光滑或有毛。腹部紡錘形,具有明顯的腹柄。足細長,前足適於開掘,中足脛節有2距。後翅具臀葉,多數有閉室。常捕食鱗翅目幼蟲與直翅目昆蟲作為子代的貯糧。常見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胡蜂總科Vespoidea

     通常說的馬蜂就屬這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艷,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後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肉食性,多數有社會行為,是農林害蟲的天敵,也是養蠶業、養蜂業的害蟲。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藥,蜂毒是昂貴的良藥。但人畜誤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傷,嚴重者會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區築巢與活動。包括19個科,常見的有胡蜂科和馬蜂科。

(3)蟻科Formicidae

    俗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光滑或有毛。觸角膝狀,4-13節,柄節很長,末端2-3節膨大。腹部第1節或1、2節呈結狀。有翅或無翅。前足的距大,梳狀,為淨角器(清理觸角用)。為多態型的社會昆蟲,已知14000多中。常見的有家蟻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總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數體被絨毛或由絨毛組成的毛帶,少數體光滑或具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狀是本總科的主要特徵。觸角雄13節,雌12節。前胸背板不伸達翅基片。轉節1節,多數種類後足為攜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種類型:①社會性,②獨棲性,③寄生性。其社會性生活的詳情請看「等級森嚴的社?a target=_blank href=/view/521839.htm>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複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採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並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複雜,縱脈多癒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干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系統(Comstock和Ross系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只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並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產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產卵、蜜刺、殺死、麻痺及保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產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產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鑒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鉤。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餵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產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個體;胡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產的未受精卵,可產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產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絕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只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並為人類提供蜂產品。

胡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產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胡蜂成蜂飼喂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通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信息,如通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通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產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通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線的。

分類系統與重要科介紹 膜翅目分為2-3個亞目,49-89個科。

I、廣腰亞目Symphyta

    腹部與胸部相接處不收縮為細腰狀,後翅至少有3個基室(中室、亞中室、亞臀室)。轉節2節。幼蟲植食性,具胸足3對,多數有腹足,但沒有趾鉤,可與鱗翅目幼蟲相區別。

(1)葉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後緣凹入,身體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脛節有2個端距。產卵器扁鋸狀。植食性,許多種穿梭於花間,有的捕食蠅類或小甲蟲,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種,占廣腰亞目已知種的2/3。我國常見的有小麥葉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實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細腰亞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緊束成細腰狀,或延伸成柄狀,腹部第1節向前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轉節1-2節。後翅有1-2個基室。幼蟲無足。

(I)、錐尾組Terebrantia

    腹部末節腹板縱裂,產卵器多外露,從腹部末端伸出。後翅無臀葉。足的轉節多為2節。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體長3-40毫米,觸角16節以上,不呈膝狀。前翅有翅痣,翅脈發達,有3個盤室。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等全變態類昆蟲的幼蟲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10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2)繭蜂科Braconidae

     體長2-12毫米。與姬蜂科相似,區別在於:前翅有2個盤室,腹部第2、3節背板癒合。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也寄生於半翅目、長翅目昆蟲。通常寄生於幼蟲和蛹,也有的寄生於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蟲。世界已知近45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3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3)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體長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觸角膝狀,13節以上。翅脈極退化,僅前緣1-2條翅脈,無明顯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轉節2節。除少數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絕大多數寄生於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

(4)癭蜂科Cynipidae

    體長1-6毫米,光滑或有細毛,藍色、褐色或黃色,有光澤。觸角絲狀,11-16節。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足的轉節1節。前翅無翅痣。幼蟲多數寄生在殼斗科植物,造成蟲癭。重要的害蟲有板栗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針尾組Aculeata

    腹部末節腹板不縱裂,產卵器特化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縮入體內而不外露。轉節1節。後翅多有臀葉。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紋,體光滑或有毛。腹部紡錘形,具有明顯的腹柄。足細長,前足適於開掘,中足脛節有2距。後翅具臀葉,多數有閉室。常捕食鱗翅目幼蟲與直翅目昆蟲作為子代的貯糧。常見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胡蜂總科Vespoidea

     通常說的馬蜂就屬這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艷,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後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肉食性,多數有社會行為,是農林害蟲的天敵,也是養蠶業、養蜂業的害蟲。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藥,蜂毒是昂貴的良藥。但人畜誤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傷,嚴重者會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區築巢與活動。包括19個科,常見的有胡蜂科和馬蜂科。

(3)蟻科Formicidae

    俗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光滑或有毛。觸角膝狀,4-13節,柄節很長,末端2-3節膨大。腹部第1節或1、2節呈結狀。有翅或無翅。前足的距大,梳狀,為淨角器(清理觸角用)。為多態型的社會昆蟲,已知14000多中。常見的有家蟻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總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數體被絨毛或由絨毛組成的毛帶,少數體光滑或具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狀是本總科的主要特徵。觸角雄13節,雌12節。前胸背板不伸達翅基片。轉節1節,多數種類後足為攜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種類型:①社會性,②獨棲性,③寄生性。其社會性生活的詳情請看「等級森嚴的社?a target=_blank href=/view/521840.htm>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複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採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並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複雜,縱脈多癒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干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系統(Comstock和Ross系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只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並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產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產卵、蜜刺、殺死、麻痺及保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產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產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鑒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鉤。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餵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產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個體;胡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產的未受精卵,可產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產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絕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只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並為人類提供蜂產品。

胡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產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胡蜂成蜂飼喂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通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信息,如通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通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產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通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線的。

分類系統與重要科介紹 膜翅目分為2-3個亞目,49-89個科。

I、廣腰亞目Symphyta

    腹部與胸部相接處不收縮為細腰狀,後翅至少有3個基室(中室、亞中室、亞臀室)。轉節2節。幼蟲植食性,具胸足3對,多數有腹足,但沒有趾鉤,可與鱗翅目幼蟲相區別。

(1)葉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後緣凹入,身體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脛節有2個端距。產卵器扁鋸狀。植食性,許多種穿梭於花間,有的捕食蠅類或小甲蟲,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種,占廣腰亞目已知種的2/3。我國常見的有小麥葉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實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細腰亞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緊束成細腰狀,或延伸成柄狀,腹部第1節向前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轉節1-2節。後翅有1-2個基室。幼蟲無足。

(I)、錐尾組Terebrantia

    腹部末節腹板縱裂,產卵器多外露,從腹部末端伸出。後翅無臀葉。足的轉節多為2節。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體長3-40毫米,觸角16節以上,不呈膝狀。前翅有翅痣,翅脈發達,有3個盤室。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等全變態類昆蟲的幼蟲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10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2)繭蜂科Braconidae

     體長2-12毫米。與姬蜂科相似,區別在於:前翅有2個盤室,腹部第2、3節背板癒合。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也寄生於半翅目、長翅目昆蟲。通常寄生於幼蟲和蛹,也有的寄生於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蟲。世界已知近45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3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3)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體長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觸角膝狀,13節以上。翅脈極退化,僅前緣1-2條翅脈,無明顯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轉節2節。除少數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絕大多數寄生於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

(4)癭蜂科Cynipidae

    體長1-6毫米,光滑或有細毛,藍色、褐色或黃色,有光澤。觸角絲狀,11-16節。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足的轉節1節。前翅無翅痣。幼蟲多數寄生在殼斗科植物,造成蟲癭。重要的害蟲有板栗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針尾組Aculeata

    腹部末節腹板不縱裂,產卵器特化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縮入體內而不外露。轉節1節。後翅多有臀葉。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紋,體光滑或有毛。腹部紡錘形,具有明顯的腹柄。足細長,前足適於開掘,中足脛節有2距。後翅具臀葉,多數有閉室。常捕食鱗翅目幼蟲與直翅目昆蟲作為子代的貯糧。常見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胡蜂總科Vespoidea

     通常說的馬蜂就屬這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艷,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後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肉食性,多數有社會行為,是農林害蟲的天敵,也是養蠶業、養蜂業的害蟲。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藥,蜂毒是昂貴的良藥。但人畜誤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傷,嚴重者會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區築巢與活動。包括19個科,常見的有胡蜂科和馬蜂科。

(3)蟻科Formicidae

    俗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光滑或有毛。觸角膝狀,4-13節,柄節很長,末端2-3節膨大。腹部第1節或1、2節呈結狀。有翅或無翅。前足的距大,梳狀,為淨角器(清理觸角用)。為多態型的社會昆蟲,已知14000多中。常見的有家蟻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總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數體被絨毛或由絨毛組成的毛帶,少數體光滑或具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狀是本總科的主要特徵。觸角雄13節,雌12節。前胸背板不伸達翅基片。轉節1節,多數種類後足為攜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種類型:①社會性,②獨棲性,③寄生性。其社會性生活的詳情請看「等級森嚴的社會生活--蜜蜂」。

TOP

蚤目(Siphonaptera)



  昆蟲綱有翅亞綱的一個目。體型側扁,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全世界已知約2300餘種和亞種。中國已知519種和亞種。

  蚤類成蟲一般體小(幾毫米,個別可達10餘毫米),光滑,黃至褐色。體肢著生向後的鬃刺或櫛,藉以在動物毛羽間向前行進和避免墜落。其針狀具刺的口器適於穿刺動物皮膚,以利吸血,甚至起固定於動物皮內的作用。觸角1對,位於角窩內,不僅是感覺器官而且常是雄蚤在交配時豎起和抱握雌體腹部的工具。眼發達或退化,常視宿主習性和棲息環境而不同。蚤類幼期的形態約略為卵小而橢圓,一般色白而光滑無紋。幼蟲細長,蛆形,淡色、無足、多鬃,具咀嚼式口器。成熟幼蟲吐絲結繭,繭外粘著土粒塵屑,作為偽裝。蛹初呈白色,後變淡黃,屬於離蛹。

  蚤類產卵於宿主棲息的洞巢內或其活動憩息的場所。孵出的幼蟲營自由生活,以周圍環境中的有機屑物(包括蚤類的血便、宿主幹糞皮屑、粉塵草屑以及螨類屍屑等)為食,其中干血粉屑常是多種幼蟲必需的營養物質。經過3次蛻皮後結繭化蛹,數日後變為成蟲,破繭而出。完成整個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視蚤種和環境條件而異,從2周、幾月至1年左右。成蟲的壽命一般雄短雌長,受血源和溫、濕度影響很大,約自幾周至年餘。

  蚤類尋找宿主,通常是在宿主棲息的洞巢內,但在宿主離棄或候鳥遷出以及失足「異鄉」的環境下它們在短距離內依賴觸覺(溫暖、氣流等)、嗅覺(二氧化碳、體臭等)、或視覺(掠影)接近和找到宿主。

  蚤類與宿主的關係可分為廣宿主、寡宿主和單宿主3型。禽角頭蚤、禽角葉蚤、人蚤為廣宿主型,可寄生數以十、百種計的鳥獸,個別為單宿主型,絕大多數的蚤種均為寡宿主型。

  蚤類的地理分佈主要取決於宿主的地理分佈,在食蟲目、翼手目、兔形目、囓齒目、食肉目、偶蹄目、奇蹄目、鳥綱等溫血動物身上常有蚤類寄生,而寄生於囓齒目的較多。地方性種類廣見於南、北極、溫帶地區、青藏高原、阿拉伯沙漠以及熱帶雨林,其中有些蚤種已隨人畜家禽和家棲鼠類的活動而廣佈於全世界。

  蚤類經常遷移和轉換宿主。宿主竄洞、散居、季節性遷徙、洞道交叉、染病死亡、互相殘食、猛獸猛禽和人類的捕獵,以及蚤類自身的遷移、離屍和散佈等,均為蚤類遷移和更換宿主(個體或種類)提供了機會。特別是宿主染疫死亡和蚤類的離屍活動具有人畜動物間流行病學的意義。是醫學、獸醫昆蟲學中的重要類群之一。醫學上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直接的侵襲,蚤類於人畜家禽寄生吸血後,其涎液可導致皮炎、奇癢或變態反應,影響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長期大量寄生貓狗的櫛首蚤、寄生綿羊牛類的蠕形蚤和長喙蚤、以及寄生雞的禽角頭蚤,都是世界著名的害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蚤類可直接傳播蚤媒病,特別是腺鼠疫。歐洲中世紀曾因鼠疫流行而奪去1/4人口的生命。此外,蚤類,特別是印鼠客蚤,還是鼠源性斑疹傷寒的主要媒介。

TOP

昆蟲介紹

鄉 土 昆 蟲 生 態 與 保 育



 



昆蟲在生態上所扮演的角色,可從下列數個層面來探討,我們逐次由昆蟲的來源、昆蟲的歷史、昆蟲的適應性、生態平衡、保育的觀點來說明。最後並就苗栗地區除蝶類以外常見鄉土昆蟲做一報告。



一、昆蟲的來源



昆蟲之發生由來可溯自最早發生於古生代寒武紀的三葉蟲類,志留紀時發生陸生節肢動物,泥盆紀時發生無翅昆蟲類及石炭紀時發生有翅昆蟲類。



有關的學說甚多,據張書帎先生所蓍昆蟲分類學敘述,以HandIirsh氏之學說最為可靠,相信昆蟲是由三葉蟲類進化而來,其證據基本上有下列四點:



1.蜉游類及蜻蜒類幼期水生,證明昆蟲類由水生進化 到陸生。



2.下等昆蟲類無副器畤,而有二分叉的遺跡,此為三 葉蟲類之特徵。



3.古代三葉蟲類,其頭、胸、腹三部分開。



4.三葉蟲類背面兩側有突出,昆蟲之翅乃由背板向側延伸而成,古代昆蟲其胸、腹、背板側方均有小的突出,後來只有中胸與後胸者特別發達而演化成翅。



由此可知,大約三億五十萬年前,昆蟲就已生存在地球上,亦是最早存活在地球上的古生物之一,例如當時蜻蜒就已征服了天空,蟑螂也已在黑森林底下橫行無止,這許許多多古代的昆蟲不僅生存下來,而且在地球冰河時期及地球本身炙熱煎熬的時代,曾風光的繁衍過。





由於昆蟲種類高達100萬種,約佔動物界的 3/4,目前昆蟲在地球上無所不在,甚至在 天寒地凍的極區或炙熱難熬的熱帶沙漠都可發現其蹤跡,除了體型大小略變外,身體的結構、型態等都改變很少。尤其應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古生代生物發生的時期遠較昆蟲為睌,但郤老早以前就在地球上絕跡了,例如發生於一億七千萬年前侏羅紀的恐龍就是一明例。被人類認為最老的袓宗,非洲草原的人猿,在地球出現不過是五百萬年以前的事,人類真正袓先一原始人,出現在地球上也只不過五十萬年。人們對於昆蟲之知識,至希臘文化時代,已具科學雛形,當時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所發表之昆蟲分類,殆為後世奠定了基礎。而昆蟲到底憑什縻可以活得較其他動物久遠,讓我們先瞭解昆蟲本身對環境的適應吧!



二、昆蟲對環境的適應



因為昆蟲對嚴寒、酷暑、輻射、雨淋、洪水,甚至飢荒等強烈環境變化,具有高度的扺抗和適應能力。例如蟑螂可在絕食情況下存活76天,恢侵餵食後,即可恢復正常活力,無怪乎能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相形之下,人類在絕食與水分供給下,很少能活過一星期的。無疑的昆蟲是現存地球上與人類爭取糧食最激烈的動物,但真正害蟲種類僅占0.1% ,郤危害糧食的歉收。昆蟲能夠存活這麼久,歷久而不衰,能在生存競爭下獲得優勢,其真特殊的適應能力是不可否認的,茲就其適應特徵列述如下:



1.具有骨骼:如此則筋肉附蓍面得以增加,水份蒸發量減少,內臟器官得以保護,而且外骨骼上具有各種 特殊的感覺器官,還具其他形態或生理等之特化。



2.翅的存在:多數昆蟲具有翅,能增加昆蟲生存及分 散的能力,增加昆蟲取食及生育的機會,增加避免 敵害,適應環境。



3.體型細小:由於體型細小,個體生長的食物需要量也少,特種食物的現象易形成,因之食物競爭上得 到優勢而減低營養阻力,棲息空間的競爭得以減低,躲避敵害及不良環境的機會因而增加。



4.結構適應:昆蟲為適應不同生活環境與習性,身體 上各種結構有種種變異及特化現象。由於食物及取 食的方法的不同,口器各部發達程度不一;由於生活 環境及行動方式的不同,足的結構形狀亦異,呼吸 系統亦形成有適於水棲及陸生的分別。由於自衛或 供擊之故,將產卵器演化成螫刺,由於求偶之便有 發聲、發光、發香等特殊結構。



5.變態:多數昆蟲具有變態的過程,使很多昆蟲在生 活習性及食料上形成變異,同時也發展成各種複雜 的本能行為。



6.生殖力大:昆蟲生殖力與生殖方式,隨種類而異, 其繁殖潛能相當大。例如台灣煙草蚜蟲在台中一年 有64代,其後代數更是眾多,又如蜂之一天可產卵2000粒,白蟻每天產卵6000-7000粒,另外昆蟲還有多胚生殖、幼體生殖。



7.其他習性:大多數昆蟲為多食性,而昆蟲的耐飢、 耐寒及忍受其他不良環境的能力甚強。同時可藉保 護色、警戒色、模擬色、自割、假死、擬態或其他保護結構,以增加其生存潛能。



三、生態上的分布



昆蟲分布範圍甚廣,而影響生態分布的環境因子,極為複雜,如風、水、人、移動皆可促進其分布,海洋、高山、沙漠可阻礙之,而溫、濕、動植物之分布不僅對生態分布有其積極作用,對昆蟲之地理分布也具有很大之影響力。水、土壤等之物理化學性質,對水生昆蟲、地下昆蟲之分布也有密切關係。以山岳而言,由於多森林,植物繁茂,因之昆蟲相複雜,亦因海拔高低使昆蟲相而有變化,以阿里山而言,由於海拔不一,林相變異大,昆蟲相亦有所改變。草原及田野昆蟲相則比較單純,但數量則不盡然。河流因有上、中、下游,急緩灘之羞別,水深度不一,水生昆蟲之變異又有差異;海洋則僅海濱有少數種類。此外,則為水黽類。沙漠因動植物之缺乏及氣象因子之特殊,極少昆蟲棲息。



四、昆蟲在生態上的平衡與保育



昆蟲的發生,有賴於環境因子之配合,全世界已記錄昆蟲有685,900種,中國大陸I6,957種,而台灣昆蟲種類繁多、昆蟲相複雜,本省已有記錄之種類多達I7,609種,這個數目接近中國大陸、日本或菲律賓群島之數量,但就單位面積的昆蟲種數而言,為東南亞第一位。就蝶類而言,全世界大約有I2,000種,英國有64種,日本250種,台灣多達396種;天牛在日本有720種,台灣有642種。



當人類的老祖宗開始經營農業時,最初開墾的農用地面積狹小,對於自然生態的影響甚小,所以幾乎沒有病蟲害的問題發生,但隨蓍人囗增多,農業機械化,很多荒地開墾為良田,植物相由複雜變為單純,使得以農作物為食的少數害蟲變成數量大增而成大害蟲,造成病蟲害問題,於是乎有藥劑防治,而衍生出諸多問題。目前人類防治害蟲係使用殺蟲劑,其結果似乎是人類勝算較大,郤不知廣泛及重複使用農藥的結果,導致環境被污染,昆蟲能很快的對農藥產生抵抗性,野生動物的絕滅,殘留的產生,以致於使化學防治更加困難,事實上人類對昆蟲的化學戰與其他戰爭並沒兩樣,雙方均付出相當代價。



就已知種類昆蟲中,對人類、作物、家畜造成傷害者少之又少,大多數昆蟲雖然很卑小,但在生物網上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提供給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及許多其他共同生存於地球上的動物所必需的糧食。另外,很多昆蟲在生態上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被捕食或被寄生的昆蟲有不少是害蟲。食肉性昆蟲在「自然防治害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平衡昆蟲在生態上的地位,有效的控制害蟲而不致於有不良後果,而對農業的角色,以蜜蜂為例,蜜蜂因農作物授粉為整個農業所帶來的實質效益遠遠超過蜂產品的價值,據估計美國I980年經由蜂類授粉之農作物之價值和蜂產品之比較,相差高達數倍至數十佶,由此可知,昆蟲的授粉為農業經濟上重要的一環。



由於本省為一海島地區,近年來由於土地的大量開發,棲息環境破壞,或因農藥使用不當、食物匱乏、人為大量濫捕等因素,使得昆蟲族群銳減,甚至濱瀕臨絕種或絕種之現象,例如歐洲人侵入美洲後就苜33種昆蟲絕種,因此保育上應特別注意。最早提出昆蟲保育為I835年西班牙女王對螢火蟲保護,而美國I870年也有保護白山蝶等之計劃,I973年美國瀕臨絕種生物法案即列入昆蟲及稀有無脊椎動物。德國在I920年代,日本在I930年代起亦有對昆蟲保育計劃,澳洲則為I950年代。本省有關昆蟲保育工作尚在起步,I985年台灣地區稀有動物名稱中已有十種蝶類列入,其他相關研究正待開展。



昆蟲族群式微或瀕臨絕種之原因由於人類活動及人囗激增所帶來之種種土地開發、水土的破壞、濫墾等諸多問題,已對昆蟲族群造成迫害,如都巿化。經由開發成都市而造成昆蟲絕種之實例很多,如美國加州舊金山,因都市化而引起三種沙丘蝶類的絕種。水庫的建造使昆蟲棲息地破壞或寄生植物的破壞。而農田、林地的開闢,使昆蟲絕種或族群式微。河流污染,以本省而言,由於高山農藥的使用、工廠廢水的污染,造成水生昆蟲的大量死亡。另外,有過度採集造成特有昆蟲的絕種或族群式微。





近年來台灣体閒遊憩万面,各遊樂區亦可因應當地特殊之蟲種,建立昆蟲園、蝶園或歸劃賞蝶活動,使之成為觀光資源,除有益於科教活動外,亦有助於於昆蟲保育之宣導。至於外來種之引進,有鑑於國外天敵之引進不當而引起昆蟲絕種或式微之現象,故應先做好評估工作。



本省對於保育努力方向,在本省野生動植物之保育,方興未艾,往後應加強昆蟲相、昆蟲生態之研究,對於昆蟲商業性利用應加以管制,尤以稀有種、特產種及商業性利用壓力大之種類,應立法保護瀕臨絕滅之昆蟲,建立保育昆蟲之名稱,積極培育昆蟲保育人才,昆蟲採集活動應予規範,對瀕臨絕種、稀有種之復育及特有種生活史及飼養資料之建立應積極進行。



 



五、常見鄉土昆蟲介紹



1.獨角仙



學名:Allomyrina dichotomus



特性:屬鞘翅目(Coleoptera),兜蟲科 (Dynastidae) 雄蟲頭上有一付犀角狀的角,前胸背板 上有角狀突起,體形大,雌蟲不具角。常棲息於闊葉林區,成蟲嗜食腐果及樹液或嚼 食樹幹、葉柄基部,為害植株,具趨光性; 幼蟲稱蠐螬或雞母蟲,生活於有質含量高 的土壤或朽木中。出現於夏秋季節是本省常 見的夜行性昆蟲,在一般山區均可找到, 每年8、9月間交尾產卵於落葉堆的腐植土中, 經2星期孵化為幼蟲,經過I0個月化蛹,再過I、2月羽化為成蟲,當年冬天就死亡。



2.扁鍬形蟲



學名:Serrognathus platymelus sike kriesche



特性:屬於鞘翅目(CoIeoptera),鍬肜蟲科(Lucani dae)。全身黑色,軀體呈扁平狀。雄蟲眼緣 突起不完整,翅鞘平滑,雌蟲眼緣突起較完 整,頭部、前胸背板及翅鞘上有小刻點散布, 但細小而不明顯。常棲息於闊葉林區,成蟲 會聚集樹幹吸食樹液,出現於夏秋季節,具



趨光性。



3.黃盾背椿象



學名:Cantao ocellatus



特性:屬半翅目(Hemiptera),盾背椿象科(ScuteI Ieridae),中型椿象,體長約I.9-2.6公分, 體色為黃色至橙紅色,上有波狀外環圓柱的黑紋;外型頗似甲蟲,此乃因其中胸小盾板 發達之故,雌蟲有護卵行為。常棲息於灌叢 之間,並常出現於殼斗科植物間會出現在花 果上,最常發現的季節為夏秋季。在火炎山 上以發現於登山產業道路的檬果樹上最多,另有白盾背椿象。一般在I0月份常大量發生。



4.台灣大蝗



學名:Chondracris rosea Degeer



英名ocust



俗名:草螟仔



特性:屬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idae)



分佈於台灣、中國大陸、越南、印度、爪哇。為台灣地區最大型的蝗蟲,成蟲體長7-



9公分,全年翠綠色,食性雜,喜食禾本科及



豆科等植物,常活動於灌木叢中。大多出現



於秋季,雌蟲交尾後將卵產於鬆軟土中,以



卵越多,翌年三、四月孵化;經4-7次脫皮,



變為成蟲。一年一代。火炎山以卵石流地,闊葉林地間的草生地及竹林均可見。



 



5.黃斑樁象



學名:Erthesina fullo Thunberg



英名:YeIIow-spotted stink bug



俗名:臭倩龜



特性:黃斑椿象屬半翅目(Hemiptera),椿象科(Pe- ntatomtdae)。分佈於台灣、中國大陸、印 度、斯里蘭卡等地。成蟲灰黑色,胸部背板、 小盾板及半翅鞘上有黃色斑紋,前胸背中央 有黃色縱線。常出現於秋季,在一般林地背 可發現成蟲在葉面或樹幹上吸取組織汁液, 性活潑有惡臭。產卵於葉裡,成塊約二、 三十粒,卵圓筒形,初孵化幼體成群生活, 後分散取食,一年四、五代。成蟲若蟲喜食 相思樹、櫸樹、鳳凰木、樟樹、烏?、木麻 黃、荔枝、榕樹、咖啡、可可樹、桑、泡桐等。



 



 



6.懸巢舉尾蟻



學名:Grematogaster rogenhoferi





英名:Common carton ant



特性:屬於異翅目(Isoptera),蟻科(Formicidae)



舉尾蟻利用植物纖維包裹枝幹築巢,似蜂窩。舉尾蟻因腹郚末端同上翹而得名。築巢於中小型樹的主幹或分枝上。巢呈卵形,由暗褐色紙質材料所構成,內部另成許多半封閉的小巢室。屬於多巢式,通常有一個較大而明顯的巢。在蟻窩內常有介殼蟲或蚜蟲共生,若不小川觸及蟻窩或枝條,會傾巢而出攻擊人畜。全年均可發現,常出現於平地、山野。



 



7.吹綿介殼蟲



學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



英名:Cottony cushion scaIe



俗名:綿仔苔



特忤:屬於同翅目(Homoptera),綿蚧科(Margarodidae)。分布於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琉球 、菲律賓、印度、澳洲、紐西蘭、北美、 歐洲、非洲。吹綿介殼蟲因其雌蟲腹部末端 之綿狀卵襄而得名,卯襄背面具有I5條隆起 線。雌蟲無翅,棲息於蠟質分泌物下,雄蟲 體修長,具有羽化觸角及翅,腹部末端具一對簇毛。全年皆可見,在豆科、柑桔類、珊瑚刺桐上常見。該蟲於I911年侵入台灣,生物防治上,以澳洲瓢蟲控制吹綿介殼蟲,是著名的案例。


8.付蝗



學名:Atractomorpha hedeli



特性: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idae)。為常見種類,由於頭部尖細,又稱尖頭蚱蜢。體色綠色至褐色,善於跳躍,但飛珝力不強,常於草地、灌叢間活動,嚼食各種草類。全年皆可見,以夏秋較多。由於雄蟲體型較雌蟲小,當雄蟲爬於雌蟲上方交尾時,狀似雌蟲背負小蟲,故稱負蝗。


9.竹節蟲
英名:Stick insect



特性:屬於脩目(Phasmida)。竹節蟲因體節分明酷 似竹子而得名,是著名的擬態能手,體色大 多為綠色或褐色,模樣像樹枝、枯草具良好 的保護效果。全年皆可發現,以夏秋較多, 大多於夜間活動,白天隱藏於樹叢間,主食葉片。


10.大螳螂
學名:Tenodera aridifolia



特性:屬於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頭部呈三角形,複眼大,前胸扁長,前翅緣綠色,餘為黃褐色,後翅前緣有紫色斑。前腳銳利呈鐮刀狀,佇候獵物捕食時常將前腳拾起,宛若祈禱狀,故西洋人稱之為祈禱蟲。全年皆可發現,以夏秋較多。性兇猛,除補食其他小昆蟲外,亦會自相殘殺。螳螂的卵襄稱為螵蛸 ,附於枝條上,為灰白色海綿狀物質,為雌蟲所分泌用以保護卵粒用。


11.稜蝗
英名:Pigmy grasshopper



特性: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稜蝗科(Tettigidae)。前胸背板特別發達,向後延伸成稜型,放在蝗蟲中獨立為一群稱稜蝗科。翅短小是鱗片狀,不善飛行但善於跳躍,全年皆可發現,常活動於草叢間及潮溼地方。體色暗褐色並帶斑駁色彩,具有隱閉的保護色效果,以禾本科雜草為食。


12.豆芫菁



學名:Epicauta Hiricornis Haagruteuberg



英名:BIister beetIe, oiI beetIe



特性:屬鞘翅目(CoIeoptera),地膽科(MeIoidae)。



體長約1.5-2公分,頭部呈黃橙色,胸、腹



及翅鞘均烏黑色,但頗柔軟,雄蟲翅鞘較雌 蟲長。常出現於夏秋季,成蟲有群聚現象, 常以豆科植物及花叢間,受驚擾時有假死習性。分泌芫菁素,可當作利尿劑、發情劑及發泡劑。


13.螢火蟲



英名:Glowworm, firefly



特性:屬翅翅目(CoIeoptera ),螢科(Lampyridae) 。中足基節結合,翅鞘有明顯側片,基部甚寬 ,後足基節具腿節板;頭部幾被前胸背板 所覆蓋。在螢火蟲腹部末端可看到一個有閃 光的發光器,一個透明的腹包著一個大房室, 裡面裝蓍一些叫螢火素和螢光?的物質。當與大氣中的氧氣接觸就會發出亮光,這些光 並不發熱。當雌螢火蟲閃亮巨光時,雄螢火 蟲就以閃光作出回應,此為螢火蟲找伴侶的方式。


14.紅星椿象



學名ysdercus megalophygus



英名:Cotton stainer,red bug, fire bug



特性:屬於半翅目(Hemiptera),星椿科(Pyrrhocoridae)。體形細長,觸角四節,啄四節全身呈紅色,並雜有黑色或其他顏色的斑點,若蟲暗紅色,以植物汁液為食。若蟲在一、二齡時均群棲活動,三齡以後漸次分散,經6次脫皮後才變為成蟲。雌蟲產卵於土中,每次產30-40粒,於火炎山區可見棲息於卵石流地之虱母草、杜虹花、野桐等植物上。


15.蝗腹鹿子蛾



特性: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鹿子蛾科(Amati dae)。為小型畫行性蛾類,軀體及翅上皆有 鮮明三色彩,其成蟲具有模擬蜜蜂或胡蜂的 形態,使敵人不敢冒然接進,飛翔能力弱, 常可接近觀察。幼蟲多毛,於絲質及毛之繭 內化蛹,通常位於土表。以雜草為食,成蟲 則以花蜜為食,在山林中闊葉林上的草叢間 或開闊草生地。在冬天油菜田或蕎麥田花上亦偶會發現成蟲。


16.茶避債蛾



學名:Clania minuscula Butler



英名:Tea bagworm



特性: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避債蛾科(Psychidae)。幼蟲甫孵化時紫黃色並有黑色線紋,蓑衣長約 3公分,常以細小的乾枯枝悄悄平行排列而成。一年發生三代,成蟲分別在春、夏、秋季出現,幼蟲整年出現,冬季常固著於巢中,待開春後再取食。為害桂花、茶花。


17.大牛糞金龜



學名:Catharsius molossus



恃性:屬鞘翅目(CoIeoptera),金龜子科(Scarabae idae)。顏色呈黑,形狀橢圓或圓形,並多 作拱背狀。常收集乾牛糞,以後腳推滾到築在泥土中之繁殖通道裡,牛糞被推至通道底 的繁殖室,該室可能藏有數個糞球,每一糞 球育有一蟲卵,有些糞球可作成蟲的食物, 通常雌蟲保護巢穴一段時間。古埃及人的著名神聖金龜為一種牛糞金龜屬Scarabaeus屬。


18.食蟲虻



英名:Robber fly, assassin fly



特性:屬於雙翅目(Diptera),食蟲虻科(Tabanide) 。其特徵為頭部兩複眼間之額區有明顯凹 陷,並具毛叢;體細長,具許多細毛,胸部 背板發達,翅大,腳長具吸盤,長有許多毛 刺,適於捕攫。成蟲為肉食性,全年均可見, 常停息於灌叢間地面或植株上等待靠近的昆蟲,亦能在空中追捕各種飛蟲,如蟬類、蜂



類及蝗蟲等,爾後分泌毒物麻痺獵物。幼蟲生活於土中、落葉堆或腐目之中,亦以其他昆蟲為食。



19.咖啡木蠹蛾



學名:Zeuzera coffeae Nietner



英名:Red coffee stem-borer



俗名:鑽心蟲、白柱蟲、咖啡蛀蟲



特性: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 dae)。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包括台灣、 中國大陸、斯里蘭卡、印尼、馬來半島、菲 律賓、東非等地。該成蟲褐色,密被白色鱗 片及鱗毛,翅面有藍色如豹皮斑之點。卵呈 圓筒形,黃色或桔黃色,常呈卵塊。幼蟲體 赤紅色,體長可達 6公分。蛹體紅棕色,頭頂具啄狀突起。為害植物範圍甚廣,已記錄者有82種。成蟲常產卵於枝條縫隙或腋芽間,甫孵化之幼蟲常自嫩枝條及腋芽間鑽入,沿 木質部周圍蛀食,造成受害部位以上枝條枯死。


20.台灣黃毒蛾



學名:Euproctis taiwana (Shiraki)



英名:Tussock moth



俗名:刺毛蟲、刺毛狗仔、毛蟲



特性:本蟲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主要分布於台灣、琉球。成蟲 雌大雄小,體長9-I2公厘,體呈黃色。卯球



形,初淡黃色,孵化前暗褐色,卵塊成帶狀,分為兩排,上蔽雌蟲之黃色尾毛。幼蟲體長2.5公分,頭褐色,胴部各節兩側有帶刺色刺毛塊,背線為寬縱帶,中央有赤色縱線。化蛹於絲質及鱗毛的繭內,繭為不規則的橢圓形黃褐色,結於寄主植物之枝葉或幹部之間隙。台灣黃毒蛾整年發生於各種植物上,每年發生8-9代,初齡具群集剝食葉肉習性,爾後分散,一般取食植物葉片由葉緣為害,常為害花蕾、花、果實。毒毛易引起皮膚騷癢及紅腫。


21.小白紋毒蛾



學名:Orgyia postica (WaIker)



英名:SmaII tussock moth



恃性:本蟲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分布於台灣、香港、菲律賓、 婆羅洲、印尼、緬甸、印度、斯里蘭卡、新 幾內亞、澳洲。雄成蟲體長1-2.5公分,觸 角羽狀,體背及前翅黃褐色,前翅具暗色條 紋。雌成蟲翅退化,體黃白色,呈長橢圓形, 體長I.4公分。卵白色,頂部有淡綠色環紋。 幼蟲頭部紅褐色,胴部淡赤褐色,全身有許 多長毛塊,體長2.2-3公分,蛹黃褐色,雄者紡錘形,略扁,長 1.1公分,雌者長橢圓形。本蟲一年發生8-9世代,雌成蟲由於無 翅,羽化棲息均在繭上或其附近,靜待雄蟲飛來交尾,卵即產於繭上,幼蟲取食植物葉片等。


22.斜紋夜盜



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英名:Tabacco cutworm



俗名:夜盜蟲



特性:本蟲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葉蛾科(Noctuidae)。分布於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馬來半島、印度、海南島、澳洲、非洲等地。斜紋夜盜為常見的蛾類,體長1.6-2公分,體及翅皆褐色,前翅之前半部有灰白色細線數條,內橫線灰白色,環狀紋傾斜。腎狀紋前半部略呈灰色,外橫線灰白色;後翅白色,翅頂及外緣現暗色。卵淡黃色,饅頭狀。幼蟲幼齡時,頭部黑褐,胴部灰褐,三齡以後,氣門上線成白紋,其上有眼狀黑紋。蛹赤褐色有光澤。本蟲年發生8代,為雜食性,以幼株受害較嚴重,另以接近地面葉片受害亦較嚴重。雌蛾常產卵於葉背,100-400粒成一卵塊,幼蟲初期群集葉片下方,剝實葉肉,三齡後,多晝伏葉出,老熟後化蛹於地下,白天多隱藏於枯葉或植株葉下。


23.儗尺蠖



學名:Trichoplusia ni Hiibner



英名:Cabbage Iooper



俗名:駝背蟲、拱背蟲、銀紋夜盜蟲、造橋 蟲



特性:本蟲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分布於台灣、中國大陸、印度、非洲、 歐洲、日本、小亞細亞。成蟲體及前翅灰暗褐色,前翅具有腕狀之銀曲紋,體長1.2公分。卵饅頭狀,淡綠色。幼蟲全體淡綠色,體自前端至後端逐漸肥大,第三、四腹節無腳,故步行時如尺蠖狀。幼蟲老熟後,即在葉裡作橢圓形之白溝繭化蛹,為害植物甚廣。


24.台灣青銅金龜



學名:Anomala expansa Bates



俗名:綠金龜



特性:屬於鞘翅目(CoIeoptera),金龜子科(Scarabaeidae)。分布於台灣、中國南部。成蟲體 長2.2-2.7公分,體背面青綠色,有光澤, 腹部藍綠色,胸部和足藍黑色,全體散佈點 刻。頭部略成方形,翅鞘略呈長方形,在後外角,成三角形的翼狀突起。為害植物甚廣,本蟲一年一代,成蟲具群棲性,喜食新葉,實葉造成缺刻。幼蟲多取食植物根部或腐植質。本蟲在5、6月成蟲羽化,此期正值相思樹開花,常發現在相思樹花上取食。


25.赤腳青銅金龜



學名:Anomala cupripes Hope



英名:red-Iegged cupreous chafer



俗名:綠金龜



特性:屬於鞙翅目(CoIeoptera),金龜子科(Scarabaeidae)。分佈於台灣、中國人陸、印尼、 婆羅洲、馬來半島、泰國、印度。體長1.9-2.5公分,體背綠色,有光澤稍暗,形態與台 灣青銅金龜相似,但翅鞘後外角無三角形的 翼狀突起,此為與台灣青銅金龜最大的區別。 體表面散怖小點刻,但較台灣青銅金龜之點 刻深而密。足為深綠色,腿節有紅銅色反光。 為害植物除一般果樹外亦為害榕樹、相思樹、 田菁等。該蟲以6-8月發生最多,為害習性和台灣青銅龜類似。


26.星天牛



學名:Anoplophora malasiaca(Thomson)



英名:White spotted longicorn beetle



俗名:花角蟲、牛角蟲、水牛娘、水牛仔、鑽木蟲



特性: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ldae),為害植物除一般果樹外,野外以柳 樹、木麻黃受害較嚴重。分布於日本、韓國、 琉球、中國大陸、台灣。最明顯特徵為翅鞘 背面有白斑三、四十個,翅鞙之基部有顆粒 狀之刻畫密佈,體長2.5-3.5公分。卵橢圓 形,乳白略帶黃色,幼蟲略帶黃色之乳白色, 棒狀無腳;蛹為淡黃白色之裸蛹。成蟲於春天時咬孔外出,平時棲息於樹上,咬食嫩枝 表皮及葉片,使嫩枝枯死,交尾後產卵於根 部附近,以口器咬破樹皮呈丁型裂縫,伸入 產卵管產卵於其中。孵化後,幼蟲樹皮內蛀 食,並繼續蛀食其本質部成隧道,造成樹液 無法上升而枯乾或被風吹斷現象,幼蟲在隧道內越多,來春化蛹,並於 3月以後陸續羽化。


27.台灣大蟋蟀



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英名:Formosan giant cricket



俗名:土猴



特性:本蟲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分布於台灣、中國大陸、印尼、馬 來半島、印度。成蟲體暗褐色,觸角鞭狀, 身體背面中央具一縱溝,後足發達,體長約 4公分。本蟲在台灣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5 -7月間羽化,爾後產卵於巢底以土覆之,平 均100-200粒,孵化後4-5天爬出母巢,分 築巢穴。以若蟲越多。成蟲白天隱藏於巢穴 深處,夜睌外出覓食,把葉片及嫩枝切下, 搬回巢內,並常由土壤表面切斷幼小樹苗, 土中掘洞時亦將洞穴內植物幼枝根部切斷。深度一般為50-100公分。通常一穴住一隻。

TOP

好多啊
我睇唔完啊

TOP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謝謝分享

[ 本帖最後由 kwcha333 於 2020-11-20 11:01 編輯 ]

TOP

 37 1234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