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保健食品當飯吃,花錢又傷身

保健食品當飯吃,花錢又傷身

「我怕癡呆症,吃銀杏可以預防嗎?」、「月見草油加維他命B、C、E,加鐵、鈣片、胃不好再加若元錠可以嗎?」台灣市售保健品已超過兩千項,有人每月花近萬元買十多種保養品當飯吃。

  可能沒效果 還延誤就醫

但專家指出,很多其實都沒什麼根據,甚至是沒效果或重複;還有消費者以為吃保健食品可以「治病」,延誤真正的就醫契機,真的要小心。

台安醫院預防醫學部主任周輝政指出,台灣的保健食品市場蓬勃,已有超過二千種品項,但很多其實沒有什麼根據,甚至成分新到連醫師都不一定聽過。

台安醫院今年初特別開設了預防保健門診,並接受接受民眾帶保健時品「諮詢」。周輝政說,登門的民眾每日約服用二到三種的保健食品,其中多數是以綜合維他命為基礎,另再依據自己的「需求」加上一到二種。

  有人胃潰瘍 吃到胃出血

也常看到有民眾家裡堆滿自己買的、兒女送的、朋友出國帶回來的、親戚推薦的各式保健產品,一天要從十幾種產品裡「混著用」,沒有「處方」可言,用量、製程也全都隨業者自由,根本不知道從何吃起。

周輝政說,保健食品之所以只是食品,是因為多數僅有短期、小規模的實驗,既沒有辦法證實有療效,但吃了也不一定有害。

但因為無害,消費者使用時很容易「簡化」產品角色。銀杏就是補腦、紅麴就是降膽固醇、維骨力就是補骨、深海魚油就是顧心臟。但這些東西的「道理」其實都是抑制凝血,也就是俗稱可以「活」血,消費者混著同時吃,真的有可能會讓胃潰瘍變成胃出血。

  維他命ADE 不宜過量

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部教授祝年豐認為,不求甚解是消費者最常犯的大忌。骨產品為例,他說,門診有病人每月花了近萬元買了三大罐分別訴求可以「補骨」、「添鈣」、「解膝蓋酸痛」的保健食品天天吃,醫師一檢查才發現,三大罐膠囊其實全都一樣,白花錢。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亮恭說,保健產品熱全球皆然,連美國人也很想知道究竟該不該吃,舉例來說,最近便有針對補充維他命A、D、E的中毒風險研究,顯示保健食品過量使用的確存在隱憂。

他說,保健食品在消費者心中地位兩極,以骨質疏鬆者為例,比較建議的以鈣片與維他命D補充;老人腸胃吸收不理想需補補充B12加強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等。不過,消費者也要瞭解食品就不會有神效、營養補充是否能被吸收、又是否均衡等角度來衡量,才不至於亂了方寸。

黃庭郁、王超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