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盤古探源-讓你瞭解古老神秘的盤古

[fw] 盤古探源-讓你瞭解古老神秘的盤古

  提 要:通過大量田野作業的證據,揭示漢代「巨人懷抱伏羲女媧」神像在現代南方瑤、苗、畬、壯和有瑤畬文化背景的漢族客家地區仍有嬗流,與上述地區「盤古、伏羲、女媧」合體神像吻合,「巨人」即盤古。盤古公元一世紀已在河南、山東地區有廣泛分佈,其中一例的確鑿年代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從而推倒了「盤古來源於印度」的說法。指出盤古崇拜的核心群在南方,在瑤畬之中,盤古神話之根在瑤族,而古老的源頭在東夷。
 

  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盤古首見於公元三世紀豫章人徐整的《三五歷紀》和《五運歷年紀》。1986年饒宗頤先生發表《盤古圖考》,指出漢末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講堂石室已有盤古像。饒先生的這一成果,不僅將盤古出現的時間上推到公元二世紀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啟迪:神話與宗教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體,語言與神像聯繫在一起,兩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證。
  進而,筆者認為:文化現象不是孤立的,它們有起源、發展、流變的過程。一定時空框架下的某一事象,是流變過程的橫截面和坐標,把握這種坐標非常重要,但認識演變過程也同樣重要,它往往能幫助我們去認證、發現更多的文化事象。
  本文,嘗試用這種方法來對盤古問題進行新的探索。
  一、漢墓畫像:千古之謎
  考古發現河南、山東漢墓畫像石中有一種「巨人懷抱伏羲、女媧」的圖案。據說:除山
  東沂南外,「考古工作者陸續在山東嘉祥、濟寧、費縣、河南唐河等處西漢中期到東漢末文物(畫像石墓及石闕)上都發現了這種圖像。」筆者所見有如下七例:


  1、《魯迅藏漢畫像》(一)圖八:「伏羲、女媧、人物」(見圖1)。原註:「南陽北門外魏公橋,共四種。」畫面上,一巨人懷抱兩蛇軀人,左右互揖。王建中、閃修山《南陽兩漢畫像石》166題「高媒」,「東漢,136×32厘米,南陽縣出土」。


  2、王儒林、李陳廣《南陽漢畫像石》153頁,唐河縣針織廠漢墓出土「伏羲、女媧、人物、奇獸,79×143厘米」,「右刻伏羲、女媧、皆人首蛇身,手中各執仙草(或靈芝),相向而立,兩者之間刻一人(或謂西王母),雙手抱蛇軀。(上部鬥獸者或謂東公王公)」而牛天偉卻以為「巨人者疑為開天闢地的盤古神」。時間定在「西漢」。該石現藏於南陽漢畫像館。(見圖2)


  3、山東嘉祥一石,朱錫祿《嘉祥漢畫像石》圖37「伏羲、女媧和車騎畫像石」(圖3)注「此石早年出土於嘉祥,但具體地點不詳。發現後,亦不知歸於何處。」「拓本縱72厘米,橫38厘米。右面殘缺。畫面分三層:第一層,中一怪人,左手抱羲犧,右手抱女媧。此怪人一說是盤古,一說是太一。」


  4、花林村畫像第二石,亦見上書圖105(圖4)注「原石縱74厘米,橫80厘米,畫面分兩層:第一層,中間是九頭人面獸開明,向右蹲坐。右方有一個戴山形冠的人,將伏犧、女媧抱在懷裡。」


  5、紙坊鎮敬老院畫像第一石(圖5)註:「原石縱111厘米,橫約45厘米,畫面分三層:第一層,刻一頭戴山形冠,三角眼,闊嘴露齒,雙足中間垂一尾的仙人居中而立。他一手抱女媧,一手抱伏羲。女媧,伏羲手中各持規矩,長尾向身後上方捲曲。上方空處刻兩隻相對而立的鳳凰。」


  6、山東沂南北寨漢墓畫像石(圖6),此圖被廣泛引用。陳履生《神話主神研究》圖49附錄註:「伏羲、女媧為人首蛇尾,伏羲右側一矩,女媧右側一規,後一人雙臂緊抱伏羲、女媧。」該圖上部,伏、女上端各有一隻動物,應為烏、兔。下層為西王母,兩側有烏兔搗藥。


TOP

  7、山東南武陽石闕畫像(圖7),聞一多《伏羲考》引《東洋文史大系》171頁圖,其拓本又見(日)出石誠彥《中國的神話與傳說研究》圖版28,題為「南武石闕畫像:伏羲、女媧」。畫面上,一神人摟抱手持規、矩的伏羲、女媧。

  以上這類畫像中的伏羲、女媧身份已經清楚。山東武梁祠的伏羲、女媧像上有「伏羲倉精」榜文,四川簡陽鬼頭山東崖墓三號石棺畫像上標「伏希、女媧」榜文,可確證其身份。但懷抱伏羲、女媧這位「神人」的身份在學界仍然訟訴紛紜,無法確認。

  有說是「西王母」——閃修山《南陽漢畫像石》唐河針織廠一圖注「或謂西王母」;

  有說是「高媒」——王健中,閃修山《南陽兩漢畫像石》魏公橋一圖注為「高媒」;

  有說是「燧人氏」——晁福林《原始時期的人生禮俗初探》一文則認為北寨此圖摟抱伏羲、女媧的是「燧人氏」。

  有說是「烏龜」——耿瑞《黃帝族原始圖騰初探》根據伏羲、女媧洪水後再造人類的民間故事,以為擁抱二者的是合其婚姻的「烏龜」。

  有說是「眾多『媒介』混合物的藝術反映」——程健君《南陽漢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分析唐河針織廠此圖時,認為此圖「正是漢代南陽地區民間流傳的伏羲女媧兄妹婚神話的藝術反映,圖中,伏羲女媧被一巨人(神人)摟抱,似乎是在強制他們進行婚儀,甚至可以說是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的一幅『風俗圖』。」「大量的調查材料表明,如果沒有外力,就不可能促使他們成為夫妻,因為洪水過後,天下僅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促使他們成為夫妻的不可能是『第三個人』,所以在人們幻想中,便出現了被洪水淹不死的『烏龜』和沖不走的『石獅子』、『鐵水牛』等,也有稱為『地母』和由『王母』改裝下凡的『叫化子婆婆』等『神』。是這些『神』幫助或指點伏羲女媧兄妹躲避了給世界帶來滅頂之災的洪水,又使他們成為夫妻,繁衍了人類。——他可能是民間傳說中『烏龜』『石獅』『鐵牛』『地母』『仙翁』等眾多『媒合』混合物的藝術反映。」

  有的說是「太一」——劉弘《漢畫像石上所見太一神考》說:「筆者認為這種神話圖像居中的大神即漢代的至上神太一神,伏羲女媧分別代表陰陽兩儀。太一神擁抱伏羲女媧的蛇軀使之相結合,是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太一化生陰陽,陰陽化生萬物』的宇宙起源觀念通過神話形式的反映。」

  有說「黃帝」——何新《諸神的起源》引山東沂南北寨一圖,認為是「黃帝」。

  也有人認為是盤古——《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18畫像石畫像磚》牛天偉注「巨人疑為開天闢地的盤古神」。

  上列種種觀點,涉及這類畫像性質功用和內容的解釋各各不同,可見學界意見的分岐。有的同一個人編的不同的書,持不同的說法;有的同一本書有不同的說法;也有客觀地引述不同的觀點,不作斷定。各觀點都各有一定道理,但要確立其說,都仍嫌證據不足。以後幾種較能自圓其說的觀點為例:

  程健君的觀點以現代收集的民間神話證古代畫像,頗具特色,但他「藝術反映」的定位,脫離了宗教的內涵,很難令人信服。

  劉弘的觀點,在學理上似乎能自圓其說。《老子》中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說法,是一種完整的宇宙生化論。《呂氏春秋·大樂篇》亦有「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含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可以作註腳。劉文將伏羲、女媧定位為陰陽、日月神是完全正確的。但「太一」在秦代是無形的,《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只是到了漢武帝時代,太一才成為至上神。但它不與伏羲、女媧而與「五帝」相配,《漢書·效祀志》說:「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秦漢盛行五德之說,高祖自命為黑帝,立黑帝祠,名北疇,湊成五帝之祠。至武帝時才聽謬忌之言,於五帝之上立「泰一」,未聞與陰陽神並列。因而劉說是缺乏實證的。

  何新的「黃帝」說也似乎有依據,《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高誘註:「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也。」但問題是,歷史上沒有黃帝與伏羲女媧相伴的文字記載,現實中也沒有宗教、民俗流傳的證據,無法證定!而且何先生以為黃帝是「太陽神」,再懷抱日月神,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最後一說「盤古」,在學理上是成立的,盤古又稱「混沌氏」,混沌生陰陽,理據完整,問題是:按當下學界一些人的說法,盤古是印度佛教的東西,東漢初似乎還沒有引進來。而且,同樣需要讓人信服的證據!現在我們來提供:

TOP

  二、五省盤古:現代嬗流

  我們已指出,文化事像有流變過程。如果找到「巨人懷抱伏羲、女媧」神像的嬗變和現

  代形態,那麼,這個千古之謎就不難判斷了。幸運的是,經過將近二千年的人世滄桑,它仍然在南中國民間活著!

  在南嶺山脈,粵、桂、湘、贛結合部的瑤族中,世代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盤古王開天闢地,「置人煙」,生出「伏羲兄妹」(廣西也有叫「女媧」兄妹的),經過洪水之劫,兄妹成婚,生下了十二姓瑤民,又化身日、月,永遠照臨人間。

  這個故事,以歌謠、故事多種形式廣泛流傳,並且在《盤王節》上歌唱。

  流傳粵北地區的《瑤人歷史流水歌謠》唱到:

  先有盤古置天地,置立天地置山河。

  置得山河千條水,又置江河水萬灣。

  伏羲姐妹也出世,伏羲出世置瑤民。

  又置五穀珍珠寶,養下瑤民千萬年。

  廣東連山地區收集的《瑤族歌堂山(盤古書)》唱到:

  盤古造地又造天,造了天地造河床,

  造了河床又造山口,千川萬水出河灣。

  盤古聖王置天地,置天置地置青山。

  置得青山無限闊,又置江湖育萬民。

  ……

  盤古造人先造女人,又造男人讓女的招郎結親。

  女人坐著高機織細布,男人撤播五穀把地耕。

  歌謠敘述了洪水患,世上只剩下兄妹倆,成婚生下了十二姓瑤民,最後化身日月:

  那時天地初開還混沌,白天晝夜不均勻。

  兩夫妻看著人丁旺,一心想要造福兒孫。

  為了讓大地普照光明,兩兄妹揀了個吉日飛昇天庭。

  男變月亮呀女變太陽,日夜輪流照管地上的子孫。

  世上女人總比男人怕羞,妹妹便在白天來巡行。

  有時用雲帕遮住臉龐,有時放射出千萬支刺眼的金針。

  世上男人總比女人大膽,哥哥便專揀黑夜出門。

  邊走邊吸金黃色的旱煙,煙火飛濺成滿天亮晶晶的星星。

  同樣的故事,在湘南稍有不同,太陽是哥哥,月亮是妹妹,洪水後成婚再造人類,成為瑤人的祖先。這個故事,也在瑤族或有瑤族背景的地區留下文字記載。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區採集的多份《過山榜》上都記載著這個故事。廣西羅城的一份榜文這樣記載:「昔時上古,天地不成,世界混沌,乾坤不正,無日月陰陽,不分黑夜白晝。是時,忽生我盤古聖皇,前先出身置世,鑿開天地,置水土,造日月,分陰陽,制星辰,造立湖海,置立江河,置萬國九州。」後來,「洪水登天,人民盡絕,重有伏羲兄妹,因見天下無人,松為公矣,梅為母矣,合為婚姻。生下一皮袋,發上青山成瑤役,發下九州是萬民。

TOP



  瑤族人世代堅持著「伏羲、女媧式」的「姊妹婚」——十二姓都是出自盤古的兄弟姊妹,盤古、伏羲、女媧的故事就是他們婚姻制度的憲章性文本。他們頑強地堅持族內婚,需要這樣一個權威的合法性依據。這裡面,盤古、伏羲、女媧缺了那一個,就會造成理據不全。他們以盤古、伏羲、女媧為祖先神,並且放到一起來崇拜。廣西南丹白褲瑤的盤古廟,用三塊石頭代表盤古、伏羲、女媧。廣西田林八渡鄉瑤民的過山榜首有這樣一個圖案:一個寫著「盤」字的葫蘆中,上邊、左右分別是發光的日月,下面分列 「盤、沈、馮、黃、李、鄧、蔣、雷、唐、胡、周、趙」十二姓氏,將盤古生伏羲、女媧化身日月的故事濃縮一圖之中。(圖8)


  筆者在粵北樂昌老坪的地區發現的一本抄於宣統年間的《盤古經》(圖9)中,除了盤古之外,也多處出現了伏羲、女媧的段落,證明在實際的祭祀中,三者緊密相聯。
  令人驚詫的是,盤古,伏羲、女媧三位一體的神像或神圖在粵、桂、湘、贛、閩五省的瑤、苗、壯、畬和有瑤、畬文化背景的漢族客家人中大量存在,隨著田野工作的深入,慢慢露頭。


  圖10是粵北始興縣隘子鎮坪峰輋水口廟的盤古像,頭戴烏紗帽,身穿大紅袍的盤古大王肩上,左右分別有一小頭,雙手分舉斧、矩、日、月。該神像重雕於1984年,據鄉民說是按老神像的樣子重雕的,沒有差別。而老神像作於光緒年間,是龍南烏壩的李仙師所作。追蹤到江西龍南的臨塘鄉,我們有了更清楚明白的印像。其舊神像仍保留著,木雕的形態確與隘子坪峰輋相似,而新塑的神像把盤古、伏羲、女媧的形象展示無餘(圖11):腰圍木葉遮羞的盤古三頭六臂,下面一雙手分執斧鑿,中二手合十,上二手分托日月,中間的大頭為老年人,旁邊一男一女童子頭。鄉民們介紹其身份說是「最早的男女」。


  這一類的神像或神圖在湖南城步的苗族、湘南新寧縣、廣西瑤區、廣東潮州畬族祖圖、贛南的龍南、定南(圖12)、於都鍾公山,廣東粵北始興、英德、翁源(圖13)樂昌(圖14)等地均有發現。在廣東始興、翁源、英德一帶尤為密集。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山東沂南北寨出土的「巨人摟抱伏羲、女媧」神像和隘子、龍南的這兩個神像,二者相似的程度驚人!


  北寨的神像上方烏兔,分別代表日月,伏羲、女媧分執規矩,中間是「巨人」;隘子的這個,上面伏羲、女媧分執日、月、斧、矩,中間的是「盤古」。
[tabimg]http://www.nongli.com/Files/RoUpimages/18_pangu14.jpg[/img]

  自古及今,我們發現的與伏羲、女媧組合的神像惟有盤古,這一點是「巨人」身份的鐵證!由此可以認定,漢墓中摟抱伏羲、女媧的「巨人」是盤古,這種類型的神像在今日依然存留。
  解破了這個「巨人」之謎,再環視大江南北,其實文物流傳比比皆是,只不過有了小小的嬗變,加上我們過於輕信前人草率的結論,不敢深入想像而已,真相離我們只有薄薄的一層窗紙!

TOP



  先看漢墓的伏羲、女媧像(圖15),他們手舉日月,分明是日月之神,而日月又是陰陽之精,因而,伏羲、女媧又是陰陽之神。漢人用他們來表示陰陽交合,祈求子孫昌盛,加上盤古,則表示對「混沌——陰陽——萬物」的宇宙生化、生命衍殖的崇拜。明白了伏羲、女媧的這層身份,再來對比古今的盤古像,一切了然:


  左邊是南陽漢墓的盤古(圖16),雙手將伏羲、女媧摟在懷裡,一些漢畫裡,伏羲、女媧還是交尾的。右邊是馬卉欣《盤古之神》一書中所載,河南桐柏山的盤古,雙手捧太極(圖17)、和刻本類書《金璧故事》中的盤古(圖18),底本可能早到元代,這種盤古像在現代也比較常見(圖19)。盤古身上帶著太極圖、太極圖負陰抱陽,伏羲、女媧化成陰陽魚互相纏繞交合。二者的差別是前者更原始,更人格化,後者更學理,更圖式化,而在意義上、在神格上並無二致

TOP



  次看手舉日月的盤古,和刻本《君臣故事》中有此像(圖20),底本可能也要早至元代。這種神像現代十分常見,如贛南於都縣貢江鎮長嶺村的盤古(圖21),作於光緒五年;又如粵北始興隘子鎮河溪廟的盤古,又稱「日月」(圖22),以及廣東惠陽淡水的神像(圖23)當我們確認伏羲、女媧的日月神地位後,這種神像與漢墓「巨人摟抱伏羲、女媧」神像又有何區別?


   圖20 和刻本類書《君臣故事》盤古  凡此種種,說明漢墓的這位「巨人」是盤古!另外,粵北還有一類手舉天地輪的三頭六臂盤古,也提供了嬗變的證據。規成圓,矩作方,天圓地方,天陽地陰,盤古開天地,與「混沌—陰陽—萬物」的生化過程是一致的,裡面的三頭六臂,仍然是盤古伏羲、女媧的合體。再有,粵東和江浙畬族祖圖上的盤古氏,除了手舉日月等物外,還有權衡準繩等物,這些東西在《淮南子·時則訓》中有說明:「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這與古籍和粵北《盤古經》中記載的伏羲、女媧制四時的說法,也是吻合的。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3-18 01:16 編輯 ]

TOP

  三、苗瑤族群:歷史紐結

  上述苗瑤地區的盤古、伏羲、女媧三位一體的神像不僅與漢墓「巨人、伏羲、女媧」三位一體的神像在形態上相似,學理上吻合,而且還有歷史的聯繫。

  首先,我們已知道,苗瑤是同源的(瑤畬同源已經是民族學界的共識),不少學者已有論述。

  苗、瑤的語言屬於同一語支,都屬於苗瑤語支。

  苗、瑤有共同的祖源神話,都宗盤瓠為祖先;

  瑤族的祖居地「五溪」,今為苗族居地,表明苗、瑤的關係深遠。

  其次,苗、瑤祖先的故地在北方。

  苗、瑤的祖先是「九黎」,「九黎之君」蚩尤曾經居住於北方,大量古籍有征:

  《史記集釋》引《大戴禮記·用兵篇》「蚩尤,庶人之貪者也。或雲蚩尤,古之諸侯。」應劭注《史記五帝本紀》說:「蚩尤,古天子。」

  《國語·楚語》:「九黎,蚩尤之徒。」

  《戰國策·秦策一》:「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說「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蚩尤的九黎部落,在傳說中曾經強悍一時,《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駑,威振天下。」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時,「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蚩尤作亂,不用黃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水之野,遂禽殺蚩尤。」

  《汲塚周書》「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九黎的地望,從古文獻的記載看,大致在今山東西南的濟水和河南東部的淮水流域一帶。

  《逸周書·嘗麥篇》:「昔天下之初,……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

  《左傳·昭公十七年》「太氏居陳。」陳,在今河南陽縣境內。太後人封任、宿、須句、顓臾等。《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有濟之祀。」「有濟」,即濟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說:任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濟寧市;須句在東平須昌西北;顓臾故城在山東費城西北,即平邑縣;宿圖,在山東東平縣東南二十里。

  《左傳·定公四年》載:「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之虛。」《春秋左傳注》引杜預說:「少虛,曲阜也,在魯城內。」

  《漢書·地理志》:「蚩尤祠在西北涑上。」王先謙《前漢書補注》卷二八說:「涑當作泲」。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認為,「泲」是「濟」的古文。因此,「涑上」即「濟上」。

  綜上所述,太、少活動的地域應在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即黃河下游與長江中下游之間濟水、淮水流域一帶,而蚩尤九黎部落也曾生息在這些地區。

  考古發現的漢代「巨人摟抱伏羲、女媧」神像,分別在河南南陽、唐河,山東的平邑、費縣、沂南等地,正好在這一地區。以盤古為祖先的苗瑤族群,他們的祖先曾經居住在少皞伏羲的地方,而他們今天還以伏羲女媧為祖先。他們傳說中的祖先盤瓠是太皞高辛帝的神犬,立功尚三公主,傳下了苗瑤族群。聯繫今日南方瑤、苗、畬及有瑤、畬背景的漢族客家地區大量存在的「盤古、伏羲、女媧」三位一體的神像,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現實與歷史被紐結在一起,迷茫千年的神祇仍然活在現實之中!

TOP

  四、紀元之初:盤古年代
  漢墓盤古的身份既明,其年代問題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一些文章、著作提到這類神像時,將年代定到西漢,如劉弘《漢畫像石上所見太一神考》「西漢中期至東漢末」。這個時間定位想必有據,但筆者所見材料,多為推斷性觀點,因而有必要加以探討。
  上列漢代盤古像有絕對年代的是山東南武陽畫像。該圖為聞一多《伏羲考》所引《東洋文史大系》171頁插圖。日本出石誠彥《中國的神話與傳說研究》圖版28題「南武陽石闕畫像:伏羲、女媧」。經核實,為「南武陽平邑皇聖卿闕」東闕之物,現在山東平邑縣城。其西闕有隸書銘文:「南武陽平邑皇聖卿塚之大門,卿以元和三年」等字。考元和為漢章帝劉火旦年號,時在公元86年。這是目前所見盤古確鑿可考的最早年代!
  但,這不是盤古最早的年代,有證據表明,盤古出現的時間很可能要上溯到兩漢之交的新莽年代:


  如上述山東嘉祥紙坊鎮敬老院畫像第1石(圖24),第一層為盤古懷抱手持規矩伏羲、女媧;第二層刻孔子見老子圖;第三層為「泗水起鼎圖」。第2石,第一層刻九頭人面神獸;第二層刻圖周公輔成王故事(圖26),並有榜書;第三層,刻武士(圖25)。第3石:武士、吳王、周公輔成王、誅管蔡故事;第四石:楚王、泗水起鼎、孔子見老子故事(圖27)。
  石像刻歷代帝王故事,似乎是漢代一種風氣,鐃宗頤先生《盤古圖考》引唐益州學館廟記殘碑
  「……文翁(為蜀郡守),(始趨)文學……時(逢)百六,烈火□災,(堂及)……(唯)石室獨存。至(東漢興)平元(年、歲)……名堂為周公禮殿,其堂(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歷代帝王之像,樑上畫仲尼(及)七十(二……),中益州(刺)史張(收所畫),今檢□(皆)……(楹有畫)更(精)妙,甚可觀。……益州刺史劉悛所(畫)耳。……時火德微,天下喪亂,西蜀僻遠,年號不通,故仍取舊名為初平五年也。四年歲在癸(酉),五年歲(在甲戍)……漢書年麻興平元年,歲在甲戍,乃與銘記相符。……」(據《八瓊寶金石補正》卷三十五)
  該碑記為迄今最早之盤古圖記載。饒先生文中又引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下「無畫有名」條云:
  「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茸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樑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古有益州學堂圖,今已別重妝,無舊跡矣。劉王真,齊永明十年,成都刺史劉悛,再修玉堂禮殿。……悛弟王真……時推妙手,畫仲尼四科十哲像,拜車服禮器,今已重妝別畫,無舊蹤矣。」
  對比紙坊鎮敬老院漢墓畫像,盤古、伏羲、女媧、九頭神獸(人皇九頭?)、老子、孔子、項橐、周公、召公、成王、吳王、楚王、泗水起鼎……與益州學館的「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樑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二者相似點委實太多了。
  這裡面有兩點需要特別指出的:
  一是,盤古、李老並列,符合早期道教的特徵。盤古後來發展為元始天尊,老子發展為太上老君,三清已現其二,道君自在其中。嘉祥畫像石上有李老、孔子和歷代君臣,認定懷抱伏羲、女媧的是盤古,有道教發展提供的證據。
  二是,紙坊鎮漢墓畫像中屢屢出現周公,召公的形象,還有一些年代不明的漢墓也如此,很像是王莽時代的風俗。王莽建立新朝以前,輔佐幼主,為朝野推重,目為當世周公,頌賢之風,形成一代之俗,完全合乎情理。往後新朝篡漢,假周公敗露之後,再刻這種畫像,只怕記憶猶新的人們很難接受。
  作出新莽時代的推斷,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證據:從語源上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被漢族上層社會接受,至少不晚於此時。
  在漢語中,「開闢」一詞的本義向來被認為與天地初開有關。目前發現的最早用例,都在新莽時代。《辭源》開闢條引揚雄《劇秦美新》「配五帝,冠三王,開闢以來,未之聞也。」《漢語大辭典》開闢條則直書:「指宇宙的開始。古代神話,謂盤古氏開天闢地。《太平御覽》卷一引《尚書中候》:『天地開闢』。漢揚雄《法言‧寡見》:『所謂觀,觀德也。如觀兵,開闢以來,未有秦也』」。
  《尚書中候》為兩漢之際的讖緯之書,其時當在新莽光武之間,《隋書‧經籍志》說:「漢末,郎中卻萌集緯讖雜占為五十篇,謂之《春秋災異》。宋均,鄭玄並為讖緯之注。然其文辭淺俗,顛倒舛謬,不類聖人之旨。相傳疑世人造偽之後,或者又加點竄,非其實錄。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就王莽而言,在迷信「君權神授」的時代,他建立新朝需要一個開闢神話作為動員民眾的工具和權力來源合法性的依據,劉秀也同樣如此。
  揚雄二文為新莽之時作品無疑,由此可見,漢族天地開闢的神話,在新莽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中國早期的文化觀念是萬物有靈,宗教和哲學不分,如「陰陽」有「二神」,「五行」有「五帝」,元氣有「混沌」、「太一」。連「道」這樣的抽像概念,也成為三清之一。從這個特點看,早期的宇宙生化說,必然地伴和著開闢之神!
  由於漢族的天地開闢神話沒有別的版本,因此,這個「開闢」者,完全可能是盤古!
  因此,筆者認為,紙坊鎮的盤古,很可能是新莽時代之物。

TOP

  五、西來之說:不能成立

  過去一個世紀,從二十年代的疑古派開始,不少學者認為盤古神話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甚至將淵源追溯到巴比倫。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仍然有人撰文宣稱「盤古神話西來說」「已經定論」!

  公元一世紀盤古的發現,表明「西來說」不能成立!

  「西來說」建立在以下兩點所謂證據上:一是盤古神話與印度的大梵天神話在內容上有許多相同或相似點;二是印度文化通過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推論,中國的盤古神話來源於印度。

  然而,如果我們細加推考,就會發現以上推論似是而非,缺少證據,難以成立:

  首先,不同地區文化事象的相似點,不一定是傳播所致。人類相同的思維能力,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共同的思維結果。這一點,早有其他學者多次強調過。

  其次,梵天神話與盤古神話的相似和佛教對中國的影響都是事實,但是佛教與梵天神話不能等同,具實際傳入的時間也需要考究:

  1、佛教的傳入和梵天神話的傳入是有聯繫的兩件事;梵天神話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但,佛教初傳不等於梵天神話同時傳入中國。

  2、佛教初傳和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是兩件事,從初傳到廣泛得到接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裡面有一個文化衝突、本土文化抵制、改造和融合的過程,大體上到六朝才完成。

  3、佛教的傳播在中國有語言的障礙。開始的口傳,其流也緩,其播也不廣,其傳也難信。必待佛經中譯之後,其障方破。而翻譯者必須精通梵文和中文,精通佛學和中國文化。梵天神話隨著佛經的進入,同樣要經歷以上的過程。這種傳譯條件,在佛教初傳的公元一世紀,即使是上層社會,也難於滿足,遑論形成風俗。

  4、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目前人們比較認同的記載有:

  (1)《三國誌·魏書》卷三十裴松之(372—451)注引魚豢《魏略·西戍傳》為現存佛教東傳的最早記載: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

  其中「復立」據學者考證,應為「復豆」即「佛陀」之異譯。

  然裴松之注《三國誌》在公元四、五世紀之後,其所引魚豢《魏略》的記載即使為真,也不能證明景盧所受經文的內容有盤古。

  (2)《後漢書》卷四十二《楚王英傳》記述明帝永平八年(65年)詔命:「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這是東漢上層接受和信仰外來佛教的第一次正史記錄,當然這是南朝所撰的史書,時在公元五世紀。

  學界認為,此時人們「是把佛陀當成神來祭祀,當作以祈求現世利益和長生不老為主旨的宗教來信仰的。」(鐮田茂雄引不川博道《關於後漢的佛教》)這一點,到公元二世紀桓帝時,仍然如此。

  將浮屠與黃老放在一起崇拜,說明當時人們對佛教所知非常有限。此項記載同樣也沒有證據表明梵天神話已傳入中國。

  5、佛經的首次翻譯在公元二世紀的桓、靈二帝時代,「中國人閱讀用漢語寫成的外來經典,始於安世高、支婁迦讖時代。」(鐮田茂雄)

  據考證「最初佛教經典不用文字記載,全靠口頭傳誦,直到公元前一世紀以後,才逐漸形成用文字寫的佛教經典。這種經典大部分寫在樺樹皮和貝葉上,近代在印度、中亞和我國新疆都發現了這類經典斷片。」(任繼愈)

  安世高於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來到洛陽,佛經的中譯於此時開始。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由此而始,而對中國社會發生較大的影響,則是魏晉六朝以後的事了。

  6、記載有大梵神話的佛經,中譯的時間相當晚:

  一是《摩登伽經》,為吳竺律炎等譯,時在公元三世紀之後。饒宗頤先生謂安世高已有譯本,亦為公元二世紀中葉以後之物。

  二是《外道小乘涅槃論》,為北魏菩提流支所譯,時間更後。

  7、佛像的製作,也是相當後的事。

  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指出:早期的佛教「以佛塔為信仰崇拜中心,而直到公元後一、二世紀,隨著佛教徒對佛陀的不斷神化和大乘佛教的逐漸形成,印度佛教在吸收希臘和波期的宗教文化的基礎之上,才逐漸有佛像製作和崇拜。」

  「其實,釋迦在世時根本就沒有佛像的製作,直到公元一世紀後期才出現佛像。」

  考古發現表明,最早的佛像不早於公元一世紀,中國只是在東漢末的桓、靈時代才出現佛像的端倪。(俞偉超)

  佛教以釋迦為最高崇拜對象,他的像在公元一世紀後期才在印度出現,梵天的像又怎麼可能在公元86年以至更早的新莽年代在中國出現呢?而且我們上文所舉的懷抱伏羲、女媧的盤古,在河南、山東多處發現,可證至少在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前,盤古神像在上述地區已廣泛存在,而且刻像之舉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由此可見,盤古及盤古神話來源的「印度說」需要新的證據才能成立。

TOP

  六、盤古之根:瑤族、東夷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盤古崇拜的中心在南方的苗、瑤、畬及有以上民族背景的漢族地區,而其核心在瑤、畬居住的地區。

  1、在這個地區,有豐富的神話口傳,以故事、歌謠各種形式世代流傳。

  2、瑤族的《過山榜》和畬族的《祖圖》都有盤古神話的記載,特別是《過山榜》中,盤古、伏羲、女媧被聯結在一起。都被瑤族作為祖先載入文字。

  3、有大量的盤古廟、盤古地名。在廣東,方志記載的盤古廟和盤古地名共103處,而方志沒有記載的盤古廟和以盤古為主神的廟更是無法統計。粵北的客家地區,如翁源、英德、始興、曲江等地,每個村都有神廟、神壇,「壇壇有盤古」。又如湖南的江永,據胡健國報告:「在清代中葉,全縣民祀寺廟神壇達578所,多為盤王廟」,還有「盤王祭祀圖」,證為盤古。

  4、在湘南,贛南、粵北地區還保存著大量的盤古神圖、神像。如贛南於都,有同治五年的木雕盤古像;贛南的三南地區都有大量的盤古廟和盤古神像;粵北的不少神圖是清代遺留下來的舊物。

  5、贛南、粵北民間還有不少盤古經文的流存。一是瑤族文書中,有不少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記載,作為經文,在儀式中吟唱,如盤才萬、房先清、李默等人收集和編撰的《盤王歌》、《拜王歌堂》和排瑤、過山瑤古籍。在漢族客家地區還有大量的《盤古經》、《盤古懺》流傳,在民間打醮中使用。目前在粵北的翁源,乳源、樂昌和贛南地區均有發現。

  6、在上述地區,還廣泛發現盤古崇拜的儀式。在粵北和贛南地區的神廟中,盤古與其他神祇共處一壇,高居主位。神被抬出到田野巡遊,加入到農業和生殖崇拜的行列,如江西於都和粵北乳源都有這類報告。

  在廣東粵中地區,甚至還有人創立了「盤古氣功」,並且以盤古崇拜為題,出版了長篇小說,可見盤古神話的影響之深。

  在這些族群中,筆者認為,畬、瑤特別是瑤族,乃盤古神話之根,理由是:

  1、盤古崇拜的核心群在這些地區,上文已述。

  2、瑤族以盤古為祖先。瑤族的《過山榜》、口傳的故事,歌謠中都以盤古、伏羲、女媧為祖先;瑤族的廟祭,以盤古為祖先神;有瑤文化背景的客家地區的盤古廟,如贛南、粵北有「上燈儀式」,表明這些盤古廟有祠堂功能,這與瑤族盤古廟的「宗廟」性質,是一致的。而對比其他地區,這一點是相當明顯的差別。

  3、「盤古」是瑤、畬族的命名

  每一個神話人物,都是以本民族的習慣來命名的,神祇的名字即反映其族屬:

  盤姓,現在只有瑤族和畬族有。

  「古」的含義,可作兩個解釋。據報告,在廣西瑤語中,是「王」的意思,盤古即盤王。盤古與盤瓠的相混,可能有此原因。另外,在瑤、畬中,「古」也是表示雄性的詞尾,如「牛古」、「豬古」,「狗古」等等,男性往往叫做「×古」,廣東客家地區也有相類風俗。

  4、瑤族是遷徒的民族,有條件將盤古神話傳播到中華大地。

  從歷史上來看,自「九黎」始,苗、瑤族從中國北方不斷地被擠壓到南方,畬族祖圖和瑤族的《過山榜》都記載了這段史實。各朝史書上也記載著瑤民被遷徒往中原,京師,邊鎮的事件。盤古神話在全國廣泛流傳,而且在漢族早期的古籍中缺少記載,以瑤族來解釋,能夠很好說明。

  因而,筆者認為,盤古之根在瑤族。而且,從盤古在漢代以前,在瑤族傳說年代的祖居地與伏羲、女媧一體,從東夷的鳥圖騰崇拜與盤古神話「天地混沌如雞子」,從混沌的雞子「盤古生其中」的吻合,還有蚩尤也是三頭六臂的情況看,盤古最早源在北方,源在東夷,盤古神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精神遺產!


  -------------------------------------------------------------------

  作者簡介:

  曾祥委,1982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95、1996年曾在北京師範大學民間文化所訪學,師從鍾敬文教授。1985-2000年在廣東韶關大學任教,2000年調到中供深圳寶安區委黨校任教,副教授,長期從事嶺南族群文化和民俗學的研究,有論文80餘篇,專著一本。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