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歷代張天師生平傳記詳述

[fw] 歷代張天師生平傳記詳述

歷代張天師生平傳記詳述

天師之號,始見於《莊子·徐無鬼》,謂「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乃是對得道者的尊稱。到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則屢貝不鮮。張天師自漢末張道陵創教以來,世稱天師之號,居江西龍虎山。至今已傳六十三代,歷一千八百餘年。形成一個以道教為傳承的「天師世家」,貫穿了整個道教史。這是其它宗教所未有的。在中國強長的歷史長河中,其以「世家」稱之備也只有山東孔府與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兩大家族。
-----張天師世家,傳為軒轅子青陽氏第五子揮之後代。第一代張道陵乃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自張道陵創立道教,其以道統為傳襲的制度也就日漸周密。劉宋陸修靜曾說:陽乎治都功版,非天師之胤不受」(見《正一法文傳都功版僅》)。陽平治是二十四洽的首治, 都功傳為早期天師道的最高組織者,實乃天師道教領袖之象徵。《漢天師世家》(以下簡稱世家》)卷二曾載張道陵以經錄印劍付子衡時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一脈垂流,被視為道教之正統。
-----歷代天師的傳略,早期張道陵、張魯史嘗有雲,自兩晉至隋唐,諸史皆不見有載。劉宋時徐氏《三天內解經》曾說:「三師去世之後,嗣胤微弱」。但南北朝時期粱簡文帝《招真館碑》載:漢朝天師陵十二代孫張道裕。道藏《受錄次第法信儀》錄有張天師十三世孫梁武陵王府參軍張辯探《天師治儀》。《茅山志》卷十五還載:。天師九世孫張玄真,道兼三洞,德流四遠。天師十世孫張景溯,容行識業,秀挺超群。天師十世孫蜀郡張智明。天師十世孫蜀郡張子華等。唐時,則有道土張探玄者謂漢天師之冑。 (見陳垣《道家金石略·張探玄碑》)南唐陳喬《張天師廟碑》已載二十二代天師張秉一。自後史典又皆略有記載。後周道士孫夷中在《三洞修道儀》序中曾說:天師之裔世傳一人。即信州龍虎山張家也」。但是系統地記載歷代天師之行藏,唯以元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明時的《漢天師世家》及清末張仁政的《補天師世家》較樣。雖說是道書所述,其傳略事跡難免有虛飾之詞。特別是兩晉至隋唐之間的人物缺少實據,但庸五代以來的人物是基本可信的。《世家》後序中也曾說:前人之緒乎,是豈足知矣。夫昔之授於太上者。德行之隆,勳烈之大,其相傳之無替也。果何使之然哉?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後之來者,尚必自勵。其有以章述焉?斯為不墜其教矣!其世家則本諸史雲」。是述歷代之緒,陳前人之德,以勵後來者不墜其教。
-----為了便於瞭解世家歷代天師的行為事略,今且依道書所載,結合史典有關記述,錄歷代天師傳略於下。
-----第一代張道陵(34一156年),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又嘗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宮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後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沂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嶽攝召萬靈及神虎秘文於壁
-----魯洞,繼往嵩山於石室得三皇內文、黃帶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聞巴蜀診氣為害,遂往治之。漢安元年(U2年)於蜀中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三五都功諸品經錄、印劍等,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奉之為師。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三國誌·張魯傳》則說:陵客居於蜀,學道鶴鷗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是被稱為『米道」。永壽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諸品經錄、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裁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太法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
-----第二代張衡(?一179年)6字靈真,漢永壽1年(156年)襲教。《張魯本傳》云:「陵死,於衡行其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以下簡稱仙鑒)說, 衡少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精修至道,不與世接。時皇帝聞其有道,欲征為黃門侍郎,辭而不就。襲教後,居陽平山〔今四川彭縣)以經錄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約理明,聞者有感。光和二年(179年)正月以祖傳印劍付子魯,與妻盧氏得道於陽平山。囑子魯曰: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誠敬忠孝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誠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國,非孝無以事親(見《世家》)。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作制曰:聯甚慕之天師正一之教,其幾是乎!今有司以嗣師位號為請,惟師嗣守道器,遺榮沖引,尚安事名。然繼宗開緒,納俗安善之跡,不可不表也。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世稱嗣師。
-----第三代張魯(?-216午),字公祺。《華陽國志》等言:衡死,子魯傳其業。漢獻帝初平年間(I 90一193年),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同取漢中。得據漢中後,實行政教合一。史雲自號師君,以鬼道教民。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號為祭酒。眾多者名曰理頭。以誠信不聽欺妄教民。增飾「義捨」,命諸祭酒皆設義捨於道,放置義米、義肉,行旅之人量腹食用。若貪而過多,則鬼道使病之。犯法者,原有三次再行之於刑。有小過者,命其修路百步,則罪除。不置官吏長使,皆以祭酒為治,雄居巴、漢三十年,民夷信向之。嘗增立嗣師所立的八品配治和自設立的八品游治。 《世家》則云:「魯少膺祖訓,在漢中以祖傳道法教民,行寬惠之政。魯在漢中,又依月令,實行春夏禁殺,又禁酒。以靖所為民思過之處,飾「三官」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書三通。其一上之天,著於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於水,謂之三官手書。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漢中,張魯封藏以降,操嘉其善意,遣使致慰。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五子及功曹閻圃皆封為列侯,遷還中原。建安二十一年卒,葬於鄴城東。元成宗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道教稱之為系師。

TOP

-----第四代張盛,生卒年不祥。字完元,系師第三子,漢末棄官自漢中還居龍虎山。《元史.釋老志》云:「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據《世家》說:盛初居漢中南鄭,克志精修,父命嗣教。曾歷奉車都尉散騎待郎,魏加封都亭侯,不受。據祖傳印劍經錄自漢中還居江西龍虎山,得祖師玄壇及丹灶故址,即以其地為居。每逢三天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壇傳靈,以授四方學道之人。又云:系師授其經錄印劍之時曾囑曰:「龍虎山祖師玄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地氣沖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諾巖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煉累功」。《仙監》則說:酉晉永嘉中(307-312年)還居龍虎山,得真人丹穴井灶,遂就其左右結廬以居。其兄弟五人,兄滋(漢書名富)嗣魯之封,次永。弟曰溢、曰巨。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張昭成,生卒年不祥,字道融。 《仙監》說是盛之長子也。學道不懈,每端坐於室中,能出神數百里外。並能馴虎豹。年一百十九歲卒,而屍仍還是溫溫如生。既葬,尿上生茵草數千。一屬居人見有鶴穿基而出,彩雲擁族。後開基視之,唯見冠履。一說於晉初得道,至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仙去。元至正十三年蹲「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張椒,生卒年不詳,宇德馨。博通儒書。《仙鑒》謂:道融長於此,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秘錄傳度世人。晉帝累征不起」。《世家》則說:嘗游鄱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進曰:聞師家以仙道立教, 願拜下風而無階進。今者不意仙蹤遠駐近津,獲挹光儀,乞示蘊奧,以啟昏愚。天師遂告之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皈戒而入,然質心於戒,莫若質戒於心,則萬法皆空,一真常存。翁聞知遂起謝而去。從者或見異光,水天一色,不知翁之所在。天師突笑曰:此龍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末聞。後年一百餘歲屍解而去。元至正十三年贈。治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張回,生卒年不詳,字仲昌,一說仲回,字德昌。 《世家》說:初能言,即問道是何物,眾不能答,慨然失笑而歎。五歲欲傳經錄,父曰:且讀儒書。對曰:祖書不讀,讀他書何為?十歲嗣教,善辟榖導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後入育城山不知所終。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捕教弘濟真君」。
-----第八代張迥,生卒年不詳,字彥超,《世家》說: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待至誠存化請禱者,無貴賤皆不吝,輒有神應。時皇帝嘗召赴闕向道。《仙鑒》則說他:鑒日列真人詣階品錄於淨室中,嚴奉六時香火,終身無怠。治病驅邪無不安愈,世人仰之。」言是南朝齊太祖召其赴闕問道。年九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第九代張符,生卒年不祥,字德信。《世家》言其:『端肅明達,幾經傳子史,過目成誦,經篆猶顯於時,四方仰之」。壽九十三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祟妙真君。
-----第十代張子祥,生卒年不詳,字麟伯。《仙監》栽:博覽諸經,究探今古,曾從儒業,仕隋為洛陽尉。未幾、棄官與妻回居龍虎山,志於修養,顏容益少,路若二十歲人。從學者數百人。《世家》則說:棄官襲教,行服食精煉,能吐丹置掌中,光芒出戶,尋復咽之。嘗游河洛,登篙山中峰石室,樂其幽勝。時夜忽聞兵騎聲,有二神吏謁曰:東嶽主者道過,約會天師。東嶽主者說:昔會聖師於青城,今四百餘載。自魏晉以來,亂離已久,生靈受害, 罪業牽纏無由解脫。今有幸重遇聖師,願乞廣宣符錄,庶俾超化,言訖辭去。天師還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積玄功。壽一百二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太虛真君」.
-----第十一代張通玄,生卒年不祥,字仲達。《世家》云: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非時不出。雖左右人亦常罕見。歲大疫(流行病),以標植水中,汲飲者皆得愈。有持帛物來、謝者,概卻之說:吾祖以濟人度世而務常道,安可受謝。是乞符者雲集,受經者益眾。年九十七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應沖和真君」。

TOP

----第十二代張恆(別說名仲常),生卒年不祥,字德潤。《世家》說:經史之典過目悉不忘。唐高完曾遣使召至闕,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對曰:能無為則天下治矣,上嘉之。尤善變化之術,自言吾神仙中之狡獪者。年九十八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張光,生卒年不詳,字德紹。《世家》載:勵志於道和修煉,曾居石室中垂三十年。及襲教,乃還家傳授經錄。居常蔬食,後能辟榖。《仙簽》中則說:嘗棄妻與次子悟入山修行二十餘裁,乃出。見其妻,又同處五年後終於家,年一百四歲。元至正十三年蹭「太玄至德廣妙真君」。 第十四代張慈正,生卒年不樣,字子明。《世家》說智慧明敏,常以易道教人,從者雲集。樂善好施,每有餘資即賑濟貧乏。棄妻修道於山中,登聖井山(在龍虎山東)結庵獨處,每歲三元日傳經錄則出山。朝廷累征不起,後百餘歲化,空中聞仙樂聲下迎。今聖並山中遺有征君山、征君沆之稱。元至正十三年贈。太玄上德紫虛真君」。
-----第十五代張高,生卒年不詳,字士龍。《世家》說,姿宇超曠。好酒,縱飲一石不醉。唐玄宗召見,命即京師置壇傳錄。頒賜金帛,免龍虎山租稅,冊封漢祖天師號。肅宗嘗降香幣建醮於山中,賜宸翰(帝王的書跡)以贊祖天師像。曾忘玉印於長安酒家,有少年力舉之不能動,明日天師至
笑而攜去。《仙鑒》又說:貞元(留德宗)中降供養、金鍍銀香爐、香合、緋羅金帕及黃復器物。年九十餘歲卒於家。元至正十三年贈「太玄祟德玄化真君」。
-----第十六代張應韶,生卒年不詳,字治風。《仙鑒》說博學經典,後隱居於龍虎山南龍鬚井上,行辟榖,能百日不食。與妻子躬排自娛,善吹鐵笛,數里外聞之。一日告其子說: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汝傳守。《世家》還說:所耕之地名黃沙坑,坐化於隱居之地龍鬚井上,年九十餘歲。元至正十三年贈「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TOP

張魯好像跟三國誌說的有出入喔0.0他沒那麼好吧上面說的把他說成好人一樣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