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地下縣太爺 ~ 城隍爺

[fw] 地下縣太爺 ~ 城隍爺









城隍(城隍爺或城隍神),其前身是水庸神,是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和移送之職。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中國大陸、臺灣和新加坡。

沿革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皇帝祭祀「八蠟」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更尊封已死功臣為城隍,其中有:霍光和紀信等。唐代祭祀城隍為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已出現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到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 其後的元朝,除在京都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代時,明太祖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都、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職能
守護神:守護城池至國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封號
明朝太祖就當時的行政區域冊封京都、府、州、縣四級城隍:

都城隍(天下都城隍):掌管全國
府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州
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木雕博物館典藏的城隍爺

<周易.泰>「城復於隍,勿用師也」 (註1);<說文解字>「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無水曰隍」(註2)。從以上古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原來「城」指的是城牆;「隍」則指的是沒有水的護城河。

所以「城隍」一詞原本的意思,指的即是保護人民身家安全的城牆和護城河。在<梁書.陸襄傳>裡就記載著陸襄曾經率領城中的百姓們一起修城隍,以防備敵人的來襲。而漢朝班固也曾為文說:「修宮室,浚城隍」。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城隍的信仰原本是起於人們對於維護自身安全的城牆與護城河的一種敬謝的心,感謝他們長年來保護人們身家財產安全的貢獻。與現今的城隍信仰是不一樣的。


註1.城牆若是傾倒在護城河上(指的是政治敗壞),表示國家的命運有動亂的傾向。
註2.城:保護人民的城牆;隍:沒有水的護城壕。「無水曰隍,有水曰池」

    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復於隍,勿用師」之語。「城隍」一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於堯,始於漢,始於三國諸說,然所據不足,無可憑信。有史可征者,約在南北朝。《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祐。須臾,沖風欻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開元五年(717),張說首撰《祭城隍文》,其後,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繼之。李陽冰、段全緯、呂述等撰有「城隍廟記」,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習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禱焉」。五代十國時期,城隍神已有封號。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漢隱帝乾祐三年(950),海賊攻蒙州,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據《宋史·禮志八》載:
    自開寶、皇祐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趙與時還就聞見所及,列舉有廟額封爵的城隍神達數十個之多。
    元朝繼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廟。至元四年,興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廟,設象而祠之,封曰祐聖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曰:「自內廷至於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禱,莫不宗禮之」。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賜始見於此。元余闕《安慶城隍顯忠靈祐王碑》記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縣,至於山夷海嶠、荒墟左裡之內,無不有祠。」明代城隍神信仰趨於極盛。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為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祐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都、府、州、縣城隍各賜王、公、侯、伯之號,並配製相應的袞章冕旒。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據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載,太祖謂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AB洪武三年,又定廟制,府州縣城隍廟與各地官署正衙高廣相當。《大明會典》卷九三載每歲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詣廟致祭,國有大事則告」。AC明代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宿齋城隍廟,以與神誓;並稱城隍神於冥中司民命,且有監視糾察官吏之任。
    清代亦崇祀城隍神。據《清史稿·禮志》載:清都城隍廟有二,一在北京,一在瀋陽。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城隍為群祀之一。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厲壇,每歲仲秋祭都城隍。
    每月朔、望有司詣都城隍廟上香,二跪六拜,暘雨愆期則禱。
    從隋唐開始,逐漸以「正人直臣」或被認為有功於民者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陽郡」條引鮑至《南雍州記》云:「城內見有蕭相國廟,相傳謂為城隍神」。AD《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載,宣州司戶死,引見城隍神,府君曰:「吾即晉宣城內史桓彝也,為是神管郡耳。」AE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襄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隆興、贛、袁、江、吉、建昌、臨江、南康,皆謂灌嬰;福州、江陰,以為周苛 真州、六合,以為英布;和州為范增 襄陽之谷城為蕭何;興國軍為姚弋仲;紹興府為龐玉……;鄂州為焦明……;台州屈坦……;筠州應智頊……」AF時代愈後,所祀之人愈多。明清時期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之著名者。
    民間奉祀城隍最初以為城池、地方的保護神,前引《北齊書·慕容儼傳》所記城隍幫助慕容儼退梁軍,即是一例。稍後,人們又奉城隍為主管陰司冥籍之神,《茶香室叢鈔》卷十六謂:「《太平廣記》引《報應錄》云:『唐洪州司馬王簡易,常暴得疾,夢見一鬼使,自稱丁郢,手執符牒雲,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即隨使者行,見城隍神。神命左右將簿書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是唐時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傳矣。」AG道教至遲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襲民俗,亦視城隍為保護地方、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的神靈。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卷十二至十七之祈求雨雪齋儀中,啟請神靈之一,即為城隍社令。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諸司文牒」中,有「城隍牒」,為關照城隍將所管亡魂押送壇場,聽候超度。明代所出的《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將其神職加以概括,稱其職責為:代天理物,剪惡除凶,護國安邦,普降甘澤,判定生死,賜人福壽。又稱其屬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壽報應等事。AH舊時各地城隍廟多由道士住持。道書《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以五月十一日為都城隍聖誕日,該日城隍廟即舉行祭祀。


註:
     《說文解字》第288、306頁,中華書局,1963年
     《周易通義》第27頁,中華書局,1981年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602頁,中華書局,1958年
     《北齊書》第1冊281頁,中華書局,1972年
    AE 《太平廣記》第7冊2400頁,中華書局,1961年
     《全唐文》第5冊4461頁,中華書局,1983年
     《筆記小說大觀》第6編4冊2140頁,台北市新興書局,1985年
    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335頁,第1214冊401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AB 《典故紀聞》47頁,中華書局,1981年
    AC 《大明會典》第3冊1463頁,台北淵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AD 《通典》943頁,中華書局,1984年
    AF 《叢書集成初編》第0315冊94~95頁,中華書局,1983年
    AG 《筆記小說大觀》第34冊96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AH 《道藏》第34冊747~748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TOP


果然只有熱鬧的地方
才有城隍廟
一般鄉 下只有土地公而己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