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黃帝

[fw]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為後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於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據稱,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於陂泉,誅蚩尤於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曆,文字、算數、音樂等皆相繼發明,於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的盛世局面。
    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經‧西山經》云:「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知北遊》記黃帝講道的話,曰:
    「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
    黃帝得之,以登雲天。」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曰:「黃帝且戰且學仙,……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曆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們稱其前身為黃老道,視黃帝與老子同為道教的祖師。張陵創立五斗米道,獨尊老子為教祖,而尊黃帝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襲。所以此後道書仍然以黃帝為古仙人繼續進行增飾。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云:「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淩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AB同書《辯問》篇誇說黃帝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聖人,曰:「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

    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AC《極言》篇則曆敘黃帝遍曆名山、訪真問道、以至最後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複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穀而咨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AD南北朝至隋唐間,續有史籍增益黃帝成仙事蹟。《泰一雜子》曰:「黃帝詣峨眉見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問何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統矣,又咨三一,無乃朗抗乎?
    ……聖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權以聚財,葵財以施智,因智以制義,由義以出信,仗信以著眾,用眾以行仁,安仁以輔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禮以定情,原情以道性,複性以一德,成德以敘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爾治,萬物自爾得,神志不勞,而真一定矣。」AE《黃帝內傳》又模仿《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編造西王母向黃帝講道、授圖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術。帝曰:何謂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聰,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亂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聰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則一身不治,近於死也。」AF又曰:「王母飲帝以碧霞之漿,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軀,曰:此則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儀本形圖,還丹十九首。帝乃作禮,置於高觀之上,親自供養,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觀上常有異色雲氣,奇香聞數百步,時人謂之道觀,道觀之號自此始也。」AG《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所起》又稱黃帝是靈寶經的傳人,曰:「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AH唐僖宗廣明二年(881),王瓘對諸書所記黃帝修道事進行整理,成《廣黃帝本行記》,是黃帝修道成仙的系統總結。

   稱:「黃帝以天下既理,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於是曆訪諸山問道,最後道成,「有黃龍垂鬍髯迎帝,帝乘龍登天。」AI道教奉黃帝為古仙人,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之為「玄圃真人軒轅黃帝」,列於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黃帝之名以著書,現《道藏》除收醫書古籍《黃帝內經》外,託名黃帝之《陰符經》是其最著名者。託名黃帝的方術書則更多,如述外丹術的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論占卜的有《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宅經》;論選擇嫁娶吉日的有《黃帝授三子玄女經》;論雜法仙術的有《黃帝太乙八門入式訣》《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等。

    舊時一些地區嘗建黃帝廟或軒轅廟,多以之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載有多處黃帝廟,其「一在曲沃縣城中,明正統間裏人掘地得古碑,……其陰贊文曰:『道德巍巍,聲教溶溶,與天地久,億萬無窮。』因立廟。」AJ河南、陝西等地亦有黃帝廟,《河南通志》云:「黃帝廟有二,一在宜陽縣西,一在閿鄉縣東南,世傳軒轅黃帝鑄鼎於此,故立廟焉。」AK道教宮觀中嘗有黃帝殿、軒轅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觀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農、黃帝,又有軒轅祠專祀黃帝。
   


註:
    AFAGAHAI 《道藏》第28冊第45頁,第32冊302頁,278頁,第22冊12頁,第5冊
32~3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 《山海經校注》第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 《莊子集釋》第2冊381頁,第4冊833頁,第3冊731頁,731頁,第1冊
246~247頁,中華書局,1982年
     《史記》第4冊1385頁,1393~1394頁,中華書局,1959年ABACAD《抱朴子內
篇校釋》(增訂本)第122頁,224頁,241頁,中華書局,1985年
    AE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5冊109~110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AJAK 《古今圖書集成》第49冊60360頁,60364頁,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7年

TOP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實乃後人托名黃帝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使中醫學基本上跳出了經驗醫學的窠臼,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傳世本《黃帝內經》由《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兩部書組成。《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九卷各為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是戰國至秦漢的作品。唐代王冰註釋《黃帝內經素問》,補述七篇大論,乃成為今日之全帙。



最早的中醫經典
《漢書 藝文志 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遺憾的是,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了。


黃帝內經概要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其年代次於漢馬王堆醫書,是我國現存最早俱有完備醫學理論體系的彙編醫籍。

〝黃帝內經〞之名,首載於東漢初漢書藝文志。自唐王冰(A.D.-762-) 以後,皆合素問、靈樞兩書,各八 十一篇,為內經。〝素問〞之名 則始見於後漢張仲景(A.D.142-220)傷寒雜病論序。靈樞一書,東漢至唐或稱〝九卷〞、〝針經〞、〝九靈〞,王冰以後始稱為〝靈樞〞。



內經中,素問七十二、七十三兩篇為明趙簡王所補,六十六至七十四篇之其餘七篇為唐王冰篡入。其餘諸篇內容,考其文體、用詞、編整方式,知非一人一時之作,而乃總結戰國、秦漢醫學資料彙編而來。 考史記倉公(B.C.-180-)列傳醫案及馬王堆漢墓(B.C.-163-)出土醫籍,均未見內經、素問、針經諸名,然其文所論與內經內容或相同或相類。故推測內經當成書於秦漢至東漢初年之間。

宋以後所傳內經本,為宋嘉祐林億、高保衡所校唐王冰編纂之黃帝內經素問。南朝齊梁間全元起首註素問,其文散見於王冰素問本中。至於靈樞傳本則出於宋紹興中錦官史崧家藏,明馬蒔始註之。清光緒年間,於日本仁和寺發現隋唐人楊上善(A.D.-650-)撰註之唐抄本〝黃帝內經太素〞,此為現存最早之內經傳本。其與明張介賓所撰之〝類經〞同為類編之內經本。

全元起曰:〝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素問乃是問答醫學基礎之書。故素問但言陰陽五行、人形藏象、診斷病機、治則治法、運氣 等,獨少言藥療。此應彼時另有藥療專書之故。故靈樞病傳篇言:〝余受 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蹻摩、灸熨、刺芮、飲藥 之一者‧‧‧ 〞。至於靈樞,即為針經,故多言人形、疾病、經絡及針灸理論治法等。

兩千年來,雖歷代藥療皆有進步增益,然內經的醫學理論仍繼續有效的指導傳統醫學的發展。如:漢時的難經、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晉皇甫 謚的針灸甲乙經、王叔和的脈經、隋朝元方的諸病源侯論、金元四大家不同的治法發揮、明清的溫病學發展,皆在內經的群集、整體的閎觀基礎上 建立起來。

內經隨著中國醫學,在隋唐以後東傳韓國、日本、越南,並指導東方醫學千餘年;元明時,更西傳阿拉伯世界、歐洲,啟發西方循環解剖生理學的實踐。然晚清以後,藉助於數學、物理、化學而快速進步的西方醫學東傳 ,衝擊著閎觀的傳統中醫。因此,包括內經的中醫學理論及臨床實驗,急待以現代統計學及微觀的科技,給予印證、整編及開發,以求傳統醫學能在此新時代中蛻變與發展。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