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訊》 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轉貼』

《資訊》 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轉貼』

[glow=570,#8B008B,6]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 ── Blog 是甚麼碗糕啊?[/glow]
源起
Blog 指的並非任何一套特定的軟體,也不是特定的系統或服務; Blog 實際上是一種強調吸收資訊及分享的生活態度,象徵著代表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傳播媒體。

在我們仔細介紹 Blog 之前,首先得談談甚麼是 Weblog 。 Blog 一開始正是 Weblog 的縮寫,而 Weblog 這個字眼最早是由 jorn barger 在 1997 年左右提出來的。在這之前,網路世界裡所謂的 weblog 通常指的是 web log ,這是在網頁伺服器上一種硬生生地、充滿技術性記載、無關乎敘事的紀錄檔,忠實地記載著這一台伺服器上的眾多封包往來。在這樣的紀錄檔中,可能包含了幾點幾分的時候,來自那個 IP 位址的電腦提出了甚麼樣的要求;幾點幾分的時候,來自那個 IP 位址的電腦取得了些甚麼樣的資料;幾點幾分的時候,出現了甚麼錯誤訊息。諸如此類,這些內容既多且繁雜,更不具甚麼可讀性。若非是想要分析流量或察看可疑之處的系統管理人員,恐怕實在很難提起性子慢慢讀(事實上,即便是這些系統管理人員,也都得仰賴其他的程式,纔能「讀」出這些記錄背後的意義)。

讓我們回到 1997 年,當 jorn barger 提出這個新字眼時, Weblog 所指的乃是一種用網頁 (web) 來呈現的個人日誌 (log) ;或者更精確一點地來說,是一種由週期性發表的文章所構成的網站,這些文章可能具有相近的主題、或由同一(小群)人所撰寫,並依序排列在網站上,內容則通常充斥著大量的超連結。在概念上,這其實並不是多麼新穎的玩意兒,早在全球資訊網方興未艾的 1993 年,就開始有人用雙手一點一滴地維護著自己的首頁,累積著平日的文字點滴。專門開設個人板的 BBS 可以追塑到 1997 年 5 月 20 日蛋捲個人站的誕生,使用的是由 Gene 所撰寫的 PeRsOnal BBS 1.0 ;同時 1996 年之前,就不斷有開發者持續釋出網頁格式的 WebBBS 系統,這 WebBBS 加上個人板,可說是最早的 Weblog 系統了。另一方面, 1996 年的 PCHome ePaper 電子報、 1997 年智邦電子報 、 2000 年明日報 MyPaper 個人新聞台先後掀起了個人電子報的風潮;這些電子報發報平台,撇去郵遞論壇的功能不看,紮紮實實地正是道道地地的 Weblog 平台。其中尤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人氣鼎盛的 2001 年年初,一度有著超過一萬五千份 Weblog 、文章數近十二萬篇、平均每日瀏覽點閱數三十五萬人次的佳績;雖然當時一萬五千多名台長,幾乎都不知道 Weblog 這個字彙,但這絕對足以看出 Weblog 魅力之大。祇可惜當時明日報團隊經營狀況不佳,個人新聞台的前途一波三折,雖然最後終於併入 PCHome 旗下而得以存活,但已流失不少使用者,甚為可惜。除了上述的 BBS 個人板與各式各樣的個人新聞台,另外也有人把它稱做網頁型態的日記,不過並沒有人規定 Weblog 每日一篇,所以或許稱做網頁型態的札記會更恰當。

網頁札記的作者們很快地就發現,如果他們總是得徒手編修網頁的話,就會沒有時間能夠寫新的東西;當文章的發表頻率越密集時,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於是會寫程式的人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程式或腳本,來處理這些瑣碎的技術細節,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來撰寫或維護文章的內容。無論是 WebBBS 上的個人板,抑或各種個人新聞台也好,可以說同樣都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不約而同地,這些系統一開始就以最簡單也最開放的形式來表現文章內容:公開取閱的網頁。網頁形式提供了多媒體的能力,於是 Weblog 的內容不再受限於文字,更可以是圖片、聲音、影像;而公開的特質則奠定了 Weblog 主張分享的基礎。

隨著這些工具的發展,以及網路文化與現實世界的日益緊密連接,今日的 Weblog 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下列四種特徵:第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彙整」。無論 Weblog 的內容是圖片、聲音、影像、文字或其他任何媒體,也不管這些東西被發表的週期是頻繁或稀疏,它們一定得按照某個方法加以彙集整理起來。彙整的方法有很多,作者可以按照實際的內容來加以歸類成「心情」、「技藝」等,並把屬於相同類別的東西放在一起,這就稱做分類彙整;也有可能是按照發表或修改的時間來彙整,這種方式姑且稱做按時彙整,根據彙整的頻率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把同一天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日彙整、把同一個星期裡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週彙整、把同一個月份裡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月彙整、甚至是把同一年內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年彙整。更甚而者,還有一種彙整方式,就是把每一個東西都單獨整理起來,這就稱做單篇彙整,表示作者認為每一篇文章或每一樣東西,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彙整的方式雖多,卻沒有任何限制; Weblog 的作者可以隨意選用彙整的方法,甚至採用多重彙整,也就是同時使用多種不同的彙整方式。事實上,「彙整」的方法與過程,正反映著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她是如何看待 Weblog 裡的內容?她如何表達文章或其他媒體內容間的關聯性?她如何決定孰重孰輕?這些都是讀者們能夠從彙整裡所加以揣測的。

第二個重要的特徵是「靜態鏈結」。在日積月累之下, Weblog 的內容勢必會越來越多;為了要能夠找到特定的一小段內容,於是需要有一系列的鏈結,分別指到特定彙整檔案裡的特定段落。像這樣的鏈結就稱做靜態鏈結,因為他們理論上要是固定不變的;無論是甚麼時候,同一個鏈結就一定會連到固定的段落。如果我們更仔細去察看這些靜態鏈結,就會發現前述彙整的斑鑿依舊存續;妥善規劃過的靜態鏈結本身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妳可以看到 Weblog 站台網址後面接著足以表現彙整方式與彙整名稱的路徑名及檔名,最後或許再加上一個定位錨。所以細心的讀者光從靜態鏈結上,就可以猜出這個靜態鏈結會連結到哪兒去、是怎麼被 Weblog 所分類彙整起來。靜態鏈結在 Weblog 的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 Weblog 間正是靠著這種鏈結,纔得以密集引用、互相連結。又因為靜態鏈結這個會被以固定、不變的樣子公開於網路之上,並且能夠讓其他讀者直接讀取的性質,更暗示著 Weblog 開放與分享的特質。

第三個特質跟第四個特質很容易讓人混淆,他們分別是「時間戳印」跟「日期標頭」。當妳透過任何 Weblog 系統新增或編輯文章(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媒體檔案)時,系統往往會在內部資料庫裡把時間記錄下來;這個特質的目的是為了要建立起 Weblog 內部的先後順序,這種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會是奠定 Weblog 內在情境的重要依據,因為所有新的創作其實都得建立在原有的內容之上。時間戳印不見得要顯示出來,真的會顯示在網頁上、讓讀者們看得到的,叫做日期標頭。如果說時間戳印提供了 Weblog 內部的脈絡,那麼日期標頭就是把 Weblog 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憑藉了。讀者們透過日期標頭,可以掌握任何一篇文章、圖片、聲音、或影像被發表或被編修的時空背景:當時世界上發生了甚麼事件、作者的精神狀態(熬夜?)、其他人的 Weblog 發表了些甚麼……。實際說來,日期標頭不見得要跟時間戳印一致,更不需要跟時間戳印一樣精準到零點幾秒;時間戳印是給程式看的,而日期標頭是給人看的,後者如何呈現完全端看作者的偏好與決定。

就這樣,隨著 Weblog 出版工具的發展,作者們或多或少都發展出奠基於上述幾項特質的世界觀;到了 1999 年四、五月間, Peter Merholz 開始把 Weblog 唸成 We Blog ;從此 Blog 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的動詞。根據 Meg Hourihan 在「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一文裡的說法, Blog 這個動詞指的乃是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當某個人在 Blog 的時候,並不是(或不單純祇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 Blog 」的一篇篇文章;實際上,她是在實踐個人的信念,以她所認同且認可的規則,將她的感官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整理後加以出版,成為其他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本。

一旦有了 Blog 這樣的動詞,一些相關的衍生字就開始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 Blogger 就是 Blog 的人, Blogosphere 則是泛指所有 Blog 及跟 Blog 有關的網站的統稱。當我們開始深入 Blog 的時候,就不能忽略由工具演化所帶來的使用習慣改變。所有的 Blog 出版工具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要讓所有實做上的技術變得更輕易,而讓 Blogger 能夠把思緒集中在 Blog 的內容上。從這個觀點出發, Blog 又發展出更進一層的意義: Blog 是一種把「在網路上書寫」回歸到日常生活基本使用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著重於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鼓勵人們記載、內省及分享。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或許就能更進一步地體會 Blog 在國內的翻譯──「部落格」了。 Blogger 通常都會閱讀、引用彼此的 Blog ,儼然成為小型的部落;而 Blog 在視覺表現上,又總是一格一格的。另一方面,中文裡的「格」也能夠當動詞用,正所謂「格物致知」也。所以當「藝立協」網路社群的 ilya 打算把 Blog 翻譯成中文時,他決定翻譯成「部落格」,不但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上也極為貼切。同樣地, Blogger 就被翻譯成「部落客」了。

應用現況
部落格發展之初,清一色都是個人站台;這些站台幾乎都具有相同的特色:他們更新的頻率相當地密集,甚至一天更新好幾次;這些頻繁更新的頁面裡,文章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列,而且往往是越新的文章在越前面,也就是按照時間的降冪排列;這些文章的內容通常會是以部落客為中心所發展出來的,而且富有大量超連結。這就是部落格一開始的樣子,個人公開的記事本。

雖然這些部落格每天都在持續增加之中,但是在網路世界裡,這樣的東西仍舊屬於地下文化的一部份;可是仍舊有不少在各方面有著重大成就的人,在當時就開始維護自己的部落格了。像是前 IBM 網路科技副總裁 John Patrick 、史丹佛大學法律系教授 Lawrence Lessig 、CSS 大師 Eric Meyer 、資料庫大師 Jeremy Zawodny 、制訂網頁標準的 Zeldman 、 Cyberpunk 界科幻文學宗師 William Gibson 等皆然。這些人身為大學教授、公司主管等,他們的同儕、部屬、學生們也就自然耳濡目染,於是部落格在不知不覺間就進入了學術界、企業界。

到了 2003 年後,部落格開始浮上檯面,成為熱門的話題;不但 CNN 等主流媒體先後開始報導跟部落格有關的內容,許多名校如哈佛、史丹佛也相繼提供全校師生免費的部落格系統;更甚而者,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Google 亦嗅到了部落格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力,遂而併購了 Pyra Labs 這家提供免費部落格空間 blogger.com 的公司。部落格不祇在媒體上、在企業界展露鋒芒,就連政治界也不敢輕忽部落格的影響。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中, John Kerry 、 Howard Dean 、 Bob Graham 、 Joe Lieberman 、 Gen. Wesley Clark 、 George W. Bush 等候選人先後都開始撰寫自己的部落格。因為他們知道,要贏得選戰就要掌握選民;而部落格正是與選民互動的絕佳媒體,不但夠正式也夠非正式,正是表達政治理念與宣傳廣告的好幫手。

而在華人世界中,最早開始接觸部落格的是那些僑居國外的學生。這些僑生由於身在國外,接受各種不同文化的刺激,於是她們也跟著倣傚使用。由於她們使用的多半是國外的資源,所以幾乎清一色地使用英文作為呈現文本的語言;雖然如此,這卻是華人世界中,最早萌現的新芽。隨著近年來部落格逐漸受到重視,有一位在美國讀書的菲律賓裔學生成立了「飯碗誌」,作為亞裔網誌大串聯。她用米飯、用碗筷做為亞裔世界共通的語言:雖然我們可能用不同的語言、住在不同的國家,但是我們都是用碗筷喫米飯的亞裔,有著無以比擬的情感。

單就兩岸來說,台灣的資訊介入顯然豐富得多,但是除了 1996 年「 PChome ePaper 電子報」、 1997 年「智邦電子報」、 2000 年「明日報 MyPaper 個人新聞台」這些加以品牌化經營的實際施用後,就呈現出一片停擺。反倒是近年來對岸開始起步了; 2002 年的八月與十月左右,相繼出現了「博客中國」與「中文Blog心得集」這兩個部落格集結網站 ─ 它們甚至開始回頭探討部落格這回事:是甚麼?能怎麼用?有些甚麼可能性?稍晚,一樣在 2002 年十月左右,這陣風纔又吹回台灣。首先是由藝立協社群所帶起了「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半實驗性地推廣起部落格;接下來在 2003 年二月間,經由這些在台灣的推廣活動之下,連帶地出現了「台灣應遞媒與部落格實驗」和「台灣部落格 - 天線部落 實驗網路」。

很快地,這股熱潮也開始蔓延到了台灣的學術圈、政治圈、傳播圈、和文化圈,除了前述的台灣大學、世新大學外,台北護理學院、中正大學、輔仁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等若干學術單位也開始部落格起來;他們有的是以系所為作者、有的是在研究生或研究員手上,更有的是教授群自己用得不亦樂乎。破報、立報、蜂報等媒體裡,開始部落格的也比比皆是;紫籐文化協會等文化組織,也有成員開始部落格起來。甚至連立法院裡,亦有委員看到了部落格背後蘊藏的能量。無論妳接受與否,但這樣的文化確實已經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改變。

隨著社會及文化的變遷,人類意識的聚合展現了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同社團、財團都能夠成為「法人」一般,部落客也逐漸跳脫了「自然人」的限制,而可以是一間公司、一個組織、或一群人。諸如 Six Apart 、 Bradbury Software 等公司,都以部落格來作為公司的官方站台;新加坡一個名叫 eLearningPost 的站台,則是用部落格來當作電子報,討論及研究 eLearning ;蓬勃發展中的 Creative Commons 也有自己的部落格。 Dallas Morning News 的編輯們自行成立 DMN Daily 部落格,公開的討論、辯論當日見報的新聞,這也是一種以「一群人」為單位的「自省」。即使在國內,也有以部落格來公佈消息的台北護理學院,和內部用部落格做訊息交流的人本教育基金會,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應用。

其實部落格強調時間順序、寫作者觀點的內容,以及易於更新、頻繁更新的特色,跟交叉援引的能力,正適合用於新聞媒體。所以妳可以發現,國內的「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其實根本就是一份部落格;著名的 Slashdot 也以「社群部落格」自居,而像 Indymedia 這樣的系統,甚至可以視為部落格的變形。如果妳的眼睛再尖一點,應當不難發現,色情站台這種自有網路以來就不曾衰退過的產業,也早就部落格化了!

國外的部落格,已經漸漸發展到檯面上了,不但有探討專門主題的部落格,也有雜誌媒體的稿件來源根本就是部落格;另外妳也能找到一些作家,不定期地彙整自己的部落格,而寫成了一整本書。像是 The Daily Flight 和 Mark Pilgrim 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也有一群人,正研究及嘗試著把部落格帶進教育的一環,因為閱讀、寫作、分享,以及我們前面提到的、部落格這種生活態度,正是終身學習的不二法門。這方面的研究與嘗試,又以海峽對岸的同胞們特別積極,委實令人汗顏。

最近這一兩年,由於國內網路社群「藝立協」推廣部落格不遺餘力,使得位於台大的批踢踢、位於交大的無名小站、位於師大的化育萬物等 BBS 站台,先後把 BBS 服務結合上部落格;另外也有一些熱血青年各自研發撰寫了「麥諾地部落格」與「部落格鄉村」這兩個提供部落格服務的入口,國內的部落客正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著,頗有即將超越當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壯舉之姿。如今歷史正在改寫,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而閱讀這篇文章的妳,也將成為這近代史上重要的一股支流。

運作方式
許多的部落格系統,往往會以「內容管理系統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 」或 CMS 的簡化版本自居,因為這類系統在設計上的目的就跟 CMS 一樣,都是希望使用者祇需要把精力著重在內容上,而不用為技術層面所困擾。雖然目的相同,但是由於各家部落格系統的設計理念、功能多少有所不同,所以介面也就有所變異了。

在這裡,我們將採用 Movable Type 這套部落格系統,來當作一般性的範例;不過若妳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連至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這個站台提供了許許多多部落格系統的試用帳號,讓妳能夠免去安裝之痛,就能實際操作看看各家介面。

多數的部落格系統都是設計成網頁介面的,相對於讀者所看到的板面,我們習慣稱部落格系統的管理介面為「後台」。後台裡通常會有調整部落格組態的地方,另外也會有上稿介面跟編輯介面(這兩者通常會很像);在上稿介面裡,妳應當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欄位,沒有意外的話,用途即是這些欄位的名稱所指的意思。舉例來說,「標題」指的就是文章標題,所以當妳要新增一篇文章時,就該把文章的標題填寫在這個欄位裡;「主要文章本體」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妳大可把文章實際的內容都寫在這一欄裡。

某些支援分類的部落格,就會讓妳在此為文章選擇所屬的類別。根據系統的不同,各個欄位的位置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有不同的額外欄位或選項。以 Movable Type 為例,新增文章畫面裡就還有讓較長文章得以分別顯示的「額外文章內容」、用來自定文章摘要的「文摘」、決定文章是否還要再經編審纔真的發表出來的「文章發表狀態」、決定是不是要為這篇文章開啟迴響功能的「允許迴響」選單、決定是不是要為這篇文章開啟引用功能的「允許通告」核選框、決定要如何剖析及處理文章內容的「文字格式」選單等。

以 Movable Type 為例,當妳填完這些資料並按下「儲存」按鈕時,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首先,系統會把妳這篇文章各個欄位的內容儲存到資料庫裡,然後系統會接著按照所有的索引模版來重建靜態頁面,於是妳的主索引頁面裡就會多出這一篇文章的標題、主要內容、發表時間、作者資訊等,然後彙整總索引裡也會多出這篇文章的標題及鏈結, RSS 1.0 feed 、 RSS 2.0 feed 、 Atom 0.3 feed 也會被更新,加入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些索引模版被重建成靜態檔案後, Movable Type 還會根據妳所選用的彙整方式,按照對應的彙整模版,也一併重建靜態彙整檔案。舉例來說,如果妳啟用了「單篇彙整」與「逐月彙整」的話,就會發生這些事:系統會按照「單篇彙整」模版來把妳這篇文章建立成單篇彙整檔案,馬上它又會發現妳的單篇彙整模版裡有著「前一篇」跟「下一篇」的情境,所以也會順便地重建前一篇文章跟下一篇文章的單篇彙整檔案,因為目前這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下一篇、也是下一篇文章的前一篇(聽起來很像繞口令吧?)。然後系統還會用「按時彙整」模版,重建這一篇文章所屬月份的逐月彙整靜態檔案。

就這樣嗎?不祇呢!如果妳啟用了「引用自動發掘功能」的話, Movable Type 還會察看一下妳文章裡所有用過的鏈結,偷偷連過去看一下有沒有引用資訊;如果有找到任何引用資訊或引用網址的話,這時候也會自動發出引用通告。妳看,妳祇需要按一下按鈕,部落格系統就幫妳修改了至少九個相關的檔案,而且鏈結、樣式都幫妳調得好好的,實在是省時又愉快吧!

我們剛剛提到了一些陌生的新字眼,像是「迴響」與「引用」,這也是許多部落格系統都會(但不見得一定有)的功能,且讓我們來逐一探究。

所謂的迴響,可能是最簡單而又直接的互動方式了吧。一旦妳啟用了迴響功能之後,讀者就能夠針對妳的文章發表回應、評論或感言。對於在網路上活躍的作者來說,提供迴響功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妳並不需要公開電子郵件信箱或任何私人聯絡資訊,卻又能夠讓讀者們發表她們想說的話。

事實上熱烈的讀者參與正是部落格活力的來源;當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會在妳的部落格發表迴響的時候,就會使得更多人養成前來瀏覽妳的部落格的習慣 ─ 因為就算妳自己沒空寫新的文章,妳的部落格還是會一直發生不少新鮮事 ─ 接著更多的讀者也會開始發表迴響。一切就有如滾雪球般,不斷地成長下去。舉例來說, Jason Kottke 的部落格上有一篇文章「 The Matrix Reloaded 」,其內容不過寥寥數百字,但是引發的迴響卻洋洋灑灑多達九百篇、共約十萬字!迴響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多數部落格系統中,迴響就像是留言板與討論區的綜合體。迴響跟留言板很像,都可以讓讀者輕易地發表回應、表達意見與感想;然而迴響又比雜亂無章的留言板好,因為迴響往往是跟著每一篇文章各自區隔開來的,就跟討論區一樣,同一區的迴響都有著共同的主題、共同的討論情境。當然自由開放的迴響很快地就遭致無情廣告的迫害,所以漸漸地,各家部落格系統紛紛為自己的迴響介面增添各式各樣的認證機制,或需登入、或需先回答額外問題纔能發表迴響,這些門檻無非是企圖抵禦擾人的廣告罷了。

迴響功能可以讓讀者在妳的部落格發表迴響;反過來說,如果妳就是那個去逛別人部落格的讀者,那麼妳也能夠利用迴響功能,在別人的部落格上發表妳的迴響。

問題來了,如果妳想要把迴響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該怎麼辦?當然妳可以寫一篇文章,然後在裡面加上一個鏈結,連回原本的那一篇文章。這樣似乎能夠解決問題,不過這會兒又會冒出新的問題。如果今天有另外一位讀者,從來沒有瀏覽過妳的部落格,不過卻也跟妳一樣讀到了原本的那一篇文章,那麼她並不會知道其實妳為那一篇文章寫過一篇迴響─而且這還可能是一篇洋洋灑灑、萬分精彩的迴響(所以妳纔會想要專文放回自己的部落格)。於是,妳所精心撰寫的迴響就沒辦法被很多人讀過,這個討論串就此分叉了,沒辦法很方便地讓人們看到多樣而精彩的文字交流。

問題看起來很麻煩,不過引用功能正是妳的救星。

在前面的例子裡,如果文章原作者啟用了引用功能,那麼妳在撰寫這篇迴響專文的時候,就能夠引用回原本的那一篇文章。妳的文章照樣被儲存、顯示在妳的部落格裡,就跟以前一模一樣;但是原本那一篇文章所在的部落格,此時也發生了變化。

原本文章所在的部落格,在妳(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文章的時候,會收到一個來自妳自己部落格的引用通告,這個引用通告不祇是用來通知說「嘿!有人引用這篇文章了」而已,它還會挾帶許多其他的資訊,包括了:妳的文章的標題、文摘、靜態鏈結,以及妳的部落格名稱。這些資訊將可以被顯示在原本文章所在的部落格上,而且是妳一寫完文章,對方的部落格就馬上會出現這些資訊。

現在對於其他讀者來說,當她們讀過那一篇原本的文章後,不但能夠看到直接附加在那一篇文章後面的迴響(如果原作者有啟用迴響功能的話),還能夠看到前來引用的文章。她們甚至能先讀到這些文章的文摘,再決定要不要花費這些時間與頻寬,連到其他的部落格去。

雖然迴響跟引用這兩個功能,使得部落格的社交味道又濃了許多,但是可別搞混了,他們既非部落格的充分條件更不是必要條件,選擇不要使用引用功能或迴響功能的部落格大有人在,部落格的重點在於反映出部落客的價值觀,而不在於是否有跟別人一樣的功能或介面。

隨著部落格發展而日益興盛的,莫過於 RSS 了。其實很難說是部落格捧紅了 RSS ,還是 RSS 讓部落格影響深遠。關於 RSS 的意思有兩種說法,親 Dave Winer 派系的人用 RSS 1.0 ,指的是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資源描述架構下的站台摘要);反 Dave Winer 派的人則是從 RSS 0.9x 跳到 RSS 2.0 ,指的卻是 Rich Site Summary (豐富的站台摘要)。這個版本/稱呼/流派之爭持續了好久,從政治角力到人身攻擊不曾止歇,在此也不贅述了。妳祇需要知道 RSS 也可以稱做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真正簡單的聯合),其概念就是拿 XML 作為基礎,用特定的標記來表達部落格(或任何站台)內的資訊;藉由統一的標記命名空間,多份 RSS 檔案(也稱做 RSS feed , RSS 飼料)得以被匯聚、統整。

另一方面,由於 RSS 飼料清一色祇含有部落格(或任何站台)的內容,所有的標記都祇是用來表達內容架構,而不帶任何媒體效果標記,所以檔案尺寸往往極小,而便於傳遞、取得與剖析。同樣地,部落格不見得要有 RSS ,有 RSS 的也不見得就是部落格;但若說部落格降低了表達的門檻,則 RSS 簡化了閱讀的難度,正可謂相輔相成也。

在 RSS 之外,這幾個月來又冒出了個 Atom 。 Atom 就跟 RSS 一樣,是個 XML 檔案; Atom 的功能也跟 RSS 很像,但是多支援了 MIME ,意味著妳將可以把各式各樣的多媒體檔案嵌入 Atom 飼料裡,甚至能夠拿來隨意匯聚成專屬的多媒體剪輯,無怪乎 Atom 一出,可謂千呼百應。 當然這個標準也還在發展中,本文撰寫之時, Dave Winer 甫提出把 RSS 整合回 Atom 的計畫,不過這一次是否又會引發激烈的鬥爭,沒有人能知道。技術的發展混入了人際糾葛總是讓人心煩,但是身為部落客的妳,起碼還能顧好自己鍵盤下的文字,而那纔是真實的。至於 RSS 或是 Atom 甚麼的,都祇不過是另一種格式的部落格/網頁罷了。

隨著部落格的發展,尤其是 RSS 和 Atom 這種便於閱讀、彙集、剪輯的內容格式一併流行起來,更加凸顯了網路其實是一種迥然不同的傳播媒介。在這種媒介上的資訊多半具有無限複製的特性,尤其是網誌這種把連結與引用視為特色的寫作方式,將使得傳統對著作權的觀念變得不適用。

人類的文明之所以能夠進步,主要是來自於創意的累積,每個人都能夠奠基在別人的創意上,繼續發展自己的創意。由於有廣大的知識與創作已然列屬公領域 (Public Domain) ,因此這些知識與創作不再受到箝制 ─ 它們是自由 (Free) 的!今天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夠自由地演奏、談論、引用巴哈的音樂,而不需要擔憂侵權的問題或者得付錢給某人,這是因為巴哈的音樂已經自由了。莎士比亞也是,格林童話也是。

不過現行的著作權法中,往往過於嚴苛地保護著著作物 ─ 然而能夠從中獲益的卻是商人而非作者本人;當作者宣稱了著作權「保留一切權利 (All Rights Reserved) 」的當兒,其實是出版商悄悄地取得了所有的授權。諷刺的是即使作者本人,也難以透過現行的法律條文,「解放」自己的著作;她很難去宣稱像是「非商業用途下可隨意使用我的著作」或者「在不另行修改的前提下可自由散佈我的著作」這樣的權利下放,當然更別說有人能夠有辦法宣稱「我的著作皆屬公領域範疇,歡迎隨意使用」。

史丹佛大學法律系教授 Lawrence Lessig 多年以來都在關切著這些科技法律相關議題,也對於推廣自由文化不遺餘力;因此在 2001 年的時候,他和另外一些同樣關注此議題的其他人(包括了科技法律與智慧財產專家 James Boyle 、 Michael Carroll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教授 Hal Abelson ,律師/紀錄片導演/科技法律專家 Eric Saltzman ,公領域網頁出版者 Eric Eldred ),一起創設了 CreativeCommons.org ,推動「創意公共園地 (Creative Commons) 」,讓作者得以輕易地把自己的創作物放進公領域,而得以自由地散佈流傳。而「創意公用授權條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就是用來落實創意公共園地的授權規劃。

創意公用授權條款遠比妳所想像的還要強悍;首先有一群律師在辛勤工作著,把這些授權條款化為精確描述的法律條文;另外跨國的 iCommons 計畫則更進一步地把這些條文與全世界各國現行的著作權相關法規整合在一起,讓妳隨時都可以拿著本地化過的條文內容上法院。除了法律條文外,創意公共園地還有一群工程師們規劃了相關的程式碼及資源描述,讓未來其他的應用程式也能夠「讀懂」這些媒體內容的授權條款。例如當妳在 Mozilla FireFox 瀏覽器裝上 MozCC 延伸套件後,祇要瀏覽到採用了創意公用授權條款的部落格時,就會看到代表授權條款的小圖示。

這些小圖示其實是創意公用授權條款的另一個特點:它把各種不同的授權方式簡約成簡短的句子和圖示,讓創作者以及讀者們能夠輕易地弄懂某個授權條款到底允許了些甚麼、限制了些甚麼。 Lessig 等人認為,祇有讓這樣的授權協議「真的能被一般人解讀」,纔有推廣及實踐的可能。

綜觀創意公用授權條款,它主要提供了幾個不同的授權選項讓創作者選擇:使用作品時是否需要提及原作者 (Attribution) ?作品是否不允許商業使用 (Noncommercial) ?是否不允許衍生著作 (No Derivative Works) ?以及衍生著作是否需要使用一模一樣的授權條款 (Share Alike) ?再經過排列組合之後,總共就產生了十一種不同的授權條款。

除了這十一種不同的創意公用授權條款外,創意公共園地也照這樣的模式採行了公領域 (Public Domain) 、取樣 (Sampling) 、 最初的著作權 (The Founders' Copyright) 、 GNU GPL(Free Software Foundation's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GNU LGPL(Free Software Foundation's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等眾多不同的授權條款;雖然有這麼多種不同的授權條款,但是妳祇需要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就可以輕易地(祇消回答兩、三個選擇題)找出妳想要採用的授權條款,而且也能從那邊取得實際會用到的授權條款標記,非常方便。

現成的Blog服務
現在妳對於部落格應該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了,也許妳正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玩看看;雖然有成百上千種部落格出版系統或 CMS ,祇需要挑一個來裝,就能夠開始妳的部落格人生,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租用虛擬主機、管理虛擬主機、甚至是安裝一套部落格出版系統,都意味著額外的時間與考驗。所幸網路汪洋雖然如此遼闊,任何飄零的小舟卻也毋須擔憂無可靠岸之港,有各式各樣的部落格入口站台,妳祇需要填具申請單,甚至不需要有經濟或技術背景,就可以輕鬆入主部落格天地。

雖然自從「明日報」倒閉後,「個人新聞台」的使用率就大不如前,但是 PCHome 確實是拯救了死忠的個人新聞台部落客;如果妳要的不多,祇是要看起來清爽、功能簡明的部落格出版平台,那麼或許可以考慮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免費申請一個專屬的個人新聞台。當然在這裡免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妳將沒辦法決定甚至移除出現在新聞台的廣告,而且也沒有辦法創造或隨意修改出自己想要的版型,但或許正是這些限制,纔讓它的介面簡明好上手。雖然明日報沒有提供 RSS feed 與文章迴響、引用功能,但是卻有郵遞論壇及額外的留言板功能,也算是多少彌補了些這方面的需求了吧。目前 PCHome 有了一組新的維護團隊,負責維護個人新聞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個人新聞台也會有另一番面貌呦!

除了歷史悠久的個人新聞台外,在各入口網站裡最醒目的,或許就要算是「部落格鄉村」了。很難想像這個由 Howard 自己一個人用 PHP 所寫出來的系統,竟可以在台港兩地迅速竄紅累積了超過六千個部落格。部落格鄉村不但提供了三十多種版型及二十多首背景音樂供使用者選擇,也提供了 RSS feed ,而部落格間也有著「互設好友」式的互動模式。 Howard 曾經表示,他在設計這套系統時,就希望能跟郵件軟體一樣好上手。所以部落格鄉村有著親善的所見即所得編輯器,也可以輕鬆插入表情符號,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一探究竟。

在台灣的另一處, KeaNy 、 zeelot 、 c3 這三位同學放下了手邊的 CS ,用 ASP 寫出了「麥諾地部落格」,而且這個作品還異常地優秀。麥諾地部落格最大的特色,莫過於簡繁並蓄的使用者介面;後台管理介面裡,清楚直觀的下拉式選單、按鈕,可以讓妳迅速編輯板面樣式、個人資料,對於進階的使用者來說,也可以直接編輯 HTML 、 CSS 或任何模版的源碼,非常自由。麥諾地部落格的三人小組,分別擔綱程式撰寫、客戶服務、測試的重責大任,熱血青年的精神使得這裡經常改版、添增功能,而又不失穩定,也有迴響、 RSS feed 、專屬討論區可用,全程免費也沒有討人厭的廣告,難怪連中研院的呂學一老師,也選擇了這裡。如果妳也是喜歡新奇玩意兒的人,也願意陪這幾位年輕人一起成長,那麼或許妳該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逛逛。

前面介紹的都是單純網頁介面的部落格,不過如果妳是個 BBS 常客、也比較習慣 BBS 的操作方式的話,不妨到「批踢踢兔部落格」一探究竟。目前位於台大的「批踢踢兔」 BBS 站,由系統站長 in2 以 Perl 撰寫了部落格模組,任何在 PTT2 上有個人板的使用者,就可以透過編輯看板精華區的方式來部落格。同樣地,如果要更換或修改板面樣式,也一樣是藉由修改精華區來完成。這麼做的好處是,即使妳身處頻寬極小的險惡環境,也還是能夠部落格;這種作法的壞處大概就是不夠直觀吧。嚴格說來,批踢踢部落格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沒有迴響、引用、 RSS feed 這些東西倒還無妨,囿於系統每天祇能發表一篇文章,就糟糕得多了。不過這整套程式都是開放源碼的,所以有朝一日狀況會改觀吧。批踢踢兔部落格位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頁面的 HTML 結構其實跟 Movable Type 的預設模版是一樣的,所以妳可以在批踢踢兔部落格裡,套用任何為 Movable Type 準備的樣式表。

無巧不成雙,當筆者所撰寫的「 BLOG 架站實務:使用 Movable Type 」一書由旗標出版社印行後,交大無名小站 BBS 站長 wretch 也受到啟發,遂而自己用 PHP 撰寫出「無名小站部落格」系統。跟批踢踢兔部落格不同的是,無名小站部落格僅祇有帳號部分與 BBS 共用,而在操作介面上則是完全獨立的。就後台介面來說,無名小站部落格跟前述的部落格鄉村是比較接近的,雖然提供了豐富的模版可以選用,但是卻限制了任意設計的自由度;不過也許正因如此,無名小站部落格在簡單易用上,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再更仔細一點,妳會發現無名小站部落格所提供的版型樣式,部分來自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這個日本部落格;這裡的素材、模版與樣式表其實是準備給 Movable Type 的,而無名小站就跟批踢踢兔部落格一樣,也刻意把網頁 HTML 格式規劃成與 Movable Type 預設模版一致,所以也能套用這裡的樣式表。無名小站部落格同時也綁兜了「無名相簿」,用來彌補部落格裡不能上傳圖片的缺憾;另外還綁兜了「無名留言板」、熱門統計與隨機部落格,以增加互動能力。本文撰寫之日, wretch 還在試著為無名小站部落格加入 RSS feed 的支援。對無名小站部落格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一睹其廬山真面目,他們的服務也一樣是完全免費的。

繼台大與交大之後,師大的學生也為 BBS 增添了部落格的功能。雖然這個位於師大化學系裡的「化育萬物」 BBS 其實是承襲自「批踢踢實業坊」的程式碼,但是站長 pplong 在部落格方面的作法,卻跟無名小站部落格比較像。讓我們更精確地來說,「化育萬物的部落格」在帳號方面是與 BBS 共用的,甚至連啟用部落格都得在 BBS 的選單裡進行;然而他們所使用的部落格系統卻非獨創,而是修改過的 Movable Type ,另外再加上了相簿支援,因此對於熟悉或想用 Movable Type 的朋友來說,這裡不啻為一個好選擇。在化育萬物部落格也是免費的,請見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www/blog/archives/index/ 。

上述的都還祇是在國內的、中文的免費部落格服務,如果英文嚇不倒妳的話,國外的資源就更多了。我們稍早提過被 Google 併購的 Pyra Lab ,就是以免費的部落格平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著稱;不過 Blogger.com 祇提供平台,並不提供網頁空間,妳還得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向 Blog*Spot 申請專門對應 Blogger.com 的免費空間纔行。這個 Blogger.com 搭配 Blog*Spot 的解決方案雖然得同時向兩處申請,但還是早年頗為流行的免費方案。 Pyra Lab 被併購後,陸陸續續地也提供了免費帳號的部分更多的功能,像是最近 Blogger.com 終於開始提供 Atom feed 了。而真的有需求的朋友,無論是在 Blogger.com 或 Blog*Spot 上,也都還可以選擇成為付費會員,以享用更多的功能、更大的空間。

除了歷史悠久的 Blogger.com 與 Blog*Spot 外,新興的 UpSaid 也是許多人的選擇。 UpSaid 的風格清爽,免費版的功能也較少,雖然沒有 RSS feed ,但至少還有計數器、留言板、迴響、投票等互動機制,而且也可以自由地修改板面樣式。國內知名的「南方」與陳豐偉,選用了每個月需付 2 美元的 UpSaid Premium ,因而也有 RSS feed 、進階隱私權控制等功能;不過在妳決定付錢之前,也可以先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試試看免費的 UpSaid Basic 。

有別於美式風格的 Blogger.com 和 UpSaid ,歐陸首屈一指的 20six 倒是顯示出了迥然不同的氣息與基調。可別小看了這個免費的服務, 20six 不但有著 RSS feed 、多媒體顯示、留言板、迴響、隱私權限控制等功能,還可以用電子郵件上稿,甚至能夠搭配 MMS 手機(當然要系統業者配合)行動部落格!鮮明的另類藝術與另類媒體,或許正是妳不該錯過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的絕佳理由。

另外還有許許多多免費(或可付費再升級)的部落格服務,諸如 Blog-City 、 DiaryLand 、 Pitas 、 Xanga 等,在此就不贅述;不過若妳願意為部落格投注金錢的話,就更不該錯過由 Movable Type 研發公司 Six Apart 所推出的 TypePad 。 TypePad 比起 Movable Type 可以說是更變本加厲,不但有權限控管、 Photolog 、 mail-to-blog 等功能,也能支援 PGP 非對稱式公開金鑰簽署;事實上過去半年多來, Movable Type 的發展之所以會呈現停滯狀態,就是因為 Six Apart 把全力都放在 TypePad 上了。也因此,雖然 TypePad 比其他付費部落格服務要昂貴些,但從測試時期起,就不曾冷清過。

講了這麼多,到底妳該如何選擇合用的部落格平台呢?首先妳應該先想一想自己會需要用到些甚麼特異功能,祇列出最重要、非有不可的幾項,比如說是想要有 RSS feed 、想要能自由修改頁面模版;務必勇於拋棄非必要的功能,這樣纔能選出合適的系統。接下來妳可以調查一下,妳所認識的人都在用哪一套系統、或哪裡有齊全文件,將來若遇到問題時,纔有救星可搬。然後呢?然後妳可以實地測試一下各個部落格服務提供者的網路環境,看看妳或妳的預期讀者連線時,速度是否可以接受。這時候還留在妳的候選名單中的,應該就不多了;然後妳可以開始逐一試用,看看哪一個候選者的介面跟操作概念,最符合妳的想法,大概就是妳的真命天子了。

又或者,妳恰好有足夠的網路資源,不甘依附在他人的屋簷下,而打算建立起自己的部落格,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鏈結
以下即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列出所有本文提及的網址:

jorn barger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蛋捲個人站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PCHome ePaper 電子報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智邦電子報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明日報 MyPaper 個人新聞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Peter Merholz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Meg Houriha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藝立協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ilya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ohn Patrick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Lawrence Lessig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Eric Meyer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eremy Zawodny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Zeldma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William Gibso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CNN 的第一篇部落格報導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哈佛大學部落格計畫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史丹佛大學部落格計畫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Googl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Pyra Lab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blogger.com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ohn Kerry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Howard Dea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Bob Graham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oe Lieberma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Gen. Wesley Clark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George W. Bush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飯碗誌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博客中國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文Blog心得集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台灣應遞媒與部落格實驗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台灣部落格 - 天線部落 實驗網路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台北護理學院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正大學部落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正大學文藝廊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媒體改造論壇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輔仁大學陳順孝老師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編採研習營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中央研究院呂學一老師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蜂報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紫籐文化協會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的部落格「吉娃斯‧阿麗」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南方文章海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陳豐偉「玉裡書」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Six Apart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Bradbury Softwar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eLearningPost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Creative Common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Dallas Morning New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人本教育基金會內部交流網(目前不對外開放)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Slashdot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Indymedia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he Daily Flight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Mark Pilgrim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批踢踢 BB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無名小站 BB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化育萬物 BB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麥諾地部落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部落格鄉村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Movable Typ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OpensourceCM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ason Kottk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Kottke 的 The Matrix Reloaded 及其迴響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Dave Winer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Rich Site Summary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Atom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James Boyl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Hal Abelso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Eric Saltzman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Eric Eldred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跨國的 iCommons 計畫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Mozilla FireFox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MozCC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PCHome 個人新聞台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批踢踢兔部落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旗標出版社「BLOG 架站實務:使用 Movable Type」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無名小站部落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CSS素材集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化育萬物部落格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www/blog/archives/index/
Blog*Spot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UpSaid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20six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Blog-City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DiaryLand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Pitas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Xanga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ypePad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感謝你的提共有控在看...thank you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