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基隆] [基隆]基隆廟口文化遊

[基隆]基隆廟口文化遊

基隆廟口文化遊

多數人造訪基隆,總免不了到基隆廟口小吃打打牙祭,體驗當地的美食文化;
不過,在廟口所處的仁愛區內,有一群社區工作者希望遊客到基隆不只是吃,
也能尋訪社區內幾個極具歷史意義的老景點,感受基隆豐厚的人文歷史背景。

仁愛區文安里長李隆進帶頭,號召社區居民、建築師和公務員等,共組
「旭石田社區工場」,著手社區調查工作。李隆進說,基隆是座老城市
,最早與國際接軌,也因為開發得早,許多珍貴的自然人文環境遭破壞,
而向來是基隆發展核心的仁愛區,更是首當其衝。

「旭石田社區工場」花了三年時間,仔細尋根探索家鄉文史,從中挖掘出
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也在廟口一帶發現不少老景點,期盼到廟口打牙祭的
遊客也能順道造訪。

北台第一街 崁仔頂成魚市

崁仔頂魚市崁仔頂魚市仍維持傳統閩南式建築,白天冷清中瀰漫陣陣魚腥味,凌晨則有此起彼落的叫賣聲。

在漢人開發史,一般的看法都是「由南而北」,但是根據一項新的歷史研究,
當台南形成被認為是台灣第一條街道的同時,北台灣的基隆也發展出一條具
有國際貿易性格的街道,就是今天俗稱「崁仔頂」街和「暗街仔」街的前身。
過去文獻記載,俗稱「崁仔頂」的孝一路,是基隆最早的街道,於1723年福建漳州人移居後形成,而1654年荷蘭人畫的古地圖,
則讓崁仔頂街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年。

李隆進說,崁仔頂魚市街擁有百年歷史,從日據時代開始;隨著基隆港日
益繁榮興盛,早期原本只有幾家賣魚貨與雜貨的店舖,慢慢聚集成卅多家
專賣魚貨的魚行,成為北台灣有名的鮮魚批發市場。儘管如今魚市景況不若以往,崁仔頂魚市傳統的閩南式建築,以及凌晨的叫賣聲,還有白天瀰漫的魚腥味,仍是許多遊客眼中的在地特色。

許梓桑古宅 80年閩南式建築

許梓桑已有80多年歷史的許梓桑古宅,佔地上百坪的閩南式建築,
門前可以鳥瞰基隆市中心。   
沿著愛四路2巷的階梯走上去,可看到已有八十多年歷史
的許梓桑古宅。

佔地上百坪的閩南式建築,站在門前可以鳥瞰基隆市中心,已故屋主許
梓桑在日據時期曾擔任過基隆區街莊長、基隆區長、基隆街助役等要職,
是基隆的地方士紳,喜愛文學也辦過報紙,民國34年去世,享72歲。

卅多年前,許梓桑的子孫陸續移居海外,將古宅贈與基隆市政府,
市政府也委託「旭石田社區工場」著手社區規畫,

初步構想是維持古宅原貌,盡量不多加額外的工程,環境整頓後
將開放為公共空間。

由於愛四路2巷一帶,巷弄小道相當多,猶如一座迷宮,未來
將整體規畫,呈現老社區的巷弄風情。

雞籠官道 清朝的「人行道」

百年福德宮位於愛三路49巷內的土地公廟
「福德宮」,有百年歷史,是旭石田社區工場打算重建歷史街道
「雞籠官道」的據點。

「旭石田社區工場」在老資料、古地圖的爬梳過程中,發現在清朝由
官方開路的「雞籠官道」,官道範圍涵蓋愛一路、愛二路和愛三路,
是當時主要的人行道路,也成為日後經濟發展的據點。

「旭石田社區工場」打算從這條具有官方性格的歷史街道,建構歷史
街道意象,打造各項文化產業活動,並以位於愛三路49巷內,
建於清道光29年(西元1849年)的土地公廟「福德宮」
為據點。

李隆進說,土地公廟供奉虎爺,早年六合彩盛行,信徒蜂擁而至求明牌,
據說頗靈驗,儘管今日四周高樓環繞無法擴建,土地公廟維持狹隘廟貌
,仍是當地信仰中心。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1-6 12:3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