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海底文明遺迹的發現 挑戰人類曆史觀

海底文明遺迹的發現 挑戰人類曆史觀

2019-11-17 13:26:29  天天快報
您知道地球的曆史嗎?目前科學家經過研究後推測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約在四十六億年前誕生,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紀的更新世,也就是約一百八十萬年前的冰河期時代,才開始有猿人的出現。

根據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學家認爲人類一直到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全新世,也就是最後一次冰河期開始衰退並趨于結束時,才開始有所謂的社會生活及文明存在,但這些文明似乎都停留在新石器時代。現代人類曆史時期的定義是根據五千多年前開始留下的文字符號所保存的使用記錄,在此之前的時期則爲史前時代。


然而,出乎科學家的意料之外,在許多大洋底下陸續出現的海底文明遺迹挑戰了這樣的曆史觀。這些海底遺迹的建造者,似乎不僅有精巧的建築技術、工藝水准,也懂得運用文字及擁有建造金字塔式建築的能力。
如果以現代科技推算這些海底遺迹所在位址的海域,至少都是在數千年前、上萬年甚至更久遠以前存在于海面上的,因此,可以明確地推斷在我們未知的史前時代,曾經存在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而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爲遭受某些變故,導致其文明曆史無法延續、流傳下來,僅留下殘骸沈于海中,做爲曾經存在的證據。
日本與那國島海域遺迹

與那國島海底遺迹。(圖片來源:公用領域/維基百科)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迹,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迹,其範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最高處約達26公尺。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爲“海底遺迹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開始長達八年的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V”等形狀的線刻文字,與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只形狀的石頭雕刻。

由高處往下看,遺迹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迹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制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

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爲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爲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迹。

與那國島海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迹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迹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迹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迹,確實是人類文明的。

與那國島海底遺迹。(圖片來源:公用領域/維基百科)

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迹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迹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迹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迹,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迹後表示,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産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麽過程可以産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說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爲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准。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于原始人追著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築物。有人認爲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爲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

神秘的台灣澎湖虎井、東吉嶼海底古城牆

據台灣古籍《澎湖縣志》中的描述,從虎井高處俯視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綿延的城牆,當時文人稱之爲“虎井澄淵”。一九八二年,國內資深潛水人謝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沈城正確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關切。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爲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爲玄武岩構成,表面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160公尺、南北向總長約180公尺,城牆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爲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牆直徑約20公尺,內牆則約15公尺。

有學者認爲古城牆只是桶盤、虎井特殊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沈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牆,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堆成沈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築的標准。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漢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2001年8月間會同中、日人員潛水探勘後,說明海底古城牆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岩自然節理不同,應爲人工堆砌。

他指出“虎井古城牆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表現出人造建築講究方位的特色”;另外搭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很平滑,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因此他認爲城牆爲人造工事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漢卡克並表示,當今的人類文明曆史有一個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這個主流的模式卻無法解釋這些持續大量出現的考古發現,爲何共同有著“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實上,人類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現代曆史還無法告訴我們的,而這些失落的線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沈城一樣埋在海底,深藏人類文明興衰的秘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