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道德經》

《道德經》

為了防止中華文化滅絕。
我吉小偉,在這裡保存一份底稿。
我大陸手機15510886877。有問題可以咨詢我。
書是用簡體字寫的,請見諒。

TOP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释:
非: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恒:永恒,持久。
始:古文字,像女人怀胎;最初。
眇:细看精微。噭:“口”与“敫”联合起来表示“口声向周围空间扩散”。本意:呼喊,鸣叫。
玄: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

  释义:
  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详细阐述为道,违背亘古不变之道。智者和前识者为了解决问题描述大象使社会更加进步,而用尽心力用尽所智去描述道,所阐述的只是复杂的部分而已。随着认知的深入、无数知的扭转、万物的新生与变迁等,这些阐述具体的道,违背了亘古不变之道。

名可名,非恒名。名可以阐述为名,则违背了恒名。事物只是事物本身而已。综合各个角度,每一个事物都有无数个知。只用某个知或某几个知对事物进行命名(概念),其实是以偏概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就是误导掩盖、错误欺骗。所以应该破除名带来的(认知、情感、思维等)障碍或局限,从多角度综合认识。

从宇宙的源头开始,把“无”名为“万物之始”,把“有”名为“万物之母”。
紧接着观察由“无”到“有”连接的精微和发散:
  在恒定无此物(或事、概念等),去观察思考此物消失(或没有)带来的精微奥妙。在恒定有此物的状态,去观察思考此物带来的各种发散(比如好处、利益、变形、反转、组合、理念或材料变化等)。
另一种断句: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噭。使自己置身于恒无欲望的状态,去观察自身(身体状态、想要进行的言行、知觉思维)的精微特点;置身于有欲(有想法、有欲、有情绪等)的状态,去观察自身(身体、脑中想法、言行等)自动的发散(情感、言论、举止、逻辑、想象、画面等)的效果。

无与有看似异名,其实同出于链条中的一节点,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而分别为两种表述。把从“无”到“有”连同起来叫做玄。玄是一个完整的变化、演进、创造的过程。
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过程。把整个链条环环搞清楚(最好用画面等方法显示),就能达到众多奥妙诞生的根源(门),即“众眇之门”。
说话做事,尤其是思考时要把逻辑与想象(画面)连贯起来,且至少递进两次。

TOP

第二章
  天下皆智美之,为美也,恶已;皆智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戁惖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注释:
此章主要根据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甲校订。
浧:满。亡: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入到隐蔽处。
弗: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意:矫正。
去: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释义:
  天下皆用智美化之,而作为美,社会就坏了。皆智善,社会就不善了。只注重片面,则会出现巨大的反面。
    对这个东西表示喜欢,那内心就有了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是成对的。每件事物都有其多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执着追求自己理念中所谓的美善,就会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痛苦,甚至终生无幸福感。人的内心形成人处的社会(环境)。

  美丑、善恶、有亡、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这些(阴阳)分别相对相伴相生,这是永恒的。
各种各样的分别循序扩大,构成了世界。认识时候,可以对这一事物稍微增加和稍微减少,进行分析比较。
考虑问题时候要把分别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与阳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要人为割裂社会而只看阳,也要透彻其反面(阴)。认识阴阳彼此间的统一与对立、渗透或转化。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别扩大生长而成,并相互制约的平衡体。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圣人对待事物居于亡与为。
    事行不言之:事行辅助社会制约于中而不言。言总要用名进行阐述。行事而言,会扰乱、或加剧,或造成对立。
  教万物作而弗始:教给人们万物运作的规律,并且矫正初始。
  为而弗志:在为的过程中矫正心志。
  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功后矫正居(所处、功、知、名、情感心态等)。

  分别扩大,阴阳加剧对立,则会生火燃烧。只有矫正居,因此矫正分别的远离。

TOP

我家住址:天津市南開區嘉陵道泊江東裡14/2/601

TOP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注释:
此章主要根据帛书老子道德经乙本校订。
弗: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意:矫正。

  释义:
    贤人值得学习,但不上贤,因为上贤必然会崇拜某一个人。上贤就是树立片面,看问题和治理社会也就片面。那么持其他观点(有其他技能)的人就不值得尊崇么?社会进而会有争执,其他贤人被反对、甚至被镇压,时间久了,社会就会出现隐患甚至动乱。
  贵重难得之货造就了虚高无用之物。贵重难得之货的过程中,欺骗也就产生,社会各个阶层逐利欺骗之风盛行,以致人们互相抢购、欺骗、争夺、抢掠、盗窃等等。
  可欲对人有着巨大的诱惑,而大多数人的意志无法与之抗衡。欲推动了行动,可欲不被满足,社会人心则不安定。所以不显现可行的欲求,民心就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
  虚其心,实其腹。每一个人都能有完备的圣心,但心有了壁垒(或挂碍),而不能装下新事物新观点,不能接受彼此,导致身心难受等。所以要使心内各种(知、情绪、执念、我、非我等)化为虚,就可以装下新东西。而且要让每个人都能吃的上饭、吃的饱肚子。
  弱其志,强其骨。减弱民众的心志,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同时要让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强健的身骨和意志力。强健的身体是尊严的重要保障。
  智、欲都是双刃剑。它们都可以促进人类生活的进步,但也会断掉人类的未来。
  所以要永远使人们无智,做到不自以为智。恒久使人们欲望减弱,使欲望过大消无成空。同时使社会中的智不敢(暴力,迫害等)。
  矫正作为罢了,天下就能大治。

TOP

第四章
  道,中而用之,有弗,浧也。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注释:
此章主要根据帛书老子道德经乙本校订。
渊:人或物的聚集处;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意:打漩涡的水,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引申指深、深厚。
浧:满。迵:迵迭,洞彻,通达。湛:完全浸没在水中,浸没。
帝: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释义:

  连接母到繁荣的万物(大象),或出发点到目标,就是道。
道,牢扣中而用之,有对(知、物、人、社会等)矫正,就是盈满。
由中向外,打漩涡的水(球)的样子,这个中心好像万物之宗。万物聚集于中(如百川到海),也就是归宗时,一切彼此相刑而相互矫正:互相挫掉彼此的尖锐之处,解除彼此间的纷争,进而相和于中(球心)散发出的光,同于中(球心)之尘(精,最细微的本质)。

那个球心一样的起始点(天下母)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样子,好似可能存在。
我不知球心一样的起始点是谁之子,好像“帝之先”。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