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馬蹄聲起馬蹄聲落:漢武帝為啥與強悍匈奴殊死對壘

馬蹄聲起馬蹄聲落:漢武帝為啥與強悍匈奴殊死對壘

(1)為何與強悍匈奴對壘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漢武帝發動對匈奴戰爭的時代背景和深層原因。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的邊患永遠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這頭來自北方的雄狼,自從野心勃勃的冒頓單於訓練死士殘酷弒父篡位之後,更加強化了這種軍事擴張的血腥性,當時冒頓單於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建立了足以與大漢相抗衡的統壹匈奴,隨時都想和漢朝兵戎相見。漢高祖劉邦還差點在“白登之圍”中死翹翹,敗在如狼似虎的冒頓單於手裏,要不是陳平詭異的“圖畫美人計”救駕的話。由於其時力量不足以蕩平強大匈奴,西漢王朝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以美女大腿換取和平,減輕邊境壓力。

既然說到冒頓單於,在此不如插敘壹下他是如何成功弒父篡權的。

西漢初年,強大的匈奴內部便有了內憂,因為統治集團之間為了權力而相互傾紮內訌不斷殺紅了眼。頭曼單於的兒子冒頓早就有弒父繼位的野心。

於是,他組織了壹支敢死隊,作為自己奪取最高權力的別動隊,日夜加班加點進行超強度超負荷甚至超人體極限地進行特種訓練。這些人當然大都是亡命之徒,因為冒頓就是壹個權力狂徒,他在訓練他的特種部隊時有壹個很獨特很霸道的的軍令:“我告訴妳們,在訓練期間壹切聽從指揮,也就是說我射哪妳們也射哪,否則軍法侍候。”

第壹次,他向自己心愛的戰馬射擊,壹些部下很愕然,以為是冒頓在開玩笑變相考驗自己,並不起手射擊,最後沒射擊的全被射死。

第二次,冒頓又把箭頭對準自己的愛妻,這次很多人能舉手射擊了,壹小撮沒有照幹的家夥又被幹掉。

終於,有壹次,冒頓和父親外出狩獵,正當父親興致勃勃地射殺那些小動物時,冒頓卻把箭頭對準了父親,這回冒頓的部下全部把箭頭對準了頭曼單於,萬箭齊發將其當成了箭靶,立馬去見小閻王,冒頓也成了新的匈奴王。

基本上,官場官位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參考冒頓的有效方法,學會了心狠手辣煉冷如鐵,再加上點面厚心黑,以及必要的政治技能,那麽妳也基本上能在染缸似的官場立足了。

如此嗜血為了權力什麽都幹得出來的冒頓單於,當然為了利益和漢朝死磕,他的子孫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換句話說也可堪稱是壹部永不歇止的“軍事機器”,劉徹和他們的巔峰對決也只是時間問題。事實上,在不喜打仗窮折騰、推崇“無為而治”的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大漢和匈奴就發生零星戰鬥,有時投入的兵力還很大,只不過是沒有真正打起來而已。

而經過文帝、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積累了巨額財富(史書曾載其時糧食吃不完爛掉,錢用不完穿錢的繩子也爛掉),並有了和強大匈奴叫板的實力之後,很認同天才少年賈誼的強硬邊疆政策、不喜屈辱“和親”的也有點好戰的年輕氣盛漢武帝,就已經是磨刀霍霍想和匈奴單挑,壹決雌雄了。與此同時,經過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後,政治上也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諸侯王沒有了和中央叫板的實力,國內相對穩定,沒有了分裂勢力牽制的漢武帝,更加想主動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以壯國威、軍威,並壹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
所以,上任伊始,漢武帝就對軍事打擊匈奴躍躍欲試。史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之後,就毅然決然宣布廢除從曾祖劉邦以來屈辱的“和親”政策,不想再以委曲求全來換取生存空間,而是代之以鐵血橫掃匈奴,“壯飲胡虜血”,壹雪前恥。
基於戰爭的需要,漢武帝旋即進行了積極的軍事部署和人員安排,當時皇帝委派對付匈奴很有經驗的“飛將軍”李廣等名將集結邊郡要塞,加強騎兵部隊的建設,以便隨時吹響攻擊匈奴的沖鋒號。
到了公元前138年,完成必要軍事集結的漢武帝即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除了想打通西域,最大的目的和著重點還是在軍事打擊匈奴上,也就是通過聯合西域的大月氏,斷其右臂,前後夾擊匈奴,讓匈奴腹背受敵,遠交近攻,用兵指向性很強。
總之,經過壹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的不懈努力,到漢武帝時代,對匈奴用兵的各方面條件已經趨於成熟,只差九五之尊的壹聲令下了。

(2)馬邑之戰:竹籃打水空歡喜

馬邑之戰正是這壹系列軍事部署的產物,也吹響了帝國反擊戰的沖鋒號,它也是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第壹次戰鬥。

事情起於公元前134年匈奴向漢帝國的“和親”請求,通過這次和親,漢帝國設計了壹次“誘敵深入”的伏擊戰。

因為這次的和親已經調了個個,不再是之前為了息事寧人的委曲求全,而是匈奴人低姿態的“高攀”,向大漢釋放善意,伸出的橄欖枝,因為此前漢武帝就曾高調宣布廢除“和親政策”,皆因腰板硬朗了的緣故。及至接到匈奴人的和親請求(這回是匈奴求而不是大漢主動送),漢武帝便牛氣十足地命群臣商議這美女還該不該送給匈奴,壹時間也是群情激昂,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也分個不送派和主送派什麽的。

不送派以大行令王恢為代表,他慷慨激昂地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原因就是即使送再多美女,貪得無厭的匈奴人還是屢次背棄盟約不斷擾邊,送了也是白送,不如不送;而另壹大臣韓安國(禦史大夫)為主送派代表,他的理由是匈奴仍然兵強馬壯,大漢還沒有足夠的軍力來消滅它,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還是先奉行“和為貴”,繼續送美女籠絡,群臣們還有很多人表示支持韓安國。不知什麽原因,這回強硬的漢武帝卻聽取主和派的意見(是不是另有所圖麻痹敵人也暫時存疑),決定掛起自己的強硬政策,繼續與匈奴和親,送上惹火美女。

果然,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也有了壹點“兵不厭詐”的況味,令人懷疑漢武帝當初答應和親的初衷。

公元前133年,雁門郡馬邑縣富商聶壹(據說是壹個“雙重間諜”),先是誘惑匈奴單於說自己願意做內應,讓匈奴來攻打馬邑。然後又通過主戰派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遊說,要趁匈奴剛剛與漢朝和親沒有防備之心,設伏兵突然襲擊來犯匈奴,即可出奇制勝。王恢怕漢武帝下不了決心,還特意向他講授了戰爭史,用戰國時期的弱小代國北抗強胡、南禦諸國的事例來鼓勵皇帝打擊匈奴,順便壹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居然也把漢武帝給說得動心了,雄心勃勃的他旋即精心準備設計伏擊匈奴,打響馬邑之戰。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發動的第壹次對匈奴的大兵團作戰,實際上也是漢朝對匈奴的正式宣戰,也在行動上結束了自漢高祖以來的長期和親政策,自此之後,“武帝長久的禦宇期間,前後執行這樣的戰役8次。”(黃仁宇語)
  
    馬邑之戰是壹場典型的伏擊戰。關於中原軍隊和北方匈奴的軍事對抗,據史料顯示,在漢之前的戰國時,僅有兩次對匈奴用兵的勝利,壹是趙國名將李牧誘敵深入圍而殲之;另壹次就是後來冤死的秦國名將蒙恬率30萬秦軍北擊匈奴,大破之,其余的都是防禦為主。漢武帝此次用了李牧的誘敵深入計,可惜功敗垂成。
馬邑之戰並不復雜,它是如此展開的: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精兵30萬,由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等將領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設伏,單等被誘騙的匈奴人進入漢軍包圍圈壹舉殲之。
為了萬無壹失,漢武帝還有意派遣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領兵3萬迂回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以便從旁斷其後路,襲其後勤供應線,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要除惡務盡的樣子(這本身也是王恢給皇帝獻的計)。
布好了口袋,就單等用計引誘敵人往裏鉆了。
於是,間諜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逃到”匈奴見軍臣單於。然後,聶壹以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欺騙軍臣單於說,他手下有數百死士,能斬殺馬邑縣令、縣丞,獻城歸降,到時全城牲畜和金銀財寶也盡歸匈奴所有,而且也沒有什麽苛刻的附加條件,只要求匈奴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追剿。
有這等好事等著匈奴人,軍臣單於早已心花怒放,發財美夢也相對降低了單於的智商,甚至於不想用點腦筋來想想這是不是壹個“局”,誠所謂成語所雲利令智昏是也,反正軍臣單於壹聽到聶壹的話,十分歡喜,立馬就同意了他的計劃,除了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還派使者隨同聶壹先潛入馬邑,單等剮了馬邑縣令,然後大舉進兵。
聶壹返回馬邑後,就與縣令密謀,以斬殺死囚來假冒縣令、縣丞,割下首級掛在城門之上,冒充為縣令、縣丞頭顱,然後讓匈奴使者“參觀”,讓其信以為真(反正使者也不認識縣令),同時催促匈奴趕快進兵,不要錯失良機,雲雲。
軍臣單於接報後,大喜,金銀財寶和美女正在向他招手呢,於是立馬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當匈奴大軍來到距馬邑縣城百余裏的地方時,卻因為壹點小事情改變了整個戰役的走向,始料不及。
因為很有戰鬥經驗也善於觀察戰爭形勢的軍臣單於發現沿途雖有牛羊遍野,悠然吃草,卻無人放牧,這壹異常情況引起了警惕性很高的軍臣單於的懷疑,善於見微知著的他立馬判斷出此中壹定有詐,估計是漢人“堅壁清野”單等我們入局,於是下令停止急行軍,還派人攻下壹邊防小亭,俘虜了漢雁門郡的尉史,以了解情況。
在嚴刑威逼下,終於漢尉史為了活命,只得將漢軍的設伏計謀全部和盤托出。軍臣單於聽後壹驚壹詫的,然後轉憂為喜,驚的是差點因為貪心而全軍覆沒,喜的是終於老天有眼,命不該絕,得到尉史知道實情而不上當,高興之余還喜孜孜地封漢朝尉史為“天王”,然後下令立即撤軍。
匈奴人壹撤軍,也宣告了漢軍計謀的破產,其時有點不甘心的漢軍還追到邊塞,因為追不上,也只能全軍撤回,無功而返。而想側擊匈奴的王恢,因為思忖敵不過匈奴主力,也不敢貿然出擊,最終是灰溜溜退還,壹無所獲。
馬邑之戰由此結束,沒能打起來。當然,即使是因為偶然因素失敗了,馬邑之戰還是被賦予了多重歷史意義,在這方面決不會是“壹無所獲”。
雖然馬邑之戰因為壹個小細節(為什麽不假裝派幾個人看壹下牛羊呢?真是百密有壹疏,傳忌之道沒到家)功虧壹簣,漢朝沒有占到壹點便宜,但這卻不意味著壹點意義也沒有,因為這好歹也是漢朝對匈奴的第壹次正式宣戰,不管結果如何,都是漢武帝主動打響對強大匈奴的第壹槍,從此揭開了波瀾壯闊的對匈奴反擊戰的序幕,其歷史意義不可小覷。
關於此事,有歷史研究者還曾進壹步假設,如果馬邑之戰能旗開得勝,匈奴10萬虎狼之師被大漢30萬大軍圍殲,從此換來二十年的邊境平安,放慢了防務,不再舉全國之力對匈奴窮追猛打,讓匈奴人有喘息機會,那麽進行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之後的匈奴最終還是西漢的最大威脅。
最重要的是,馬邑之戰給很想建功立業的鐵血皇帝漢武帝上了壹場最生動的戰爭課,那是任何軍事理論家也不能親自授予他的。因為正是馬邑之戰的失敗,使漢武帝明白了用步兵被動防禦,根本不能解決來無蹤、去無影的匈奴騎兵的靈活作戰方法和持續騷擾,只有改變戰爭手段,實行新的軍事變革,也就是以強勁的漢朝騎兵主動出擊,深入敵國和他們正面交鋒(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規模殲滅敵軍的力量,跳出此前的戰鬥舊模式,才能徹底改變西漢自立國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創了漢朝“長途奔襲”的新戰法,湧現出了衛青,霍去病等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鐵騎名將,鐵馬冰河踏過之後,便是曾以騎兵自傲的匈奴人的噩夢,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勢,成就了漢武帝的“蓋世武功”,留下了史上最流光溢彩的大漢盛世傳說,雖然此中也留下了李廣難封、蘇武牧羊的以悲涼為基調的歷史典故,不過主旋律始終嘹亮豪邁,令萬世景仰。
“馬邑之圍”失敗後,漢武帝只好讓主戰派代表王恢當“替罪羊”,王恢被迫自殺謝罪,背了“黑鍋”,甚至於求王太後通融也沒用,必須要有壹個出來扛這失敗的責任,好向民眾交待,以平息大眾輿論,不過王恢以自己的血喚起了皇帝的用兵決心,從此漢朝鐵騎踏上匈奴國土,壯飲胡虜血,不亦快哉!

(3)名將世家橫空出世

那麽,衛青,霍去病何許人也?衛青,霍去病後來都成了皇親國戚,衛青是皇後衛子夫的同母弟,而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可謂是壹門皆豪傑是也。關於這,還有壹段好的故事呢。
據《資治通鑒》記載:上祓霸上,還,過上姊平陽公主,悅謳者衛子夫。子夫母衛媼,平陽公主家童也;主因奉送子夫入宮,恩寵日隆。陳皇後聞之,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
從以上這段文字,就知道作為歌伎的衛子夫得到風流倜儻、金屋藏嬌的漢武帝的臨幸純屬偶然,出身低微的衛子夫,能成為後來漢武帝整肅後宮的“最利砍刀”是運氣好的緣故,卻由此催生了漢朝名將的壹系列“連鎖反應”。
這個的大概故事是,大約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三月三”節,皇帝到霸上舉行祓除儀式(開春祭典),回途中順便去探望自己的姐姐平陽公主(公主的老公平陽侯曹壽是開國功臣曹參的曾孫),敘壹下舊,增進壹下感情,不料卻由此讓漢武帝的後宮大亂,皆因平陽公主也是壹個很有政治謀劃力的皇族女人,於是從此改變了皇後陳阿嬌的命運。
平陽公主因為見到自己的姑姑劉嫖因獻女給自己侄子皇帝做老婆而地位顯貴之後,也有心學學姑姑的手段來取得顯貴地位,所以平時就有心在封地搜羅各色美女以獻給皇帝弟弟,這不,弟弟還自己送上門來了,於是不失時機地在酒宴上展示侯府的各色美女取悅弟弟,而當楚楚動人的歌女衛子夫出場時,剛潤喉清唱幾嗓子,就給了風流倜儻的漢武帝眼前壹亮的感覺,直勾勾地看著衛美女,聰明的平陽公主知道有戲,於是在弟弟去衛生間時,機靈地派出衛子夫前去“照應”,這壹去就是半晌,也玉成了壹段佳話,受到皇帝臨幸的衛子夫從此跟隨入宮,經歷了壹番磨難,終於成了皇後。
衛子夫在宮中的日子當然不會很太平,就因為壹個善妒的阿嬌,當然是鬥個妳死我活的,阿嬌還為此尋死過幾次。
話說衛子夫的母親衛媼,是平陽公主家的奴婢,衛媼和平陽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也就是衛子夫的同母弟,衛青長大後在平陽侯家中當騎奴,很有點能力和軍事天才,當時也交了很多道上的朋友。
因為怕衛家勢力坐大,於是大長公主劉嫖就夥同女兒阿嬌,綁架了當時還未成氣候的、後來打敗強大匈奴的名將衛青,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殺掉,幸得衛青的好友騎郎公孫敖和各位勇士幫助他越獄給救了出來,免遭殺害。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漢武帝得知衛青的不幸遭遇後,怒不可遏,原來對沒有子嗣的阿嬌皇後就有意見(因為竇太後的緣故隱忍了壹陣子),從此就更加冷落自己的皇後表姐。與此同時,衛家因禍得福,大難不死的衛青火箭式升官,又是侍中又是建章宮的宮監,不久升任太中大夫,賞賜上千金的。漢武帝還正式冊立衛子夫為夫人,地位直逼皇後。
俗話說,壹人得道,雞犬升天,衛家也由此多有賞賜,衛子夫的兄弟姐妹基本上都得到升官發財的機會。尤其值得壹提的是,衛子夫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大官或者官二代,壹個嫁給太仆公孫賀(後為丞相),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她和平陽府家人霍仲孺私通而生霍去病),嫁給了計王陳平的曾孫陳掌,陳掌由此升為詹事,光宗耀祖是也。
於是,漢武帝的兩大名將衛青和霍去病都和衛子夫沾上了親戚關系,也正是這兩個深入虎穴的大將,讓匈奴人聞風喪膽,成就了漢武帝的千古武功。
正因為立心要同匈奴決壹死戰、成就壹番絕世武功的漢武帝的銳意軍事改革,精心組建皇家騎兵,加上衛青和霍去病等猛將的橫空出世,為橫掃匈奴準備好了物質條件和幹部基礎。
如狼似虎專搶別人東西的匈奴人差點被人“關門打狗”全軍覆沒,惱羞成怒之余,從此也絕了和親之心,既然已經卯上了勁,那就甩手大幹,大家開打吧。所以,匈奴人常常騷擾漢朝邊境,進攻要塞,小仗打個不斷,盡管此中需要中原物資的匈奴人仍然保持和漢朝的邊貿交易。
面對咄咄逼人的匈奴軍隊,“帝國雙璧” 衛青和霍去病兩甥舅正好有了“表演時間”,從此推上了歷史前臺。
也正是在剿滅匈奴的偉大反擊戰中,在此種重要交戰平臺上成就了衛青的威名,由騎奴變成大將軍(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位於丞相之上),堪稱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而霍去病也據此“封狼居婿”,聲名遠播,留下壹串傳奇。尤其是衛青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殲敵七百,由此打破了自漢立國以來“逢匈必敗”的魔咒,終於治好了“恐匈癥”(中國足球居然也曾有壹個“恐韓癥”),並由此開始了其光輝燦爛的七戰七勝神話,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於(軍臣單於之弟),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現在想來還激動人心。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戰無不勝的匈奴人又耀武揚威地揮兵南下,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懷來縣),在那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面對匈奴的惡行,上次在馬邑因為保密工作做得不到家功虧壹簣的漢武帝,早就憋足了壹股勁,要和匈奴大幹壹場,以掃積郁。
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果斷地任命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並寄以厚望,擊退匈奴。這次用兵,漢武帝還煞費苦心地兵分四路。衛青從上谷郡出兵,騎將軍公孫敖從代地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引人註目的飛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他們手中各帶壹萬精騎,合圍屯兵在邊貿市場附近的匈奴軍隊。結果除了首次出戰的衛青高奏凱歌,直搗龍城(此是匈奴人祭掃天地祖先的聖地),斬敵 700人,打破了多年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歷史意義非常重大,也大大鼓舞了漢人的鬥誌。“騎奴”衛青的軍事天才也令皇帝眼前壹亮,從此衛青壹路凱歌戰果累累。
只可惜另三路漢軍卻兩路失敗,壹路無功而返。公孫賀空手而回,公孫敖損兵七千,最丟臉的居然是很會打仗有“飛將軍”美名的李廣,他不僅敗得壹塌糊塗,甚至於作為主將的他居然還被匈奴人活捉了,這就糗大了。
曾經把匈奴人戲耍得灰頭土臉的李廣,最後靠裝死麻痹敵人,才機智地奪得匈奴人坐騎,打馬狂奔逃回漢國,要多狼狽有多狼狽。這樣的“戰績”,難怪唐朝詩人王勃也曾留下“李廣難封”的慨嘆,畢竟妳是壹個實打實的敗將也,無話可說。
其實,李廣雖然很會打仗,也很受士兵的擁戴,卻不大會“治軍”(相對於正統而言),幾乎是“軍民魚水情”官兵平起平坐,妳拍我胸脯我拍妳大腿,大家愛幹什麽就幹什麽,其樂融融,沒什麽紀律可言,李廣壹生與匈奴軍隊大小戰鬥70多次,威振敵膽,卻難封侯,最後還以最悲壯的自殺了卻殘生,大概和他的治軍模式有關。
有人曾總結了李廣壹生倒黴的深層原因,大致是生不逢時、運氣太差、性格缺陷,最終被競爭對手擠兌,又被對他觀感不是很好的皇帝摒棄,最重要的壹點可能就是太追求戰鬥的隨心所欲,常常別出心裁,輸在了沒有紀律和毫無章法上,就像跳水運動員追求高難度動作常常招致失敗壹樣(比如說他常常竄到敵人眼皮底下才放箭,果然也有百發百中的效果)。
據《資治通鑒》報道,就在馬邑之戰的前壹年六月,其時駐守雲中郡的李廣,突遭免職,大概和他帶兵的標新立異有點關系,同時被解除軍職的還有另壹名將程不識,他那時駐守雁門郡。
這兩位仁兄帶兵套路正好相反,李廣行軍布陣沒有固定編制和行列陣勢,總是強調臨場發揮及隨機應變,也大都有點效果。
總之李廣用兵,很喜歡標新立異,別人用過的都不想用,他總是喜歡選擇水草肥美的地方駐紮下來,然後人人自便,形同放羊,近於流寇,妳就是賭錢也無所謂,而且夜間也不設崗哨(除了在遠處派監視敵軍的偵察哨兵),軍中文書也簡單至極,形同虛設,卻很少出事;而另壹名將程不識剛好相反,強調紀律,講究程序,常常加班加點,防備不懈,也沒事發生。程不識曾煞有介事地比較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戰法,各有利弊,最終的結果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廣,而且士兵們也更加願意跟隨李廣作戰,就圖那份自由自在。
為此,歷史牛人司馬光曾評價李廣的戰法是兇多吉少。這從李廣壹生的坎坷從軍經歷可見壹斑。壹生歷文帝、景帝和漢武三帝,終生與匈奴作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讓匈奴畏懼如虎的猛將,最終還是因為用兵飄忽經常出現狀況,而在漠北之戰中迷失道路,失期未能參戰,因怕受審對質憤愧自殺,讓人扼腕長嘆。
對於李廣的“超常規”用兵,司馬光曰:《易》曰:“師出以律,否臧兇。”大意就是說,軍隊壹出動就得有嚴格的軍紀約束,否則不論勝敗都是兇多吉少。李廣倒好,率兵作戰總是紀律松弛,人人自便,沒有言必出行必果,始終都會有偏差甚至招致失敗。
如果只靠李廣的奇才,庶幾可能獲勝,但如果要把之推廣開來,那就會貽害無窮!因為說到底,人的本性都好逸惡勞,如果沒有嚴格的軍紀,那麽沒有如李廣這種能鎮得住場面的軍神時,勢必因接近禍害時自亂陣腳,不能形成有章法的陣勢而遭致失敗。
所以,即便程不識治軍嚴苛煩擾,至少打仗會有章可循,進退有據,不會亂套,即使打不了勝仗,還可以保證不失敗或敗得壹塌糊塗;但如果用李廣的方法,卻很少能避免全軍覆滅的結局,得不償失。
總之,雖然跟著李廣打仗很靈活,很隨心所欲,很爽,卻因為太飄忽沒有章法,也比較容易大起大落,有時輸得主帥都被俘虜,公元前129年的這壹次戰役他被匈奴活捉逃回之後,還差點被軍法處斬,最後用錢贖罪才削職為民,逃過壹劫,便是明證。
為什麽同是身先士卒愛兵如子,出身低微的衛青就能總是打勝仗?皆因衛青是壹個視野開闊、眼界奇高的軍事天才,除了有勇有謀,還有常人所沒有的全盤統籌能力,進退有據,終成大器。而李廣,雖然仗打了不少,卻太飄忽,最後壹役甚至漢武帝不準他正面對敵,也反襯出了漢武帝的知人善任,是英明皇帝。
總之,在衛青首次出征,就直搗龍城打破匈奴不敗金身之後,接下來就是匈奴人的不盡惡夢,在經歷了十年的窮追猛打之後(後來衛青還七戰七捷),於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戰勝匈奴伊稚斜單於,驃騎將軍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封狼居婿山為止,從此徹底解決了匈奴之患,也讓漢武帝立下萬世景仰的“絕世武功”,可謂是大快人心,所謂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也在漢武時代得到切實落實。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