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佛教文化故事 : 忍辱與忘恩負義

佛教文化故事 : 忍辱與忘恩負義

佛教文化故事 : 忍辱與忘恩負義

「忍辱」是菩薩要到達解脫的彼岸所必須修學的第三個課題,也就是忍辱波羅蜜,波羅
蜜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忍辱波羅蜜分為生忍、法忍、無生忍、無生法忍
等四種忍。下面是一則有關生忍的故事,就是對於眾生不好的行為、不合理的對待能夠
安忍,故事中的獼猴,有著非一般人所能有的忍辱胸襟,也因此而後來得以成就佛道。
      
從前有一隻獼猴,勇敢力大勝過同輩,聰明智慧也超過人類,而且心懷慈悲,
常常想救助眾生。這隻獼猴住在深山裡,有一天牠爬到樹上採集野果,遠遠地看見有人
墜落山谷,好幾天都在谷底哀號著:「救命啊!」獼猴聽到哀號聲,難過地流下眼淚,
心想:我立誓願要成就佛道,不就是為了拯救苦難的眾生嗎?今天如果不把這個人救出
來,他一定會耗盡力氣而死!於是獼猴來到山谷底,揹著墜谷的人,抓著崖壁上的雜草
慢慢往上爬,爬上去之後,將此人放在平地上,指示出去的道路,並對他說:「回到你
的住處,千萬不要作壞事。」獼猴因為救人脫困費盡了力氣,疲憊地躺在地上休息。被
救起的人心裡想:被困在山谷時非常飢餓,現在出來了也一樣飢餓,這和困在山谷底有
什麼差別呢?我應該把這隻獼猴殺了來吃,不就可以救自己的性命了嗎!於是拿起石頭
搥打獼猴的頭部,獼猴立刻血流滿地,驚嚇地從地上要站起來,因暈眩而跌靠在一棵樹
旁,但心中沒有怨恨,反而憐憫哀傷此人懷有惡念。獼猴心裡想:這個人不是我所能度
化的,希望他未來世能經常值遇諸佛,信受奉行諸佛的教化而得度,生生世世不要再如
這一世般心懷惡念。那隻獼猴就是因地時的 釋迦牟尼佛,受困山谷裡的人就是提婆達
多。

   恥辱是世人最難以忍受的,若非廣大的悲憫心和寬大的胸懷,是無法安忍的。
但必須如此修忍辱行才能成就佛道。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