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熟背唐詩300首,為何不會叫媽媽

熟背唐詩300首,為何不會叫媽媽

熟背唐詩300首,為何不會叫媽媽



3歲的小J來到診室,他跟著媽媽不停地背唐詩,可對醫生的指令卻置之不理,對診室的積木、畫筆、玩偶、拚板也沒什麼興趣。小J的媽媽反映,小J幾乎能把一本唐詩三百首背出來,可是卻很少主動叫媽媽,在幼兒園也不會和老師小朋友打招呼,不能跟從音樂節律做操,不知道遵守課堂紀律,常常一個人亂跑。
經過病史采集、面診觀察和測試評估,初步診斷小J為”孤獨症譜係障礙“。
所謂孤獨症譜係障礙,就是孤獨症或者自閉症的學名。孤獨症和自閉症的概念是一樣的,這兩個名詞大家一定不太陌生,近幾年在媒體出現得很多。因為近十年的研究發現,孤獨症的發病率達到了1%左右,並非以往認為的是罕見病,而孤獨症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不良影響是長期深遠的,所以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作為一個先天性腦發育疾病,孤獨症的性質並未為大眾所熟悉和了解。很多人誤以為孤獨症是性格的問題,是養育方式不當導致的。而實際上,孤獨症是先天的,是生理的缺陷,和怎麼帶孩子並沒有太大關係。科學家通過精細的儀器掃描發現,孤獨症患者的大腦皮質與正常人的確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分子醫學也證實了有上百個基因異常與孤獨症的發病相關。但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異常,還真沒有研究清楚,只能說可能和孕期及圍生期的母體及環境的不利因素有一定關係。

可見,孤獨症兒童有一個特殊的大腦,他們往往難以把感知到的信息和感受作為一個整體來整合和分析,停留在他們大腦中的只是一些聲音、圖像和感受的碎片,加上他們的感覺體係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又特別敏感,幾乎能夠感知一切外界環境中的微小刺激,所以各種感受刺激就在腦中炸開了鍋、亂成一團。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孤獨症兒童經常出現自己打自己頭、尖叫、機械重複的身體活動以及固定刻板等混亂、怪異的行為了。因為他們的大腦缺乏整體思維,所以難以產生真正有意義的語言,也不能理解別人的語義和當前的語境,只能用這些怪異行為來排解過多刺激感受帶來的不適和煩躁;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我們世界的常規,所以總是通過固定刻板行為如固定的路線不能變通、固定的做事程序不能更換來自定規則,讓自己得以從混亂中解脫。
語言問題是普遍存在於孤獨症患者中的。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語言是指用於表達自己意圖和回應對方意圖的聲音或文字,也就是語言一定是有溝通功能的,是出於溝通的需求而產生的。像小J這樣的熟背唐詩,達不到自我表達和回應他人的目的,只是聲音和文字的簡單堆砌和機械重複,所以不能算有功能的語言。很多孤獨症患者像小J一樣有重複言語、鸚鵡學舌的表現,並多伴有奇特的語音、語調和顛三倒四的語法,也不知道在合適的場合講合適的話,更不能和他人對話。叫“媽媽”,需要兒童能夠識別媽媽的面孔,把面孔與單詞聯係起來,並且理解叫了媽媽,媽媽就會關注自己,就可能會滿足自己想要的,通常在1歲的時候,兒童可以達到這樣的視覺感知和理解能力,加上生活語境的刺激,開始叫出了第一聲有意識的”媽媽“。而會背唐詩的小J,雖然機械記憶很好,但他的語言理解和感知能力顯然還沒有達到1歲的水平。

不少孤獨症患者確實有一定的特殊才能,比如被譽為“中國雨人”的周瑋僅用了一分鍾時間就完成了三道有乘方的計算,有16位數字的14次開根號計算題,但日常生活卻不能自理;英國自閉症男孩伊桑·沃馬在學齡前就能出色地演奏比利·喬爾的《鋼琴師》。這就告訴我們,孤獨症不等同於智障或白癡,他們的大腦功能可能存在著發育不平衡。雖然大多數孤獨症患者並沒有突出的天賦,智力都是落後於平均水平的,但是幾乎每個患者都有著異常敏感的感知能力,尤其在視覺上占有優勢,能像照相機一樣記住看到的每個細節。這一優勢加上刻板的特征是孤獨症康複訓練的基礎。“結構化訓練”就是利用大量的視覺提示如圖卡、標識或實物,結合固定的環境、固定的時間來幫助孤獨症兒童以圖像和環境設置為中介來理解主流人群的語言和規則的。
長期規範化的訓練是唯一大樣本研究證實可以改善孤獨症症狀、幫助孤獨症患者融入社會的方法。因為病因不明,尚沒有特效藥物或理療措施可以徹底治愈孤獨症。
早期發現、早期乾預,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孤獨症患者恢複到接近正常人群的水平。
如果發現1-2歲的兒童語言發育落後、目光接觸少、不聽指令、行為刻板或興趣怪異,請盡早帶兒童去專業機構評估。
如果看到周圍有這樣的兒童和他們的父母,請不要付之嘲笑和冷漠,他們真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本文作者:朱雍雍
簡介:朱雍雍,兒科主治醫師,擅長兒童心理問題如多動症、感統失調、學習障礙、孤獨症、抽動障礙、情緒問題以及親子關係、兒童行為偏差的諮詢和指導。





文章來源: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TOP

他們真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