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歷史與空間:中華第一古石塔——四門塔

歷史與空間:中華第一古石塔——四門塔

朱文興  我第一次聽說四門塔,始自柬埔寨王國前國王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的來訪。1972年,我在濟南老城區的一所中學教書。6月底,學校通知說,今年暑期不放假,帶領學生演練歡迎外賓儀式,9月份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濟南,屆時師生們要去夾道歡迎。同時得知,西哈努克親王要朝拜四門塔。我知道,親王年輕時深受佛教文化熏陶,還按柬埔寨傳統曾經出過家。他要拜四門塔,足見這塔在佛教界的影響。從此,四門塔開始入駐我這個大學畢業後剛來濟南的江南遊子心中。但那時「文革」還在進行,四門塔不對國人開放,又沒有長途汽車相通,我手頭也拮据,所以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了。  我第一次看四門塔是1978年11月初,作為山東省教育工作會議的工作人員,隨與會人員去參觀。早飯後,我們乘坐大巴出發, 32公里的路程走了近兩個小時,到四門塔快10點了,這還要感謝西哈努克親王,要不是六年前為準備迎接他搶修了進山的公路,我們還不知幾點能到。當時四門塔仍處於關閉狀態,沒有導遊這一說,只有自己看,由於中午還要趕回市區用餐,只好走馬觀花。珍貴的文物古跡看得太匆忙,美好的自然風光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11月初在濟南市區已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季節,但在四門塔這個山窪裡卻陽光和煦,溫暖如春,山風夾著蒼松翠柏特有的清香徐徐襲來,令人神清氣爽。塔西部的一個小山窪裡,還有一大片茂密的竹林,面積超過百畝,號稱「江北第一竹林」,是柳埠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湧泉」就在竹林深處的山坡上。噴湧不息的泉水注滿泉池後,緩緩溢出池外,涓涓淌入林中。這裡地處泰山東北背陰處,屬季風氣候,山陵地形,充沛的雨量,濕潤溫暖的小氣候,使這片竹林在初冬時節依然竹葉青翠。在竹徑中穿行,我彷彿回到了故鄉,回到了童年,小時候與小伙伴在村後竹林中爬竹竿、捉迷藏的情景霎時浮現在眼前。纖塵不染的空氣,潺潺流淌的山泉,鮮艷芬芳的野花,如入世外桃源,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我第一次細細地欣賞四門塔的文物古跡,是在2003年一個初春。因公路修得已遠比過去平坦順暢,早飯後從濟南乘汽車50來分鐘就到了四門塔。沿著松柏覆蓋的石頭台階拾級而上,首先來到四門塔的南側。四門塔坐北朝南,背靠青龍山,面向一片遼闊的梯田。這座古塔建於隋朝大業七年,即公元61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修繕時曾在塔心柱發現舍利,比轟動海內外的西安法門寺發現舍利子早15年,只是由於當時正值「文革」,這一重大發現不作報道,以致鮮為人知。  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造型非常簡潔;四個面上有四個門,四門塔因此而得名。四門塔用當地的堅硬青石雕琢而成,歷經千年風雨仍未被風化,不僅在佛教界彌足珍貴,而且是我國古代石質建築的典範之作。瞻仰著這座古塔,我不禁想起了我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1936年6月,在河南考察洛陽的龍門石窟、開封的繁塔、鐵塔等古蹟之後,35歲的梁思成和32歲的林徽因夫婦從開封到濟南,一下火車便步行直奔位於南部山區的四門塔。實地考察後,梁思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古塔,是在其傳統多層結構之上覆以印度窣堵坡樣式的有趣結合。神通寺四門塔是這種融合樣式最早和最簡潔的實例之一。它在中國古塔的演進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此,四門塔進入了梁思成先生所著的《中國建築史》,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據一席之地。  四門塔四個門內的平台上,各有一尊1.4米高的石佛。據佛經記載,世界分為四個方位,每一個方位都有一個大智大勇的佛掌管。四門塔的佛像正是按這一記載佈置的。南門內的佛叫南方歡喜世界保生佛,西門內的佛叫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北門內的佛叫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東門內的佛叫東方香積世界阿佛。這四尊佛像鑿刻於東魏武定二年,即公元544年,比四門塔還早60多年,是寶貴的佛教文化珍品。我注視著阿佛頸部的一道裂縫,不由得想起一段既令人心痛又讓人感動的往事。1997年3月,四門塔東門內阿佛的佛首被不法分子盜走,幾經輾轉,經香港流失到台灣。法鼓山佛教創始人聖嚴法師獲知後,主動贖回,歸還大陸。2002年12月15日 ,在歡送佛首回歸濟南的儀式上,聖嚴法師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基於飲水思源的道理,這尊佛首出自中國大陸,就應該回到那裡。我凝視著流失境外5年後回歸故里的阿佛,禁不住對佛學大師聖嚴法師敬仰不已。  四門塔的北面有一棵「九頂柏」,因主幹上長出九根粗大的樹枝而得名。這棵植於隋代的千歲柏,不僅至今仍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而且還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據傳當年隋煬帝楊廣做皇帝前曾在這棵樹下許願要當上皇帝,後來果然靈驗。如今,許多遊人和周圍村民都喜歡在這棵古柏前許願,期盼自己好夢成真。  離開九頂柏沿山坡西北側的小道下到山谷中,一座巨大的石碾盤十分引人注目。碾盤直徑6米 ,碾砣重10.8噸,有「天下第一碾」之美譽。1600多年前,來自京兆的高僧朗公在這裡建了朗公寺,親自做過主持,僧人最多時曾超過500多,成為當時齊魯大地上的佛教中心。隋開皇三年,被隋文帝楊堅改名為神通寺。這個大碾盤就是當年專供眾多僧人碾米用的。清末一把大火,神通寺燒為灰燼,但院外眾多珍貴的文化古蹟安全無恙。  過了碾盤向西走,有座磚石結構的古塔,塔基塔身始建於唐代,而塔頂則建於宋代,為磚砌重簷。塔高約10.8米 ,塔身的四個面是四塊長方形的石板,雕有龍和虎等圖案,故名龍虎塔。塔身上所有的雕刻栩栩如生,展示出與四門塔所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與石雕藝術風格。龍虎塔西邊的墓塔林,是金代以後神通寺歷代高僧的墓地,現存墓塔46座,墓碑15座,是全國現存規模較大的石塔林。其中元代泰定三年「清惠明德大師敬公山主壽塔」,明代嘉靖五年「成公山主塔」,呈現漢代闕式風格,在我國現存石塔墓林中僅見,深受考古專家重視。  出塔林沿白虎山腰間小道向南走,是千佛崖造像。整個千佛崖南北跨度達65米 ,高數十米,有大小窟龕100多個,神態各異的佛像210多尊,大都是唐朝初期六十多年中貴族、宅民、僧侶為父母、兄妹、兒女「祈福」而造。1988年同龍虎塔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尊高約1米 、臉龐豐腴秀麗的佛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為其父親祈福增壽而刻。千佛崖的石刻造像大都造型富態、慈眉善目、生動傳神,給人美的享受,是研究隋唐文化和石刻藝術的寶貴文化遺產。  離開四門塔時,已近黃昏。此時,暮色氤氳,梵音裊裊,古塔松風,令我陶醉。這裡樸實無華,我從心裡喜歡。近十年幾乎年年都來,因為大氣磅礡、富麗堂皇的景觀固然能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但像這樣簡約質樸、原汁原味、沒有人頭攢動商業化喧囂的人文自然景觀,更能喚起和熏陶人們內心的清靜和慈悲。

TOP

這又是一座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築了

TOP

需要好好的修繕保護的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