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向《周易》學養生

向《周易》學養生

向《周易》學養生


    養生是對生命的保養。從廣義上來說,養生包括養心、養神、養性、養德、養氣、養身等等。所謂“聖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聖人考慮天下的事情,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生命更寶貴,因為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是人的一切理想、願望和行動產生和實現的前提。先賢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形成了重生、貴生的思想,積極積累和創新養生之道。
    作為中華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周易》中包含著豐富的養生學內容。
    《周易》中的很多卦,都講到養生的道理。

    比如,“頤”卦中說:“頤,貞潔。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這裏的“觀頤”,可以理解為觀察養生之道。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只有正當的養生之道(養正)才吉祥:不僅要自養,而且要用在他養上。“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養生之道是普天下共有的,萬物是天地養育的結果,不管人和物,養生都必須遵循正道,其中一條就是“因時制宜”。如同天地養育萬物,當寒則寒,當暑則暑,萬物得其正道,所以生生不息。“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既講了養德,又講了養身。“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富有靈性的龜就有正當的養生之道。如果看到美食,就放棄自己所遵循的養生之道,兇險。所以,要力戒貪欲,情不可恣,欲不可極。這種節制飲食以養生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來為歷代醫家所繼承。到明代醫家胡廷賢更是指出:“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亦以害生。”
    “需”卦中說:“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意思是說,雲飄于天上未形成雨,只能等待它降下。所謂“飲食以養生,宴樂以養神”,所以君子在這個時候觀其現象而等待,以此養神。這裏就說了養生的關鍵就是一切要順乎天時,明白安然等待的道理。
   “兌”卦中說:“未甯,介疾有喜。”意思是說,及時將小病治癒,是值得慶賀的事情。這實際上是說古人對於治病、防病的態度,正所謂“治未病”,養生要防患於未然,治病固然重要,但是病前預防更為重要。

    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醫家,本身就是養生家。而《周易》與中醫學的關係十分密切。所謂“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中醫的特色——“整體觀念、辯證論治”,這種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方法論,就是來自于《周易》。被尊為“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在總結先秦諸家養生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而《黃帝內經》與《周易》的關係也十分密切。正如明代著名醫家和養生家張介賓所言:“易之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一象一爻,鹹寓養生之心鑒。”易中含醫,醫中含易,易為醫之體,醫為易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易》也可以算是一部養生學專著。
所謂“生生之謂易”,《周易》和中醫都講“生”,中醫通過防病、治病達到求生、養生的目的,而《周易》講“生”的外延則遠遠超出了醫學範疇。
    《周易》以陰陽變化之道分析說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啟示天地人的變化規律,指導人們要以自然法則作為準則來確立自己的行為規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面對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事態能夠知變、應變、適變,從而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達到真正的養生。

    《周易》中反復強調各種人生修養方面的道理,它所貫穿的理念在於:養生不僅僅是“養身”,更是“養德”。德行、心性的提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生。這是《周易》留給我們現代人的養生學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們現代人常常忽視的內容。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