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及文化欣賞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類型及文化欣賞

   一,門阙森森的宮殿建築
  宮殿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建築,是當時社會文化和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和最高體現.
  作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宮殿名稱的內涵有一個演變過程.上古時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見的居住方式.古語道:"古之民未知爲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爲宮室." 在先秦以前,人們經常將"宮","室"連起來使用,而且,"宮","室"可以通用,均指人們居住的場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秦漢以後,"宮"和"殿"開始連在一起使用,並且具有了等級的差別,專指皇帝行使權力和日常生活的場所.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就出現了宮殿建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大修宮殿,建造了氣勢磅礴的朝宮,它與漢三宮(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共同形成了中國宮殿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此後,伴隨著江山易主與王朝更替,華夏大地上掀起了建造宮殿的熱潮.隋朝有仁壽宮,大興宮,唐朝有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以及隨後遼宋金元明清的宮殿,無不氣勢雄偉,規模龐大.然而,令人扼腕歎息的是,這些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大多在王朝殺戮的戰爭中灰飛煙滅,成爲斷壁殘垣,能夠傳世的僅僅是北京明清故宮和沈陽清故宮.其中北京故宮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頂峰.而沈陽故宮從它的規劃布局,建築形式以及建築裝飾幾方面又充分展現了清朝早期建築的特點,尤其是清朝建立者滿族的政治文化與民風民俗,使其成爲中國現存皇室建築群中地位僅次于北京故宮的重要建築.
  在我國古代社會,朝代名稱雖然不同,宮殿布局卻大同小異.《周禮?考工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技術書籍,書中記載都城的規劃時寫到,"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宮爲中心,象征著紫微帝宮,作爲四方之極,統治天下.以王宮爲中心的這種布局思想一直持續了3000多年,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元朝的大都和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都按照這種布局思想而建.
  (一)宮殿布局原則
  1.前朝後寢
  這項原則在周朝時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續下來.前朝在古代稱爲"朝政用房",後寢稱爲"寢居用房".從曆代皇宮建築群的規劃可以看到,帝王處理朝政的殿堂總是建在宮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娛樂部分總是建在後面,明清紫禁城的規劃就是一個典範.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東西兩側對稱布置的文華殿和武英殿,這裏是帝王政治的中心.太和殿是宮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壽誕,命將出征,每逢重大節日接受百官朝賀和賜宴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禮儀.其後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備與休息的場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的殿堂.後寢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後以及宮妃生活起居的場所,如乾清,交泰,坤甯三宮,東西六宮,以及禦花園等娛樂服務性建築.這種合乎實際功能需要的前朝後寢的布局原則成了曆代皇宮營造的基本格局.
  2. 三朝五門
  古語稱宮殿爲"九重宮阙帝王家",這種門阙森森,宮殿重重的宮殿制度形成于周朝初期.《左傳》和《禮記》記載周朝的宮室制度時寫道,在宮室的大門前面有阙.阙是一種高台建築,用于登高遠望,又稱爲宮阙,它是觀察防禦,揭示政令,納取臣子建議的地方;其後有五重宮門,叫做臯門,英門,路門,庫門,雉門,起到壯大威懾力的作用;後有大朝,內朝和外朝三朝.北京故宮的"五門"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門的宮殿布局在禮制上一直被後代皇帝所延續,但是在建築形式上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又有所改變和發展.總之,這種宮殿建制不僅威嚴壯觀,具有強大的震懾力,而且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等級和秩序精神的象征和體現.
  3. 左祖右社
  根據《周禮?春官?小宗伯》記載,"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帝王宮室建立時,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則.宗廟的空間位置應當在整個王城的東或東南部,社稷壇的空間位置則在西或西南部,這種做法一直沿襲下來.現存的北京中山公園名爲"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壇,就是明朝永樂年間營造北京時建的社稷壇.
  4. 中軸對稱
  作爲古典建築的重要代表,宮殿規劃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中軸對稱.古人尚中觀念在宮殿營造上得到嚴格執行,重要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排開,布局嚴謹,秩序井然.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後三宮以及重要宮門,廣場均分布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位于兩側,這種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
  (二)宮殿的文化內涵
  1. 宮殿建築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的衡量標准之一
  根據目前文明史學界形成的共識,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是否進入文明階段有三項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器和宮殿.據此,我國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邁入文明國家行列,成爲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古國.
  2.宮殿是皇權的象征
  作爲建築,宮殿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居住,辦公,遊樂功能之外,還具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是最高政治權威的表征.這種思想最早來源于漢代未央宮和長樂宮的建造.這兩宮建于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的年代,氣宇軒昂,雄偉壯觀.劉邦從前線歸來,勃然大怒,斥責負責督建的丞相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蕭何不慌不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爲家,非壯麗無以重威".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宮殿建築需壯麗宏大以顯示皇天之重威,曆朝曆代的宮殿尤其是明清的紫禁城所要表現的正是這種一代王朝的無上權威與宏偉的氣勢.
  3.宮殿反映了鮮明的等級觀念
  從建築裝飾上看,這種等級制十分明顯.細心的遊客會觀察到,故宮屋脊上有數量不等的琉璃小獸.這種走獸裝飾的最高等級規定是用9個,各有其名,即龍,鳳,獅,天馬,海馬,獬豸,鬥牛,狻猊,押魚.紫禁城前三殿中的太和殿和保和殿屋頂上用的是9個,後三宮中的乾清宮,坤甯宮用的也是9個;交泰殿,中和殿地位稍低,用的是7個,太和門地位重要,用的也是7個,地位稍低的乾清門用的是5個;禦花園的亭閣上只用3個.宮殿建築的重要大門用的是一種木板門,上面有一排排的門釘,這些門釘最初是用來固定木板的釘子頭,後來逐漸演變爲一種裝飾,並成爲區分建築等級的一種標志.明代規定,皇宮建築的大門用紅門金釘,以下官吏根據級別大小分別用綠門,黑門,用銅釘,鐵釘.門釘數量上也有等級的規定.皇宮大門的釘最多,9路9排共81枚釘;往下依次是7路7排49枚;5路5排25枚.一副簡單的板門記載著專制社會的等級制度,社會思想如此明顯地反映在建築裝飾中,實在令人爲之一歎.
  4.宮殿受陰陽五行觀念影響較大
  陰陽五行說影響著宮殿的布局和規劃.陰陽五行說是陰陽說和五行說的合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觀念,反映了古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陰陽說最早在《易經》中有所體現,後來逐漸成爲一種哲學思想,泛指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數字的正負等等,陰與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還設有陰陽學官,專門負責觀察天文,星蔔,測定宅地方位以及趨吉避凶等事物."五行"是指構成物質的五種元素,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期齊國人鄒衍將金木水火土構成世界萬物的五行說,改造爲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作爲中國古代一種基本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陰陽五行說對宮殿的規劃布局和建造風格産生了重要影響.根據外朝爲陽,內寢爲陰的原則,形成了前朝後寢的布局;根據數字中奇數爲陽,偶數爲陰的原則,在外朝修建了三大殿,後寢建造了乾清宮和坤甯宮,交泰殿是清中葉1798年補建的.陽宅風水理論的影響也很大.這種理論認爲,住所建造在背山面水的地方最吉利,山擋風,水源好,日照充足.而紫禁城不具備這樣的自然條件,于是人工營造了一個背山面水的陽宅格局.在紫禁城的北面,利用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了一座高達42米的景山,營造了背山的吉祥格局.又從護城河中引出水流,自宮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經過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南三所,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形成建築前面臨水的佳境.河道彎曲如帶,也稱爲"玉帶河".玉帶河不僅具有風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滅火的功能,它橫貫太和門前,無疑也增添了環境的意趣,加強了廣場的藝術表現力.
  二,事死如生的陵墓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實物,目前保存下來的很少.曾經顯赫一時的宮殿建築如今大都蕩然無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築因爲多爲磚石結構,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來.據統計,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確認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數量之多,技藝之高,享譽中外.在這類建築中,除了陵寢本身外,還有爲數衆多的雕刻,繪畫和碑帖文字,它們與建築融合在一起,不僅成爲中國古代建築中一份豐富的遺産,也形成爲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
  (一)陵墓形制的發展階段
  1.方上――秦漢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早在夏商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君王陵墓區.這時帝王陵寢的陵區規劃,陵園建築,陵墓形制以及隨葬制度已經初具雛形,經過2000余年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動用70多萬苦力,前後耗時38年,斥巨資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頂部平坦,原高約115米,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陵體四周築有兩層城垣,內城四周共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國古代陵寢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座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開掘,文獻記載始終是一個謎.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發掘了始皇陵兵馬俑坑.這些威武雄壯的"禦林軍"氣魄宏大,陣勢宏偉,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不僅是震驚中外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是馳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遺産.
  漢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爲方錐形去其上部,作爲陵體,形狀酷似覆鬥.陵園前開始出現神道,兩側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築.漢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規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長240米.漢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種漢代建築類型,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明器,爲今人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資料.
  2.以山爲陵――隋唐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爲了顯示雄偉壯觀,防止盜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開創了以山爲陵的先河,選擇有氣勢的山脈爲陵體,開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築方形陵牆圍繞,四面建門,門外立石獅,四角建角樓,神道順地勢向南延伸,兩側的石人石獅比前代增多.這種利用天然山勢環境,加以人工規劃而建成的龐大陵區,確實更能體現出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統華夏的強大意志.
  3.寶城寶頂――明清
  明十三陵是一個龐大的皇陵區,位于北京昌平縣以北的天壽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這裏.
  朱元璋開啓了有明一代的統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兩朝皇陵的標准格式.孝陵沒有模仿唐代的以山爲陵,而是采取"寶城寶頂"的建制,既威嚴肅穆,又防止雨水沖刷,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陵墓前有長長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著大金門,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棂星門.進門過金水橋到達陵墓中心區,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大紅門,0恩門,0恩殿,方城明樓,寶城.十三陵延續這種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獨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組成一個統一的既完整又有氣勢的皇陵區.目前,除萬曆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發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沒有發掘.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沈陽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關後,在河北遵化縣建造了清東陵,葬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等五帝及其後妃,在河北易縣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帝及其後妃.這兩座陵區承襲明制,各陵既獨立又相互聯系,陵區擁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等一系列地面建築,地宮深埋寶頂之下.清代陵墓與前代不同之處是開始爲皇後另建陵墓,慈禧太後的普陀裕定東陵,無論在建築材料的選用上,裝飾的精美程度上,還是裝飾主題的寓意上,既超過了作爲皇後應該享用的標准,也超過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確實是她生前窮奢極欲和權傾朝野的真實人生寫照.
  (二)陵墓建築的文化內涵
  1.事死如生
  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宮,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宮殿.地宮雖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後妃百年之後的居住場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傳統的影響,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爲死者安排冥間的一切.地宮的建制模仿宮殿,大部分墓室明顯分爲前後兩部分,前邊相當于堂,後邊相當于室,用來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宮的墓室由5個高大的拱券石室組成,分爲前殿,中殿,後殿和東西配殿.後殿相當于室,中殿相當于堂,前殿相當于庭,兩個配殿相當于房和廂.帝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象征著朝中位列兩側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寶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著自己的政權統治與日月同輝,希望在冥間繼續生前豪華的生活,威嚴浩大的地宮及其內部種類繁多的明器和價值連城的隨葬品都是這種思想的見證.
  2.厚葬之風盛行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盛行的國家.守孝,祭祖是中國儒家禮俗中的頭等大事."何謂孝"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厚葬是表示生者對死者忠孝的一種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過埋葬死者來規範生者的行爲舉止,強化忠孝等級和倫理觀念.曆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個古代社會厚葬的風氣始終都很濃厚.這種傳統甚至延續到當今社會,這與中國幾千年的禮制傳統不無關系.這種風氣爲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建築遺産與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同時也引來了持續不斷的盜墓之風.衆多陵墓在不同時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壞,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爲後人了解消逝的曆史建築文化與工藝藝術設置了障礙.
  3.深受堪輿學說影響
  中國古代社會,帝王非常重視自己的陵墓選址.堪輿學說民間稱爲風水學說,對陵墓地址的選擇影響重大.這種學說認爲,選擇好地,則子孫蔭福,選擇壞地,則禍患無窮.《葬書》中提出:"風水之法,得水爲上,藏風次之."選擇陰宅最理想的環境是背靠祖山,前景開圹,有流水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環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築除北宋位于河南鞏縣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這樣的環境中.
  4.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同宮殿一樣,古代陵墓建築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築,具有鮮明的等級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級制的痕迹.社會等級不同,死後使用葬具的規格差別很大.根據《禮記》記載,"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狀也有具體規定,比如秦漢時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墳丘,一般貴族官員只能用圓錐形墳丘.石像生的數量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兩件,四五品官員只能制石人,石羊各兩件,六品以下則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對以上.唐朝帝王陵園中的石像生初具規模,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中,神道長3公裏,兩側整齊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對,石馬及牽馬人5對,石人10對,石獅1對,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威嚴與權勢.
  三,禮制森嚴的壇廟建築
  壇廟建築顯然是一種禮制建築,是因古代中國社會嚴格的宗法禮制而生的建築.遠古時期,生産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産和生活經常遭受災害和野獸的侵襲.受到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們對此難以做出科學的解釋,將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護.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爲了供奉祭祀這些神靈,建立了大量壇,廟,祠堂等形式的建築.
  種類:
  1. 祭祀天地
  祭祀天地等自然神靈是古人生活中一項至關重大的活動.
  人類早期生存的威脅大多來自狂風暴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人們相信"天"是至高無上,操縱一切,無所不能的主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各有其神,支配著作物的生長和人間的禍福.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靈很早就成爲早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國家形成之後,君王或帝王宣揚君權神授思想,將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統治百姓,增強政權的合理性,強化自己的政權統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國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動.而且發展到後來,成爲統治階級的專門權利.《禮記》中規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平民百姓祭祀天地的活動則是越軌的非禮行爲.
  爲了表達對天地諸神的崇敬與膜拜,曆朝統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應的建築,定期舉行祭祀活動.根據禮制關于郊祭的原則,以及古代中國的陰陽哲學,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東,祭月于西的格局.郊外遠離城市的喧囂吵鬧,增加了祭者的肅穆崇敬之情.流傳至今的祭祀天地山川的建築有北京的天壇,社稷壇,山東泰山的岱廟,湖南衡山的南嶽廟,陝西華陰的西嶽廟,河南登封的中嶽廟以及山西渾源的北嶽廟等.
  代表: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在各種祭壇中規模最大,建築規制也最高.祭祀性建築主要包括齋宮,圜丘,祈年殿,神樂署,犧牲所等.古代的能工巧匠使用形象,數字以及色彩等手段確保天壇不僅在物質上滿足祭祀的要求,還在精神上實現帝王的祭祀需求.古代中國人相信天圓地方之說,因此,在天壇建築中,圓與方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圜丘壇中的"九"文化體現了陰陽學說,反複使用九和九的倍數,與《周易》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說法相合,暗示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壇的多數建築都使用了黃色和藍色,象征土地和蒼天.這些象征元素的使用,再加上壇廟中栽種的大量青松翠柏,共同營造了一種肅穆,崇高和神聖的意境,表達了後人崇敬和懷念的情懷.古代匠師高超的建築藝術,爲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留下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2.祭祀祖宗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宗法制度始終是國家統治的基礎.自上至下重視血統,尊敬祖先.這種依靠血緣維系人際關系,家族利益乃至國家一統的宗法觀念滲透到古人的思想意識中,從帝王的祖廟到庶民的祠堂無一不是宗法制度的物質象征與必然産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是祖廟或稱太廟.按照"左祖右社"的營國規定,曆朝曆代都將太廟建在宮城的左方,在王城中占據重要位置.而且《周禮》中還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爲先,廄庫爲次,屋室爲後".說明了宗廟在國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軸線上,面闊11間,重檐庑殿屋頂,坐落在3層石台基上,這與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長陵的0恩殿,天壇的祈年殿規格相同,說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周禮》規定:"古者天子7廟,諸侯5廟,大夫2廟,士1廟,庶人祭于寢."明朝以後,普通百姓有了專門祭祀祖先的場所,稱爲祠堂或家廟.祠堂是祭祖的聖地,祖先的象征.朱熹《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如果遇上災害或者外人盜竊時,"先救祠堂,後及家財".顯然,祠堂具有關乎宗族命運的神聖地位.在中國南方地區,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主要建築分布在中軸線上,前爲大門,中衛享堂,後爲寢室,加上左右廊庑,組成前後兩進兩天井的組群建築.祠堂的功能首先是供奉和祭祀祖先,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其功能得到不斷擴大和延伸,成爲族人舉辦婚喪嫁娶,娛樂慶典以及宗教活動的場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場所和社會活動中心.
  祠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維護禮法的一種制度,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精神象征.通過祠堂的建造規模,建築形象以及裝修裝飾,能夠顯示宗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與權勢.目前,規模宏大裝飾華麗的祠堂主要有廣東陳家祠堂,安徽的胡氏宗祠以及江蘇的瞿氏宗祠,遊客在這裏可以欣賞到祠堂古老的建築風格和卓越的營造技藝.
  3.祭祀聖賢
  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誕生了很多聖哲先賢,人們爲他們建廟立祠,表達欽佩崇敬之情.這類紀念性建築種類繁多,包括儒家賢哲廟,將相良臣廟,文人學士廟等等.它們分布的範圍最廣,涉及的對象最寬泛.除了帝王或政府下令修建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民衆自願所建..這類禮制建築較爲重要的有山東曲阜孔廟,山西解州的關帝廟,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杭州的嶽王廟等.這些對大衆開放的祠廟,保存了許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以及繪畫碑刻,不僅成爲當地文物的集中地,還是遊客了解某一地方曆史沿革,風土民情的最好方式之一.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